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计算机科学有深厚渊源的电影不在少数,包括探索人工智能的《黑客帝国》、探讨逻辑和结构学的《盗梦空间》、描绘互联网创业的《社交网络》和《硅谷海盗》,以及揭示虚拟世界的《源代码》。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有国产的计算机科学科幻启蒙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这些电影和电视剧都充满了科技元素和想象力,但与讲述“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在二战期间破解德国恩尼格玛密码的《模仿游戏》相比,仍稍显逊色(仅代表一家之言)。
剧情简要
《模仿游戏》是由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密码学家艾伦·图灵生平改编的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使用一种名为“恩尼格玛”(Enigma)的加密机器进行通信,盟军无法破译其复杂的编码系统。英国政府组建了一个以破解恩尼格玛密码为目标的专门团队,以获取至关重要的军事信息。
整个故事以二战时期图灵在布莱切利园破解恩尼格玛密码为主线,同时在主线中穿插少年图灵和战后两个时间线来丰富其故事性。其在主线中图灵设计并建造了一台名为“Colossus”的早期计算机,开启用机器打败机器的先河,最终破解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系统,大大缩短了战争进程。
艾伦·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恩尼格玛密码系统,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图灵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提出图灵测试,此外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1926年,图灵考入伦敦有名的谢伯恩公学,在学校受到良好的中等教育。并在1927年末,年仅15岁的图灵为了帮助母亲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写了爱因斯坦的一部著作的内容提要。少年时期的图灵就已经表现出敏锐的数学头脑。
1936年图灵发表了他的硕士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一种抽象的计算模型,并为后来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图灵测试、人工智能和图灵奖都与图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团队协作
在《模仿游戏》里图灵和他共事的同事的关系就好比软件工程中架构师和程序员,在破解德军恩尼格玛密码系统的开始阶段图灵就要比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提出“用机器打败机器”。天才往往是寂寞的,整个团队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图灵。
目标的决策,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在当有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和决策,首先需要认识到这只是一个起点。还需要思考这个决策如何才能落地实施,并将大家团结在这个正确的目标上。而不是一味地一个人举着目标和决策,让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既然不能让自己变成孤家寡人,那么就得和团队其他的人建立共识,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人,得到能得到的一切帮助。马斯洛理论中讲人可能同时存在着多个需求,且这些需求之间并不存在依赖和层次关系。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触发抢占个人意识资源来满足需求。就好比多线程抢占系统资源一样。所以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需求和动机都引导到当前的目标决策上来。只要将他们引导到同一个目标决策上来,并激发其动机自动抢占个人意识。 建立共识是个体力活,如果只是拿着PPT或者什么价值观侃侃而谈,那么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会买单。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下大量的功夫,然后慢慢地建立信任关系。
只要一旦和所有的人建立共识且成功激发个人意识,促使大家产生出主动能动性,那么整个团队就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样一来大家会自发的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行,进而共同抵御来自外部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