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E】Lab8: Native Code Reverse

回到目录

内容总结

  • 这次专题主要围绕JNI进行,从而展开了对native方法及native code的介绍。关于ELF文件、GOT&PLT表的介绍,在ICS课程已有涉及,在此略过。

  ARM架构(ARM Architecture),作为一种精简指令集机器(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相比传统的x86指令,有以下优点:更多的寄存器、存储与读取的指令、固定长度指令、条件执行……由于固定长度的设计,使得运行速度提升。
  关于ARM指令集的细节,在课件中已有展现。

  JNI(Java Native Interface),允许在JVM上运行的java代码与其他语言的代码进行交互,可能是出于运行速度要求或安全性的考量采取的一种措施。

  • 本次Lab需要安装IDA,作为一个可以反编译和调试C/C++代码的强大工具,可以看到这个工具在这个以及之后的Lab中的重要性。

Lab简介与参考

  • 首先是助教提供的一个Warmup,这个也会在站点上有介绍。一般来说,助教提供的现成的“教学”,总会比实际碰到的简单不少……不过,可以作为一个熟悉工具的存在。之后正式开始,只有一个Task!

  首先还是先用jadx打开apk,找找native方法加载的库:
图1: 发现加载库
  那么之后就要使用Apktool(或别的)工具解压apk了,随后在/lib目录下找到一系列的ARM/x86指令写成的汇编代码。这里使用32位的ARM指令,对应地也要使用32位的IDA打开。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或者说彩蛋?):将对应的汇编指令的文件拖到对应IDA.exe图标上,就可以快速地打开了。

  在左侧可以很快地找到一个带有“Java_com_……”的奇奇怪怪的函数,这就是我们要找的native方法了。于是打开它,需要修改一些参数类型:
图2: 找到了native方法
  这里面有比较显眼的两个函数:squid()和giraffe()。那么接下去就要搞清楚这两个函数的逻辑。按照顺序,先来看看squid()。
  先不进入squid()函数,先停留在这里看看:v6是FILE*,说明需要打开文件,而对于fopen()函数的第一个传入的实参,发现是squid()函数后的产物。也就是说,这里是基于v14的混淆,squid()是将这个奇奇怪怪的字符串进行解密,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一个路径
  对策很简单:把squid()函数摘出来,传进这个字符串,搁能跑C代码的IDE一放,完事。结果得到一个路径:
图3: squid()函数返回的路径

  这其中忽略了一些组织代码的细节。譬如,在squid()方法内有对全局变量的使用,这里就需要去查看和复制对应的全局变量(数组)。还有,就是IDA自身有大量的相关的宏定义,当时参考了这篇博客

  那么之后就是读懂giraffe()函数在干啥了。(不得不说,助教给函数起名字的创意还是不错的,尤其比起去年的)
图4: giraffe()函数
  那么这里有两个关键的函数,其一是panda(),在判断什么?其一是crocodile()。先来看看panda()。
图5: panda()函数
  这里需要细心地开始读了。这里进行一次循环,作为计数器的v3,在最后的break条件判断要求小于等于0x39(57),此即说明理想的循环次数应小于等于57。
  传入的参数a1是我们从之前的文件中读取到的字符串,会每次读取a1[v3],根据四种字符对应操作:

  • !:v1自增,即最后的v7会多1;
  • P:v1自减,即最后的v7会少1;
  • 0:v2自增,即最后的v7会多16;
  • ^:v2自减,即最后的v7会少16。

  同时,初始值v2被设为9,也就是说v7的初始值为16*9=144,退出循环时除了要求步数小于等于57,还要求v7最终值为202。对每次循环的中间值v7,还要看全局数组byte_16CC6[v7]是否为0,不是的话也会直接返回0。这就是一个有趣的迷宫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在57步之内,通过四种操作走可行的步,从144到202。
  理论上,是可以通过手算实现的,而且根据室友们的情况来说,似乎通透了的话也用不着多久。这里我是通过实现DFS算法进行计算的。C++代码附上。

struct node {  //每次到达的入栈数据结构
	node(int Ikey=0, int Imode=0):key(Ikey),mode(Imode) {}
	int key;  //已经到达的数字
	int mode;  //下一次选择模式: 0=[+1], 1=[-1], 2=[+16] 3=[-16] 4=回退
};

int func() {
	int bytes[] = {1, 2, 3, 3, 5, 1, 0, 1, 2, 1, 5, 2, 0, 2, 1, 5, 2, 6, 3, 3, 2, 1, 0, 6, 1, 3, 5, 1, 0, 1, 5,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6, 5, 6, 2, 6, 0, 1, 2, 1, 3, 2, 1, 1, 0, 0, 0, 2, 1, 1, 0, 0, 0, 0, 0, 0, 0, 0, 5, 2, 0, 1, 0, 0, 0, 0, 1, 3, 1, 1, 0, 1, 6, 0, 3, 1, 0, 1, 1, 1, 5, 1, 1, 0, 0, 0, 0, 0, 1, 0, 3, 5, 0, 0, 0, 0, 1, 5, 3, 3, 3, 1, 2, 1, 1, 0, 1, 1, 0, 6, 1, 0, 1, 1, 1, 0, 0, 0, 1, 5, 0, 0, 1, 6, 0, 1, 1, 0, 0, 3, 0, 0, 1, 0, 2, 6, 0, 1, 2, 1, 0, 1, 3, 1, 0, 0, 1, 5, 6, 0, 2, 1, 0, 0, 0, 2, 0, 0, 0, 1, 3, 3, 1, 6, 1, 0, 1, 5, 1, 1, 0, 2, 2, 1, 0, 6, 3, 1, 0, 0, 1, 0, 2, 1, 3, 1, 0, 1, 4, 0, 0, 1, 1, 3, 1, 0, 1, 0, 0, 0, 0, 1, 0, 1, 6, 1, 1, 1, 0, 0, 6,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1, 1, 2, 1, 1, 5, 3, 1, 1, 0, 5, 1, 2, 1, 2, 1, 1};
	bool flag[256];  //标记是否走过,避免死循环
	bool reach = false;
	for (int i=0;i<256;i++)  flag[i]=false;
	stack<node> s;
	node n;
	s.push(node(144,0));
	while (!s.empty()) {
		n=s.top();
		if (n.mode == 4) {
			flag[n.key] = false;  //还原状态
			s.pop();  //回退
		}
		else {
			//根据现有模式选择
			int next;
			switch (n.mode) {
				case 0:
					next = n.key + 1;
					break;
				case 1:
					next = n.key - 1;
					break;
				case 2:
					next = n.key + 16;
					break;
				case 3:
					next = n.key - 16;
					break;
				default:
					cout << "Error";
					return -1;
			}
			if (next == 202) {
				s.push(node(202,0));
				reach = true;
				break;  //完成搜索,结束循环
			}
			if (!bytes[next] && !flag[next]) {
				//可以选择
				s.top().mode++;
				flag[next] = true;  //避免死循环
				s.push(node(next,0)); 
			}
			else {
				s.top().mode++;
			}
		}
	} 
	if (reach) {
		stack<node> as;
		while (!s.empty()) {
			as.push(s.top());
			s.pop();
		}
		bool out = false;
		int mem;
		while (!as.empty()) {
			if (out) {
				switch (as.top().key-mem) {
					case 1:
						cout << '!';
						break;
					case -1:
						cout << 'P';
						break;
					case 16:
						cout << '0';
						break;
					case -16:
						cout << '^';
						break;
					default:
						cout << "Error";
						return -1;
				}
			}
			else {
				out = true;
			}
			mem = as.top().key;
			as.pop();
		}
		return 1;
	}
	else {
		cout << "Not found" << endl;
		return -1;
	}
}

int main() {
	return func();
}

  根据这段代码(或自行运算),可以恰巧得到57位长的一个字符串,通过这个字符串的输入可以达到最后的终点。
  那么,最后就是crocodile()了。关于crocodile()的代码,简单来看的话应该就是按照UI输入的学号和文件的输入生成的一个密文,也就是flag的内容了。
  那么这个函数的细节并不用关心:将带有字符串的文件通过adb push传入虚拟机对应的目录,点击GET FLAG就可以获取到flag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优质项目推荐】 1、项目代码均经过严格本地测试,运行OK,确保功能稳定后才上传平台。可放心下载并立即投入使用,若遇到任何使用问题,随时欢迎私信反馈与沟通,博主会第一时间回复。 2、项目适用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如计科、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通信、物联网、自动化、电子信息等)的在校学生、专业教师,或企业员工,小白入门等都适用。 3、该项目不仅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进阶的绝佳选择;当然也可以直接用于 毕设、课设、期末大作业或项目初期立项演示等。 3、开放创新:如果您有一定基础,且热爱探索钻研,可以在此代码基础上二次开发,进行修改、扩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应用。 欢迎下载使用优质资源!欢迎借鉴使用,并欢迎学习交流,共同探索编程的无穷魅力! 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 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 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安卓应用、小程序、Python应用和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