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农历三月初七,天气多云转晴,气温 7~22°,受冷空气影响,有四级左右偏北风,阵风七到八级,局部有扬沙。
记得最开始去地坛是 2019 年的清明时节(4 月 5 日),那个时候也是第一次去地坛,以后的每一年好像都会要去一次,所以这几年下来可能不止十次了。当时也不知怎的就想起了这么一个地方,当时就乘着地铁 5 号线去了地坛,回来的晚上就写下了第一篇:
以后的每一年我几乎都会去一趟,就连 2020 年 4 月 6 日的清明在疫情期间都关不住我,也是去了一趟地坛。“读懂了清明就明白了人生,一半清明月,哀思千万缕”!
2021 年 4 月 3 日和 2022 年 4 月 3 日无记录
2023 年 4 月 5 日 清明
一年一度清明雨,大地处处闻悲声。守候亲人不忍去,一缕青烟慢升腾。
2024 年 4 月 4 日 清明
春风拂柳泪痕新,清明时节悼故亲。
纸灰飞扬似蝶舞,绵绵哀思伴梨云。
2025 年 4 月 4 日周五 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又一次来到地坛;
自从小时候从课本里读到史老的《秋天的怀念》,便对”地坛”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每年清明时分都会去一趟地坛,也不知道是在找寻什么,总觉得跟随史老的笔迹能找寻到些许影子;
但总归让人有些许的失望,映入眼帘的都是在健身的老头老太太;
新柳垂檐处折枝为信,将绵长的念想,藏进宫灯摇曳的光晕,化作一缕穿越时空的烟青;
愿春风捎去思念,愿您安宁,山河永清明!
清明的由来
清明节历史悠久,作为其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寒食节与上巳节,历经千年融合演变,最终形成兼具祭祖与踏青双重内涵的传统节日。
节气起源:清明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黄经达 15° 时为清明节气,时间在冬至后第 105 天,春分后第 15 日,一般为公历 4 月 5 日前后。此时气温升高,万物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节日由来:
- 融合上巳节: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且融合了上巳节的荡秋千、踏青等习俗活动,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 融合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忠臣介子推割股啖君。重耳即位(晋文公)后,介子推拒受封赏,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放火焚林,却致介子推母子葬身火海。为悼念忠魂,晋文公下令在其忌日(冬至后105天)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的核心仪式。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上古时期,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祭扫坟墓。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到了唐朝,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统治者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唐玄宗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并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 “五礼” 之一。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
- 融合上巳节:
唐宋融合:清明定节
唐代官方将寒食祭祖与上巳踏青合并,并正式将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定为节日。宋代进一步强化扫墓习俗,形成“清明寒食一体”的传统。至此,清明节兼具慎终追远的肃穆与万物复苏的欢愉,成为中国人调和生死哲思的文化载体。
下面这首诗出自哪位诗人之手,你能三秒说出答案吗?欢迎评论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