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红鸟沙龙,我是主持人王一,在香港科技大学向大家问好。
在座的很多朋友可能有相似的经历,我们从匮乏的时代一路走来,曾经缺吃少穿、消息闭塞。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切都变了。
我们拥有的东西、吃到的美食、掌握的资讯越来越多。但随着一连串的“越来越多”,我们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了吗?这个问题非常主观,我们不敢说怎么回答更准确,或许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智慧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本期红鸟沙龙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大夫道人。大夫道人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医临床特聘专家、儒释道医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家中医养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心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道医高级研修班课程主任、北京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以及生活道公益基金创始人。大夫道人本期为我们带来主题分享《减法生活:老庄智慧与现代社会》。
(点击查看精彩回顾)
01
嘉宾分享
Part 1
老庄看自然规律
《庄子·盗跖》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人一生如果不能活得非常快乐、健康、幸福,都是因为没有“通道”,也就是没有领悟自然法则。
列子《杨朱》讲到,即便一个人活到百岁,真正有效的时间其实很短暂。如果去掉老年和少年时期各25岁,去掉一半睡觉的时间,只剩下25岁。减去一半不快乐的时间,只剩下12.5岁。再减去一半因疾病和忧愁的时间,只剩下6岁左右的有效时间。一个月中能够开口笑的日子也没几天。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人生在世太短暂,在自然界中如白驹过隙,真正的有效时间不过几年。因此,大家不应把珍贵的生命浪费在无谓的纷争伤害里。
庄子道:“小人为财死,君子为名死。”虽然二者名目不同,但反映了物质能让人心扭曲的道理。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放弃了本应追求的快乐,忙于奔波劳碌和相互算计,导致忧愁痛苦。用有限的时间去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人没办法不累。
为此,《庄子·山木》中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人不能没有物质,但不被物质所累,不对其过分依赖。
汪扬校长曾提过:现代人擅长做加法,却不善于做减法。这确实是如今一个普遍现象,少有人想做减法,也少有人懂如何做减法。
从学校到社会,我们所受的教育全是增加、获取,小至成绩、业绩,大到家国发展。每个人都追求最好的结果,每年都追求增长,没有人会去做看似无益的减法,尽管它实际上符合自然法则。
物质欲望扭曲了我们的本性。现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但我们仍然无止境地追求。
庄子曰:“合则离,成则毁”。合作终会分离,成功之后往往会招致非议和破坏。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法则,任何事物、关系、状态都不可能永久存在。
人有个性棱角,会遭受挫败;尊贵时会招人眼亏;有所作为时,易招诬蔑;贤达时,会有人谋算;无能时,会受人欺凌。人应该如何行事才正确呢?庄子认为,要与时俱进,能上能下,以和为贵,能经得起得,也能经得起失。
人最终需要走上减法之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我们年轻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要增长自己的学问、资讯、财富,一点一滴去生长、奋斗。但当我们有了信息、财富、自由,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又要做减法,要省之又省,减去私欲、物欲并长期坚持下去,并思考活着的终极意义。
而庄子看来,人活着最关键是能让自己和他人都快乐、健康、幸福。
《道德经》第九章说,自然界的规律就是一个减法法则,永远保持鼎盛状态是不可能的。月太满了,一定会缺;太阳到达顶点了,一定向反面转化;大树长到一定的时候,一定会衰败、死亡,不可能无限生长。
一个企业,今年增长10%,明年增长10%,永远增长下去,是不可能的。当一个人追求完满的时候,最后一定会走向衰败。“富贵而骄”,做到一定的时候,容易骄傲自满,不再谨慎,失去奋进的动力。
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当人到达一定的阶段,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时,要做减法,要退,适可而止。但是很多人闲不住,身居高位、年迈了仍放不下事业,很是辛苦。庄子认为,最好的状态是既不管别人,也不被别人管,这才逍遥。
Part2
减法生活
老子《道德经》五十章阐述了一个道理: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就有怎样的人生。
人有几种活法,一部分人是“生之徒”—长寿之人。不会过多参与竞争,不过于强求、冒险,所以相对平安快乐,不受众生困扰。而善于养生的人懂得自然法则。在社会中没有人去害他、累他,没有什么事情能使其过度恐惧、惊慌。所以没有早亡。
还有人是“死之徒”,没有达到本该活到的年龄。“动之于死地者”,他们的生存方式导致了他们的早逝。他们非常小心,生存欲望强烈,反而早死了。为了物质拼命劳作,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最好,认为得到更多的物质就能养好身体,结果物质确实有了,自己的身体却垮了。
我们夜以继日,天天劳碌,不就是为了更幸福吗?如果到最后,忘记了初衷,物质有了反而不快乐健康,也是背离了初衷。
庄子《养生主》里,庖丁19年杀了数千头牛,刀却没有更换,就跟新磨的一样。因为遵循了游刃有余的技法,按照牛的生理特征用刃。不要依照自己喜好去定夺事物对错。
道家讲,自然中没有绝对的好坏,要善于接受反面的东西,存在即合理,尊重自然规则。
列子《天瑞》篇说:“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万事万物都有缺陷,每个人都有优缺点。疾病是偏,治疗是去纠正偏。寒能散热,热能驱寒。万物存在,就是为了能让彼此得到益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人要练气,要静,注重减法生活。待人接物上,不要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知足、知止,这样才会快乐。
物质财富与身体健康相比,大家都会认为身体重要,但往往在工作中为了财富玩命、拼命、卖命。一个人过度爱什么,就要被什么所消耗,更甚栽在上面。所以,对万事万物,不要过度的去追求,否则物极必反。
《黄帝内经》中说,“一个人所以能届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老,以其德全不危也。”外在的物质不能对其产生影响,不能动摇他的心,对各类人一视同仁。更关键的是,对外界的变化不恐惧。
《道德经》第八章讲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要修炼,像水一样,向低处走,不去跟别人争夺。人跟水完全相反,向上走,追求欲望,最后难逃毁灭。无尽加法意义在哪?我们只有谦让,不争,才能安全。
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道家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事不要有太多私心。物质能够滋养我们的身体,但是大多数人已经物质丰富,受病痛所累。生命必须是形神合一,形神分离就是死亡。有些人虽然还活着,已经没有意义。
庄子感叹:“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命到来时,我们不能拒绝,生命结束时,又无法阻止,太悲哀。人再有本事,活不过乌龟、大树。在短暂的几年有效的生命里,我们不要去相互争夺、攻击、伤害。
真正通达生命至勤的人,不去做生理、智力上达不到的事,健康、快乐,活到应有的年龄。
人活着最终意义为何?一代代不断提高,辅助自然界,还原万事万物的本来状态,活到应有的寿命、享受应得的快乐健康。
02
问答环节
Q
汪校长:能否建议一些具体的“做减法”来改善身心的方式?
A
大夫道人:当我们静到极致,才会知道自然间的运行法则,才会发现事物的根本。我认为学习道家的经典益处颇多。辟谷、打内家拳,修内功,打坐静修,让自己静下来,同时把生活、困境看淡一点,不认为地球离了自己就不转了,别认为自己活得一定有价值,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
Q
观众1:如何做到随和而不张扬,既不让自己完全隐匿于世,又能确保在社会中自立生存?
A
大夫道人:以老庄角度看,所有人都有是有非,争执没有意义。解决方案是:不要固执己见,你所见所闻都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质。矛盾的来源,就是把自我意志强加给他人。
道家主张顺人而不失己。对于社会中无法改变的东西,要去顺从,但也不要失去自己的节操人格。
Q
王一教授:如何看待不争反而让他人占尽先机,自己委屈受欺负?
A
大夫道人:这种情况对名利还是没有彻底放下,挫败受欺,争论又能带来什么结果呢?不一定会扭转局面,还可能带来双重伤害。
活着是暂时的。庄子说,得到是运,失去是命。多大的官,多少财富,最终一定会失去,那过程为何一定要计较得失呢?还是看淡些为好,多读读道家书籍,达到释然的境界。
主编 | 袁冶
责编 | 吴倩
核校 | 柳松、许珺、周姗
(红鸟沙龙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一老师主持,旨在建立一个各界菁英与高校师生沟通以及公众了解知识的窗口,打造一个深刻、客观、理性、知性的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