提 要
浩浩荡荡的消费领域互联网化近乎饱和,体量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人们生活的影响都要大得多的产业互联网却多年摇摇晃晃迈不动步子。——然而这样境况的形成却是由于互联网玩家对互联网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片面认知;“2用户”思维虽然有商业实战的意义,却也让互联网行业一叶障目,意识里缺失了能真正使互联网势不可挡地漫入人们生活的本质。只有重归互联网的本质作用和它的历史使命,互联网事业才能继续踏上气势恢宏的征程,在还没开垦的广袤产业领域再攻城拔寨、横扫一切,最终将全部经济世界征服。以互联网本质为纲的产业领域互联网化将让决定产业发展之根本的企业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剧烈作用起来,泄放出推动产业大幅进步的超常规能量,满足社会对产业领域发展的所有希求。将把现企业组织外壳消溶为通透态以使全部生产要素资源获得自由并活跃起来在全产业领域发挥内能,同时让所有企业得到最适宜资源利用的深度产业互联网化,会形成以“先发创造权利机制”为核心规则的基于成果公平分享的民众开放合作创造的火热局面。这将全面改变并深度融合人们首要的职业谋生及争取财富的方式,使大众生存都离不开加入产业互联网活动;许多无法抗拒的新内容会进人们的平日生活;同时消费互联网也要被产业互联网深化改造;因此产业互联网将形成吸引并收纳所有用户、吞噬一切流量的黑洞!而以人们现在的生活内容、方式和节奏为支撑的互联网格局将坍塌——腾讯、阿里、字节、百度、京东、美团、快手、网易、Amazon、Google、Meta、X等即便在称雄地位或有名气的互联网企业如不及时顺应即将涌来的产业互联网大潮,也将逃不掉很快由盛转衰的命运,他们的流行产品和应用,如社交、电商、微信、支付宝、短视频、社区、微博、游戏等等,几乎都要走到生命的终点。由传统产业向互联网化的产业进化的“先发创造权利机制”的基因突变要始于即将展开的产业互联网统制平台的开放讨论、商议、筹备、创建及启动过程,这将呈现给所有人参与这场空前绝后的互联网大变局并把握在其中争取个人权益的大好机遇!
正 文
经济领域,有消费端,有产业端。互联网商业在消费端兴起,经二十余年拓展,无往不胜,收获丰硕。现在的资讯、社交、购物、文娱、本地服务等市场方面,角角落落都浸入了互联网;放眼望尽民众的生活场景,互联网化近乎饱和,很难找到互联网商业进一步纵横捭阖的空间。
于是,占据了互联网格局有利位置而豪情不尽的巨头们、斗志昂扬地争夺存量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家们、雄心难掩地寻觅入局机会的创业者们、满怀信心地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管理者们,无不朝向尚未被互联网怎么开垦的产业一端窥望,并不由得受鼓舞于消费互联网的成功想象起产业领域的互联网化及其推动产业进步的兴盛景象。
然而,从”产业互联网“相关词语高频出现并有企业布局到现在,已约十年,产业互联网的进程却显示:依然说不清的概念和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产业互联网一直在一面是各路理论家和媒体盲人说象般的解读、另一面是互联网企业在并非是产业互联网的根本技术的忙活中打转转。
本文不再铺垫而直言:无论“产业互联网就是2B,就是把互联网产品受众对象由C端转向B端”的糊涂认识盛行,还是互联网企业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及企业软件应用等技术当作产业互联网的东西来做,都偏离了互联网的本质,以致产业互联网的大门一点儿都没有打开。
为什么这样说?互联网的本质又是什么?本文为了说清问题,不妨以大家熟悉的互联网电商为例,简略地回顾一下该模式的诞生及成功,并做一个新角度的总结,做出回答:
互联网电商出现之前,生活品买卖均需供需双方当面进行,人们交易商品只能在身体活动的范围之内。各地市场的商品种类和品质受当地交通、原料与加工、经济、文化、与外地商贸等因素制约。许多商品的扩散半径超不出产地或附近城乡。昔日所有商品运动所能抵达的末端区域并完成售给消费者的最后环节,完全依赖实体商户的存在。而实体商户的基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倾向、结构及能力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又决定了商品在市场的分布。那时除小部分商品信息经电视、广播、印刷品、展示牌等广告媒介向较大范围受众传达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信息需消费者身临商品现场了解;要想获得较多商品感知、好的性价比或心仪的商品,需要购物者付出许多精力去大范围市场实地寻找、了解、对照、讨价还价。这样的局面妨碍了商情传播,在全部市场参与者之间形成诸多信息差和地位的不平等。这样的市场也难以顾及和满足市场参与者的个性。买家与卖家都受束缚于这样的市场格局。人们日常身体活动范围有限及商品售卖的实体要求所带来的市场的地域局限性,使得整个市场要素资源处在分隔状态,无法充分对接并相互作用,市场的功能受到限制,全社会消费促进不得力,卖家携商品的价值实现和消费者携货币的价值获得都受制于这样的市场境况。
互联网电商诞生了,它突破了时空屏障,为消费领域呈献了无限的开放与容纳的新市场形态,发挥出可便捷地将以最小单位存在的全部市场参与者及全部市场要素资源联结起来并提供给他们平等、自主、共享等关系方式使其充分互动的强大能力。市场不再是实体相隔的分散存在。卖方售货需与消费者直面接触不再是必要条件,货物展示与售卖也摆脱了实体商铺的束缚;市场链条简化了,销售渠道开阔了,营销手段也丰富了;所有商品都可实现充盈的市场伸展,平等地以自主方式呈现在线上市场,并行面对全市场买家的选择。消费者购物也不再受制于身体所处之地,搜寻、了解、比较、挑选、购买商品成为易事;购物成本降低,商情盲区消除许多,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公平,购物过程有了比过去好得多的感受;全体消费者共享无差别的市场,每个人都可做到最广阔的市场浏览和最丰富的商品选择。电商创造了可使社会全部消费供需资源扁平对接的条件,使所有商品都可直接面对全部消费者、所有消费者都可直接面对全部商品;电商也以其规模、整合、集约等承载能力重构了消费市场,清除了市场要素资源价值实现与价值获得过程的障碍,使所有要素张力得到释放;商品流通环节优化,消耗减少,市场运转效率提升;商品信息充分传达给消费者推动了商品向货币形态的转换,卖方携商品实现价值达到了最大化;消费者从最丰富的可感知的商品中选优择宜地购物使手中货币换取到最大实惠,得到充分的让渡价值。侠义商业的交易关系充分作用起来,市场功能呈现最大化,全民消费得到最有力的推动和优化,社会经济体系运转的连贯性和效率得到了空前提高。结合方便的电子支付的和快捷的货物递送等服务生态完善,电商也以市场交易环节为抓手及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和增值服务,成就了自身价值。
人类经济活动中,所有要素都结合着能动意义上的人,如市场要素中,商品结合着卖家,货币结合着买家,等等。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使其结合的要素资源实现最大价值。由上看出,电商正是迎合了这一规律,空前规模地承载以最小单位存在的要素资源联结,使侠义商业的买卖关系充分作用起来,为消费市场提供了任何传统方式都相形见绌的更能满足要素逐利的条件,给了市场要素资源寻求最多机会、利用最充分可能以实现最大价值的可发挥空间。这也便有了互联网电商的成功。
不仅电商,互联网迄今为止所有商业模式的成功都在于:互联网承当了以具体规则机制使以最小单位存在的有内在需求引力的多方关系充分作用起来的承载能力空前的联结媒介——如电商的买卖对向需求关系、社交的己彼交流对向需求关系、内容的输出或分享与获取的对向需求关系、支付的资金收付对向需求关系、娱乐的作品提供与享用或参与的对向需求关系等,也包括互联网企业与用户的平台条件提供与使用的对向需求关系,以及借助平台招揽用户广告商与网民受众的商品信息提供与接收的对向需求关系等。之所以说“使有内在需求引力的多方关系充分作用起来”,意指互联网媒介形式下的多方作用关系不是被互联网凭空创造出来的,其需求关系是原本客观存在或隐藏着的,只是传统媒介形式承载能力相对低、破除不了许多障碍——如传统市场的时空约束、实体性及旧时信息传递方式——限制了这些关系的活动,乃至使其无法表现出来;而有了相对于传统形式有质的飞跃的在广度、深度、速度及复杂度全面高能的互联网联结媒介,关系内在的需求引力得以不曾有过的充分释放,激发了巨量的关系对接和互动,呈现出空前的关系作用,非常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大幅进步。
这就是互联网的本质。
或许许多人对互联网的看法也约如上述。但具体对待及言及互联网时,人们又普遍暴露出对其本质的忽略,并不由得被互联网商业的实战思维裹挟,形成了主流上对互联网以偏概全的认知——例如从一定角度讲,现互联网主要承载的是面向个人消费生活的商业关系,提供各种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并吸引、联结起众多的消费者个人是消费互联网全部业务开展的基础;主流观点因此认为,消费互联网是以终端消费者个人为用户的,是2C的;加之互联网产品操作的根本之道就是拼力争夺受众流量,互联网企业终日都在殚精竭虑地分析、研究消费者,挖空心思地投其所好,吸引、取悦、拉拢用户,为其创造条件、提供各种便利,诱导其新的行为习惯养成,极尽所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在此氛围中,2C意识浓厚,“消费互联网就是2C”的概念愈加巩固——然而这样的认知肢解了互联网的本质,忽视了互联网是当代承载多方关系作用的充分联结媒介,它是中立的,并不偏向一方,更不能无视任何一方,尽管互联网商业实战会全力瞄准并把火力倾泻向一方。
好在消费者个人是市场要素中及消费互联网承载的商业关系中无法再分割的最小单位,而且提供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和欲望的产品和服务、争取到以及联结起广大的消费者个人也是消费互联网事业最重要的部分;“消费互联网就是2C”的概念虽然片面,但还没脱离开互联网本质的牵引,它对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消费互联网实践似乎也没有造成严重的妨碍和侧偏力。
而当互联网化由成功的消费端转向产业端时,难免要带上在消费互联网收获的经验,对互联网认知的片面性就会让人先入为主地以为:消费互联网是2C,对应地,产业互联网就是2B。于是互联网玩家将寻隙觅缝地提供环节、过程便利和工具、整合了的资源、丰富的内容等介入个人日常生活而取得的互联网在消费市场立足并融入消费端的成功策略对应地应用于产业端的所谓用户——企业,并在其原料采购、外协合作、生产组织、资源利用、产品销售等活动中及业务链条环节里探寻介入点去接触用户的需求;然而却发现企业在现市场化程度及信息渠道条件下的所有活动并不会形成对互联网的始终依赖;许多企业配套齐全,有自己成熟的产品销售、供应商管理、物流仓储等体系;企业在创造价值及追求效益过程中的资源、成本、质量、产能、流程等方面的传统规矩难以植入多少互联网成分,在现产业体制及企业组织形式下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与开放的互联网结合的需求动力并不强。在消费端摧枯拉朽的策略移到产业端不灵了;带着2B概念,互联网转向产业端碰了壁。
但是面对比消费市场体量大得多的产业领域的诱惑,互联网商业不甘心于挫折,一再打量产业端。这本应是回归互联网本质并从其角度出发客观分析产业内部及其深层的需求引力关系以找到互联网融入、真正启动产业互联网化的契机,怎奈互联网商业‘2用户’思维顽固,执意要为产业端的所谓单位用户提供些自以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才行,而不是去做破除深层的制约进步的障碍并使产业内在的根本需求引力关系充分作用起来的事情。于是互联网玩家掂量了掂量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及数字技术等,联想起产业进步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及企业软件应用等技术的需求,转身投入到为产业提供这类技术并推动企业采用这类技术中去了。
诚然,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及企业软件应用等技术对于产业升级进步是需要的,这样的服务需要有人来做,但那毕竟只是生产要素中的一部分,随同产业发展趋势的数字化、智能化一道,其性质仅是工具以及信息要素革命,作用也限于企业内部,——它们根本不会使产业互联网化。而互联网的使命是要广泛联结以最小单位存在的资源使之巨量对接互动,促成全局性的关系革命,清除障碍,把人类关系作用进行质的提升,空前地激发并释放所有关系方的内能,如同消费互联网非凡地释放市场所有要素内能并使市场功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发挥一样。但是现互联网行业拿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及企业软件应用等技术在产业领域所作所为,就像马云当年声称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然后使足劲向那时的超市、商场、百货店、小商品批发市场、电子城、汽配城、家具城、服装城、菜市场、夜市等等商业实体提供商品供需信息,以及推广那个年代时兴的电子手账来代替手工记录和管理资金、货物,商业联系人信息等等,和电子邮箱、即时通讯软件等社交工具,包括诞生不久的智能手机,乃至新型汽车等等,以使市场参与者的信息管理和利用、联络通讯、信息传播与接收及搜索、生意打理、购物行动、货运和通行等能力大大改善;或者说,马云那时极力向那些实体市场推广如现在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及企业软件等一样炙手可热的新技术,并且要将实体市场的存在数字化、智能化等等,来扩大与提升市场的功能及作用范围,然而就是不建立阿里电商平台去让以最小单位存在的亿万卖家、买家便捷地扁平对接、直接互动,来创造消费领域新的市场形态并将市场功能进行质的提升!也可以这样比喻:假设京东现在是一家大大的无所不经营的实体商城,但客流量和生意都一般;刘强东为改善这样的经营状况,要用他认为的互联网技术来改造这商城;他采用了现在所有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及企业软件应用等技术,也要把商城经营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等等,——这些也确实提升了商城整体水平,但是刘强东就是不建立京东网上商城来全部突破实体经营的局限性去最大范围地联结资源而彻底改变命运!——刘强东做了这些相比现在实际的网上京东又有多少意义呢?——这些假设例子里的现实逻辑足以说明:产业全面的以最小单位存在的关系革命以激发所有要素的活力、泄放全部资源的内能相比任何单独要素对产业的推进是有天壤之别的!互联网行业在产业领域亟待改变不务正业的方向,转向能使产业内在的全部引力关系充分作用起来以爆发出包括工具、信息等在内的所有要素的潜能来全面合力推动产业大幅进步的正确道路。互联网使命重大无比,互联网行业应对得住互联网。
此外还有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等各种各样的说法。对这些而言: 无法彻底打破传统的关系障碍,就不是产业领域真正的互联网。互联网之所以能释放关系作用的非凡能量,就是因为它的无限开放性完全排除了以最小单位存在的关系作用的障碍。不完全开放的技术及无法建立以最小单位存在的资源广泛联结并产生积极对接作用的产业形态根本就不是互联网化的,是枉谈产业互联网。
游离于互联网的本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及人们生活的影响要比消费互联网大得多的产业互联网不会出现。我们需要带着互联网的本质去产业端探索,看看会获得什么:
尽管行业众多、产品与服务千差万别、企业有着各自的经营风格与文化等等,产业端看似一个行行隔着山、令人难以统统理解的庞杂领域,但以互联网的本质去刨析,却不难看出,产业端的构成化归两大方——企业和参与企业活动的生产要素。两方各有共性:企业是属于人的,都是利用要素资源组合来创造价值、追求效益;而各行业的人力人才、资金、组织管理、技术与工艺、经营资料、信息以及泛在的促动等参与要素,种类屈指可数,并且“隔行不隔理”而多相通,所有要素都与能动意义上的人(促动要素载体)结合着——或为资源载体,或资源为所属,或是资源操作者,并且人人都可实际影响资源效力及作用等。两大方在同一意义上讲:除了人就是结合了资源的人——其中企业人多身兼两方角色——因此可以说,企业及所有生产要素的作为都是人的作为。而人的共同本性是逐利,必然都会利用结合的资源为工具谋求自身最大利益;这也积蓄起各自的内在张力。于是会发现:企业一方有着利用最适宜要素资源也即获得最符合本身条件的最优资源匹配进行价值创造及追求效益活动的需求和欲望,以期达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优的品质、更强的竞争力、更稳健的经营管理、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收益、更快的发展等目的;而生产要素一方的人也都有着自身及其潜力或利用结合资源通过参与企业活动以获取利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需求和欲望。无疑,这两方只有通过合适的关系作用才能满足各自需求和欲望。
上述显露了产业内在的两方对向需求引力关系。其在现实中的存在及现产业对两方关系作用的影响也可感觉得到:如企业方——都想利用到高效的要素资源,以得到压减成本的空间。设法创新或采纳任何行之有效的创新,来不断提高企业各方面水平。渴望融资渠道丰富而障碍少,需要资金时能及时以自己选择的方式获得。追求信息的全面、可靠、适时,获取便捷,处理低耗;能利用起所有信息渠道和资源,回避信息差,免于被动;对信息高度机敏,能识别而不不忽略其对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全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