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五十六天(单调栈篇)| LeetCode 739, 496, 503,42,84

文章讲述了如何运用单调栈技术解决LeetCode中的四个问题,包括找到每日温度变化中上升天数、寻找下一个更大的元素以及处理柱状图中的最大矩形。这些题目涉及栈的操作,利用空间换时间策略,通过一次遍历来优化解决方案。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学习资料:代码随想录 (programmercarl.com)

单调栈

单调栈中的元素是递增/递减。

应用场景:求右边/左边第一个比当前元素大的/小的元素。

需要单调栈来存放遍历过的元素,用空间换取时间,只用遍历一次,遍历时将当前元素和宅中元素作比较,采取相应操作。

739. 每日温度

题目链接:739. 每日温度 - 力扣(LeetCode)

思路:循环每一个元素的下标和值,如果当前温度高于在栈口元素对应的温度,那么就弹出该天数的下标,计算天数,记录到该天数的结果集中,等栈中小于当前温度的日子都被弹出且记录后,再把当前温度的下标记在栈里,来被之后几天的温度查找。

注意从栈口到栈底的元素是单调增的,因为一旦新的元素大于栈口的元素,栈口元素就会被弹出。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object):
    def dailyTemperatures(self, temperatures):
        stack = []
        result = [0]*len(temperatures)
        for i in range(len(temperatures)):
            while stack and temperatures[i] > temperatures[stack[-1]]:
                idx = stack.pop()  # 找到了比idx处的temperature大的日子
                result[idx] = i - idx
            stack.append(i)
        return result

496. 下一个更大元素

题目链接:496. 下一个更大元素 I - 力扣(LeetCode)

思路:基本还是上一题的模式。不同点是只有nums2中的元素在nums1中时,才需要把元素添加到栈中,因为栈中的元素是等待着找比自己大的元素的,如果不在nums1中,没必要储存。遍历nums2中的元素,比较遍历到的元素和栈口的大小,如果元素大,那么就找到栈口元素在nums1中的对应位置,记录到结果集中。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object):
    def nextGreaterElement(self, nums1, nums2):
        results = [float('inf')] * len(nums1)
        stack = []
        for i in range(len(nums2)):
            while stack and nums2[i] > stack[-1]:
                element = stack.pop()
                idx = nums1.index(element) 
                results[idx] = nums2[i]
            if nums2[i] in nums1:
                stack.append(nums2[i])
            
        return [x if x != float('inf') else -1 for x in results]

                

503. 下一个更大元素 Ⅱ

题目链接:503. 下一个更大元素 II - 力扣(LeetCode)

思路:每个元素可以考虑它前面比它大的数,那相当于循环了两边nums中的元素,其余思路和每日温度一题一样。注意数组中定位元素的idx是i%3,防止参数溢出。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def nextGreaterElements(self, nums):
        results = [float('inf')] * len(nums)
        stack = []
        for i in range(len(nums)*2):
            while(stack and nums[i%len(nums)] > nums[stack[-1]%len(nums)]):
                elementIdx = stack.pop()
                results[elementIdx%len(nums)] = nums[i%len(nums)]
            stack.append(i)
        return [x if x != float('inf') else -1 for x in results]

42. 接雨水

题目链接:42. 接雨水 - 力扣(LeetCode)

思路

主要思想是当idx后面和前面都有比它高的柱子时,会存在凹槽,根据这些柱子的高度和位置,可以计算出接到的雨水单位。 从左到右一个个遍历这些”凹槽“,并把值累加。

用栈存放柱子的位置,当每次遍历到的元素大于栈口元素,那么如果存在”凹槽“,那么栈口元素的位置就是凹槽的底部,将其弹出,如果此时栈中还有元素,说明在栈口元素的位置左边有比它高的柱子,凹槽存在,可以计算接到的雨水。雨水面积的长度是左右两根柱子最短的那根减去作为凹槽底部的柱子,宽度为左右柱子位置之差再减一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object):
    def trap(self, height):
        stack = []
        results = 0
        for i in range(len(height)):
            while stack and height[i] > height[stack[-1]]:
                bottom = stack.pop()
                if stack:
                    h = min(height[i], height[stack[-1]]) - height[bottom]
                    w = i - stack[-1] - 1
                    results += h*w
            stack.append(i)
        return results
               

84. 柱状图中最大的矩形

题目链接:84. 柱状图中最大的矩形 - 力扣(LeetCode)

思路:和接雨水的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次要求在一个位置前面和后面比它低的柱子——这决定了以它为基准(矩形的高度),能向左右延长的最大宽度。

从左至右遍历,如果遍历的柱子一个更比一个高,说明以它(们)为基准的区域可以一直向右延申。当遍历到比栈口元素低的柱子i,就说明栈口元素向右延申的范围到了尽头,那么向左的尽头是什么呢?自然是栈中在它前面的那个柱子,它就是因为比那个柱子高才加入进去的呀。到此,以栈口元素为基准的面积就能求了,所以就可以把它pop出去啦!pop掉之后如果新的栈口元素还比i处的柱子高,说明它向右也到了尽头,那么继续算面积。等到i处的元素比栈口元素矮了(也意味着它目前是栈中最高的元素),就加入到栈中,继续向右遍历。

首位加零:要在原heights右边加一个零,是为了防止heights一直单调增,就永远无法走到计算结果这一过程,如果有零,那么到了最后一个位置,是零,肯定比栈口元素低,就可以进入while中计算了。要在开头加一个零,这样如果原heights中第二个数就比第一个小,把第一个pop出后,stack便空了,就无法接着计算以第一个数为基准的面积了。加了0是为了确保栈中有一个比原heights第一个元素小的数,以免无法计算到以第一个元素为高度的面积。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def largestRectangleArea(self, heights):
        heights.insert(0, 0)
        heights.append(0)
        stack = [0]
        result = 0
        for i in range(1, len(heights)):
            while stack and heights[i] < heights[stack[-1]]:
                mid_height = heights[stack[-1]]
                stack.pop()
                if stack:
                    # area = width * height
                    area = (i - stack[-1] - 1) * mid_height
                    result = max(area, result)
            stack.append(i)
        return result

  • 11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二十二算法训练营主要涵盖了Leetcode题目中的三道题目,分别是Leetcode 28 "Find the Index of the First Occurrence in a String",Leetcode 977 "有序数组的平方",和Leetcode 209 "长度最小的子数组"。 首先是Leetcode 28题,题目要求在给定的字符串中找到第一个出现的字符的索引。思路是使用双指针来遍历字符串,一个指向字符串的开头,另一个指向字符串的结尾。通过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字符是否相等来判断是否找到了第一个出现的字符。具体实现的代码如下: ```python def findIndex(self, s: str) -> int: left = 0 right = len(s) - 1 while left <= right: if s[left == s[right]: return left left += 1 right -= 1 return -1 ``` 接下来是Leetcode 977题,题目要求对给定的有序数组中的元素进行平方,并按照非递减的顺序返回结果。这里由于数组已经是有序的,所以可以使用双指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指针指向数组的开头,另一个指针指向数组的末尾。通过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的绝对值的大小来确定哪个元素的平方应该放在结果数组的末尾。具体实现的代码如下: ```python def sortedSquares(self, nums: List[int]) -> List[int]: left = 0 right = len(nums) - 1 ans = [] while left <= right: if abs(nums[left]) >= abs(nums[right]): ans.append(nums[left ** 2) left += 1 else: ans.append(nums[right ** 2) right -= 1 return ans[::-1] ``` 最后是Leetcode 209题,题目要求在给定的数组中找到长度最小的子数组,使得子数组的和大于等于给定的目标值。这里可以使用滑动窗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用两个指针来表示滑动窗口的左边界和右边界,通过移动指针来调整滑动窗口的大小,使得滑动窗口中的元素的和满足题目要求。具体实现的代码如下: ```python def minSubArrayLen(self, target: int, nums: List[int]) -> int: left = 0 right = 0 ans = float('inf') total = 0 while right < len(nums): total += nums[right] while total >= target: ans = min(ans, right - left + 1) total -= nums[left] left += 1 right += 1 return ans if ans != float('inf') else 0 ``` 以上就是第二十二算法训练营的内容。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可以提升对双指针和滑动窗口等算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