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互联网成为网络空间的基础设施

  • 行业互联网:物联网、金融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互联网+
  • 应用支撑技术:云计算、智慧城市、三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
  • 计算系统
  • 底层通信技术:3G/4G/5G、WiFi、超高速光纤

学习要求

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互联网概述,互联网的组成,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重点

互联网概述与组成,计算机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难点

互联网概述与组成,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互联网是人类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在通信方面的最大变革,已成为全球性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雏形。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与服务
  • 浏览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平台
  • 通信和交流的平台
  • 供休闲和娱乐的平台
  • 资源共享的平台
  • 电子商务的平台
  • 远程协作的平台
  • 网上办公的平台
image-20210306110623247

第2节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

  • 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 共享——即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 积极作用、休闲娱乐功能、以及负面影响

第一阶段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除了一台中心计算机外,其余的终端都不具备自主处理功能,在系统中主要完成终端和中心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例,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如下图)

image-20210306111054482
1、通信控制器的功能(前端处理机)
  • 多个终端同时要求与主机通信时的争用问题
  • 串行信号与并行信号的转换
  • 控制Modem
  • 差错检测与控制
2、特点
  • 单机系统
  • 速率慢
  • 主机系统负荷过重
  • 线路利用率低

第二阶段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典型代表是ARPA网(ARPA net) 。

APRA NET涉及的科学家:保罗·巴兰(分组交换之父)、唐纳德·戴维斯(互联网之父)、拉里·罗伯茨(ARPANET之父)

1、定义

计算机一计算机网络是多台主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系统。

2、与远程联机系统的区别

这里的多台主计算机都具有自主处理能力,它们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

3、APRA NET协议结构(广域网)

IMP:接口报文处理机

image-20210306112954805
4、分组交换
  •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成较短的数据块。
  •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mage-20210306113758395
5、主要缺点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大都是由研究单位、大学、应用部门或计算机公司各自研制的,没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为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把不同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十分困难。

第三阶段 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1、定义

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

2、典型例子
  • ISO制定OSI七层模型(开发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 遵守CCITT X系列建议组建的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

  • 互联网( Internet,也译为国际互联网)

第3节 互联网概述

1.3.1 网络的网络

1、网络的网络

**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连网:“网络的网络”

**主机:**连接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

关系: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

1.3.2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

  • 人们把1983年作为互联网的诞生时间

第二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

出现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nternet(因特网)与internet(互联网)
ARPANET到Internet
image-20210306121531719
万维网WWW的问世
互联网面临的挑战
  • 可扩展性—地址匮乏问题
  • 高性能—寻址效率问题
  • 服务质量—时间敏感的数据
  • 移动性—移动设备的普及
  • 可管理性—网络规模的巨大
  • 安全性—安全隐患
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 网络地址资源足够丰富
  • 网络性能更加优越
  • 网络更能够兼容不同的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
  • 网络能够更加智能地支持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
  • 网络更加安全、可信、可控和可管理

1.3.3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1、标准化工作对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大

缺乏:

国际标准会使得技术的发展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盲目自由竞争可能形成多种技术体制并存而且互不兼容。

过早:

由于技术没有发展到成熟水平,会使得技术比较陈旧的标准限制了产品的技术水平。

太迟:

使得技术的发展无章可循,造成产品的互不兼容。

2、互联网的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
  • 互联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Request For comments )文档。
  •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 互联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3、各种RFC之间的关系
image-20210306144051945

第4节 互联网的组成

  • 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

    • 边缘部分:

      •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
      •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

      •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1.4.1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1、端系统

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2、计算机之间通信

即“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1)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Client/Server方式
  •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 客户服务器方式:

    • 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
    • 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 客户软件的特点:

    •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 服务器软件特点:

    • 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2)对等方式(P2P方式):Peer-to-Peer方式
  • 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 对等连接方式的特点:
    •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1.4.2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第5节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
  • 最简单的定义:

    • 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 计算机网络指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及其它设备,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按一定的方式进行通信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 独立自主的计算机是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要素
    • 计算机间利用通信手段能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 网络和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形成更大的网络,即互连网——“网络的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资源子网(或用户子网),通信子网

3、分布式系统

是一种具有高度内聚性(Cohesiveness )和透明性( Transparency )的计算机网络。

1.5.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从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
  • 电路交换:在数据传输期间,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有一条利用中间节点构成的一条专用的物理连接线路,直到数据传输结束。
  • 报文交换:当发送方有数据要发送时,把要发送的数据当做一个整体交给中间交换设备,中间交换设备先将报文存储起来,然后选择一条合适的空闲输出线将数据转发给下一个交换设备。
  • 分组交换:它把用户的数据被划分成一个个分组,组的大小有严格的上限,这样使得分组可以被缓存在交换设备的内存中。
  • 混合交换:混合交换主要是指同时使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2、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1)广域网 WAN(Wide Area Network)

定义:

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长距离运输数据

特点:

  • 覆盖的地理区域大,通常在几公里至几千、几万公里,网络可跨越市、地区、省、国家、洲洋乃至全球。
  • 连接常借用公用网络(如: PSTN公共电话交换网、DDN数字数据网、ISDN综合业数字网)
  • 传输速率比较低
  • 网络拓扑结构复杂
(2)局域网 LAN(Local Area Network)

定义:

地理位置较小的区域,如企业网、校园网

特点:

  • 覆盖的地理区域比较小,仅工作在有限的地理区域内(0.1–20公里)
  • 传输速率高,1Mbps-1Gbps。
  • 误码率低。
  • 拓扑结构简单,常用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
  • 局域网通常归属一个单一的组织所管理
(3)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范围是一座城市,用来连接多个局域网。
  • 也采用以太网技术实现。
  • 公共设施。
(4)个人区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 个人工作地方,把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 (Wireless PAN)
(5)人体区域网BAN (Body Area Network)

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对重量轻、体积小、超低功耗以及可以实现智能监控的可穿戴传感器的进一步改造和实现。在人体区域网中,传感器持续不断地监控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动作,例如健康状况和情感模式。人体区域网需要相应的协议和算法来达到这些功能。

(6)多处理机系统

若中央处理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1米,不称为计算机网络

3、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 由ISP提供的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互联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 拨号连接、宽带接入技术、光纤接入、卫星接入
4、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1)公用网(public network)
  • 由电信部门或从事专业电信运营业务的公司提供的面向公众服务的网络。
  • 互联网、访问远程信息、个人间通信、交互式娱乐等。
(2)企业网(Enterprise Networks)
  • 资源共享、高可靠性、节约资金
(3)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 某个部门为本单位的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建造的网络。该网络不向本单位以外的人提供服务,如:军队、铁路、电力等系统均有专用网
5、按拓扑类型分类
(1)总线型结构
  • **定义:**采用一条单根的通信线路(总线)作为公共的传输通道,所有的结点都通过相应的接口直接连接到总线上并通过总线进行数据传输。
  • **技术:**广播式传输技术
  • **代表:**粗、细同轴电缆以太网
  • 特点:
    • 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发送消息
    • 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
(2)环形结构
  • 各个网络结点通过环接口连在一条首尾相接的闭合环型通信线路中。
  • 类型:单环结构和双环结构
  • 代表:令牌环(单环结构的典型代表)、光线分布式数据接口(双环结构的典型代表)
image-20210306193047434
(3)星型结构
  • 定义:每个结点都由一条点到点链路与中心结点(公用中心交换设备,如:交换机、HUB等)相连。
  • 技术:通过中心结点的存储转发技术
image-20210306193450089
(4)树形结构
(5)网状型结构
(6)混合型结构
  • 网络合型网络拓扑结构是指多种结构(如星型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总线型结构、网状结构)单元组成的结构,但常见的是由星型拓扑结构和总线型结构络结合在一起组成的。
6、按网络协议分类
  • 以太网(Ethernet) ,以太网使用IEEE802.3标准协议;
  • 令牌环网( Token Ring),令牌环网使用IEEE802.5协议;
  • 令牌总线( Token Bus),使用IEEE 802.4标准协议
  • 还有:FDDI网、ATM网、×.25网、TCP/IP网等。
7、按传输介质分类
  • 双绞线网络(以双绞线为传输介质)
  • 光纤网络(以光纤为传输介质)
  • 同轴电缆网络(以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
  • 无线网络(以无线电波为传输介质)
  • 卫星数据通信网(通过卫星进行数据通信)等。
8、按所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分类
  • Netware网、Unix网、Windows NT网等。
9、按传输技术分类
  • 广播式网络
  • 点到点网络

第6节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1、计算机网络功能

  • 数据通信

    • 连接的建立与拆除
    • 数据传输控制(控制信息如地址以及各种异常处理)
    • 差错控制(检查与纠正错误)
    • 流量控制(通信双方数据流的速度相匹配)
    • 路由选择(选择最佳路径)
    • 多路复用(提高传输线路的利用率)
  • 资源共享:数据资源、软件资源、硬件i资源

  • 负荷均衡和分布处理:计算迁移、进程迁移

2、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

  • E-mail、FTP、Telnet、WWW

3、速率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速率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是b/s,或kb/s,Mb/s,Gb/s等。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标称速率

4、带宽

  •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 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b/s (bit/s)。

  • 常用的带宽单位:

    • 千比每秒,即kb/s(103 b/s)
    • 兆比每秒,即Mb/s(106 b/s)
    • 吉比每秒,即Gb/s(109 b/s)
    • 太比每秒,即Tb/s(1012 b/s)
  •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5、吞吐量

(1)定义
  •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2)举例
  • 如100Mb/s的以太网,其额定速率是100Mb/s,这个值是其吞吐量的上限,吞吐量可能只有70Mb/s。

6、时延(delay 或latency)

  •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正常情况可以忽略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 当通信量过大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占主导地位,此时网络性能已经变坏。
(1)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 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 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2)信道带宽
  • 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率。常称为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
image-20210306211245383
(3)传播时延
  •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 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概念完全不同
image-20210306211940954
(4)处理时延
  • 定义: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 分析分组首部、提取数据部分、差错检验、查找路由等。
(5)排队时延
  • 定义: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
  • 分组在输入队列等待处理,输出队列等待发送。
  •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 通信量很大的时会发生队列溢出,排队时延无限大
(6)容易产生的错误概念
  •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所以高速网络链路中比特流跑的与其他链路上一样快

  •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 光纤信道的传输速率高:指的是光纤信道发送数据的速率可以很高,而光纤信道的传播速率实际比铜线电缆要略低。

(7)时延带宽积
  • 公式: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带宽

  • 传播时延:以时间作为单位来表示链路长度

  •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8)往返时延RTT
  • 定义: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 互联网中RTT包括: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 还有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 与分组大小有关
  • RTT意义:

    • 收到确认信息的时间,确认过程中已经发送的数据量
    • 当使用卫星通信时,往返时间 RTT 相对较长,是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7、丢包率

  • 定义: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分组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的分组数量的比率。
  • 具体:接口丢包率、结点丢包率、链路丢包率、路径丢包率、网络丢包率等。
  •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网络拥塞是丢包的主要原因。因此,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

8、利用率

(1)信道利用率
  • 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2)网络利用率
  • 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3)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 当信道利用率增大时,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 特别是网络结点的排队时延处理时延会增加
(4)时延与网络利用率的关系
  • 若令*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则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表示 D 和 *D0*之间的关系:

    image-20210324191328696

    • U 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
    • 当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迅速增加。

9、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1)费用
  • 网络的价格(设计与实现的费用),与性能相关
(2)质量
  • 构件的质量,组成网络的方式。
(3)标准化
  • 通用的国际标准或特定的专用网络标准

  • 互操作性、升级、维护等

(4)可靠性
  • 与质量和性能密切相关
(5)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6)易于管理和维护

第7节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7.1 网络协议

1、协议和划分层次
  • 定义:定义网络实体间发送和接收报文的格式、顺序以及当传送和接收消息时应采取的行动。(语义、语法和时序)
2、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1)语法
  • 定义: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 若干个协议元素和数据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更完整的内容时,所遵循的格式。如报文格式。

(2)语义
  • 定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不同类型的协议元素定义了不同的内容

(3)同步
  • 定义: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 通信双方建立和执行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顺序。

3、网络协议的形式

<1> 使用便于人来阅读和理解的文字描述

<2> 让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代码

1.7.2 层次模型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1、层次的观点:
  • 每层实现一种特定的服务
  • 通过自己内部的功能
  • 依赖自己的下层提供的服务
2、分层的好处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 某一层并不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务。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因而可将一个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比较容易处理的更小一些的问题。
  • 灵活性好。

    • 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如技术变化),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在这层以上或者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所以,每层提供的服务可以进行修改,甚至取消。
  • 结构上可分割开。

    • 各层可以采用最适合的技术来实现。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整个系统被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子系统,大大降低了整个系统调试的复杂度。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 每层的功能及其提供的服务都已有了精确的说明
3、通常各层要完成的功能
  • **差错控制:**使得和对等端的相应层次的通信更加可靠。

  • **流量控制:**使得发送端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使接收端来得及接受。

  • 分段与重装: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划分成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 **复用和分用:**发送端几个高层的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在进行分用。

  • **连接建立和释放:**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数据传送结束释放连接。

  • 每层可以包含一种或者多种以上功能。

4、OSI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
  • **由高到低可分为:**应用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物理层

    image-20210324195358589
OSI分层原则:
  • 当需要一个不同抽象的时候,应该创建一层
  • 每层都要执行一个明确定义的功能
  • 选择每层功能时,要考虑到定义国际标准化的协议
  • 选择层边界时,应该使“跨接口所需的信息流”尽可能最小
  • 层次足够多,以保证不同的功能不会被混杂在同一层
(1)物理层
  • 与传输媒体(物理传输介质)的接口,完成传输媒体上的信号和二进制数据间的转换。物理接口上发送或者接收的是以某种规则表示的二进制的数据。

    • 发送端将二进制数据转换成信号,接收端将信号转换成二进制数据。
    • 计算机上一些通信接口:并行接口,串行接口,RJ45接口等等。
  • 物理层定义是接口的机械特性(插口形状,RJ45、RS232接口、我们就可以将同种的插口对应起来,引脚的作用有发送、接收、控制等)、电气特性(信号的编码方式,0的电平,1的电平,持续延时)、功能和过程特性等(如同步或异步的交互过程)。

(2)数据链路层(帧)

提供点到点的可靠传输,通常把数据(物理层的比特串)分帧,并且保证帧的正确接收。

  • 识别帧的标志(帧头、帧尾的标识)

  • 帧的接收(要校验,将校验码一同传输)、要确认

  • 发送方在超时或收到否定性确认后,要重发

  • 重复帧要丢弃(如:确认帧丢失时)

  • 还要解决信道共享问题等等(局域网中涉及到的,就是介质访问子层MAC层的工作)

(3)网络层(报文)

一台主机与另一台主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其间可能存在多条

通路,网络层将实现的功能包括:

  • 选择路由

  • 拥塞控制:路由器来不及处理资源子网的请求,通信子网无法满足请求,需要网络层处理这种拥塞

  • 协议的转换:互联网的出现,分组在各种网络之间的传输需要协议转换

  • 分段和重组:以太网和令牌环的支持帧长度不同,所以互连时要转接

  • 对用户的分组、字符等计数等等:收费网络中进行统计的度量

  • 广播式网络中的,路由问题比较简单,所以网络层往往比较薄,甚至根本不存在。

(4)传输层(数据段)

端到端,应用程序到应用程序的无错通路。

  • 传输层将把高层要求传输的数据分成若干个报文
  • 报文与帧不一样,帧只有帧标志(起始标志、结束标志),而报文有信源和信宿的地址及端口、报文的顺序号、确认号等等。
  • 低三层的通信对象通常是路由器(相邻主机),它们是被串起来的。传输层是端到端的(源、目的主机间),必须考虑该报文怎样才能从源端正确地传输到目的端。
(5)会话层
  • 建立有关会话的机制,或双向对话,或双向对话要有切换等。如:说的一方应说一段就听一下对方的反应,因为,可能线路已断。
  • 对话控制(该由谁来传递数据了)、令牌管理(禁止双方同时执行同一个关键操作)、同步功能(在长的传输过程中设置一些检查点,以便断点续传) 等
  • 会话层功能用的很少了
(6)表示层
  • 表示层关心的是语法和语义(关心信息的理解)
  • 对相关的数据的描述采用抽象的定义,如浮点数都用科学表示法
    • 相关数据的表示法转换(包括数据的加解密)
    • 抽象数据结构的转换
(7)应用层
  • 包括所有应用方面的协议,应用系统的请求消息和应答消息的约定。

    • 如:全屏幕功能,不同的终端其控制字符不尽相同,应作相应的转换,通常定义一个网络虚拟终端。
  • 不同系统之间的文件传输的方式不同,但表示的形式必须一致

  • 高层的程序员只需要考虑应用层的协议,不需要去理会下层的协议了。

(8)传输层和网络层的关系
  • 网络层则提供网络中主机间的“逻辑通信” ;而传输层提供主机中的进程间的“逻辑通信”

  • 二者之间的差别:微妙而又重要

    • 类比:

      • 主机:单位的传达室
      • 进程:单位中的职工
      • 应用层报文:信件
    • 网络层协议=邮局的投递服务,只负责递送到传达室

    • 传输层协议=传达室的收发服务,负责递送到每个职工

5、TCP/IP参考模型
层数OSITCP/IP
1应用层应用层
2表示层XXX
3会话层XXX
4传输层传输层
5网络层互联网
6数据链路层主机至网络
7物理层主机至网络
(1)互联网层
  • 互联网层要把不同的网络互连起来,它要定义一种世界语(标准),各个异构网络通过这种标准语进行通信。

  • 互联网是基于无连接分组交换网络,互联网层定义了正式的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每个IP包的路由问题是互联网层要解决的问题。它是互联网主要的网络层协议。

  • 互联网层与OSI中的网络层相对应。

(2)传输层(运输层 )
  • 位于互联网层的上层,与OSI中的传输层相对应

    • 其功能是使源端和目的端主机的对等实体进行对话。
    • 定义了两个端到端的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 TCP/IP协议族中用的最多的就是TCP和IP

(3)应用层
  • TCP/IP模型中应用层包括所有的高层协议(OSI的会话层和表示层在很多应用中是没用的)

  • 应用层常用协议:

    • TELNET:标准终端仿真协议
    •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电子邮件协议
    • DNS(Domain Name Service):域名系统服务
(4)主机至网络层
  • 在互联网层以下,TCP/IP参考模型没有定义,认为互联网是网络的互联,不认为是一个协议层。
  • TCP/IP模型面向的是网络,而不是主机。
(5)TCP/IP模型中的协议与网络
image-20210325185805819
  • TCP/IP协议是可以构建在ARPANET、卫星网、分组无线网、局域网等物理网络之上的,与这些网络间都有接口。
  • TCP/IP 协议同样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
(6)TCP/IP协议簇
  • TCP/IP协议是一组协议的总称,包括:

  • IP层(即互联网层):IP、ICMP、ARP、RARP、OSPF(传递路由消息的协议)等等

  • TCP层(即传输层):TCP、UDP

  • 应用层:FTP、SMTP、SNMP、TELNET、HTTP、DNS、等等

image-20210325190213983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原理体系结构

1、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OSI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楚、理论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
  • TCP/IP的四层协议体系结构则不同,但它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综合OSI和TCP/IP的优点,采用一种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进行阐述。
OSI体系结构TCP/IP体系结构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应用层(各种应用层协议,如DNS, HTTP, SMTP 等)应用层
表示层XXXXXX
会话层XXXXXX
运输层运输层(TCP 或 UDP)运输层
网络层网际层 IP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口层(这一层并没有具体内容)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网络接口层(这一层并没有具体内容)物理层
2、主机1向主机2发送数据过程

(1)应用进程数据先传送到应用层,加上应用层首部,成为应用层PDU

(2)应用层 PDU 再传送到运输层,加上运输层首部,成为运输层报文

(3)运输层报文再传送到网络层,加上网络层首部,成为 IP 数据报(或分组)

(4)IP 数据报再传送到数据链路层,加上链路层首部和尾部,成为数据链路层帧

(5)数据链路层帧再传送到物理层,最下面的物理层把比特流传送到物理媒体

(6)电信号(或光信号)在物理媒体中传播,从发送端物理层传送到接收端物理层

(7)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上交给数据链路层

(8)数据链路层剥去帧首部和帧尾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9)网络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运输层

(10)运输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应用层

(11)应用层剥去首部,取出应用程序数据,上交给应用进程

image-20210325192101443

1.7.4 实体、协议和服务

1、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 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许多情况下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语法定义了所交换的信息的格式
    • 语义定义了发送者和接收者所要完成的操作。
  •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image-20210325193034123
2、特征
  •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也只有那些能被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才能称之为服务。

  • 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 SAP是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image-20210325193821314

1.7.5 TCP/IP的体系结构

1、网络分层体系结构
image-20210325194435258
  • 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按照层次结构来组织的

  • 同一网络中,任意两个端系统必须具有相同的层次

  • 每层使用其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 通信只在对等层间进行(间接的、逻辑的、虚拟的),非对等层之间不能互相“通信”

  • 实际的物理通信只在最底层完成

  • Pn:第n协议,即第n层对等实体间通信时必须遵循的规则或约定

2、对等层通信的实质
  • 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原理禁止不同主机的对等层之间进行直接通信。

  • 实际上,每一层必须依靠下层提供的服务来与另一台主机的对等层通信。

    • 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Service user;

    • 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Service provider。

      • 第n+1层是第n层的服务用户,第n-1层是第n层的服务提供者
      • 第n层的服务也依赖于第n-1层以及以下各层的服务
  • 对等层实体之间实现的是虚拟的逻辑通信;

  • 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

  • 上层依赖下层提供的服务来与其他主机上的对等层通信;

  • 实际通信在最底层完成。

3、SDU和PDU
  • OSI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 Data Unit)

  • 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 从上层获取到的数据单元为SDU,加上本层头信息组成本层的PDU。

image-20210326090927691

第8节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可以与互联网互连的9个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
  • 1995年电信负责运营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 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 1994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 1996年9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
  •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 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
  •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 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
  • 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
2、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
image-20210325194207343

第9节 两个重要的新型网络技术

1.9.1 云计算

1、概念
  • 技术: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 定义:云计算是一种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分布式应用,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安全、快速、便捷、廉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
  • “云”指的是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集合
2、云计算服务类型
  •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Infrastructure as Service)

    • 将硬件设备资源(处理能力、存储空间、网络组件)封装成服务
  • 平台即服务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 将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环境封装成服务
  • 软件即服务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 将特定的应用软件功能封装成服务

1.9.2 物联网

1、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是指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激光扫描器和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和互动的物体的声、光、电、热、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信息,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人与物和物与物的相互沟通和对话,对物体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管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网络。

2、物联网三种基本的应用模式
  • 对象的智能识别

    • 即通过二维码或RFID等技术来识别和区分特定的对象,并利用网络获取该特定对象的名称、用途等相关信息等;
  • 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

    • 即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构成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特定对象的实时状态获取和行为监控;
  • 对象的智能控制

    • 物联网可以对传感器网络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科学决策,然后实施有效的对象行为控制
    • 如根据交通路口车辆的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的时间间隔等等。
3、物联网四层模型
  • 综合应用
  • 信息处理
  • 网络构建
  • 感知识别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