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期末复习
第一章 概论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 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 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 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 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 按多址方式分类:
- 频分多址(FDMA)
- 时分多址(TDMA)
- 码分多址(CDMA)
- 按工作方式分类:
- 单工通信
- 双工通信(FDD&TDD)
- 半双工通信
- 按信号形式分类:模拟网、数字网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
- 无线电寻呼系统——单向通信系统
-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 无绳电话系统
- 集群通信系统
-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 分组无线网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电波传播特性
直射、反射、折射、散射、绕射、透射等
调制技术
- 线性调制技术(PSK、QPSK、DQPSK、OK-QPSK、 π / 4 \pi/4 π/4-DQPSK、多电平PSK等)
- 恒定包络连续相位/调制技术(MSK、GMSK、GFSK、TFM等)
多址方式
通常认为,通信容量:CDMA>TDMA>FDMA
抗干扰措施
- 利用信道编码进行检错和纠错(前向纠错FEC和自动请求重传ARQ),降低通信传输的差错率;
- 分集技术(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和RAKE接受技术)、自适应均衡技术、抗码间干扰和时延扩展能力调制技术(多电平调制、多载波调制),克服多径衰落;
- 扩频和跳频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综合抗干扰能力
组网技术
- 网络结构:移动交换中心MSC、移动台BSS、移动台MS
- 网络接口:
无线接口Um分层模型及功能
- 物理层:频率配置、信道划分、传输定时、比特或时隙同步、功率设定、调制和解调;
- 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必须的数据传输结构;
- 网络层:管理链路连接,控制呼叫过程,支持附加业务和短消息业务,以及进行移动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
第二章 调制解调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征
- 带宽有限,它取决于使用的频率资源信道的传播特性;
- 干扰和噪声影响大,这主要是移动通信工作的电磁环境所决定的;
- 存在着多径衰落
移动通信对调制的要求
- 带宽窄;
- 输出信噪比较大或误码率较低;
- 抗干扰、刚衰落能力强;
- 频谱利用率高
数字频率调制
- 移频键控(FSK)
- 最小移频键控(MSK)
- 高斯滤波的小小移频键控(GMSK)
数字相位调制
- 四相移相键控(QPSK)
- 交错移相键控(OQPSK)
- π / 4 \pi/4 π/4-DQPSK
正交幅度调制
QAM—幅度和相位的联合调制
星型和方型16QAM调制的异同
扩频调制
扩频的基本概念
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在发端采用扩频码调制,使信号所占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必需的带宽,在收端采用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解扩以恢复所传信息数据
扩频通信抗窄带和宽带干扰的原理
扩频信号对窄带干扰的抑制作用在于接收机对信号的解扩的同时,对干扰信号扩频,降低了干扰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扩频处理增益G_p的定义和计算
系统的扩频处理增益Gp表示了信噪比的改善程度
G
P
=
B
s
B
d
=
(
S
/
N
)
o
u
t
(
S
/
N
)
i
n
G_P=\frac{B_s}{B_d}=\frac{(S/N)_{out}}{(S/N)_{in}}
GP=BdBs=(S/N)in(S/N)out
信号带宽为
B
s
B_s
Bs,扩频后带宽为
B
s
B_s
Bs
抗干扰容限
指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接收机能够承受的干扰信号比有用信号高出的dB数
M
j
=
G
p
−
[
L
s
y
s
+
(
S
N
)
o
u
t
]
M_j=G_p-[L{sys}+(\frac SN)_{out}]
Mj=Gp−[Lsys+(NS)out]
伪随机序列的特点和相关函数的及计算
伪随机码(PN)序列最重要的特性是它具有近似于随机信号的性能,也可以说具有近似于白噪声的性能。
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功率谱密度
m序列的特点、周期及m序列发生器的设计和计算
m序列是由多级移位寄存器或其延迟元件通过线性反馈产生的最长的码序列;随机性;m序列与其循环移位序列模2相加所得的序列还是m序列
周期P必须满足
P
=
2
n
−
1
P=2^n-1
P=2n−1,n是移位寄存器的级数
Gold码序列的特点
长度为N的一个优选对可以构成N-1个Gold码,这N-1个Gold码加上m1和m2,共N+1个码。它们之中任何两个码的周期性互相关函数也是三值函数
Gold码的个数比m序列数多得多,并且它们具有优良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
Walsh序列的特点、Walsh函数的4个参数
Walsh函数由于正交性较好,适合作为地址码
4个参数:时基(Time base)、 起始时间、 振幅和列率(Sequency)
多载波调制
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基本原理、调制与解调框图和设计
在单载波系统中,一次衰落或者干扰就可以导致整个传输链路失效,但是在多载波系统中,某一时刻只会有少部分的子信道会受到深衰落或干扰的影响,因此多载波系统具有较高的传
输能力以及抗衰落和干扰能力。
OFDM系统的应用
OFDM的基本参数有:带宽(Bandwidth)、比特率(Bit Rate)及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
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应该为应用移动环境信道的时延扩展均方根值的2~4倍
第三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电波传播特性
移动环境下接收信号的四种效应:阴影效应、多径效应、多普勒效应、远近效应
移动通信中信号的损耗:阴影衰落、多路径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时间选择性衰落、自由空间中的损耗
电波传播方式及特点
电波传播方式:直射波、地面反射波、地表面波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的计算
L
f
s
=
(
4
π
d
λ
)
2
L_{fs}=(\frac{4\pi d}{\lambda})^2
Lfs=(λ4πd)2
L
f
s
(
d
B
)
=
10
lg
(
4
π
d
λ
)
2
(
d
B
)
=
20
lg
4
π
d
λ
(
d
B
)
L_{fs}(dB)=10\lg(\frac{4\pi d}{\lambda})^2(dB)=20\lg\frac{4\pi d}{\lambda}(dB)
Lfs(dB)=10lg(λ4πd)2(dB)=20lgλ4πd(dB)
L
f
s
(
d
B
)
=
32.44
+
20
lg
d
(
k
m
)
+
20
lg
f
(
M
H
z
)
L_{fs}(dB)=32.44+20\lg d(km)+20\lg f(MHz)
Lfs(dB)=32.44+20lgd(km)+20lgf(MHz)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的计算
d = 4.12 ( h t + h r ) d=4.12(\sqrt{h_t}+\sqrt{h_r}) d=4.12(ht+hr)
移动信道的特性
根据不同距离内信号强度变化的快慢:
大尺度衰落 | 小尺度衰落 | |
---|---|---|
描述 | 长距离上信号强度的缓慢变化 | 短距离上信号强度的快速波动 |
原因 | 信道路径上固定障碍物的阴影 | 移动台运动和地点的变化 |
影响 | 业务覆盖区域 | 信号传输质量 |
衰落类型 | 区分原则 |
---|---|
平坦衰落 | B s < < B c B_s<<B_c Bs<<Bc T s > > Δ T_s>>\Delta Ts>>Δ |
频率选择性衰落 | B s > B c B_s>B_c Bs>Bc T s < < Δ T_s<<\Delta Ts<<Δ |
快衰落 | T s > T c T_s>T_c Ts>Tc B s < B D B_s<B_D Bs<BD |
慢衰落 | T s < < T c T_s<<T_c Ts<<Tc B s > > B D B_s>>B_D Bs>>BD |
多径效应和瑞利衰落,慢衰落和对数正态分布
一个均值为0、方差为
σ
2
\sigma^2
σ2的平稳高斯窄带过程,它的包络的一维概率密度服从瑞利分布,相位的一维概率密度分布是均匀分布。
慢衰落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多普勒频移的计算
多普勒频移: 由于移动台和基站的相对移动,引起接收信号的频移
f
i
=
ν
λ
cos
θ
i
=
f
m
cos
θ
i
f_i=\frac\nu\lambda\cos\theta_i=f_m\cos\theta_i
fi=λνcosθi=fmcosθi
时间选择性衰落是由多普勒效应引起的,并且发生在传输波形的特定时间段上,即信道在时域具有选择性
多径时散和相关带宽的计算
多径时散: 因多径传播造成信号时间扩散的现象
时延扩展
Δ
\Delta
Δ 表示多径时延散布的程度。
Δ
\Delta
Δ越大,时延扩展越严重;
Δ
\Delta
Δ越小,时延扩展越轻
多径时散现象将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
相关带宽
B
c
=
1
2
π
Δ
B_c=\frac1{2\pi\Delta}
Bc=2πΔ1
信道实际情况 → 时延扩展(多径结构) → 相关带宽:数据传输速率高,则码元宽度小,带宽宽,多径信号干扰码元程度高,信号带宽大于信道相关带宽。
dB和dBm的关系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任意地形地区的传播损耗中值 L A = L T − K T L_A=L_T-K_T LA=LT−KT,参考例题3-2
移动信道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分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分集接收: 是指接收端对它收到的多个衰落特性互相独立(携带同一信息)的信号进行特定的处理,以降低信号电平起伏的办法。
分集的分类:
宏分集:是一种减小慢衰落影响的分集技术。
微分集:是一种减小快衰落影响的分集技术。
- 空间分集:在任意两个不同的位置上接收同一个信号, 只要两个位置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 则两处所收信号的衰落是不相关的
- 频率分集:频率间隔大于相关带宽的两个信号所遭受的衰落可以认为是不相关的
- 极化分集:两个不同极化的电磁波具有独立的衰落特性
- 场分量分集:由电磁场理论可知, 电磁波的E场和H场载有相同的消息, 而反射机理是不同的
- 角度分集:使电波通过几个不同路径,
并以不同角度到达接收端, 而接收端利用多个方向性尖锐的接收天线能分离出不同方向来的信号分量 - 时间分集:同一信号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多次重发,只要各次发送的时间间隔足够大,那么各次发送信号所出现的衰落将是彼此独立的
三种不同的合并方式:选择、最大比值、等增益
选择式合并是指检测所有分集支路的信号,以选择其中信噪比最高的那一个支路的信号作为合并器的输出。
最大比值合并是一种最佳合并方式
r
R
=
∑
k
=
1
M
a
k
r
k
=
∑
k
=
1
M
r
k
2
N
k
r_R=\sum_{k=1}^M a_kr_k=\sum_{k=1}^M \frac{r_k^2}{N_k}
rR=∑k=1Makrk=∑k=1MNkrk2
加权系数
a
k
a_k
ak与信号包络
r
k
r_k
rk成正比而与噪声功率
N
k
N_k
Nk
等增益合并无需对信号加权, 各支路的信号是等增益相加的
r
E
=
∑
k
=
1
M
r
k
r_E=\sum_{k=1}^M r_k
rE=∑k=1Mrk
三种合并方式的性能比较(平均信噪比改善因子的计算)
平均信噪比的改善是指分集接收机合并器输出的平均信噪比较无分集接收机的平均信噪比改善的分贝数。
改善因子:
D
ˉ
s
(
M
)
=
∑
k
=
1
M
1
k
\bar{D}_s(M)=\sum_{k=1}^M\frac1k
Dˉs(M)=∑k=1Mk1
D
ˉ
R
(
M
)
=
M
\bar{D}_R(M)=M
DˉR(M)=M
D
ˉ
E
(
M
)
=
1
+
(
M
−
1
)
π
4
\bar{D}_E(M)=1+(M-1)\frac\pi4
DˉE(M)=1+(M−1)4π
最大比值合并改善最多,其次是等增益合并,最差是选择合并
RAKE接收机原理
RAKE接收机利用多个并行相关器检测多径信号, 按照一定的准则合成一路信号供解调用的接收机。
纠错编码技术
卷积码和交织码纠正错误的类型
卷积码主要纠正随机差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纠正突发差错
交织编码主要纠正突发差错,本身并不具备信道编码检、纠错功能,仅起到信号预处理的作用
交织编码抗多径衰落的原理
均衡技术:解决码间干扰(ISI)
均衡本质:产生与信道相反的特性,用来抵消信道的时变多径传播特性引起的码间串扰。
第五章 组网技术
多址技术
话务量和呼损率的概念(一个信道实际能完成多少的话务量?)
业务量的大小用话务量来量度,话务量又分为流入话务量和完成话务量
流入话务量A=单位时间内平均发生的呼叫次数
λ
\lambda
λ * 每次呼叫平均占用信道时间S
由于实际信道不可能不间断地进行通信,实际话务量小于1爱尔兰
呼损率指损失话务量占流入话务量的比率
B
=
λ
−
λ
0
λ
B=\frac{\lambda-\lambda_0}{\lambda}
B=λλ−λ0
完成话务量、忙时话务量、呼损率和用户数的计算
完成话务量
A
0
=
S
⋅
λ
0
=
S
⋅
C
1
T
=
∑
i
=
1
n
i
⋅
P
i
A_0=S·\lambda_0=S·\frac{C_1}T=\sum_{i=1}^ni·P_i
A0=S⋅λ0=S⋅TC1=∑i=1ni⋅Pi
忙时话务量
a
=
C
⋅
T
⋅
k
⋅
1
3600
a=C·T·k·\frac1{3600}
a=C⋅T⋅k⋅36001
用户数
m
=
A
/
n
a
=
A
n
⋅
3600
C
⋅
T
⋅
k
m=\frac{A/n}{a}=\frac{\frac{A}{n}·3600}{C·T·k}
m=aA/n=C⋅T⋅knA⋅3600
三种多址方式的特点和区别(信道的划分、固有干扰)
FDMA
TDMA
CDMA
空闲信道的选择方式和特点(大容量系统如何选)
专用呼叫信道方式
标明空闲信道方式
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
区域覆盖的方式:小区制和大区制的特点
小容量的大区制: 由一个基地台负责服务区域内的信息交换、通信联络与控制,基地台发射机输出功率较大(一般在200瓦左右),覆盖半径大约为30~50公里,因此组网技术较简单
大容量的小区制: 小区制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无线小区,每个小区分别设置一个基地台,负责本小区移动通信的联络与控制,同时,又可在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的统一控制下,实现小区之间移动用户通信的转接,以及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的联系。基地台发射机输出功率一般在5~10瓦左右,小区半径5~10公里。相邻小区使用不同通信频率,不相邻小区可以使用相同频率。
区群的组成和条件
区群的组成应满足两个条件:
- 一是区群之间可以邻接, 且无空隙无重叠地
进行覆盖; - 二是邻接之后的区群应保证各个相邻同信道
小区之间的距离相等。
N = i 2 + i j + j 2 N=i^2+ij+j^2 N=i2+ij+j2
同频道小区的确定和再用距离的计算
沿着任意一条六边形链移动i个小区,逆时针旋转60度再移动j个小区
D
=
3
N
⋅
r
D=\sqrt{3N}·r
D=3N⋅r
小区分裂技术
在用户密度高的市中心区可使小区的面积小一些,在用户密度低的市郊区可使小区的面积大一些
信道配置的方法:分区分组和等频距配置法
分区分组配置法: 小区内采用无三阶互调
的相容信道组, 以避免互调干扰
等频距配置法: 按等频率间隔来配置信道
中心激励和顶点激励的特点
网络结构
HLR和VLR的作用及其主要功能
原籍位置寄存器(HLR)与访问位置寄存器(VLR)
GSM系统中基站和手机之间的接口
信令的定义和分类
接入信令
数字信令 和音频信令(按信号形式)
双音多频(DTMF)的特点
网络信令(7号信令)
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如何实现定位和越区切换)
越区(过区)切换(Handover或Handoff)是指将当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从当前基站转移到另一个基站的过程。
越区切换的准则
- 相对信号强度准则: 在任何时间都选择具有最强接收信号的基站
- 具有门限规定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 仅允许移动用户在当前基站的信号足够弱(低于某一门限), 且新基站的信号强于本基站的信号情况下,才可以进行越区切换
- 具有滞后余量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 仅允许移动用户在新基站的信号强度比原基站信号强度强很多(即大于滞后余量(Hysteresis Margin))的情况下进行越区切换
- 具有滞后余量和门限规定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 仅允许移动用户在当前基站的信号电平低于规定门限并且新基站的信号强度高于当前基站一个给定滞后余量时进行越区切换
越区切换的控制策略
- 移动台控制的越区切换
- 网络控制的越区切换
- 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
软切换和硬切换的区别
硬切换是指在新的连接建立以前, 先中断旧
的连接。
软切换是指既维持旧的连接, 又同时建立新
的连接,并利用新旧链路的分集合并来改善通
信质量,当与新基站建立可靠连接之后再中断
旧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