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集合深入学习(1):HashMap的实现原理解读

        在我们研究HashMap的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下一些概念。

        数组:采用一段连续的存储单元来存储数据。对于指定下标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1);通过给定值进行查找,需要遍历数组,逐一比对给定关键字和数组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n),当然,对于有序数组,则可采用二分查找,插值查找,斐波那契查找等方式,可将查找复杂度提高为O(logn);对于一般的插入删除操作,涉及到数组元素的移动,其平均复杂度也为O(n)

        线性链表:对于链表的新增,删除等操作(在找到指定操作位置后),仅需处理结点间的引用即可,时间复杂度为O(1),而查找操作需要遍历链表逐一进行比对,复杂度为O(n)

        二叉树:对一棵相对平衡的有序二叉树,对其进行插入,查找,删除等操作,平均复杂度均为O(logn)

        哈希表:相比上述几种数据结构,在哈希表中进行添加,删除,查找等操作,性能十分之高,不考虑哈希冲突的情况下,仅需一次定位即可完成,时间复杂度为O(1),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哈希表是如何实现达到惊艳的常数阶O(1)的。

        我们知道,数据结构的物理存储结构只有两种: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存储结构(像栈,队列,树,图等是从逻辑结构去抽象的,映射到内存中,也这两种物理组织形式),而在上面我们提到过,在数组中根据下标查找某个元素,一次定位就可以达到,哈希表利用了这种特性,哈希表的主干就是数组

        比如我们要新增或查找某个元素,我们通过把当前元素的关键字 通过某个函数映射到数组中的某个位置,通过数组下标一次定位就可完成操作。

                                     存储位置 = f(关键字)

  其中,这个函数f一般称为哈希函数,这个函数的设计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哈希表的优劣。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在哈希表中执行插入操作:

  

  查找操作同理,先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出实际存储地址,然后从数组中对应地址取出即可。

  哈希冲突

  然而万事无完美,如果两个不同的元素,通过哈希函数得出的实际存储地址相同怎么办?也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个元素进行哈希运算,得到一个存储地址,然后要进行插入的时候,发现已经被其他元素占用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哈希冲突,也叫哈希碰撞。前面我们提到过,哈希函数的设计至关重要,好的哈希函数会尽可能地保证 计算简单散列地址分布均匀,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数组是一块连续的固定长度的内存空间,再好的哈希函数也不能保证得到的存储地址绝对不发生冲突。那么哈希冲突如何解决呢?哈希冲突的解决方案有多种:开放定址法(发生冲突,继续寻找下一块未被占用的存储地址),再散列函数法,链地址法,而HashMap即是采用了链地址法,也就是数组+链表的方式,

注明:参考文章:http://www.cnblogs.com/chengxiao/p/6059914.html,在此感谢。

        1. HashMap 概述: 

HashMap 是基于哈希表的 Map 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 并允许使用 null 值和 null 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2. HashMap 的数据结构: 

在 java 编程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两种,一个是数组,另外一个是模拟指针(引 用),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这两个基本结构来构造的,HashMap 也不例外。HashMap 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HashMap 底层就是一个数组结构,数组中的每一项又是一个链表。 当新建一个 HashMap 的时候,就会初始化一个数组。 


可以看出,Entry 就是数组中的元素,每个 Map.Entry 其实就是一个 key-value 对,它 持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元素的引用,这就构成了链表。 

3. HashMap 的存取实现: 

1) 存储: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HashMap允许存放null键和null值
	//当Key为null时,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将value放置在数组第一个位置。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int hash = hash(key);//根据key的keycode重新计算hash值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搜索指定的hash值在对应的table中的索引
	// 如果 i 索引处的 Entry 不为 null,通过循环不断遍历 e 元素的下一个元素。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如果 i 索引处的 Entry 为 null,表明此处还没有 Entry。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将 key、value 添加到 i 索引处。 
        return null;
    }

 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当我们往 HashMap 中 put 元素的时候,先根据 key 的 hashCode 重新计算 hash 值,根据 hash 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即下标),如果数组该位置上已经存放有其他元素了,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链头,最先加入的放在链尾。如果数组该位置上没有元素,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 此数组中的该位置上。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方法根据计算出的 hash 值,将 key-value 对放在数组 table 的 i 索引处。addEntry 是 HashMap 提供的一个包访问权限的方法,代码如下: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 获取指定 bucketIndex 索引处的 Entry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 将新创建的 Entry 放入 bucketIndex 索引处,并让新的 Entry 指向原来的 Entr y
            // 把 table 对象的长度扩充到原来的 2 倍。 
	    resize(2 * table.length);// 如果 Map 中的 key-value 对的数量超过了极限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0;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当系统决定存储 HashMap 中的 key-value 对时,完全没有考虑 Entry 中的 value,仅仅 只是根据key来计算并决定每个Entry的存储位置。我们完全可以把 Map 集合中的 value 当 成 key 的附属,当系统决定了 key 的存储位置之后,value 随之保存在那里即可。 hash(int h)方法根据 key 的 hashCode 重新计算一次散列。此算法加入了高位计算,防 止低位不变,高位变化时,造成的 hash 冲突。 


我们可以看到在 HashMap 中要找到某个元素,需要根据 key 的 hash 值来求得对应数 组中的位置。如何计算这个位置就是 hash 算法。前面说过 HashMap 的数据结构是数组和 链表的结合,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这个 HashMap 里面的 元素位置尽量的分布均匀些,尽量 使得每个位置上的元素数量只有一个,那么当我们用 hash 算法求得这个位置的时候,马上

就可以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就是我们要的,而不用再去遍历链表,这样就大大优化了查询的 效率。 对于任意给定的对象,只要它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么程序调用 hash(int h) 方 法所计算得到的 hash 码值总是相同的。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 hash 值对数组长度取模运 算,这样一来,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但是,“模”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在 HashMap 中是这样做的:调用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来计算该对象应该保存 在 table 数组的哪个索引处。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的代码如下:


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它通过 h & (table.length -1) 来得到该对象的保存位,而 HashMap 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 2 的 n 次方,这是 HashMap 在速度上的优化。在 HashMap 构造器中 有如下代码:


这段代码保证初始化时 HashMap 的容量总是 2 的 n 次方,即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为 2 的 n 次方。当 length 总是 2 的 n 次方时,h& (length-1)运算等价于对 length 取模,也就是 h%length,但是&比%具有更高的效率。    这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比较有玄机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数组长度分别为15和16,优化后的hash码分别为8和9,那么&运算后的结果如下: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它们和 15-1(1110)“与”的时候,产生了相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它们会定位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去,这就产生了碰撞,8 和 9 会被放到数组中 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那么查询的时候就需要遍历这个链 表,得到 8 或者 9,这样就 降低了查询的效率。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数组长度为 15 的时候,hash 值会与 15-1 (1110)进行“与”,那么 最后一位永远是 0,而 0001,0011,0101,1001,1011,0111, 1101 这几个位置永远都不能存放元素了,空间浪费相当大,更糟的是这种情况中,数组可
以使用的位置比数组长度小了很多,这意味着进一步增加了碰撞的几率,减慢了查询的效率! 而当数组长度为 16 时,即为 2 的 n 次方时,2n-1 得到的二进制数的每个位上的值都为 1, 这使得在低位上&时,得到的和原hash的低位相同,加之hash(int h)方法对key的hashCode 的进一步优化,加入了高位计算,就使得只有相同的 hash 值的两个值才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所以说,当数组长度为 2的 n次幂的时候,不同的 key算得得 index

相同的几率较小,那么数据在数组上分布就比较均匀,也就是说碰撞的几率小,相对的, 查询的时候就不用遍历某个位置上的链表,这样查询效率也就较高了。 根据上面 put 方法的源代码可以看出,当程序试图将一个 key-value 对放入 HashMap 中时,程序首先根据该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决定该 Entry 的存储位置:如果两 个 Entry 的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它们的存储位置相同。如果这两 个 Entry 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true,新添加 Entry 的 value 将覆盖集合中原 有 Entry 的 value,但 key 不会覆盖。如果这两个 Entry 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 回 false,新添加的 Entry 将与集合中原有 Entry 形成 Entry 链,而且新添加的 Entry 位 于 Entry 链的头部——具体说明继续看 addEntry() 方法的说明。 


有了上面存储时的 hash 算法作为基础,理解起来这段代码就很容易了。从上面的源代 码中可以看出:从 HashMap 中 get 元素时,首先计算 key 的 hashCode,找到数组中对 应位置的某一元素,然后通过 key 的 equals 方法在对应位置的链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      归纳起来简单地说,HashMap 在底层将 key-value 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个整体 就是一个 Entry 对象。HashMap 底层采用一个 Entry[] 数组来保存所有的 key-value 对, 当需要存储一个 Entry 对象时,会根据 hash 算法来决定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在根据 equals 方法决定其在该数组位置上的链表中的存储位置;当需要取出一个 Entry 时,也会根据 hash 算法找到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再根据 equals 方法从该位置上的链表中取出 该 Entry。 

4. HashMap 的 resize(rehash): 
当 HashMap 中的元素越来越多的时候,hash 冲突的几率也就越来越高,因为数组的 长度是固定的。所以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就要对 HashMap 的数组进行扩容,数组扩容 这个操作也会出现在 ArrayList 中,这是一个常用的操作,而在 HashMap 数组扩容之后,

最消耗性能的点就出现了:原数组中的数据必须重新计算其在新数组中的位置,并放进去, 这就是 resize。 那么 HashMap 什么时候进行扩容呢?当 HashMap 中的元素个数超过数组大小 *loadFactor 时,就会进行数组扩容,loadFactor 的默认值为 0.75,这是一个折中的取值。 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数组大小为 16,那么当 HashMap 中元素个数超过 16*0.75=12 的时候,就把数组的大小扩展为 2*16=32,即扩大一倍,然后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数组中 的位置,而这是一个非常消耗性能的操作,所以如果我们已经预知 HashMap 中元素的个 数,那么预设元素的个数能够有效的提高 HashMap 的性能。 

5. HashMap 的性能参数: 

   HashMap 包含如下几个构造器:    HashMap():构建一个初始容量为 16,负载因子为 0.75 的 HashMap。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构建一个初始容量为 initialCapacity,负载因子 为 0.75 的 HashMap。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以指定初始容量、指定的负载因子创建一 个 HashMap。    HashMap 的基础构造器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带有两个参数,它 们是初始容量 initialCapacity 和加载因子 loadFactor。    initialCapacity:HashMap 的最大容量,即为底层数组的长度。    loadFactor:负载因子 loadFactor 定义为:散列表的实际元素数目(n)/ 散列表的容量(m)。    负载因子衡量的是一个散列表的空间的使用程度,负载因子越大表示散列表的装填程度越 高,反之愈小。对于使用链表法的散列表来说,查找一个元素的平均时间是 O(1+a),因此如果负载因子越大,对空间的利用更充分,然而后果是查找效率的降低;如果负载因子太小, 那么散列表的数据将过于稀疏,对空间造成严重浪费。    HashMap 的实现中,通过 threshold 字段来判断 HashMap 的最大容量: 



threshold = (int)(capacity * loadFactor); 

结合负载因子的定义公式可知,threshold 就是在此 loadFactor 和 capacity 对应下允许的 最大元素数目,超过这个数目就重新 resize,以降低实际的负载因子。默认的的负载因子 0.75是对空间和时间效率的一个平衡选择。当容量超出此最大容量时, resize后的HashMap 容量是容量的两倍: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6.    Fail-Fast 机制: 

我们知道 java.util.HashMap 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如果在使用迭代器的过程中有其 他线程修改了 map,那么将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这就是所谓 fail-fast 策略。 这一策略在源码中的实现是通过 modCount 域,modCount 顾名思义就是修改次数,对 HashMap 内容的修改都将增加这个值,那么在迭代器初始化过程中会将这个值赋给迭代器 的 expectedModCount。 


在迭代过程中,判断 modCount 跟 expectedModCount 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就表示已 经有其他线程修改了 Map: 

注意到 modCount 声明为 volatile,保证线程之间修改的可见性。     

final Entry<K,V> nextEntry() {

    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在 HashMap 的 API 中指出: 由所有 HashMap 类的“collection 视图方法”所返回的迭代器都是快速失败的:在迭代器 创建之后,如果从结构上对映射进行修改,除非通过迭代器本身的 remove 方法,其他任何 时间任何方式的修改,迭代器都将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面对并发
的修改,迭代器很快就会完全失败,而不冒在将来不确定的时间发生任意不确定行为的风险。
 
注意,迭代器的快速失败行为不能得到保证,一般来说,存在非同步的并发修改时,不

可能作出任何坚决的保证。快速失败迭代器尽最大努力抛 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编写依赖于此异常的程序的做法是错误的,正 确做法是:迭代器的快速失败行为应该仅用于检测程序错误。 

此篇讲解,感谢尚硅谷提供的HashMap详解pdf文档以及解读说明,

HashMap的两种遍历方式

第一种:
Map map = new HashMap();
  Iterator iter = map.entrySet().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Map.Entry entry = (Map.Entry) iter.next();
  Object key = entry.getKey();
  Object val = entry.getValue();
  }

第二种:

Map map = new HashMap();
  Iterator iter = map.keySet().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Object key = iter.next();
  Object val = map.get(key);
  }
第一种方法效率高,第二种方法效率低,请根据自身项目业务需求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遍历方式,推荐第一种。
  • 12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