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述
简而言之,适配器模式,就类似于一个中间转换器。
举个例子:
- 现在的系统A已经完成了开发,向客户C提供了统一的接口访问规则;但此时,客户要求添加新的功能,此时开发人员发现已经有第三方系统B实现了这个功能,但是B提供的接口和我们A提供的接口不一致,所以C不能直接通过A的接口直接访问B。
- 于是适配器出现了,A系统直接新增一个实现了A接口的功能对象obj,只是在该对象中持有实现了B接口的对象引用,在功能方法调用中,实际上调用的是B的接口,从而完成了适配器模式。这样C就能够以A的接口去访问B接口提供的功能。
2.分类
- 类适配器:适配器类继承B类然后实现A接口(通过继承获得B的方法)
- 对象适配器:适配器直接实现A接口,在其内部持有B对象的引用,然后通过B对象的引用来执行其方法(通过组合获得B的方法)
- 接口适配器:当不需要全部实现接口提供的方法时,可先设计一个抽象类实现接口,并为该接口中每个方法提供一个默认实现(空方法),那么该抽象类的子类可有选择地覆盖父类的某些方法来实现需求,它适用于一个接口不想使用其所有的方法的情况。
我个人理解,三种命名方式,是根据 src是以怎样的形式给到Adapter(在Adapter里的形式)来命名的。
- 类适配器,以类给到,在Adapter里,就是将src当做类,继承,
- 对象适配器,以对象给到,在Adapter里,将src作为一个对象,持有。
- 接口适配器,以接口给到,在Adapter里,将src作为一个接口,实现。
3.适用场景
适配器模式(Adapter)通常适用于以下场景。
- 以前开发的系统存在满足新系统功能需求的类,但其接口同新系统的接口不一致。
- 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组件,但组件接口定义和自己要求的接口定义不同。
- 需要一个统一的输出接口,而输入端的类型不可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