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部门的实习生工作结束,想让我帮他写点工作中的问题,毕竟人家是英语专业的来我们数据部门实习(当时很懵逼),这方面了解的比较少,也不知道写啥,想请我当个枪手_ ,我也不好推辞
说一个最近遇到的工作中的问题吧,"口径"问题,即我们对数据结果的要求。大家可能听着很简单,小case,但是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如果没有经历过,可能真的体会不到,但是作为一个数据部门的人员,应该都有经历过。
俗话说的好,‘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在文字的理解上就会有分歧。数据人员与需求方的理解不统一,直接影响到结果。比如:‘首投当天银行理财的保有金额’,在理解上我则认为是首次投资当天银行的保有金额(投资方式有多种,有银行理财,基金,网贷,保险等),即10月1号投资了基金,没有投资银行理财,10月2号投资了银行理财10000元,但是只计算10月1号的银行理财情况,则结果为0
而需求方则理解的是首次投资银行当天的金额,即10月1号投资了基金,10月2号投资了银行理财10000元,10月3号投资了20000元,那就只计算10月2号的银行理财金额10000元。
双方争执不下,为什么结果不对,各说其词。最后在一项一项梳理问题时,才发现是理解问题,双方计算的逻辑不一样,导致最后的结果有偏差。
由于数据量很大,而且不是数据异常,发现其中的问题比较困难,导致一个需求来来回回改了5,6天。虽然这不是什么技术难题,但是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发生概率极高的问题,不容小觑,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与提出需求的人员认真核实好每一个条件的意思,双方统一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