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结构】第三章:存储、中断、总线与IO系统

第一节:存储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并行主存系统

知识点1:存储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并行主存系统

1、对存储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大容量高速度低价格

2、存储器容量SM=w *l * m。其中,W为存储体的字长(单位是位或字节) ;I为存储体的字数;m为并行工作的存储体数。

3、速度可用访问时间TA、存储周期Tw和频宽(也称带宽)Bm描述。

其中,Tg是存储器从接收访存读申请至信息被读到数据总线上的时间,是处理机启动访存后必须等待的时间、TM是连续启动一个存储体所需要的间隔时间,它一般总比Tg大;存储器频宽B是存储器可提供的数据传送速率,用每秒传送的信息位数或字节数衡量,又有最大频宽(或极限频宽)和实际频宽之分,最大频宽Bm是存储器连续访问时的频宽。

4、单体的Bm= W /TM,m个存储体并行的最大频宽Bm=w *m /TM。

一个字长为W位的单体主存,一次可访问一个存储器字,所以主存最大频宽Bm=W/TM假设,此存储器字长W与CPU所要访问的字(数据字或指令字,简称CPU字)的字长w相同,则CPU从主存获得信息的速度就为W/TM,我们称这种主存是单体单字存储器。

要想提高主存频宽B,使之与CPU速度相匹配,在同样的器件条件(即同样的TM)下,只有设法提高存储器的字长W。

例如,改用图3-2的方式组成,这样,主存在一个存储周期内就可读出4个CPU字,相当于CPU从主存中获得信息的最大速率提高为原来的4倍,即Bm =WX4/TM。我们称这种主存为单体多字存储器。

能并行读出多个CPU字的单体多字和多体单字、多体多字的交叉访问主存系统被称为并行主存系统。

提高模m值,是能提高主存系统的最大频宽的,但主存实际频宽并不是随m值增大而线性提高。

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系统效率的问题。转移的频度越高,并行主存系统效率的下降就越大。

二是:在工程实现上由于模m越高,存储器数据总线越长,总线上并联的负载越重,会使传输延迟增加。

第二节:中断系统

知识点1:中断系统的相关概念

1、CPU中止正在执行的程序,转去处理随机提出的请求,待处理完后,再回到原先被打断的程序继续恢复执行的过程称为中断。

2、响应和处理各种中断的软、硬件总体称为中断系统。

3、在计算机中,中断可分为内部中断、外部中断和软件中断三类。

①内部中断由CPU内的异常引起;

②外部中断由中断信号引起;软件中断由自陷指令引起,用于供操作系统服务。

③外部中断又分为可屏蔽中断和不可屏蔽中断。

4、中断系统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程序的监视和跟踪、人机联系、故障处理、多道程序和分时处理、实时处理、目态程序和操作系统的联系、I/0处理以及多处理机系统中各机的联系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2:中断的分类和分级

1、引起中断的各种事件称为中断源。

2、中断源向中断系统发出请求中断的申请,称为中断请求。同时可能有多个中断请求,中断系统需按事先确定的中断响应优先次序对优先级高的中断请求予以响应。

3、中断响应就是允许其中断CPU现行程序的运行,转去对该请求进行预处理,包括保存好断点及其现场,调出有关处理该中断的中断服务程序,准备运行。

程序性中断:

是包括指令和数据的格式错、程序执行中出现异常(非法指令、目态下使用管态指令、主存访问方式保护、寻址超过主存容量、各种溢出、除数为0、有效位为0等)以及程序的事件记录、监督程序对事件的检测引起的中断等。

外部中断:

来自计算机外部,它包括各种定时器中断、外部信号中断及中断键中断。

输入/输出中断:

是CPU与I/0设备及通道联系的工具,在输入/输出操作完成或者I/0通道或者设备产生故障时发出。

程序性、外部、I/0这3类的中断码均为16位

重新启动中断是为操作员或另一台CPU要启动一个程序所用。CPU不能禁止这种中断。

中断系统按中断源的级别高低来响应。

通常优先级最高的中断定为第1级,其次是第2级,再次是第3级……优先级高、低的划分,不同计算机有所差异。

通常机器校验为第1级,程序性和管理程序调用为第2级,外部为第3级,输入/输出为第4级,重新启动为最低级。

①机器校验列为第1级是因为掉电、地址错、数据错、通路错等必须及时处理,否则系统无法正常工作。IBM 370把机器校验分成紧急的和可抑制的两种,分属于不同的优先级。

②程序性中断和管理程序调用一般列为第2级。

③外部中断级别高于输入/输出中断级别。

④重新启动中断级别一般最低。

IBM 370中断响应的优先次序为:

紧急的机器校验,管理程序调用和程序性、可抑制的机器校验、外部、输入/输出、重新启动。

知识点3:中断的响应次序与处理次序

中断的响应次序是在同时发生多个不同中断类的中断请求时,中断响应硬件中的排队器所决定的响应次序。

中断的处理要由中断处理程序来完成,中断处理程序在执行前或执行中是可以被中断的。这样一来,中断处理的次序就可以不同于中断的响应次序。

一般在处理某级的某个中断请求时,是不能被与它同级的或比它低级的中断请求所中断的。只有比它高一级的中断请求才能中断其处理,等响应和处理完后再继续处理原先的那个中断请求。

知识点4:中断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分配

中断系统的功能包括中断请求的保存和清除、优先级的确定、中断断点及现场的保存、对中断请求的分析和处理以及中断返回等。中断系统主要是要有高的中断响应速度,即从发出中断请求到进入中断处理程序的中断响应时间要短;其次是中断处理的灵活性。因此,中断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分配实质上是中断处理程序软件和中断响应硬件的功能分配。

第三节:总线系统

知识点1:总线的相关概念

总线是用于互连计算机、CPU、存储器、I/0接口及外围设备、远程通信设备间信息传送通路的集合。总线与其相配合的附属控制电路统称为总线系统。按信息传送功能、性能的不同,有数据线,地址线,命令,时序和中断信号等控制/状态线,电源线,地线及备用线等。

数据线根数决定同时传送的数据位数,即数据通路宽度:地址线根数决定直接寻址的范围;控制/状态线决定总线的功能和使用能力:备用线用于系统功能的扩充。

知识点2:总线的分类

总线按在系统中的位置分

芯片级(CPU芯片内的总线)、

板级(连接插件板内的各个组件、也称局部总线或内部总线)

系统级(系统间或主机与I/0接口或设备之间的总线)等3级。

就总线允许信息传送的方向来说,可以有单向传输双向传输两种。

总线按用法可分为专用和非专用两类:

只连接一对物理部件的总线称专用总线。其优点是多个部件可以同时收/发信息,不争用总线,系统流量高;通信时不用指明源和目的,控制简单;任何总线的失效只会使连于该总线的两个部件不能直接通信,但它们仍可通过其他部件间接通信,因而系统可靠。缺点是总线数多。

非专用总线可以被多种功能或多个部件分时共享同一时间只有一对部件可使用总线进行通信

非专用总线的优点是:总线数少,造价低;总线接口标准化、模块性强;可扩充能力强,部件的增加不会使电缆、接口和驱动电路激增;易用多重总线来提高总线的带宽和可靠性,使故障弱化。缺点是系统流量小。

知识点3:总线的控制方式

1、非专用总线上所挂多个设备或部件如果同时请求使用总线,就得由总线控制机构按某种优先次序裁决,保证只有一个高优先级的申请者首先取得对总线的使用权。

2、总线的控制方式分:分布式总线控制、集中式总线控制。

3、优先次序的确定可以有串行链接、定时查询和独立请求3种不同的方式,也可以是它们的结合。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控制线数目、总线分配速度、灵活性、可靠性等因素的综合权衡。

知识点4:总线的通信技术

信息在总线上的传送方法基本上可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

1.同步通信

部件间的信息传送由定宽、定距的系统时标同步。信息的传送速率高,受总线长度的影响小,时钟在总线上的时滞可能会造成同步误差,时钟线上的干扰信号易引起误同步。

2.异步通信

由于I/0总线一般是为有不同速度的许多I/O设备所共享,因此宜于采用异步通信。异步通信又分单向源控制和请求/回答双向控制两种。通信过程只由源或目的部件之一控制的称为单向源控式或单向目控式,而由源和目的共同控制的称为请求/回答双向控制。

知识点5:数据宽度与总线线数

1.数据宽度

数据宽度是I/0设备取得I/0总线后所传送数据的总量。它不同于前面讲过的数据通路宽度。数据通路宽度是数据总线的物理宽度,即一个时钟周期所传送的信息量。

数据宽度有单字(单字节)、定长块、可变长块、单字加定长块和单字加可变长块等之分。

2.总线线数

①总线要有发送/接收电路、传输导线或电缆、转接插头和电源等,其成本比逻辑线路的高很多,而且转接器占去了系统中相当大的物理空间,是系统中可靠性较低的部分。

②总线的线数越多,则成本越高,干扰越大,可靠性越低,占用的空间也越大,传送速度和流量也越高。

③总线的长度越长,则成本越高,干扰越大,波形畸变越严重,可靠性越低。为此,总线增长,线数就应减少。

④数据总线的宽度有位、字节、字或双字等4种。

第四节:I/O系统

知识点1:I/O系统相关概念

1、I/0(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输入/输出设备、设备控制器及与输入/输出操作有关的软、硬件。

2、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相对应于3种方式,即程序控制I/O(包括全软件的、程序查询的、中断驱动的)、直接存储器访问(DMA)及I/0处理机方式。

3、对于I/0处理机方式,又有通道(Channel)方式和外围处理机方式(PPU)之分。

4、输入/输出设备分外存和传输设备两大类。外存有磁盘、磁带、光盘等。传输设备有键盘、鼠标、光笔、显示器、各种打印/印字机、声音输入/输出设备、图形扫描器、网络驱动器等。

知识点2:通道处理机的工作原理和流量设计

1、根据通道数据传送期中信息传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字节多路、数组多路和选择3类通道。

①字节多路通道适用于连接大量的像光电机等字符类低速设备。它们传送一个字符(字节)的时间很短,但字符(字节)间的等待时间很长。因此,通道数据宽度为单字节,以字节交叉方式轮流为多台低速设备服务,使效率提高。

②数组多路通道适合于连接多台磁盘等高速设备。这些设备的传送速率很高,但传送开始前的寻址辅助操作时间很长。

③选择通道适合于连接优先级高的磁盘等高速设备,让它独占通道,只能执行一道通道程序。数据传送以不定长块方式进行,相当于数据宽度为可变长块,一次对N个字节全部传送完。所以,在数据传送期内只选择一次设备。

2、通道流量的设计

通道流量是通道在数据传送期内,单位时间内传送的字节数。它能达到的最大流量称通道极限流量。通道的极限流量与其工作方式、数据传送期内选择一次设备的时间TS、和传送一个字节的时间T的长短有关。

字节多路通道每选择一台设备只传送一个字节,其通道极限流量:

  • 11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目 录 第一章 系统概要 1 1.1 系统背景 1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1 2.1 系统原理图 1 2.2 单片机(MCU)模块 2 2.2.1 MC9S08AW60单片机性能概述 2 2.2.2 内部结构简图 3 2.3 串行通信模块 4 2.3.1 MAX232引脚图 4 2.3.2 串行通信的电路原理 5 2.4 液晶显示模块 6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7 3.1 MCU方(C)程序 7 3.1.1串行通信子程序 14 3.1.2 LCD子程序 17 第四章 系统测试 20 第五章 总结展望 23 5.1 总结 23 5.2 展望 24 第六章 参考文献 24 第一章 系统概要 1.1 系统背景 设计了一个基于AW60的数字时钟,它可以避免多种控制器的混淆,利用一个控制器对时 钟的时间进行控制。它可以任意设置时间。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方便。单片机( MCU)的基本定义是: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RAM/ROM等)、 定时器/计数器及多种输入输出(I/O)接口的比较完整的数字处理系统。单片机自1976 年由Intel公司推出MCS- 48开始,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由于单片机集成度高、功能强、可靠性高、体积小、功 耗地、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已经渗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单片机的应用领域已从面向工业控制、通讯、交通、智 能仪表等迅速发展到家用消费产品、办公自动化、汽车电子、PC机外围以及网络通讯等 广大领域。 1.2 系统功能 在实验箱上有一个启动键,当按下启动键给以一个低电平,电子时钟从当前设定值开 始走时。按秒刷新,要求在LCD屏上显示。若按启动键给以高电平,则时间暂停,再按, 时间继续按秒刷新。 由于要用LCD显示当前的时间,必须用到分字和合字,因此在MCU中使用了8个数据空 间分别存储了当前时间的时十位、时个位、分十位、分个位、秒十位和秒个位,方便显 示。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2.1 系统原理图 该系统由AW60最小系统电路为主要结构,利用串口进行数据的控制与采集。首先将开 关接在AW60上的PORT_D口上,用于控制数字时钟系统的开关。然后将LCD的数据线7- 14引脚(D0-D7)分别与MCU的PTA0- PTA7连接,LCD的控制线RS、R/W、E(4、5、6引脚)分别于MCU的PTC4、PTC6、PTF6连接, 用于输出时间。数字时钟必须要有晶振电路,所以将该晶振电路与AW60的PTG5和PTG6相 连,用于时间的自加。由于在运行系统时,以防电流不稳定,所以在PTB0端设置一个下 拉电阻,稳定电流。 2.2 单片机(MCU)模块 2.2.1 MC9S08AW60单片机性能概述 (1)最高达40MHz的CPU工作频率和20Hz的内部总线工作频率表;时钟源选项包括晶振、 谐振器、外部时钟或内部产生的时钟。 (2)相比HC08 CPU指令集,S08 CPU增加了BGND指令。 (3)单线后台调试模式接口;增强的断点能力,允许单一的断点设置在线调试(在片内 调试的模块增加了多于两个的断点)。 (4)内含32个中断/复位源;内含2KB的片内RAM;内含60KB的片内在线可编程Flash存储 器,带有块保护和安全选项。 (5)可选的计算机正常操作(COP)复位;低电压检测和复位或中断;非法操作码检测 与复位;非法地址检测与复位。 (6)ADC:多达16个通道,10位A/D转换器与自动比较功能;两个串行通信接口SCI模块 与可选的13位中断;一个串行外设接口SPI模块;集成电路互连总线I2C模块运作高达10 0kbps的最高总线负载;8引脚键盘中断KBI模块。 (7)Timers:1个2通道和1个6通道16位定时器/脉冲宽度调制器模板。具有输入、捕捉、 输出比较、脉宽调制功能。 2.2.2 内部结构简图 1. 内部结构简图 如图所示,给出了AW60的内部结构图,它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AW60 MCU有重要作用,在学习了基本有法后,应在反过来熟悉这个内部结构图,以便更好地理 解AW60 MCU的基本原理。从内部结构图可以看出,AW60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S08 CPU、存储器、定时器接口模块、定时器模块、看门狗模块、通用IO模块、串口通信模块 (SCI)、串行外设接口(SPI)模块、I2C(IIC)模块、A/D转换模块、键盘中断模块、 时钟发生模块、复位与中断模块等。 2.3 串行通信模块 2.3.1 MAX232引脚图 在MCU中,若用RS- 232总线进行串行通信,则需外接电路实现电平转换。在发送端,需要用驱动电路将TTL 电平转换成RS-232电平;在接受端,需要用接收电路将RS- 232电平。转化为TTL电平。电平转换器不仅可以由晶振管分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基本学习要求 注:以下基本要求按内容排列,而不是按章节排列 一、 微型计算机基础与概念 1、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式?为何要用二进制表示方式? 2、掌握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概念(数码符号、进位、展开式); 3、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数间的相互转换,要熟练掌握将8位二进制数转换为相应的十进制数,能熟练的将0~255范围内的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能将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形式,能将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表示形式; 4、机器数与真值的概念,熟练掌握真值与机器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5、带符号数的原码、反码和补码表示,熟练掌握原码和补码之间的相互转换(已知一个数的原码求它的补码,已知一个数的补码求出它的原码); 6、已知一个数的补码,会求它的真值,掌握补码的加减法运算,掌握机器负数的求法; 7、能简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硬件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及输入设备、输出接口及输出设备、总线); 8、CPU在内部结构上由哪几部分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控制器、寄存器),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9、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的作用?它们各自是双向还是单向? 二、 80x86微处理器 1、8086处理器物理地址的生成:段基地址左移4位+段内偏移地址。会计算类似条件下的物理地址:(1)段寄存器CS=1200H,指令指针寄存器IP=2000H,此时,指令的物理地址为多少?(2)一个存放在8086计算机系统内存中的数据,它以DS作为段基址寄存器且设(DS)=1000H,段内偏移地址为2300H,会计算该数据的物理地址(同样是:段基地址左移4位+段内偏移地址),指向这一物理地址的DS值和段内偏移地址值是唯一的吗(不是唯一的)? 2、掌握物理地址的生成方法(8086只有实地址模式,物理地址=段寄存器的内容左移4位+偏移地址);注意向段寄存器传送数据的方法(CS位代码段基地址寄存器,不能做目的地址,立即数不能直接传送给段基地址寄存器),注意代码段寄存器CS不能作为目的寄存器; 3、掌握8086的寄存器及其使用方法,注意AX、BX、CX、DX可以作为8位寄存器使用; 4、8086的标志寄存器有哪些状态标志位?各个标志位在什么情况下置位?注意数据传送指令不影响标志寄存器(除了向标志寄存器传送指令);掌握标志寄存器中各个控制标志位的作用?如何设置这些控制位?注意标志寄存器的传送指令、压栈与弹出指令,修改标志寄存器的方法; 5、能描述计算机IO端口的编制方式有几种(独立编址和统一编址2种),每种编址方式的特点?8086采用IO独立编址方式,注意X86中IO接口的寻址方式,X86的IO操作指令,IN和OUT指令的端口地址、IN/OUT指令只能是端口与累加寄存器AX(或AL)进行传送; 6、系统的复位后内部寄存器的状态(除CS=0FFFFH外,其他寄存器=0000H),8086系统复位后,第一条执行的指令的地址(0FFFF0H); 7、8086的中断系统,向量中断的概念,中断向量表和结构中断向量表和中断向量的存放位置,对一个中断类型号为n的中断,会计算它的中断向量的存放地址; 8、什么叫中断类型号?什么是中断向量?中断向量放在那里?对应于中断类型号为20H的中断中断向量存放在哪里?如果20H的中断处理子程序从3000H:1000H开始,则中断向量应怎样存放(00080H开始存放:00H,10H,00H,30H)? 9、8086存储空间最大为多少?怎样用16位寄存器实现对20位地址的寻址?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1页。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1页。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总结大作业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1页。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1页。 单片机C51语言 单片机C51语言与C语言的差别不大,应用的基本语法一致,算法可以套用,但C51语言多了一些C语言中没有的关键字如图 11,其中大多数都与存储器相关,这也是在编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 图 11 C51扩展关键字 51单片机的内部硬件知识 51单片机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CPU,RAM,ROM、定时器/计数器和多种1O功能部件,具有一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下列部件:一个8位的CPU、一个布尔处理机、一个片内振荡器、128B的片内数据存储器、4KB的片内程序存储器(8031无)、外部数据存储器和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为64KB,21字节的专用寄存器、4个8位并行10接口、一个全双工的串行口、2个16位的定时器/计数器、5个中断源、2个中断优先级111条指令、片内采用单总线结构。图 21为51系列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框图。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2页。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2页。图 21 51单片机的结构框图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2页。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2页。 在编程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单片机内部硬件资源配置,还要注意每一种硬件外设对应的引脚,这样在大项目中便于充分利用所有的引脚,节约资源;另外合理的分配引脚会尽可能多的拓展单片机的资源,在51单片机中大多采用40引脚的双列直插式的封装(DIP),引脚图如图 22所示,有图可以知道,P0~P3中,除标准输出输入引脚P1外,其他引脚都有第二功能,只需将相应外设配置好,就可以利用第二功能。 图 22 51单片机外部引脚图和总线结构图 单片机有最小工作系统,包括电源电路,复位电路,时钟电路等,只有这些单元与单片机按照要求结合在一起,单片机才能正常工作。51单片机的最小工作系统如图 23所示: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3页。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3页。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3页。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3页。 图 23 51单片机最小系统 51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有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其中关键是数据存储器,数据存储器有128个片内数据存储空间,128个寄存器空间,其中各有自己的地址编码。 P0~P3口输入/输出 在51单片机内部包含有4个并行的10接口,分别称为PO口、P1口、P2口和P3口,每一个口都是8位的,每个口的位都有一个输出锁存器和一个输入缓冲器。输出锁存器用于存放需要输出的数据,每个端口的8位输出锁存器构成一个特殊功能寄存器,且冠名与端口相同输入缓冲器用于对端口引脚上输入的数据进行缓冲,因此各引脚上输入的数据必须一直保持到CPU把它读走为止。 输出方式: 单片机的端口可以输出高低电平,由图 31可以知道,实际输出的高低电平可以通过向锁存器写值即可,也即给单片机相应的位赋值,另外在赋值时既可以按位赋值也可以按字节赋值。但是由于单片机直接驱动负载的能力较弱,且不同端口的硬件结构有所不同,故在驱动负载时要考虑是否需要上拉电阻,是否需要额外的电流放大电路,也即驱动电路。 另外,在编程时,要注意运用51单片机直接操作寄存器的特点,总结一个端口在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4页。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4页。连接有规律的负载时代码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程序的复杂度。运用内部函数库实现循环左移循环右移。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4页。 单片机课程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4页。 图 31 P0~P3端口硬件结构图 输入方式: 在51单片机由于其特殊的硬件结构原因,会出现两种读取方式:读取外部引脚状态和读取锁存器,这两种方式有CPU自行处理, 取决于程序的运用方式,而没有具体区别的读取方法不同,如:51单片机里对某一个I/O口进行读--改--写操作时,读取的是与之对应的锁存器的输出,而不是实际物理引脚的电平;(所谓读改写指的是在读取引脚的值后,又对引脚进行运算后,将其又赋给这个引脚),其他非读--改--写指令读取的是引脚电平。(即单纯的读取该引脚状态)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点是:在读取引脚状态时,要先将引脚电平置1,这样做的本质原因是51单片机IO口硬件结构的缺陷,也是本身逻辑上容易忽略的地方。这是编程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当然实际中遇到读取单个电平的情况比较少。 在编程输入时,要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输入信号,其输入信号是由外部电路决定的,可以分为两大类:电平信
这是书的光盘。共分为两部分,这是第二部分。 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Windows驱动程序的开发方法与调试技巧。本书共分23章,内容涵盖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NT驱动程序与WDM驱动程序的构造、驱动程序中的同步异步处理方法、驱动程序中即插即用功能、驱动程序的各种调试技巧等。同时,还针对流行的PCI驱动程序、USB驱动程序、虚拟串口驱动程序、摄像头驱动程序、SDIO驱动程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每一节的例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力求让读者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掌握各类Windows驱动程序的开发技巧,学习尽可能多的Windows底层知识。   本书适用于中、高级系统程序员,同时也可用做高校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实验课的补充教材。 原创经典,威盛一线工程师倾力打造。深入驱动核心,剖析操作系统底层运行机制,通过实例引导,快速学习编译、安装、调试的方法。   从Windows最基本的两类驱动程序的编译、安装、调试入手讲解,非常容易上手,用实例详细讲解PCI、USB、虚拟串口、虚拟摄像头、SDIO等驱动程序的开发,归纳了多种调试驱动程序的高级技巧,如用WinDBG和VMWARE软件对驱动进行源码级调试,深入Windows操作系统的底层和内核,透析Windows驱动开发的本质。 本书是作者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不仅详细介绍了Windows内核原理,而且介绍了编程技巧和应用实例,兼顾了在校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生产和科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专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推荐   目前,电子系统设计广泛采用通用操作系统,达到降低系统的设计难度和缩短研发周期。实现操作系统与硬件快速信息交换是电子系统设计的关键。   通用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编写者不仅需要精通硬件设备、计算机总线,而且需要Windows操作系统知识以及调试技巧。学习和掌握Windows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是电子系统设计人员必备的能力。   本书是作者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不仅详细介绍了Windows内核原理,并且介绍了编程技巧和应用实例,兼顾了在校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生产和科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专著。 第1篇 入门篇 第1章 从两个最简单的驱动谈起 本章向读者呈现两个最简单的Windows驱动程序,一个是NT式的驱动程序,另一个是WDM式的驱动程序。这两个驱动程序没有操作具体的硬件设备,只是在系统里创建了虚拟设备。在随后的章节中,它们会作为基本驱动程序框架,被本书其他章节的驱动程序开发所复用。笔者将带领读者编写代码、编译、安装和调试程序。   1.1 DDK的安装   1.2 第一个驱动程序HelloDDK的代码分析    1.2.1 HelloDDK的头文件    1.2.2 HelloDDK的入口函数    1.2.3 创建设备例程    1.2.4 卸载驱动例程    1.2.5 默认派遣例程   1.3 HelloDDK的编译和安装    1.3.1 用DDK环境编译HelloDDK    1.3.2 用VC集成开发环境编译HelloDDK    1.3.3 HelloDDK的安装   1.4 第二个驱动程序HelloWDM的代码分析    1.4.1 HelloWDM的头文件    1.4.2 HelloWDM的入口函数    1.4.3 HelloWDM的AddDevice例程    1.4.4 HelloWDM处理PNP的回调函数    1.4.5 HelloWDM对PNP的默认处理    1.4.6 HelloWDM对IRP_MN_REMOVE_DEVICE的处理    1.4.7 HelloWDM对其他IRP的回调函数    1.4.8 HelloWDM的卸载例程   1.5 HelloWDM的编译和安装    1.5.1 用DDK编译环境编译HelloWDM    1.5.2 HelloWDM的编译过程    1.5.3 安装HelloWDM   1.6 小结  第2章 Windows操作驱动的基本概念  驱动程序被操作系统加载在内核模式下,它与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的其他组件进行密切交互。本章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概念,同时还介绍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之间的通信方法。   2.1 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    2.1.1 Windows家族    2.1.2 Windows特性    2.1.3 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    2.1.4 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   2.2 操作系统分层    2.2.1 Windows操作系统总体架构    2.2.2 应用程序与Win32子系统    2.2.3 其他环境子系统    2.2.4 Native API    2.2.5 系统服务    2.2.6 执行程序组件    2.2.7 驱动程序    2.2.8 内核    2.2.9 硬件抽象层    2.2.10 Windows与微内核   2.3 从应用程序到驱动程序   2.4 小结  第3章 Windows驱动编译环境配置、安装及调试  本章将带领读者一步步对驱动程序进行编译、安装和简单的调试工作。这些步骤虽然简单,但往往困惑着初次接触驱动程序的开发者。  3.1 用C语言还是用C++语言    3.1.1 调用约定    3.1.2 函数的导出名    3.1.3 运行时函数的调用   3.2 用DDK编译环境编译驱动程序    3.2.1 编译版本    3.2.2 nmake工具    3.2.3 build工具    3.2.4 makefile文件    3.2.5 dirs文件    3.2.6 sources文件    3.2.7 makefile.inc文件    3.2.8 build工具的环境变量    3.2.9 build工具的命令行参数   3.3 用VC编译驱动程序    3.3.1 建立驱动程序工程    3.3.2 修改编译选项    3.3.3 修改链接选项    3.3.4 其他修改    3.3.5 VC编译小结   3.4 查看调试信息    3.4.1 打印调试语句    3.4.2 查看调试语句   3.5 手动加载NT式驱动   3.6 编写程序加载NT式驱动    3.6.1 SCM组件和Windows服务    3.6.2 加载NT驱动的代码    3.6.3 卸载NT驱动的代码    3.6.4 实验   3.7 WDM式驱动的加载    3.7.1 WDM的手动安装    3.7.2 简单的INF文件剖析   3.8 WDM设备安装在注册表中的变化    3.8.1 硬件子键    3.8.2 类子键    3.8.3 服务子键   3.9 小结  第4章 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  本章首先对Windows驱动程序的两个重要数据结构进行介绍,分别是驱动对象和设备对象数据结构。另外还要介绍NT驱动程序和WDM驱动程序的入口函数、卸载例程、各种IRP派遣上函数等。   4.1 Windows驱动程序中重要的数据结构    4.1.1 驱动对象(DRIVER_OBJECT)    4.1.2 设备对象(DEVICE_OBJECT)    4.1.3 设备扩展   4.2 NT式驱动的基本结构    4.2.1 驱动加载过程与驱动入口函数(DriverEntry)    4.2.2 创建设备对象    4.2.3 DriverUnload例程    4.2.4 用WinObj观察驱动对象和设备对象    4.2.5 用DeviceTree观察驱动对象和设备对象   4.3 WDM式驱动的基本结构    4.3.1 物理设备对象与功能设备对象    4.3.2 WDM驱动的入口程序    4.3.3 WDM驱动的AddDevice例程    4.3.4 DriverUnload例程    4.3.5 对IRP_MN_REMOVE_DEVICE IRP的处理    4.3.6 用Device Tree查看WDM设备对象栈   4.4 设备的层次结构    4.4.1 驱动程序的垂直层次结构    4.4.2 驱动程序的水平层次结构    4.4.3 驱动程序的复杂层次结构   4.5 实验    4.5.1 改写HelloDDK查看驱动结构    4.5.2 改写HelloWDM查看驱动结构   4.6 小结  第5章 Windows内存管理   本章围绕着驱动程序中的内存操作进行了介绍。在驱动程序开发中,首先要注意分页内存和非分页内存的使用。同时,还需要区分物理内存地址和虚拟内存地址这两个概念。   5.1 内存管理概念    5.1.1 物理内存概念(Physical Memory Address)    5.1.2 虚拟内存地址概念(Virtual Memory Address)    5.1.3 用户模式地址和内核模式地址    5.1.4 Windows驱动程序和进程的关系    5.1.5 分页与非分页内存    5.1.6 分配内核内存   5.2 在驱动中使用链表    5.2.1 链表结构    5.2.2 链表初始化    5.2.3 从首部插入链表    5.2.4 从尾部插入链表    5.2.5 从链表删除    5.2.6 实验   5.3 Lookaside结构    5.3.1 频繁申请内存的弊端    5.3.2 使用Lookaside    5.3.3 实验   5.4 运行时函数    5.4.1 内存间复制(非重叠)    5.4.2 内存间复制(可重叠)    5.4.3 填充内存    5.4.4 内存比较    5.4.5 关于运行时函数使用的注意事项    5.4.6 实验   5.5 使用C++特性分配内存   5.6 其他    5.6.1 数据类型    5.6.2 返回状态值    5.6.3 检查内存可用性    5.6.4 结构化异常处理(try-except块)    5.6.5 结构化异常处理(try-finally块)    5.6.6 使用宏需要注意的地方    5.6.7 断言   5.7 小结 第6章 Windows内核函数  本章介绍了Windows内核模式下的一些常用内核函数,这些函数在驱动程序的开发中将会经常用到。   6.1 内核模式下的字符串操作    6.1.1 ASCII字符串和宽字符串    6.1.2 ANSI_STRING字符串与UNICODE_STRING字符串    6.1.3 字符初始化与销毁    6.1.4 字符串复制    6.1.5 字符串比较    6.1.6 字符串转化成大写    6.1.7 字符串与整型数字相互转换    6.1.8 ANSI_STRING字符串与UNICODE_STRING字符串相互转换   6.2 内核模式下的文件操作    6.2.1 文件的创建    6.2.2 文件的打开    6.2.3 获取或修改文件属性    6.2.4 文件的写操作    6.2.5 文件的读操作   6.3 内核模式下的注册表操作    6.3.1 创建关闭注册表    6.3.2 打开注册表    6.3.3 添加、修改注册表键值    6.3.4 查询注册表    6.3.5 枚举子项    6.3.6 枚举子键    6.3.7 删除子项    6.3.8 其他   6.4 小结  第7章 派遣函数   本章重点介绍了驱动程序中的处理IRP请求的派遣函数。所有对设备的操作最终将转化为IRP请求,这些IRP请求会被传送到派遣函数处理。   7.1 IRP与派遣函数    7.1.1 IRP    7.1.2 IRP类型    7.1.3 对派遣函数的简单处理    7.1.4 通过设备链接打开设备    7.1.5 编写一个更通用的派遣函数    7.1.6 跟踪IRP的利器IRPTrace   7.2 缓冲区方式读写操作    7.2.1 缓冲区设备    7.2.2 缓冲区设备读写    7.2.3 缓冲区设备模拟文件读写   7.3 直接方式读写操作    7.3.1 直接读取设备    7.3.2 直接读取设备的读写   7.4 其他方式读写操作    7.4.1 其他方式设备    7.4.2 其他方式读写   7.5 IO设备控制操作    7.5.1 DeviceIoControl与驱动交互    7.5.2 缓冲内存模式IOCTL    7.5.3 直接内存模式IOCTL    7.5.4 其他内存模式IOCTL   7.6 小结 第2篇 进阶篇  第8章 驱动程序的同步处理  本章介绍了驱动程序中常用的同步处理办法,并且将内核模式下的同步处理方法和用户模式下的同步处理方法做了比较。另外,本章还介绍了中断请求级、自旋锁等同步处理机制。   8.1 基本概念    8.1.1 问题的引出    8.1.2 同步与异步   8.2 中断请求级    8.2.1 中断请求(IRQ)与可编程中断控制器(PIC)    8.2.2 高级可编程控制器(APIC)    8.2.3 中断请求级(IRQL)    8.2.4 线程调度与线程优先级    8.2.5 IRQL的变化    8.2.6 IRQL与内存分页    8.2.7 控制IRQL提升与降低   8.3 自旋锁    8.3.1 原理    8.3.2 使用方法   8.4 用户模式下的同步对象    8.4.1 用户模式的等待    8.4.2 用户模式开启多线程    8.4.3 用户模式的事件    8.4.4 用户模式的信号灯    8.4.5 用户模式的互斥体    8.4.6 等待线程完成   8.5 内核模式下的同步对象    8.5.1 内核模式下的等待    8.5.2 内核模式下开启多线程    8.5.3 内核模式下的事件对象    8.5.4 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交互事件对象    8.5.5 驱动程序与驱动程序交互事件对象    8.5.6 内核模式下的信号灯    8.5.7 内核模式下的互斥体    8.5.8 快速互斥体   8.6 其他同步方法    8.6.1 使用自旋锁进行同步    8.6.2 使用互锁操作进行同步    8.7 小结  第9章 IRP的同步  本章详细地介绍了IRP的同步处理方法和异步处理方法。另外,本章还介绍了StartIO例程、中断服务例程、DPC服务例程。   9.1 应用程序对设备的同步异步操作    9.1.1 同步操作与异步操作原理    9.1.2 同步操作设备    9.1.3 异步操作设备(方式一)    9.1.4 异步操作设备(方式二)   9.2 IRP的同步完成与异步完成    9.2.1 IRP的同步完成    9.2.2 IRP的异步完成    9.2.3 取消IRP   9.3 StartIO例程    9.3.1 并行执行与串行执行    9.3.2 StartIO例程    9.3.3 示例   9.4 自定义的StartIO    9.4.1 多个串行化队列    9.4.2 示例   9.5 中断服务例程    9.5.1 中断操作的必要性    9.5.2 中断优先级    9.5.3 中断服务例程(ISR)   9.6 DPC例程    9.6.1 延迟过程调用例程(DPC)    9.6.2 DpcForISR   9.7 小结  第10章 定时器  本章总结了在内核模式下的四种等待方法,读者可以利用这些方法灵活地用在自己的驱动程序中。最后本章还介绍了如何对IRP的超时情况进行处理。   10.1 定时器实现方式一    10.1.1 I/O定时器    10.1.2 示例代码   10.2 定时器实现方式二    10.2.1 DPC定时器    10.2.2 示例代码   10.3 等待    10.3.1 第一种方法:使用KeWaitForSingleObject    10.3.2 第二种方法:使用KeDelayExecutionThread    10.3.3 第三种方法:使用KeStallExecutionProcessor    10.3.4 第四种方法:使用定时器   10.4 时间相关的其他内核函数    10.4.1 时间相关函数    10.4.2 示例代码   10.5 IRP的超时处理    10.5.1 原理    10.5.2 示例代码   10.6 小结  第11章 驱动程序调用驱动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在驱动程序中调用其他驱动程序。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将被调用的驱动程序以文件的方式操作。比较高级的方法是构造各种IRP,并将这些IRP传送到被调用的驱动程序中。   11.1 以文件句柄形式调用其他驱动程序    11.1.1 准备一个标准驱动    11.1.2 获得设备句柄    11.1.3 同步调用    11.1.4 异步调用方法一    11.1.5 异步调用方法二    11.1.6 通过符号链接打开设备   11.2 通过设备指针调用其他驱动程序    11.2.1 用IoGetDeviceObjectPointer获得设备指针    11.2.2 创建IRP传递给驱动的派遣函数    11.2.3 用IoBuildSynchronousFsdRequest创建IRP    11.2.4 用IoBuildAsynchronousFsdRequest创建IRP    11.2.5 用IoAllocateIrp创建IRP   11.3 其他方法获得设备指针    11.3.1 用ObReferenceObjectByName获得设备指针    11.3.2 剖析IoGetDeviceObjectPointer    11.4 小结  第12章 分层驱动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了分层驱动的概念。分层驱动可以将功能复杂的驱动程序分解为多个功能简单的驱动程序。多个分层的驱动程序形成一个设备堆栈,IRP请求首先发送到设备堆栈的顶层,然后依次穿越每层的设备堆栈,最终完成IRP请求。   12.1 分层驱动程序概念    12.1.1 分层驱动程序的概念    12.1.2 设备堆栈与挂载    12.1.3 I/O堆栈    12.1.4 向下转发IRP    12.1.5 挂载设备对象示例    12.1.6 转发IRP示例    12.1.7 分析    12.1.8 遍历设备栈   12.2 完成例程    12.2.1 完成例程概念    12.2.2 传播Pending位    12.2.3 完成例程返回STATUS_SUCCESS    12.2.4 完成例程返回STATUS_MORE_PROCESSING_REQUIRED   12.3 将IRP分解成多个IRP    12.3.1 原理    12.3.2 准备底层驱动    12.3.3 读派遣函数    12.3.4 完成例程    12.3.5 分析   12.4 WDM驱动程序架构    12.4.1 WDM与分层驱动程序    12.4.2 WDM的加载方式    12.4.3 功能设备对象    12.4.4 物理设备对象    12.4.5 物理设备对象与即插即用   12.5 小结  第13章 让设备实现即插即用  本章首先介绍即插即用的概念和驱动程序支持即插即用功能的必要性。另外,本章还介绍如何利用WDM驱动程序开发框架设计支持即插即用功能的驱动程序。   13.1 即插即用概念    13.1.1 历史原因    13.1.2 即插即用的目标    13.1.3 Windows中即插即用相关组件    13.1.4 遗留驱动程序   13.2 即插即用IRP    13.2.1 即插即用IRP的功能代码    13.2.2 处理即插即用IRP的派遣函数   13.3 通过设备接口寻找设备    13.3.1 设备接口    13.3.2 WDM驱动中设置接口    13.3.3 应用程序寻找接口    13.3.4 查看接口设备   13.4 启动和停止设备    13.4.1 为一个实际硬件安装HelloWDM    13.4.2 启动设备    13.4.3 转发并等待    13.4.4 获得设备相关资源    13.4.5 枚举设备资源    13.4.6 停止设备   13.5 即插即用的状态转换    13.5.1 状态转换图    13.5.2 IRP_MN_QUERY_STOP_DEVICE    13.5.3 IRP_MN_QUERY_REMOVE_DEVICE   13.6 其他即插即用IRP    13.6.1 IRP_MN_FILTER_RESOURCE_REQUIREMENTS    13.6.2 IRP_MN_QUERY_CAPABILITIES   13.7 小结  第14章 电源管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在WDM驱动程序中进行电源处理。电源处理主要是处理好电源状态和设备状态。   14.1 WDM电源管理模型    14.1.1 概述    14.1.2 热插拔    14.1.3 电源状态    14.1.4 设备状态    14.1.5 状态转换   14.2 处理IRP_MJ_POWER   14.3 处理IRP_MN_QUERY_CAPABILITIES    14.3.1 DEVICE_CAPABILITIES    14.3.2 一个试验   14.4 小结 第3篇 实用篇  第15章 I/O端口操作  本章总结了多种I/O端口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将端口输入输出的汇编指令运行在内核模式中。   15.1 概述    15.1.1 从DOS说起    15.1.2 汇编实现    15.1.3 DDK实现   15.2 工具软件WinIO    15.2.1 WinIO简介    15.2.2 使用方法   15.3 端口操作实现方法一    15.3.1 驱动端程序    15.3.2 应用程序端程序   15.4 端口操作实现方法二    15.4.1 驱动端程序    15.4.2 应用程序端程序   15.5 端口操作实现方法三    15.5.1 驱动端程序    15.5.2 应用程序端程序   15.6 端口操作实现方法四    15.6.1 原理    15.6.2 驱动端程序    15.6.3 应用程序端程序   15.7 驱动PC喇叭    15.7.1 可编程定时器    15.7.2 PC喇叭    15.7.3 操作代码   15.8 操作并口设备    15.8.1 并口设备简介    15.8.2 并口寄存器    15.8.3 并口设备操作   15.9 小结 第16章 PCI设备驱动 本章主要介绍PCI设备的驱动开发。首先介绍了PCI总线协议。作为驱动程序员,开发PCI驱动程序首先要了解PCI配置空间。根据读取PCI配置空间,可以得到PCI设备的所有资源。另外,本章还总结了四种获取PCI配置空间的方法。   16.1 PCI总线协议    16.1.1 PCI总线简介    16.1.2 PCI配置空间简介   16.2 访问PCI配置空间方法一    16.2.1 两个重要寄存器    16.2.2 示例   16.3 访问PCI配置空间方法二    16.3.1 DDK函数读取配置空间    16.3.2 示例   16.4 访问PCI配置空间方法三    16.4.1 通过即插即用IRP获得PCI配置空间    16.4.2 示例   16.5 访问PCI配置空间方法四    16.5.1 创建IRP_MN_READ_CONFIG    16.5.2 示例   16.6 PCI设备驱动开发示例    16.6.1 开发步骤    16.6.2 中断操作    16.6.3 操作设备物理内存    16.6.4 示例   16.7 小结 第17章 USB设备驱动  本章首先介绍了USB总线协议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USB总线的拓扑结构,USB通信的流程,还有USB的四种传输模式。另外,本章介绍了如何编写USB总线设备的驱动程序。   17.1 USB总线协议    17.1.1 USB设备简介    17.1.2 USB连接拓扑结构    17.1.3 USB通信的流程    17.1.4 USB四种传输模式   17.2 Windows下的USB驱动    17.2.1 观察USB设备的工具    17.2.2 USB设备请求    17.2.3 设备描述符    17.2.4 配置描述符    17.2.5 接口描述符    17.2.6 端点描述符   17.3 USB驱动开发实例    17.3.1 功能驱动与物理总线驱动    17.3.2 构造USB请求包    17.3.3 发送USB请求包    17.3.4 USB设备初始化    17.3.5 USB设备的插拔    17.3.6 USB设备的读写   17.4 小结  第18章 SDIO设备驱动 本章首先介绍了SDIO协议,讲述了SD内存卡和SDIO卡的兼容问题。然后介绍了SDIO协议中的发送命令、回应命令、传送数据等相关协议。随后,本章又介绍了Windows中,DDK提供的对SDIO卡设备的支持。然后介绍了如何利用总线驱动,使SDIO设备初始化,接收中断,发送和接收数据等操作。   18.1 SDIO协议    18.1.1 SD内存卡概念    18.1.2 SDIO卡概念    18.1.3 SDIO总线    18.1.4 SDIO令牌    18.1.5 SDIO令牌格式    18.1.6 SDIO的寄存器    18.1.7 CMD52命令    18.1.8 CMD53命令   18.2 SDIO卡驱动开发框架    18.2.1 SDIO Host Controller驱动    18.2.2 SDIO卡的初始化    18.2.3 中断回调函数    18.2.4 获得和设置属性    18.2.5 CMD52    18.2.6 CMD53   18.3 SDIO开发实例   18.4 小结  第19章 虚拟串口设备驱动  本章介绍了串口开发的框架模型,在串口的AddDevice例程中需要暴露出一个串口的符号连接,另外在相应的注册表中需要进行设置。在串口与应用程序的通信中,主要是一组DDK定义的IO控制码,这些IO控制码负责由应用程序向驱动发出请求。   19.1 串口简介   19.2 DDK串口开发框架    19.2.1 串口驱动的入口函数    19.2.2 应用程序与串口驱动的通信    19.2.3 写的实现    19.2.4 读的实现   19.3 小结  第20章 摄像头设备驱动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了微软提供的摄像头驱动框架。在该框架中,微软提供了类驱动和小驱动的概念。对于驱动程序员的任务就是编写小驱动程序。   20.1 WDM摄像头驱动框架    20.1.1 类驱动与小驱动    20.1.2 摄像头的类驱动与小驱动    20.1.3 编写小驱动程序    20.1.4 小驱动的流控制   20.2 虚拟摄像头开发实例    20.2.1 编译和安装    20.2.2 虚拟摄像头入口函数    20.2.3 对STREAM_REQUEST_BLOCK的处理函数    20.2.4 打开视频流    20.2.5 对视频流的读取   20.3 小结 第4篇 提高篇  第21章 再论IRP  本章将相关IRP的操作做了进一步的总结。首先是转发IRP,归纳了几种不同的方式。其次总结了创建IRP的几种不同方法。创建IRP总的来说分为创建同步IRP和创建异步IRP。对于创建同步IRP,操作比较简单,I/O管理器会负责回收IRP的相关内存,但是使用不够灵活。对于创建异步IRP,操作比较复杂,程序员需要自己负责对IRP及相关内存回收,但使用十分灵活。   21.1 转发IRP    21.1.1 直接转发    21.1.2 转发并且等待    21.1.3 转发并且设置完成例程    21.1.4 暂时挂起当前IRP    21.1.5 不转发IRP   21.2 创建IRP    21.2.1 IoBuildDeviceIoControlRequest    21.2.2 创建有超时的IOCTL IRP    21.2.3 用IoBuildSynchronousFsdRequest创建IRP    21.2.4 关于IoBuildAsynchronousFsdRequest    21.2.5 关于IoAllocateIrp   21.3 小结 第22章 过滤驱动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WDM和NT式过滤驱动程序开发。过滤驱动程序开发十分灵活,可以修改已有驱动程序的功能,也可以对数据进行过滤加密。另外,利用过滤驱动程序还能编写出很多具有相当功能强大的程序来。  22.1 文件过滤驱动程序   22.1.1 过滤驱动程序概念   22.1.2 过滤驱动程序的入口函数   22.1.3 U盘过滤驱动程序   22.1.4 过滤驱动程序加载方法一   22.1.5 过滤驱动程序加载方法二   22.1.6 过滤驱动程序的AddDevice例程   22.1.7 磁盘命令过滤  22.2 NT式过滤驱动程序   22.2.1 NT式过滤驱动程序   22.2.2 NT过滤驱动的入口函数   22.2.3 挂载过滤驱动   22.2.4 过滤键盘读操作  22.3 小结  第23章 高级调试技巧  本章将介绍一些Windows开发驱动的高级调试技巧。有一些高级驱动程序调试技巧,可以帮助程序员找出驱动程序中的Bug。另外,利用一些第三方工具软件,也可以帮助程序员找到驱动程序中的漏洞,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23.1 一般性调试技巧   23.1.1 打印调试信息   23.1.2 存储dump信息   23.1.3 使用WinDbg调试工具  23.2 高级内核调试技巧   23.2.1 安装VMWare   23.2.2 在虚拟机上加载驱动程序   23.2.3 VMWare和WinDbg联合调试驱动程序  23.3 用IRPTrace调试驱动程序  23.4 小结
微机课后题目答案啊 微机接口技术练习题解 第1章 绪论 1. 计算机分那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答:传统上分为三类:大型主机、小型机、微型机。大型主机一般为高性能的并行处理系统存储容量大,事物处理能力强,可为众多用户提供服务。小型机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提供一定用户规模的信息服务,作为部门的信息服务中心。微型机一般指在办公室或家庭的桌面或可移动的计算系统,体积小、价格低、具有工业化标准体系结构,兼容性好。 2. 简述微处理器、微计算机及微计算机系统三个术语的内涵。 答:微处理器是微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硬件部件,对系统的性能起决定性的影响。微计算机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微计算机系统是在微计算机的基础上配上相应的外部设备和各种软件,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 3. 80X86微处理器有几代?各代的名称是什么? 答:从体系结构上可分为3代: ◆ 8080/8085:8位机。 ◆ 8086/8088/80286:16位机。 ◆ 80386/80486:32位机。 第2章 微处理器结构及微计算机的组成 1. 8086是多少位的微处理器?为什么? 答:8086是16位的微处理器,其内部数据通路为16位,对外的数据总线也是16位。 2. EU与BIU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如何协同工作? 答:EU是执行部件,主要的功能是执行指令。BIU是总线接口部件,与片外存储器及I/O接口电路传输数据。EU经过BIU进行片外操作数的访问,BIU为EU提供将要执行的指令。EU与BIU可分别独立工作,当EU不需BIU提供服务时,BIU可进行填充指令队列的操作。 3. 8086/8088与其前一代微处理器8085相比,内部操作有什么改进? 答:8085为8位机,在执行指令过程中,取指令与执行执令都是串行的。8086/8088由于内部有EU和BIU两个功能部件,可重叠操作,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 4. 8086/8088微处理器内部有那些寄存器,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执行部件有8个16位寄存器,AX、BX、CX、DX、SP、BP、DI、SI。AX、BX、CX、DX一般作为通用数据寄存器。SP为堆栈指针存器,BP、DI、SI在间接寻址时作为地址寄存器或变址寄存器。总线接口部件设有段寄存器CS、DS、SS、ES和指令指针寄存器IP。段寄存器存放段地址,与偏移地址共同形成存储器的物理地址。IP的内容为下一条将要执行指令的偏移地址,与CS共同形成下一条指令的物理地址。 5. 8086对存储器的管理为什么采用分段的办法? 答:8086是一个16位的结构,采用分段管理办法可形成超过16位的存储器物理地址,扩大对存储器的寻址范围 (1MB,20位地址)。若不用分段方法,16位地址只能寻址64KB空间。 6.在8086中,逻辑地址、偏移地址、物理地址分别指的是什么?具体说明。 答:逻辑地址是在程序中对存储器地址的一种表示方法,由段地址和段内偏移地址两部分组成,如1234H:0088H。偏移地址是指段内某个存储单元相对该段首地址的差值,是一个16位的二进制代码。物理地址是8086芯片引线送出的20位地址码,用来指出一个特定的存储单元。 7.给定一个存放数据的内存单元的偏移地址是20C0H,(DS)=0C00EH,求出该内存单元的物理地址。 答:物理地址:320F8H。 8.8086/8088为什么采用地址/数据引线复用技术? 答:考虑到芯片成本,8086/8088采用40条引线的封装结构。40条引线引出8086/8088的所有信号是不够用的,采用地址/数据线复用引线方法可以解决这一矛盾,从逻辑角度,地址与数据信号不会同时出现,二者可以分时复用同一组引线。 9. 8086与8088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8086有16条数据信号引线,8088只有8条;8086片内指令预取缓冲器深度为6字节,8088只有4字节。 10. 怎样确定8086的最大或最小工作模式?最大、最小模式产生控制信号的方法有何不同 答:引线MN/MX#的逻辑状态决定8086的工作模式,MN/MX#引线接高电平,8086被设定为最小模式,MN/MX#引线接低电平,8086被设定为最大模式。 最小模式下的控制信号由相关引线直接提供;最大模式下控制信号由8288专用芯片译码后提供,8288的输入为8086的S2#~S0#三条状态信号引线提供。 11. 8086被复位以后,有关寄存器的状态是什么?微处理器从何处开始执行程序? 答:标志寄存器、IP、DS、SS、ES和指令队列置0,CS置全1。处理器从FFFFOH存储单元取指令并开始执行。 12.8086基本总线周期是如何组成的?各状态中完成什么基本操作? 答:基本总线周期由4个时钟(CLK)周期组成,按时间顺序定义为T1、T2、T3、T4。在T1期间8086发出访问目的地的地址信号和地址锁存选通信号ALE;T2期间发出读写命令信号RD#、WR#及其它相关信号;T3期间完成数据的访问;T4结束该总线周期。 13.结合8086最小模式下总线操作时序图,说明ALE、M/IO#、DT/R#、RD#、READY信号的功能。 答:ALE为外部地址锁存器的选通脉冲,在T1期间输出;M/IO#确定总线操作的对象是存储器还是I/O接口电路,在T1输出;DT/R#为数据总线缓冲器的方向控制信号,在T1输出;RD#为读命令信号;在T2输出;READY信号为存储器或I/O接口“准备好”信号,在T3期间给出,否则8086要在T3与T4间插入Tw等待状态。 14.8086中断分哪两类?8086可处理多少种中断? 答:8086中断可分为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两类。8086可处理256种类型的中断。 15.8086可屏蔽中断请求输入线是什么?“可屏蔽”的涵义是什么? 答:可屏蔽中断请求输入线为INTR;“可屏蔽”是指该中断请求可经软件清除标志寄存器中IF位而被禁止。 16.8086的中断向量表如何组成?作用是什么? 答:把内存0段中0~3FFH区域作为中断向量表的专用存储区。该区域存放256种中断的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每个入口地址占用4个存储单元,分别存放入口的段地址与偏移地址。 17.8086如何响应一个可屏蔽中断请求?简述响应过程。 答:当8086收到INTR的高电平信号时,在当前指令执行完且IF=1的条件下,8086在两个总线周期中分别发出INTA#有效信号;在第二个INTA#期间,8086收到中断源发来的一字节中断类型码;8086完成保护现场的操作,CS、IP内容进入堆栈,请除IF、TF;8086将类型码乘4后得到中断向量表的入口地址,从此地址开始读取4字节的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8086从此地址开始执行程序,完成了INTR中断请求的响应过程。 18.什么是总线请求?8086在最小工作模式下,有关总线请求的信号引脚是什么? 答:系统中若存在多个可控制总线的主模块时,其中之一若要使用总线进行数据传输时,需向系统请求总线的控制权,这就是一个总线请求的过程。8086在最小工作模式下有关总线请求的信号引脚是HOLD与HLDA。 19.简述在最小工作模式下,8086如何响应一个总线请求? 答:外部总线主控模块经HOLD引线向8086发出总线请求信号;8086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采样HOLD引线;若发现HOLD=1则在当前总线周期结束时(T4结束)发出总线请求的响应信号HLDA;8086使地址、数据及控制总线进入高阻状态,让出总线控制权,完成响应过程。 20.在基于8086的微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是如何组织的?是如何与处理器总线连接的? BHE#信号起什么作用? 答:8086为16位处理器,可访问1M字节的存储器空间;1M字节的存储器分为两个512K字节的存储体,命名为偶字节体和奇字节体;偶体的数据线连接D7~D0,“体选”信号接地址线A0;奇体的数据线连接D15~D8,“体选”信号接BHE#信号;BHE#信号有效时允许访问奇体中的高字节存储单元,实现8086的低字节访问、高字节访问及字访问。 21.“80386是一个32位微处理器”,这句话的涵义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指80386的数据总线为32位,片内寄存器和主要功能部件均为32位,片内数据通路为32位。 22.80X86系列微处理器采取与先前的微处理器兼容的技术路线,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答:好处是先前开发的软件可以在新处理器组成的系统中运行,保护了软件投资。缺点是处理器的结构发展受到兼容的约束,为了保持兼容性增加了硅资源的开销,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 23.80386内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简述各部分的作用。 答:80386内部结构由执行部件(EU)、存储器管理部件(MMU)和总线接口部件(BIU)三部分组成。EU包括指令预取部件、指令译码部件、控制部件、运算部件及保护检测部件,主要功能是执行指令。存储器管理部件包括分段部件、分页部件,实现对存储器的分段分页式的管理,将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总线接口部件作用是进行片外访问:对存储器及I/O接口的访问、预取指令;另外的作用是进行总线中断请求的控制 24.80386有几种存储器管理模式?都是什么? 答:80386有三种存储器管理模式,分别是实地址方式、保护方式和虚拟8086方式 25.在不同的存储器管理模式下,80386的段寄存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在实地址方式下,段寄存器与8086相同,存放段基地址。在保护方式下,每个段寄存器还有一个对应的64位段描述符寄存器,段寄存器作为选择器存放选择符。在虚拟8086方式下,段寄存器的作用与8086相同。 26.试说明虚拟存储器的涵义,它与物理存储器有什么区别?80386虚拟地址空间有多大? 答:虚拟存储器是程序员面对的一个巨大的、可寻址的存储空间,这个空间是内存与外存联合形成的,在操作系统的管理下,程序可象访问内存一样去访问外存而获得所需数据。物理存储器是指机器实际拥有的内存储器,不包括外存。80386的虚拟地址空间为64TB大。 27.试说明描述符的分类及各描述符的作用。 答:描述符分为三类:存储器段描述符、系统段描述符、门描述符。存储器段描述符由8字节组成,它用来说明一个段中保存信息的情况。32位段基地址和20位段界限值定位了该段在存储空间中的位置,其它有关位决定访问权限及段的长度单位。系统段描述符与存储器段描述符大多数字节段相同,有关访问权及属性字节段有些不同。门描述符用来改变程序的特权级别、切换任务的执行以及指出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 28.描述符表的作用是什么?有几类描述符表? 答:描述符表顺序存放一系列描述符,描述符表定义了在80386系统中被使用的全部存储器段。有3类描述符表,即全局描述符表、局部描述符表及中断描述符表。 29.80386的分段部件是如何将逻辑地址变为线性地址的? 答:分段部件根据段选择符从全局描述符表或局部描述符表中取出对应的段描述符。把段描述符32位段基地址与逻辑地址中的32位偏移量相加就形成了线性地址。 30.80386中如何把线性地址变为物理地址? 答:分段部件形成的32位线性地址中高10位作为寻址页目录表的偏移量,与控制寄存器CR3中页目录表基地址共同形成一个32位的地址指向页表中的一个页项,即为一个页面描述符。该页面项中高20位作为页面基地址,线性地址的低12位为偏移量,相加后形成指向某一存储单元的32位物理地址。若禁止分页功能,线性地址就是物理地址。 31.80386对中断如何分类? 答:80386把中断分为外部中断和内部中断两大类,外部中断经NMI和INTR引线输入请求信号。内部中断也叫内部异常中断,分为陷阱中断、内部故障异常中断、异常终止中断。 32.80386在保护方式下中断描述符表与8086的中断向量表有什么不同? 答:8086工作在实地址方式,向量表是在存储器的0段中最低1024字节内存中。80386在保护方式下要通过中断描述符表中的描述符访问虚拟空间的中断向量,中断描述符表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要由IDTR寄存器实现在虚拟空间的定位。 33.简述80386在保护方式下的中断处理过程。 答:80386响应中断后,接收由中断源提供的类型码并将其乘8,与IDTR寄存器中基地址相加,指出中断描述符的位置,读出中断描述符,依其中的段选择符及条件决定从两个描述符表LDT或GDT中的一个得到段描述符,形成中断服务程序入口所在存储器单元的线性地址。 第3章 8086指令系统及寻址方式
这是书的光盘。共分为两个部分,这是第一部分。 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Windows驱动程序的开发方法与调试技巧。本书共分23章,内容涵盖了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NT驱动程序与WDM驱动程序的构造、驱动程序中的同步异步处理方法、驱 动程序中即插即用功能、驱动程序的各种调试技巧等。同时,还针对流行的PCI驱动程序、USB驱动程序 、虚拟串口驱动程序、摄像头驱动程序、SDIO驱动程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每一节 的例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力求让读者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掌握各类Windows驱动 程序的开发技巧,学习尽可能多的Windows底层知识。   本书适用于中、高级系统程序员,同时也可用做高校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实验课的补充教材。 原创经典,威盛一线工程师倾力打造。深入驱动核心,剖析操作系统底层运行机制,通过实例引导,快 速学习编译、安装、调试的方法。   从Windows最基本的两类驱动程序的编译、安装、调试入手讲解,非常容易上手,用实例详细讲解 PCI、USB、虚拟串口、虚拟摄像头、SDIO等驱动程序的开发,归纳了多种调试驱动程序的高级技巧,如 用WinDBG和VMWARE软件对驱动进行源码级调试,深入Windows操作系统的底层和内核,透析Windows驱动 开发的本质。 本书是作者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不仅详细介绍了Windows内核原理,而且介绍了编程技 巧和应用实例,兼顾了在校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生产和科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专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推荐   目前,电子系统设计广泛采用通用操作系统,达到降低系统的设计难度和缩短研发周期。实现操作 系统与硬件快速信息交换是电子系统设计的关键。   通用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编写者不仅需要精通硬件设备、计算机总线,而且需要Windows 操作系统知识以及调试技巧。学习和掌握Windows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是电子系统设计人员必备的能力。   本书是作者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不仅详细介绍了Windows内核原理,并且介绍了编 程技巧和应用实例,兼顾了在校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生产和科研有现实的指导 意义,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专著。 第1篇 入门篇 第1章 从两个最简单的驱动谈起 本章向读者呈现两个最简单的Windows驱动程序,一个是NT式的驱动程序,另一个是WDM式的驱动程序。 这两个驱动程序没有操作具体的硬件设备,只是在系统里创建了虚拟设备。在随后的章节中,它们会作 为基本驱动程序框架,被本书其他章节的驱动程序开发所复用。笔者将带领读者编写代码、编译、安装 和调试程序。   1.1 DDK的安装   1.2 第一个驱动程序HelloDDK的代码分析    1.2.1 HelloDDK的头文件    1.2.2 HelloDDK的入口函数    1.2.3 创建设备例程    1.2.4 卸载驱动例程    1.2.5 默认派遣例程   1.3 HelloDDK的编译和安装    1.3.1 用DDK环境编译HelloDDK    1.3.2 用VC集成开发环境编译HelloDDK    1.3.3 HelloDDK的安装   1.4 第二个驱动程序HelloWDM的代码分析    1.4.1 HelloWDM的头文件    1.4.2 HelloWDM的入口函数    1.4.3 HelloWDM的AddDevice例程    1.4.4 HelloWDM处理PNP的回调函数    1.4.5 HelloWDM对PNP的默认处理    1.4.6 HelloWDM对IRP_MN_REMOVE_DEVICE的处理    1.4.7 HelloWDM对其他IRP的回调函数    1.4.8 HelloWDM的卸载例程   1.5 HelloWDM的编译和安装    1.5.1 用DDK编译环境编译HelloWDM    1.5.2 HelloWDM的编译过程    1.5.3 安装HelloWDM   1.6 小结  第2章 Windows操作驱动的基本概念  驱动程序被操作系统加载在内核模式下,它与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的其他组件进行密切交互。本章主 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概念,同时还介绍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之间的通信方法。   2.1 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    2.1.1 Windows家族    2.1.2 Windows特性    2.1.3 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