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目录

一、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二、因特网概述

三、因特网的组成

1、主机之间的通信方式

1.1、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 / Server方式 

1.2、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方式 

2、核心部分 数据交换

2.1、电路交换(面向连接)

2.2、分组交换

2.3、报文交换

四、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发展

五、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六、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6.1、速率

6.2、带宽

6.3、吞吐量

6.4、时延

6.5、时延带宽积

6.6、往返时间

6.7、利用率

6.7、丢包率

七、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OSI的七层体系结构(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2、TCP/IP体系结构(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3、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适于教学)

一、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连通性 - 交换信息
共享性 - 资源共享

二、因特网概述

网络:结点与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互联网
internet):许多连接在一起的网络。
因特网
Internet):全球最大的互联网 。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

1969年:分组交换网 --> 1975年:互联网 --> 1983年:TCP/IP成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

第二阶段:逐步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1985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NSFNET:划分三级结构因特网(学校网/企业网>地区网>主干网(当时带宽最快45M))。1990年,ARPANET任务完成,正式关闭。1991年,美国政府将因特网主干网给私人公司经营,并开始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第三阶段:逐步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1993年,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因特网主干网替代,政府机构不再负责因特网运营,让各种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来运营;1993年: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分一级二级三级等));1994年,万维网WWW技术促使因特网迅猛发展;1995年,NSFNET停止运作,因特网彻底商业化。

三、因特网的组成

主要分为核心部分与边缘部分。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1、主机之间的通信方式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1.1、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 / Server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软件特点: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特点: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1.2、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方式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对等连接特点: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例如主机c请求D的服务时,C是客户,D是服务器。但如果C又同时向F提供服务,那么C又同时起着服务器的作用。

2、核心部分 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分为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

2.1、电路交换(面向连接)

三阶段:建立连接(申请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释放通信资源)

该交换方式适合数据量很大的实时性传输,核心路由器之间可以使用电路交换。

优点:通信时延小、有序传输、没有冲突、适用范围广、实时性强、控制简单

缺点:建立连接时间长、线路独占,使用效率低、灵活性差、难以规格化。

2.2、分组交换

把发送报文分成若干份(分组1,2,....),每份标上首部(源/目标地址),收到后再扔掉首部拼接还原。每个分组的发送路径不一定相同。对于数据报服务,存在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的问题,对于虚电路服务,存在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优点:无需建立连接、线路利用率高、简化了存储管理、加速传输、减少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

缺点:引起了转发时延、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2.3、报文交换

报文一般比分组长得多,且时延较长。

优点:无需建立连接、动态分配线路、提高线路可靠性、提高线路利用率、提供多目标服务。

缺点:引起了转发时延、需要较大存储缓存空间、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四、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发展

中国在1994年月20日正式接入互联网。

五、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按照作用范围可以分为:

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不过实际中,不单单从网络覆盖区域分局域网和广域网。应用了广域网技术 --》广域网,应用了局域网技术 --》局域网。局域网一般覆盖范围小,自己花钱购买设备,带宽固定,自己维护,100米 左右,带宽一般有10M、100M 、1000M。广域网一般距离远,花钱租带宽(带宽不固定)。  

按照拓扑结构可以分为:

总线网、环型网、星型网、树型网、网状网。

按照交换方式可以分为:

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

六、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基本概念,比特: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就是信息论中信息量的单位,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或者0。常用数据量单位:8 bit = 1 Byte

1KB = 2^{10} B

1MB = 1K * KB = 2^{10} * 2^{10} B = \fn_jvn 2^{20} B

1GB = 1K * MB = 2^{10} * 2^{20} B = 2^{30} B

1TB = 1K * GB = 2^{10} * 2^{30} B = 2^{40} B

6.1、速率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常用单位是bit/s(b/s,bps)。

1kb/s = 10^{3} b/s(bps)

1Mb/s = 1k * kb/s = 10^{3} * 10^{3} b/s = 10^{6} b/s(bps)

1Gb/s = 1k * Mb/s = 10^{3} * 10^{6} b/s = 10^{9} b/s(bps)

1Tb/s = 1k * Gb/s = 10^{3} * 10^{9} b/s = 10^{12} b/s(bps)

下面进行一个一个小练习:有一个待发送的数据块,大小为100MB,网卡的发送速率为100Mbps,则网卡发送完该数据帧块需要多长时间?

6.2、带宽

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有b/s,Kb/s,Mb/s,Gb/s。

6.3、吞吐量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单位是b/s,Mb/s等

6.4、时延

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 = 数据块长度(比特) /  信道带宽(比特/秒)

网卡的发送速率、信道带家、交换机的接口速率,它们共同决定着主机的发送速率。

若网卡的发送速率、信道带宽、接口速率已知, 则主机的发送速率为下表:

发送速率信道带宽接口速率主机的发送速率
1Gb/s1Gb/s1Gb/s1Gb/s
100Mb/s1Gb/s1Gb/s100Mb/s
1Gb/s100Mb/s1Gb/s100Mb/s

可以看出,在构建网络时,应该做到各个设备之间传输介质的速率匹配。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米) /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自由空间:3 * 10^{8}m/s,铜线:2.3 * 10^{8}m/s,光纤:2.0 * 10^{8}m/s

处理时延 :网络结点存储转发处理时间 。

排队时延 :网络结点缓存队列时间。

6.5、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即一条链路上承载的最大数据量)。

6.6、往返时间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确认(ping命令)。

6.7、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  / (有 + 无)数据通过时间。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根据排队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如果令D_{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来表示D、D_{0}和利用率U之间的关系:  D = \frac{D_{0}}{1 - U}

当网络的利用率达到50%时,时延就要加倍;

当网络的利用丰超过50%时,时延急剧增大;

当网络的利用车接近100%时,时延就趋于无穷大。

因此,一些拥有较大主干网的ISP通常会控制它们的信道利用率不超过50%。如果超过了,就要准备扩容,增大线路的带宽。也不能使信道利用率太低,这会使宝贵的通信资源被白白浪费。应该使用一些机制,可以根据情况动态调整输入到网络中的通信量,使网络利用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6.7、丢包率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丢包率具体可分为接口丢包率、结点丢包率、链路丢包率、路径丢包率、网络丢包率等。丢包率是网络运维人员非常关心的一个网络性能指标,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往往并不关心这个指标。因为他们通常意识不到网络丢包。 

分组丢失主要有两种情况: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结点丢弃

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在通信量较大时就可能造成网络拥塞。

因此,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0、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1%- 4%、严重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5%~15%。

七、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OSI的七层体系结构(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7 应用层能够产生网络流量,能够和用户交互的应用程序解决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6 表示层加密,压缩,开发人员要考虑的问题解决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表示问题
5 会话层服务和客户端建立的会话解决进程之间进行会话问题
4 传输层可靠传输建立会话,不可靠传输,流量控制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
3 网络层  IP地址编制,选择最佳路径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之间传输(路由)的问题
2 数据链路层输入数据如何封装,添加物理层地址即MAC地址解决分组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
1 物理层规定电压,接口标准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0和1的问题

2、TCP/IP体系结构(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应用层
传输层
网际层
网络接口层

3、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适于教学)

应用层解决通过应用进程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传输层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
网际层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上传输(路由)的问题
数据链路层解决分组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
网络接口层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的问题
  • 3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