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言而有信”之己见

大凡古文爱好者,都知晓《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大做人的常理。

500

网络图片

儒家对于“言而有信”的认识十分理性,尤其是其中的“信”字,对于当今社会成堆“老赖”,简直就是直接打在他们脸上的大巴掌。​

古人对于“言而有信”的思考方法,也就是属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比如《论语》中的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怎样解析?由于各人的文化修养有别,对此的理解与分析必然迥异。

笔者仅以一孔之见,解读如下,旨在抛砖引玉。

解  读

如果,你跟他人的约定是符合道理,那么许下的诺言就必须去履行 ;如果,你跟他人许下的诺言是违背道德义理,那么就不能去践行。你应当以恭敬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还要用“礼”来“节制”,同时还得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礼有节”。可以说这是最理性的做法,否则会因为过度地恭敬、不分身份场合地恭敬,反而容易招来对方的轻视、嘲弄,甚至是自讨其辱。

而对于婚姻结成的外戚(“因不失其亲”中的“因”字,在现代汉语中应同“姻”),只要交往得当更不可过度依赖,那么即使不是近亲的关系,也是可以像对待同宗亲族一样地相互信赖。

在跟他人许诺的时候,首先要要深思熟虑,即要事先衡量许诺的这件事是否正确,或者说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兑现承诺。因为如果一旦发现履行这样的承诺是一件恶事、坏事,或者说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那么你就无法去兑现自己的承诺,也就会由此而变成不守信用的人。

再说,如果是为了守信而勉强为之,则很可能违背人道甚至触犯法律,则大错而特错也!所以,恭敬待人的关键是不能超越礼节,否则或将反受其害,遭人蔑视。而对于婚姻所结下的外戚,倘若交往的方式超越了限度,也将同样的自食苦果,甚至倍受伤害。

关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一论述,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今天许多人没有接受过“仁、义、礼、智、信”这五大做人常理的传统道德教育,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屡屡犯错误。毫无疑问,对于“信”字所涉及的问题,今天就连小学甚至幼儿园学生都要开始面对,若处理欠妥就会遇到若干烦恼。

何况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人的人际关系处理十分欠妥。而其造成的原因,多半是由于父母也未曾受到过这些做人常理的传统道德教育,所以也就不会言传身教孩子应当如何与朋友交往;等到孩子上了大学后就困扰不断,变得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得了自闭症。这样的后果,抑或便是没能继承自古最为正统的处世智慧。

另外,与人相处,要在“忠信”上下功夫。因为,言而无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谁也不敢与你交往。这是为人处世非常关键的德行。所以,围绕孔子讲的“信”,在论述上并未离开之前,应当是如何做学问,以及成为仁德君子这个主题。只不过是再次展现了中庸的智慧,即让人把握一个度,避免过犹不及,因而一不小心就违反了道义的原则。

再从“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一论述来分析,也是应属同理的。比如你是一个长辈,在家里恭敬地对待自己的孙子,给孙子鞠躬行大礼,则不合礼数;又比如你是做师父的,若是跪在学徒面前恭敬学生,也不合礼数,等于是在侮辱自己。而且,这种不合礼数的愚蠢行为,同时也将陷孙子或学徒于不义。

所以,凡事要符合礼节规范,讲求适度非常重要。唯有这样,自己才能远离受辱的窘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语》几乎把中国人几千年遵守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大做人的常理和智慧,全都涉及到了。

笔者唠叨了这么多,但愿本文对于“仁、义、礼、智、信”,特别是对于“信”字,没有过度的解读,则幸甚。

500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