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香港科技大学举办「业界交流日 (Industry Engagement Day+)」,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及医疗科研为主题,探讨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科技将如何革新医疗行业的未来。
业界交流日当天,香港科大展示多个由香港科大科研团队所开创的医疗创新发明,涵盖疾病治疗、检测、诊断及预后治疗等范畴。
卫生署署长林文健在出席活动致辞时表示,AI正在重塑整个医疗版图,它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的革新潜力令人振奋,正如现场展示的,AI已在医学影像、病理信号分析和精准诊断领域建立完整体系,不仅能筛选无数药物候选方案,更能为慢性病管理带来创新方法。他特别提到设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将整合内地、美国及香港的研发资源,加速创新医疗方案的验证与应用。
林文健(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香港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在致辞中表示 ,当AI与基础科学交叉融合,将彻底改写医疗保健模式,开启诊断、治疗(例如以惊人准确度检测疾病、设计疗法)、预测复杂生物结果(从译码蛋白结构到临床医学影像分析)等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过去需数十年才能实现的发现,如今可能缩短至数月。加上政产学研投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我愿称之为从0到无限的过程。郑光廷(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腾讯 AI Lab AI 医疗首席科学家姚建华、分子之心创始人及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许锦波、商汤科技副总裁及上海交通大学清源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少霆,以及香港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陈浩,分别在会上进行了主题演讲。随后香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主持了座谈会,与一众嘉宾探讨AI对医疗行业,并为成立第三所医学院赋能。
宏声医疗科技展示其研发的低频超声波技术,可取代传统玻璃体内注射(俗称「眼内打针」)。公司创办人及行政总裁孙玮良表示现行玻璃体注射需在距角膜缘3-5mm处进针,必须精准避开晶状体与视网膜,操作误差容许范围较窄,而新技术利用特定低频波段,将眼表药物直接推送至眼底,并刺激细胞加快吸收,不但安全性较高并适用于所有需眼内注射治疗的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此外,传统眼内注射连同消毒及护理需约10分钟,新技术则可在5分钟内完成,且无需术后特殊护理。设备现已进入量产前最后阶段,单次治疗成本将与传统注射相近,孙玮良表示:「我们不希望患者因为要使用新科技,导致治疗成本增加。」目前该公司正和全球大型药厂合作,透过技术授权与药厂共同开发产品,孙玮良期望将来产品在临床应用时,就已经能够针对现有针剂提供新的用药方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文章内容来源于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