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Runner性能测试从零开始

目录

第1章 软件性能测试

1.1  什么是软件的性能

1.1.1  软件

1.1.2  软件性能的产生

1.1.3  功能与性能的关系

1.1.4  用户眼里的软件性能

1.1.5  软件人员眼里的软件性能

1.1.6 以空间换时间

1.1.7.以时间换空间

1.2  软件性能测试

1.2.1  性能测试在软件测试的周期位置

1.2.2 性能测试策略揭秘

1.3  如何做性能测试

1.3.1  Goal(定义目标)

1.3.2  Analysis(分析)

1.3.3  Metrics(度量)

1.3.4  Execution(执行)

1.4  性能测试工具的评估和选择

第8章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VU脚本开发实战

8.1  邮件服务SMTP/IMAP协议介绍

8.1.1  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8.1.2  SMTP协议介绍

8.1.3  POP3协议介绍

8.1.4  IMAP协议介绍

8.2  VU的SMTP Vuser对SMTP协议的封装及实现

8.2.1  使用SMTP Vuser录制Outlook 2003发送邮件

8.2.2  对SMTP Vuser录制生成的脚本进行分析

8.2.3  回放SMTP Vuser脚本并分析网络日志

8.3  VU Java Vuser自开发SMTP程序

8.3.1  VU创建Java模板虚拟用户

8.3.2  设置Java环境

8.3.3  在Java Vuser中开发SMTP发送mail脚本

8.3.4  参数化增强脚本

第5章 VU——用户行为的模拟器

5.1  序:图灵试验与LoadRunner VU模拟奥秘

5.1.1  图灵试验场景

5.1.2  LoadRunner模拟揭秘

5.2  录制脚本

5.2.1  选择协议

5.2.2  规划脚本结构

5.2.3  HTTP Vuser中的URL mode和HTML mode

5.2.4  查看日志

5.3  回放脚本

  5.4  关联

  5.4.1  录制前Correlation(关联)

5.4.2  录制后关联

       5.4.3  手动关联

5.5  脚本视图和树视图

  5.5.1  树视图(Tree View)

  5.5.2  脚本视图(Script View)

  5.5.3  理解Snapshot

  5.6  事务、同步点和思考时间

5.6.1  Transaction(事务)

  5.6.2  Rendezvous Point(同步点)

       5.6.3  注释

       5.6.4  Think Time(思考时间)

 5.7  数据驱动——参数化(Parameters)

  5.7.1  为什么需要参数化

  5.7.2  参数的创建

5.7.3  定义参数的属性

5.7.4  高级——从已存在的数据库中导入参数数据

5.8  检查点(Check point)

5.8.1  序:为什么需要检查点

5.8.2  检查点实施之一:ContentCheck定义

5.8.3  检查点实施之二:检查函数

5.8.4  检查点设置技巧

5.9高级——多Action

5.10  高级——脚本错误处理机制

5.11  高级——脚本调试技巧

  5.11.1  动态运行(Animated run)与非动态运行(Non-Animated run)

  5.11.2  日志设置

5.12  高级——编写脚本的最佳实践

5.13  VU脚本运行成功后


第1章 软件性能测试

       当今,计算机和软件工程发展越来越快,新的概念名词和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可谓日新月异。在软件性能测试范畴内就有很多,诸如并发测试、压力测试、基准测试、测试场景等概念和名词,这让刚接触性能测试的新手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我们如果能深入软件性能测试的本质,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找出其内在联系,比如因果关系、形式内容关系,甚至重叠关系等,理清思路之后,那么做软件性能测试就会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1.1  什么是软件的性能

1.1.1  软件

        计算机软件作为人类逻辑智慧的结晶,它可以模拟并替代人类的一些活动,替人“发号施令”。在计算机软件发展的短短几十年内,计算机软件以非常快的速度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比如现在我们在家上网,出门坐公交车刷卡,在工作中发电子邮件等,这些生活的背后都有大量的软件系统运行支持。

        同时,有关软件的概念和名词也呈爆炸性增长,从google中搜索“软件”关键词,就有135 000 000条记录;软件的方向和领域也在不断细化,比如软件架构和平台、软件工程、软件应用,还有软件开发测试等,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软件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复杂化,这个趋势使软件能够提供越来越强大的功能,但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软件带来困难。

        但我们做事的原则应该是要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而不是更复杂,更难理解。当我们试图理解和分析一个复杂的事物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是分而治之,就是要用一个或多个简单的概念去解释或描述这个复杂的事物,这符合我们人类的认知规律,人们对简单的概念能够理解,那么对简单进行综合和归纳,就形成了对复杂的认知。比如,我们想要让一个没有上过网的人明白什么是“电子邮件”,那就可以告诉他“通过网络发送的邮件”,当然他很有可能对“网络”也一头雾水,那么你可以继续向他解释“打鱼的网”。但在软件领域中,我们却经常搞不明白这个道理,一个刚入门有志于软件性能测试的菜鸟小心翼翼地向一个前辈高人请教什么是性能测试,前辈首先以威严的口气告诉他“性能测试是很复杂的”,然后徐徐道来“性能测试分为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等”。到这里,我相信可怜的菜同学对性能测试已经更加糊涂了,他在请教问题之前,恐怕还能知道性能测试是测试软件性能的,在得到高手回答之后,他开始勤奋地请教google,没想到google回答他的是更多的名词概念(网上文章都是前辈仙人写的)。随着时间推移,菜同学升级成牛同学,他对性能测试名词概念烂熟于心(google功底深厚),并且牛同学又牢牢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独立创新了N个性能测试概念,并开始向一群小菜粉丝们讲经布道,于是上一幕的画面和对白又开始回放,只是演员变了……这只是一个假想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就是通过“学习”,性能测试不仅没有简单,反而越来越复杂了。我们要真正掌握性能测试,那就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从本质上认识软件性能和软件性能测试。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世间万物的存在形式。大到社会形态,小到个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

        因此,我们在试图把一件事情表述清楚时,通常要抓住事情的几个关键要素:时间、空间(地点)、人物(主体)、事件。比如“旅行者的一次长途旅行在两个月内从北京到西藏”,这句话中包含了关键要素,其时间是两个月,空间是北京到西藏,人物是旅行者,发生的事件是旅行者在两个月时间范围内发生空间中的转移;又如“一场足球赛”,这个名词看起来简单,但仍清楚地隐含了三个要素,即:时间,通常是90分钟(如果没有加时赛和伤停补时);空间,足球场内;人物,足球运动员,事件就是在足球规则下可能发生的事情,如进球等。

        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在哲学“物质”这个名词的外延中又多了一个新型事物——计算机软件。如果我们认识到计算机软件也是万物之一,分析其作为“物质”的性质也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的“紧箍咒”,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把软件作如下简单的理解:

        主体:程序,是人类逻辑思维的物化,表现形式为一系列指令代码。

        时间:即使计算机速度再快,任何软件程序每一段代码的运行都是需要时间的,例如从用户的感受来讲,就是程序将运行结果响应给用户的速度。

        空间:软件运行的环境,以资源的方式存在,通常是软件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占用并使用硬件资源和其他软件资源。
        硬件资源主要指运行该软件的硬件平台,有CPU、内存和存储系统等,如果软件是基于网络架构的,那么硬件还有网络硬件,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软件资源包括操作系统、开发平台、中间件和数据库等,它们以库文件和API的方式提供给应用软件使用。

        事件:软件按照用户的要求运行,运行的同时必然要占用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

        由于软件代码是人的逻辑思想的表现,所以软件在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上也有很大差异。另外,随着软件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应用领域的软件,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层次上看,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件。因此一个软件的运行牵涉的因素很多,需要从各个方面分析。

1.1.2  软件性能的产生

        用户能够看到的是软件越来越通用,功能越来越庞大,从哲学角度上看待软件本身,其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计算机软件对硬件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还没有广泛的通用性,只有少数的个人或机构才使用软件这个“奢侈品”,当时用户也没有软件性能的概念,通常为了实现软件的功能而不计一切代价。比如,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它当时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是一台又大又笨重的机器,体重达30多吨,占地有两三间教室般大。它当时的运算速度仅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在现在看来,它占用如此多的资源,又运行得如此慢,在当时却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它已经实现了功能——能够做加法运算。可见初期的软件是简单的,当时用户的要求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真有点可怜巴巴,对软件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工作就OK了。

        软件诞生后,短短几十年,软件业奇迹般的高速发展,逐渐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坛,广泛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用户也不再把软件看做神秘的玩意,而是普通的商品,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软件产品,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变化。讲经济就是要运用投入产出的关系分析和指导软件工程的各种活动和环节,软件运行不能以硬件不计成本为假设,要尽可能地少占用各种硬件资源,同时,软件运行的速度也要尽可能地快,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被用户接受的。这些其实就是用户的最原始的性能需求。

1.1.3  功能与性能的关系

        首先,软件的性能和功能的源头都是来自于用户的需求。

        功能指的是在一般条件下软件系统能够为用户做什么,能够满足用户什么样的需求。拿一个电子邮件系统来讲,用户期望这个软件系统能够提供收发电子邮件、保存草稿、设置偏好等功能,只有这些功能实现了,用户才认为这是他想要的软件。但是随着软件市场竞争的激烈,软件技术的日益提高,系统能不能工作已经是一个最起码的门槛,能够“又好又快”才会得到用户的青睐,而性能则是衡量软件系统“好快”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好”就是要为用户省钱,用最小的硬件成本运行软件系统;“快”就是软件响应时间要短,我们的用户都是急性子,最好一秒钟也不要等。简单地说,性能就是在空间和时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软件系统还能不能工作。

        如果把上面邮件的功能和性能需求量化,写成用户需求说明书可能是下面这个样子:

功能:

        邮件系统能够支持收发以30种语言为标题和正文的邮件,并支持粘贴10MB的邮件附件。

性能:

        邮件系统能够在2GB RAM/1GHz CPU的服务器上,支持10000注册用户,日均处理10000邮件,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封。

        我们来对比一下功能需求说明和性能需求说明,发现两者有一些不同之处:

(1)功能需求中名词和动词多,描述软件主体和动作行为,比如“标题”、“正文”、“收发”、“粘贴”等;

(2)性能需求中对涉及容量和时间词汇多,如“2GB RAM服务器”、“1000注册用户”、“5秒/封”等。

        相信我们的读者已经从上面的对比看出功能和性能的区别了,软件性能和功能区别的实质是,软件功能焦点在于软件“做什么”,关注软件物质“主体”发生的“事件”;而软件性能则关注于软件物质“做得如何”,这是综合“空间”和“时间”考虑的方案(资源和速度),表现为软件对“空间”和“时间”的敏感度。认识到性能的这个基本特征对于性能测试人员非常重要,因为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要通过多个“空间”和“时间”的组合,来揭开性能指标的实质和提高的办法。另外,我们也要认清一个事实,软件的性能实现是建立在功能实现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像一个人首先要能跑,这是一个健康的人的正常功能,然后才能参加百米比赛,这就如对人身体的性能考验。而百米比赛隐含了两个要素:一个是运动员有一个一百米的运动空间;另一个是比赛,要跑得足够快,要在短时间内跑完。因此我们说百米比赛其实就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综合结果。

        “空间”和“时间”是一个哲学中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在不同的应用范围有不同的诠释。那么在软件理论和实践中,我们怎样理解“空间”和“时间”呢?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用户的角度和软件人员的角度来看一下软件的性能。

1.1.4  用户眼里的软件性能

        软件系统在满足用户强大的功能需求同时,架构和实现上也变得复杂,软件系统经过单机系统时代、客户机服务器系统时代,到现在跨广域网的庞大分布式系统时代,这样的例子在金融、电信系统中随处可见。
        系统的业务量大了,就要使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出现的软件性能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些问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轻则让软件对外不能正常提供服务,重则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甚至数据的丢失,这都会给用户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案例1
        某西部大型油田使用钻井平台数据采集系统,在上线之前已经通过
功能测试,但软件系统上线之后,在使用采集的电子数据勘探油层时,总是不能准确地找到油口,导致数百万元的损失。经过研究试验,发现软件从平台采集的数据和手工采集的数据有很大出入,性能测试后,找到根本原因:由于采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大,导致软件系统在采集过程中线程死掉,丢失部分数据,最终产生的是一个错误的采集结果,为工程人员提供了错误的判断依据。
  案例2
        日本第三大手机运营商——软银移动2006年10月遇到了麻烦,本指望通过降低手机资费来吸引用户,谁想大量用户蜂拥而至却导致自己的电脑系统陷入瘫痪,软银移动在10月29日不得不宣布暂停接纳新的用户,直接损失逾亿日元。
        用户当然不想看到以上的场景发生在自己的软件系统上,“瘫痪”意味着响应时间过长,不能为客户正常提供服务;数据丢失则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严重问题,损失几乎不可弥补。因此用户对软件性能的要求日益细化严格,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简单地说,在软件发展的初级阶段,“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这是当时很多用户对软件系统提出的性能要求,“跑”有关时间,“草”有关空间。马儿跑,就是软件系统给用户的响应要快,处理时间要短;马儿少吃草就是软件系统能够尽可能地少占用和消耗资源,诸如内存、CPU等。因此,测试人员在做性能测试时,往往要把响应时间、内存利用率、I/O占用率等写在最后测试报告里,因为这是用户最关心的东西。
        随着用户的软件质量意识的增强,用户对软件的性能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这时不仅要让马儿跑,还要马儿能快能慢(软件系统的伸缩性),“路遥知马力”(软件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下的稳定性)等。细数起来,如下:
 计算性能;
 资源的利用和回收;
 启动时间;
 伸缩性;
 稳定性。
        计算性能——就是马儿要能跑,要有很快的速度,最好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对软件系统来讲,计算性能是用户最关心的一个指标,即软件系统有多快。比如,用户会关注软件系统执行一个典型的业务需要花多少时间。我们要给出用户答案,我们的系统完成用户典型操作,比如业务的交易计算,数据的增、删、改、查时间是不是在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资源的利用和回收——就是马儿少吃草。软件系统的“草料”就是其依存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包括客户端硬件、服务器硬件和网络硬件;软件资源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等。其中要特别说的是,运行软件系统需要使用到的服务器内存数量,对于整个系统的性能表现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软件系统能否在运行时有效地使用和释放内存是我们考察软件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计算机来讲,计算机内存为程序提供运行空间(有代码区和数据区),如果内存不够大,CPU就不能把全部的数据和程序放到内存里,只好放一部分在内存,一部分放在硬盘中,现用现取,而读取内存和读取硬盘数据的速度要差好几个数量级,这就大大影响了计算机的
工作效率。如果还不能理解内存的重要性的话,可以用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
        如果CPU是个画家,那么内存就是他的工作台。工作台上放着画布(被操作的数据),还有各种画笔、刷子等各种工具(运行的程序)。如果工作台(内存)不能足够大,容纳不下绘画所使用的所有工具,那么画家就需要不时地去储藏室(硬盘等存储设备)里取所需的工具,这就会大大影响绘画的速度。
        所以在评价一个系统性能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个系统对内存的使用。
        启动时间——这是马儿的加速度问题。用户希望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的时间越短越好,尤其在主备系统中,软件的启动时间直接影响主备的切换效率。而不同软件系统启动时间会不同的。J2EE系统在第一次启动的时候一般会比较慢,因为期间涉及缓存的加载、JSP页面的编译、Java class编译成机器指令等。所以在第一次启动应用感到非常慢是比较正常的,这也是J2EE或者Java应用的一个特点。而C/C++程序直接运行的是二进制机器代码,启动速度就要快一些。
        伸缩性——马儿要能快能慢。伸缩性是分析系统性能经常被忽略的一个方面。比如一个系统在50个并发用户访问的时候表现正常,但是当并发用户达到1000的时候,系统表现如何?服务器的性能是逐渐下降呢,还是在某个拐点附近急剧下降呢?
        如图1-1所示,该图是一个伸缩性不好的系统的表现,随着并发用户的增加,平均相应时间越来越长。系统最终会达到一个不可用的程度,没有一个用户会接受系统这样的性能表现。

如图1-2所示就是一个伸缩性较好的系统的表现,随着并发用户的增加,平均响应时间逐渐稳定下来。

        稳定性——千里马能够“路遥知马力”,而黑马只能够一时跑得快。用户希望自己的软件系统是千里马,而不是黑马。尤其是金融和电信系统,这些系统基本上都是每天24小时运转,时时刻刻准备着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果它们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问题,不能响应用户的请求甚至破坏或丢失了数据,那么系统为用户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这种稳定性问题应该在软件系统上线之前就被考虑并得到解决。
        “快”、“好”这只是用户的主观体验,如果能让这些感觉和要求被其他人正确地理解(尤其是对软件人员),那么就需要用数据把上述用户的感受量化并表达出来,这就是性能指标。
        通常,衡量一个软件系统性能的常见指标有:
1.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响应时间就是用户感受软件系统为其服务所耗费的时间,对于网站系统来说,响应时间就是从点击了一个页面计时开始,到这个页面完全在浏览器里展现计时结束的这一段时间间隔,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在这段响应时间内,软件系统在幕后经过了一系列的处理工作,贯穿了整个系统节点。根据“管辖区域”不同,响应时间可以细分为:
        (1)服务器端响应时间,这个时间指的是服务器完成交易请求执行的时间,不包括客户端到服务器端的反应(请求和耗费在网络上的通信时间),这个服务器端响应时间可以度量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2)网络响应时间,这是网络硬件传输交易请求和交易结果所耗费的时间。
        (3)客户端响应时间,这是客户端在构建请求和展现交易结果时所耗费的时间,对于普通的瘦客户端Web应用来说,这个时间很短,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胖客户端Web应用来说,比如Java applet、AJAX,由于客户端内嵌了大量的逻辑处理,耗费的时间有可能很长,从而成为系统的瓶颈,这是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那么客户感受的响应时间其实是等于客户端响应时间+服务器端响应时间+网络响应时间。细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定位性能瓶颈出现在哪个节点上(何为性能瓶颈,下一节中介绍)。
2.吞吐量(Throughput)
        吞吐量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软件性能指标,对于软件系统来说,“吞”进去的是请求,“吐”出来的是结果,而吞吐量反映的就是软件系统的“饭量”,也就是系统的处理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指软件系统在每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多少个事务/请求/单位数据等。但它的定义比较灵活,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诠释,比如数据库的吞吐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不同SQL语句的执行数量;而网络的吞吐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流量。吞吐量的大小由负载(如用户的数量)或行为方式来决定。举个例子,下载文件比浏览网页需要更高的网络吞吐量。
3.资源使用率(Resource utilization)
        常见的资源有:CPU占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I/O、网络I/O。
        我们将在Analysis结果分析一章中详细介绍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些指标。
4.点击数(Hits per second)
        点击数是衡量Web Server处理能力的一个很有用的指标。需要明确的是:点击数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用户鼠标点击次数,而是按照客户端向Web Server发起了多少次http请求计算的,一次鼠标可能触发多个http请求,这需要结合具体的Web系统实现来计算。
5.并发用户数(Concurrent users)
        并发用户数用来度量服务器并发容量和同步协调能力。在客户端指一批用户同时执行一个操作。并发数反映了软件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吞吐量不同的是,它大多是占用套接字、句柄等操作系统资源。
        另外,度量软件系统的性能指标还有系统恢复时间等,其实凡是用户有关资源和时间的要求都可以被视作性能指标,都可以作为软件系统的度量,而性能测试就是为了验证这些性能指标是否被满足。

1.1.5  软件人员眼里的软件性能

        用户恨不能让软件有无限的性能,但作为软件技术人员,我们需清楚地认识到,那种理想化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在软件性能方案中,没有什么万能钥匙,软件性能方案充满了辩证的各种矛盾。每种方案和方法几乎都有利有弊。只有把握设计系统的具体环境,明确设计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平衡各种矛盾,牢牢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产生出优化的软件系统性能方案。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知软件性能是软件运行空间和时间综合考虑的解决方案。那么其实满足用户的性能需求,只有以下几种方案:

1.消除软件对空间和时间不必要的浪费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内存泄漏问题,它被开发人员看做是大忌。        

严格地说,内存泄漏应该属于软件程序设计的一种缺陷,该缺陷直接导致了程序在运行过程中无法释放不再需要的内存空间,从而造成内存资源浪费,严重的会造成无可用内存,导致系统崩溃。具体来说,当用户程序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动态获得内存时,操作系统总是从堆(heap)上分配相应的空间给应用,分配的结果是将该堆内存的起始地址通过指针返回给应用。正常情况下,使用完这块内存后,应通过系统调用主动通知操作系统回收这些堆内存以便重用。但是,如果由于设计缺陷导致在某些情况下程序没有主动地通知到操作系统,而后应用又失去了对这块内存的引用时,则该堆内存块将成为既不受程序控制,又不能被系统回收重用的“孤儿”内存,这便是我们所指的内存泄漏。  

案例1

void foo( )

{   

        char *str;   

        str = (char*)malloc(32*sizeof(char));    

        strcpy(str, "hello world");   

        return;  

/* str所指向的32个字节的内存没有被释放,当foo()返回时造成内存泄漏 */

}


解决:C语言中malloc和free函数要配对使用。  

案例2

void foo()

{

//定义string1指针,其指向一个堆上的100个字节的内存空间

char *string1 = (char*)malloc(100*sizeof(char));

//定义string2指针,其指向一个堆上的200个字节的内存空间

char *string2 = (char*)malloc(200*sizeof(char));

scanf("%s", string2);

string1=string2;/*string1原先指向的100个字节的内存没有被释放*/

/*而后又被指向string2所指的内存块,造成前面100个字节的内存泄漏*/

free(string2);

free(string1); /* 这个free()调用会失败,因为string1指向的内存地址与string2的相同,而那块内存已经被释放了 */

return 0;

}       

 解决:在程序堆上分配内存后,要在使用完后及时释放,同时避免野指针的产生,比如string1。  原理:内存是软件运行的重要的空间资源,内存泄漏实际上是浪费了软件的空间资源。因此,内存泄漏对软件的性能影响十分重要。        

另外,对于程序在时间上的浪费,我们通常是采用优化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解决策略。  

案例3        

最近几年,很多知名软件公司在招聘软件测试人员,考察代码能力的时候,内存泄露和算法优化是经常的试题之一。这说明了用户对软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已经传递到了软件公司。

1.1.6 以空间换时间

        软件的高性能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解决了空间和时间浪费的问题之后,如果用户还有更高的性能要求,我们软件人员只好“偷梁换柱”,做一下调整,而这种调整往往是很灵活的。
空间换时间是软件人员解决性能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在系统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增大软件空间开销的方法来缩减运行的时间。一般的方法有算法调整、并行计算方法、体系结构方法和一些不是“办法”的办法。
        通常的解决方案有Cache缓存、数据库的index等。
  案例4
        一个动态网站服务器总发生CPU耗尽的问题,因此造成给用户的响应缓慢或者长时间没有响应,进而引起Server的宕机。经调查分析,网站首页是个PHP程序,每次用户访问都要多次查询数据库,也没有Cache机制,数据库查询负荷过高,耗尽CPU。
        解决:改写网站首页以及部分频繁访问的程序,增加Cache机制,减少数据库访问。
        原理:将常用数据放在服务器的内存中,虽然增加了内存的开销,但带来了时间上的优化,对用户而言,提高了处理速度。


1.1.7.以时间换空间

        时间换空间的方案解决性能问题的情形比较少。有时会出现在对内存要求十分苛刻的地方,比如嵌入式操作系统中。
  案例5
        程序设计的要求是不设中间变量,交换两个变量的值。
        我们通常的中间变量的解决方案是:

 

Void swapOne(int *a, int *b)
{
   Int temp;
   Temp = *a;
   *a = *b;
 *b= temp;
}


        但这里需要在程序中为temp变量在栈上分配一个空间。可不可以不用这个temp变量呢?
解决:
修改程序如下:

 

void swapTwo(int *a,int *b)
{
*a=*a+*b;
*b=*a-*b; 
*a=*a-*b;
}


        原理:修改之后,多了运算复杂度,但没有使用第三方变量,减少了空间的占用。
        以上是我们从简单的程序例子来理解性能解决方案,但现实要远远复杂得多,因为随着软件系统功能的复杂强大,软件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们不可能完全自己开发程序,很多时候是利用已有的平台和中间件资源。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考虑性能问题呢?
第一,软件系统设计的架构及技术平台
        软件在设计阶段一旦决定采用哪种架构和技术,其性能也就注定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了。这就是“先天”因素。比如在上节讲到的一个删除/增加数据的业务操作,如果用户对时间非常苛刻,密集型计算、在线的大数据量统计和分析等应用,这些场景通常J2EE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使用C++或者其他平台搭建会更合理些。如果在这些场景下硬要采用J2EE架构,那么开发和设计人员如何绞尽脑汁,优化设计和程序,也不会满足用户的性能要求。
第二,中间件的设置和优化
        这里的中间件是广义的中间件,是应用程序调用的第三方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Web服务器、消息服务器等。我们不能改变中间件的程序,只能通过调优手段来提高它所支持的软件系统的性能。
第三,硬件的配置
        这里包括服务器硬件配置和网络环境。服务器硬件包括内存、CPU等,网络环境有交换机、路由器等。

1.2  软件性能测试

       在上一节中,我们知道软件系统的性能问题多种多样,这给用户带来巨大的风险,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在软件系统上线之前,找出软件中潜在的性能问题呢?目前软件性能测试是发现软件性能问题最有效的手段,而完备有效的性能测试是最关键的,在本节中我们将从流程和技术的角度解析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性能测试模型。


1.2.1  性能测试在软件测试的周期位置

       首先,软件性能测试属于软件测试范畴,存在于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中。一个软件的生产过程通常遵循V型图,如图1-3所示。

1-3  软件开发-测试V型图

在通常的软件生产周期中,先由用户提出用户需求或经系统分析核定以后提出系统需求,开发人员再经过需求分析提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进行概要设计,提出概要设计说明,进行详细设计,提出详细设计说明,最后就是对每个模块进行编码。到测试阶段,测试按照开发过程逐阶段进行验证并分步实施,体现了从局部到整体、从低层到高层逐层验证系统的思想。对应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测试步骤分为代码审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而性能测试就属于软件系统级测试,其最终目的是验证用户的性能需求是否达到,在这个目标下,性能测试还常常用来做:
(1)识别系统瓶颈和产生瓶颈的原因;
(2)最优化和调整平台的配置(包括硬件和软件)来达到最高的性能;
(3)判断一个新的模块是否对整个系统的性能有影响。
提示:系统瓶颈:
        瓶颈本来是指玻璃瓶中直径较小并影响流水速度的一段,用它来比喻软件系统中出现性能问题的节点是很形象的,比如一个典型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如图1-4所示。

  

如果把软件系统看做是交通系统,那么网络就是一条条大道,客户端、防火墙、负载均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等各个系统节点就是交通要塞,客户的请求和数据就像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如果在某处发生堵车,那么整个交通系统都会不畅。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分析是哪里出了问题,是道路不够宽,还是某处立交桥设计不合理而引起堵塞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那么此关键点就是本系统的瓶颈。软件系统也是如此,我们做性能测试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为了寻找这个瓶颈到底在何处。
        需要注意的是,软件的性能瓶颈可能不止一处。
        作为软件测试的一种,软件测试的规则同样适用于性能测试中:
(1)确定预期输出是测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果事先无法肯定预期的测试结果,往往会把看起来似是而非的东西当作正确结果。必须提倡用事先精确对应的输入和输出结果来详细检查所有的输出。对于性能测试来说,预期输出就是用户的性能需求,一份明确的性能需求是成功性能测试的先决条件。
(2)必须彻底检查每一个测试结果
        事实上,在最终发现的错误,有相当一部分在前面的测试中已经暴露出来了,然而由于人们未能细心检查先前的测试结果而遗漏了。
        一段程序中存在的错误概率与在这段程序中发现的错误数呈正比。
        这是pareto原则应用于软件测试,也包括性能测试,即性能测试发现的错误中的80%很可能集中在20%的程序模块中。
(3)穷举测试是不可能的
        在性能测试中不可能覆盖每一个功能部分,这也意味着有性能问题的模块可能被忽略掉,这样的话,我们在设计性能测试案例时,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技巧,使用尽可能少的性能测试用例,发现尽可能多的bug。这方面内容我们将在本书的第10章中介绍在具有软件测试共性的同时,性能测试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性能测试不是功能测试         

性能测试不要求也无法做到覆盖软件所有的功能,通常我们只是对系统中某些功能或模块做性能测试。一般的,我们在选择性能测试案例时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基本且常用的        

比如,一个E-mail系统,基本且常用的功能有注册、登录、收邮件、查询邮件,用户使用这些功能的频率较高,要做性能测试。而高级查询、过滤器、邮件列表等功能被使用的次数较少,就可以不做性能测试,或者进行性能测试的优先级低一些。

(2)对响应时间要求苛刻的        

这样的要求经常出现在金融和电信等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系统中。比如,从手机呼叫开始,经过基站、核心网,再到被叫手机响铃,整个系统的处理时间应该在用户能接受的范围内。另外,一个负责和手机通信的基站在发生故障或掉电后,要能很快地恢复工作状态。这些功能都对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一定要做性能测试,当然实际运作时,电信系统上线时所做的性能测试不仅仅限于这些功能。        

将这些功能细分就是性能测试中的事务(Transaction)。关于事务这个概念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将详细阐述。
2.性能测试属于系统级测试         

从V型图可以看到,性能测试属于系统级测试。那么性能测试是基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功能测试等都已经完成的基础上,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测试整个系统的。

这包含两个含义:        

第一,性能测试是“两头在外”,软件性能需求不仅直接来自用户,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用户。通过性能测试这个过程,从上面我们讲到用户的需求和性能测试指标的对应关系,就可以看出。          第二,性能测试开始的必要条件是软件系统已经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系统架构、主要代码、中间件等都不再有大的变化,否则会给性能测试带来很大的风险。  

思考          

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应该在软件流程什么阶段开始性能测试?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分析。  

1.2.2 性能测试策略揭秘

        谈到“策略”,这是如今很火、使用较多的一个词。不光在IT领域,其他各个行业中也都有各种各样的策略,如营销策略、风险规避策略等。策略即谋略、手段、方法,表现为权宜的行动路线、指导原则或过程。        

做事情讲策略,这是一种智慧,是人们聪明起来的表现,但当越来越多的策略“概念化”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策略才是我们需要的。  

案例        

引用网上一位哲人说的话:“概念只是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和研究世界万物事物而制造的工具,而最终结果将使概念不再需要,就如同庄子所说的得意而忘言”。语言就是一种包装材料,它包装的是某种含义。因为人类传递信息必须使用语言,所以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不得不借助于这种包装,但是当人的思维能力具备了打开包装直接取得内部的含义的时候,语言就变得多余了。这时候再关注于语言和概念本身就成了买椟还珠的现代版了。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概念本身,而是概念背后的含义。理解了含义,再冠予它什么样的名词头衔,如“攻略“,对于我们都无关紧要了。而理解一个概念,我们可以靠WWH方法,即对概念的三个问题:Why、What、How。        

好,言归正传,回到软件性能测试策略中来。在性能测试过程中,只要有事情做,就会有策略,如设计用例有设计策略,执行时有执行策略,调优时还有调优策略。为了不产生混淆,我们要说明的是,在本节中讨论的策略是性能测试设计策略。

Why(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策略)        

在软件性能一节中,我们看到软件的性能来自软件对空间和时间的综合方案,这种组合是很多的,因此用户的软件性能需求可能会多种多样。对于软件人员,我们做性能测试也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性能需求,选择不同的测试策略。

What(什么是性能测试设计策略)        

验证性能需求是测试目的,测试策略即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

How(怎样实施)        

常见的性能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

1.负载测试        

在这里,负载测试指的是最常见的验证一般性能需求而进行的性能测试,在上面我们提到了用户最常见的性能需求就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因此负载测试主要是考察软件系统在既定负载下的性能表现。我们对负载测试可以有如下理解:

(1)负载测试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软件系统的性能表现。

(2)负载测试的预期结果是用户的性能需求得到满足。此指标一般体现为响应时间、交易容量、并发容量、资源使用率等。

2.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为了考察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极端条件可以是超负荷的交易量和并发用户数。注意,这个极端条件并不一定是用户的性能需求,可能要远远高于用户的性能需求。可以这样理解,压力测试和负载测试不同的是,压力测试的预期结果就是系统出现问题,而我们要考察的是系统处理问题的方式。比如说,我们期待一个系统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处理速度可以变慢,但不能系统崩溃。因此,压力测试是能让我们识别系统的弱点和在极限负载下程序将如何运行。         

例子:负载测试关心的是用户规则和需求,压力测试关心的是软件系统本身。对于它们的区别,我们可以用华山论剑的例子来更加形象地描述一下。如果把郭靖看做被测试对象,那么压力测试就像是郭靖和已经走火入魔的欧阳峰过招,欧阳锋蛮打乱来,毫无套路,尽可能地去打倒对方。郭靖要能应对住,并且不能丢进小命。而常规性能测试就好比郭靖和黄药师、洪七公三人约定,只要郭靖能分别接两位高手一百招,郭靖就算胜。至于三百招后哪怕郭靖会输掉那也不用管了。他只要能做到接下一百招,就算通过。  

思考        

我们在做软件压力测试时,往往要增加比负载测试更多的并发用户和交易,这是为什么?

3.并发测试        

验证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一般是和服务器端建立大量的并发连接,通过客户端的响应时间和服务器端的性能监测情况来判断系统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并发能力指标。负载测试往往就会使用并发来创造负载,之所以把并发测试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并发测试往往涉及服务器的并发容量,以及多进程/多线程协调同步可能带来的问题。这是要特别注意,必须测试的。

4.基准测试  

       当软件系统中增加一个新的模块的时候,需要做基准测试,以判断新模块对整个软件系统的性能影响。按照基准测试的方法,需要打开/关闭新模块至少各做一次测试。关闭模块之前的系统各个性能指标记下来作为基准(Benchmark),然后与打开模块状态下的系统性能指标作比较,以判断模块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稳定性测试        

“路遥知马力”,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和性能测试有关的稳定性测试,即测试系统在一定负载下运行长时间后是否会发生问题。软件系统的有些问题是不能一下子就暴露出来的,或者说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达到能够度量的程度。为什么会需要这样的测试呢?因为有些软件的问题只有在运行一天或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暴露。这种问题一般是程序占用资源却不能及时释放而引起的。比如,内存泄漏问题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积累才会慢慢变得显著,在运行初期却很难检测出来;还有客户端和服务器在负载运行一段时间后,建立了大量的连接通路,却不能有效地复用或及时释放。 6.可恢复测试        

测试系统能否快速地从错误状态中恢复到正常状态。比如,在一个配有负载均衡的系统中,主机承受了压力无法正常工作后,备份机是否能够快速地接管负载。可恢复测试通常结合压力测试一起来做。        

提示:每种测试有其存在的空间和目的。当我们接手一个软件项目后,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选择去做哪一种测试,这应该根据当前软件过程阶段和项目的本身特点来做选择。比如,在集成测试的时候要做基准测试,在软件产品每个发布点要做性能测试。

1.3  如何做性能测试

        一个项目要取得成功是困难的,因为成功的项目需要多个因素和条件来支持;而一个项目失败却很容易,只要若干因素之中的一个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项目失败。比如中途测试人员发生变化,性能指标未和用户达成统一理解等。笔者还曾看过一个例子,因为测试报告的格式与用户要求的格式不一致,而不得不重新再执行一次所有的性能场景,来采集用户要的数据。
        实际上,当我们做过的性能测试项目越多,就会发现越多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性能测试项目的成败,甚至可以是千奇百怪的。
        在本节中,我们主要是寻找出不同性能测试项目的共性,而总结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性能测试过程。遵循过程做性能测试,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并能取得比较好的性能测试结果。这当然不是意味着我们有了这个过程,就不考虑
其他因素了,只是说每个项目都会有自己的独特因素要考虑,尽管这些因素可能很重要,但它们并不在本节的讨论范围内。
        在给出此过程模型之前,我们要澄清两点事实:
        第一,性能测试过程从何时开始,又在何时结束?
        这是一个基本而重要的问题。
        在各种书籍和资料中,有关性能测试过程的描述不尽一样:
        比如
LoadRunner手册中提供的过程是:计划测试→测试设计→创建VU脚本→创建测试场景→运行测试场景→分析结果。
        而在Segue中提供的性能测试过程,是一个try-check过程,即:评估需求→开发测试→建立基线→执行测试→分析结果→回归测试→测试结束。
        上面LoadRunner和Segue描述各自的性能测试过程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工具部分,而是在于两者过程的入口和出口条件不一致。这使得它们其实在描述两件事情,或者说是在描述一个事情的两个部分。
        在
CMM中,软件测试和软件设计、编码一样,隶属于软件工程过程,而需求分析过程在软件工程过程之前。这就隐含着一个默认的先决条件:在CMM这个体系下,产品在进入软件测试阶段的时候,软件需求是已经明确下来并文档化了的。
        实际情况却经常并非如此,同样是软件需求,软件功能需求在进入测试阶段就已经产生了各种文档,包括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确保功能需求是详细、明确、无二义性的;而软件性能需求往往进入了性能测试阶段还不明确(可参见Controller一章开篇的例子)。这会给性能测试项目带来很大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突破已有的理论束缚,寻找更合适的性能测试过程模型。经过对多个性能测试项目的实践经验总结,我们在本节提出GAME(A)性能测试过程模型,其开始于软件需求分析阶段,非常符合目前国内的性能测试实践。
第二,性能测试本身有没有质量?
        以前我们总是讨论软件产品的质量、开发代码的质量,但对软件测试的质量却鲜有提及。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测试用例是发现了一个原先未发现的bug”,这其实是对用例质量的度量。软件性能测试项目也有质量,并可以度量。下面是部分度量的方法:
(1)性能测试耗费的资源,包括时间、人力、物力。
(2)性能测试中发现的bug数目,以及各自的级别。
(3)软件系统交付用户,在生产环境运行后发现的性能bug数目、级别。
        而一个好的性能测试过程模型对提高性能测试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GAME
(A)性能测试过程模型:
 G:Goal,目标
 A:Analysis,分析
 M:Metrics,度量
 E:Execution,执行
 (A):Adjust,调整。E执行失败后才进入A阶段,并且涉及的大多是有关开发和系统管理
工作,因此A设为隐式。

性能测试过程模型如图1-5所示。

1.3.1  Goal(定义目标)

        制定一个明确而详细的测试目标是性能测试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性能测试成功的关键。
        本步骤的开始时间:需求获取阶段
        本步骤的输入:性能需求意向
        本步骤的输出:明确的性能测试目标和性能测试策略
        常规的性能测试目标有以下几种:
(1)度量最终用户响应时间
        查看用户执行业务流程以及从服务器得到响应所花费的时间。例如,假设我们想要检测:系统在正常的负载情况下运行时,最终用户能否在20秒内得到所有请求的响应。图1-6显示了一个银行应用程序的负载和响应时间度量之间的关系。

1.3.2  Analysis(分析)

        本步骤的开始时间:需求分析阶段和性能测试启动阶段
        本步骤的输入:性能需求
        本步骤的输出:达成一致的性能指标列表,性能测试案例文档
1.分析性能需求
        在这里,要定义性能测试的内容,细化性能需求。
        客户、需求分析人员和测试工程师一起起草一个性能需求标准,对此标准获得一致认同。此标准将用户的需求细化、量化,并能在测试中作为判断依据。
        比如,对于负载测试来说,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细化需求,逐步找出测试关键点。
        测试的对象是什么,例如“被测系统中有负载压力需求的功能点包括哪些?”;“测试中需要模拟哪些部门用户产生的负载压力?”等问题。
        系统配置如何,例如“预计有多少用户并发访问?”;“用户客户端的配置如何?”;“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库”;“服务器怎样和客户端通信?”。
        应用系统的使用模式是什么,例如“使用在什么时间达到高峰期?”;“用户使用该系统是采用B/S运行模式吗?”;“网络设备的吞吐能力如何,每个环节承受多少并发用户?”等问题。
        最后得出的性能测试指标标准至少要包含测试环境、业务规则、期望响应时间等。
2.分析系统架构
        对硬件和软件组件、系统配置以及典型的使用模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结合性能测试指标标准,生成性能测试用例。(可参看第10章“进阶LoadRunner高手”的用例设计部分。)


1.3.3  Metrics(度量)

        本步骤的开始时间:性能测试设计阶段
        本步骤的输入:细化的性能指标和性能测试案例
        本步骤的输出:和工具相关的场景度量、交易度量、监控器度量和虚拟用户度量等
        度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把性能测试本身量化。这个量化的过程因测试工具的不同而异。
(1)场景的定义,pass/fail的标准
        测试场景包含了性能测试的宏观信息,有测试环境、运行规则和监控数据等。具体可表现为历史数据记录数、虚拟用户数、虚拟用户加载方式、监控指标等。
(2)事务(Transaction)的定义,pass/fail的标准
        事务用来度量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事务定义应该从性能指标标准而来,是性能指标的具体体现。事务的定义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定义会导致不同的TPS结果。

        提示:使用性能测试工具执行性能测试之后,我们能看到的是pass/fail的用户数、pass/fail的事务数。而这些pass/fail的标准应该在执行性能测试之前就应该被定义好。比如,LoadRunner默认的pass/fail标准是基于协议层的,而我们要的pass/fail可能是业务级的,需要在业务层上进行判断来决定是pass还是fail。另外,还可能由于案例的关联性引起的pass/fail,如果两个案例之间有关联,A脚本负责向数据库插入数据,B脚本负责查询数据,A要是fail了,导致B也会fail,虽然B本身不一定有错。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削弱脚本之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强脚本的健壮性来达到。
(3)虚拟用户pass/fail的标准
        虚拟用户是性能测试工具中的一个普遍的概念,虚拟用户负责执行性能测试脚本,在这里应该定义虚拟用户遇到何种情况,选择fail或pass,即退出或通过。


1.3.4  Execution(执行)

        本步骤的开始时间:软件测试执行阶段
        本步骤的输入:场景、交易、虚拟用户等设置信息
        本步骤的输出:测试报告
        执行测试包含两个工作:
1.准备测试环境、数据和脚本
        测试环境: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测试数据:包括初始测试数据和测试用例数据两部分。表现为SQL脚本、Excel文件等。
        提示:测试环境直接影响测试效果,所有的测试结果都是在一定软硬件环境约束下的结果,测试环境不同,测试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如果是完全真实的应用运行环境,要尽可能降低测试对现有业务的影响;如果是建立近似的真实环境,要首先达到服务器、数据库以及中间件的真实,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数据量,客户端可以次要考虑。实施负载压力测试时,需要运行系统相关业务,这时需要一些数据支持才可运行业务,这部分数据即为初始测试数据。有时为了模拟不同的虚拟用户的真实负载,需要将一部分业务数据参数化,这部分数据为测试用例数据。
测试脚本:用性能测试工具生成脚本。
2.运行场景和监控性能
        运行性能测试场景,并监控设定好的数据指标,最终生成测试报告。按照定义好的场景pass/fail标准来判断性能测试是否通过。如果未能通过,进入步骤5(Adjust)。
1.3.5  Adjust(调整)
        本步骤的开始时间:第一轮性能测试结束后,而且没有通过的条件下
        本步骤的输入:测试报告和测试结果数据
        本步骤的输出:性能问题解决方案
        调整包含两个意思:应用程序修改和中间件调优。
        中间件调优可考虑如下因素操作系统调优:
 数据库调优;
 内存升级;
 CPU数量;
 代码调优;
 Cache调优。
        提示:解决一个性能瓶颈,往往又会出现另外的瓶颈或者其他问题,所以性能优化更加切实的目标是做到在一定范围内使系统的各项资源使用趋向合理和保持一定的平衡。
        系统运行良好的时候恰恰也是各项资源达到了一个平衡体,任何一项资源的过度使用都会造成平衡体系破坏,从而造成系统负载极高或者响应迟缓。比如CPU过度使用会造成大量进程等待CPU资源,系统响应变慢,等待会造成进程数增加,进程增加又会造成内存使用增加,内存耗尽又会造成虚拟内存使用,使用虚拟内存又会造成磁盘IO增加和CPU开销增加(用于进程切换、缺页处理的CPU开销)。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目前GAME(A)模型有两个优势:第一,灵活,每个过程都有自己的关注点,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增加或删除关注点;第二,通用,不依赖于具体的工具。目前GAME(A)关注性能测试技术,比较简单,将来可以进行扩展,同样使用GAME(A)模型关注性能测试的时间、人力等资源问题。

1.4  性能测试工具的评估和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性能测试和一般功能测试不同的是,性能测试的执行是基本功能的重复和并发,因此我们在性能开始之前需要模拟多用户,在性能测试进行时要监控指标参数,同时性能测试的结果不是那么显而易见,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些特点决定了性能测试更适合通过工具来完成。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压力自动化测试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测试工具能否满足测试需求,能否达到令人满意的测试结果,是选择测试工具要考虑的最基本的问题。
        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一些比较成熟的性能测试软件产品,都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如表1-1所示为主要的性能自动化测试工具。

第8章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VU脚本开发实战

        VU开发脚本是我们使用LoadRunner性能测试中一个重要的步骤,这里涉及软件系统架构、计算机编程技巧和VU本身的功能特性。在本章,我们将结合邮件系统,介绍如何使用VU生成基于SMTP/IMAP协议的脚本。
        我们将按照如下的思路完成脚本。
        熟悉SMTP/POP3/IMAP协议规范和原语。
        使用VU录制邮件收发操作,分析VU脚本对标准SMTP/IMAP协议的封装与实现机理。
        使用VU
Java模板用户嵌入Java message接口,实现邮件收发,并以此介绍VU Java模板用户的使用方法,以及Java classpath等相关设置。


8.1  邮件服务SMTP/IMAP协议介绍

        电子邮件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交流方式,它是Internet应用最广的一种服务。


8.1.1  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电子邮件是Internet上最为流行的应用之一。如同邮递员分发投递传统邮件一样,电子邮件也是异步的,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方便的时候发送和阅读邮件的,无须预先与别人协同。与传统邮件不同的是,电子邮件既迅速,又易于分发,而且成本低廉。另外,现代的电子邮件消息可以包含超链接、HTML格式文本、图像、声音甚至视频数据。
        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遵循客户-服务器模式。每份电子邮件的发送都要涉及发送方与接收方,发送方构成客户端,而接收方构成服务器,服务器含有众多用户的电子信箱。发送方通过邮件客户程序,将编辑好的电子邮件向邮件服务器(SMTP服务器)发送。邮件服务器识别接收者的地址,并向管理该地址的邮件服务器(IMAP或POP3服务器)发送消息。邮件服务器将消息存放在接收者的电子信箱内,并告知接收者有新邮件到来。接收者通过邮件客户程序连接到服务器后,就会看到服务器的通知,进而打开自己的电子信箱来查收邮件。


8.1.2  SMTP协议介绍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是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首要的应用层协议。它使用由TCP提供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把邮件消息从发信人的邮件服务器传送到收信人的邮件服务器。SMTP协议服务的默认端口是25。
        SMTP协议与人们用于面对面交互的礼仪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运行在发送端邮件服务器主机上的SMTP客户,发起建立一个到运行在接收端邮件服务器主机上的SMTP服务器端口号25之间的TCP连接。如果接收邮件服务器当前不在工作,SMTP客户就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尝试建立该连接。这个连接建立之后,SMTP客户和服务器先执行一些应用层握手操作。就像人们在转手东西之前往往先自我介绍那样,SMTP客户和服务器也在传送信息之前先自我介绍一下。在这个SMTP握手阶段,SMTP客户向服务器分别指出发信人和收信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彼此自我介绍完毕之后,客户发出邮件消息。SMTP可以指望由TCP提供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把该消息无错地传送到服务器。如果客户还有
其他邮件消息需发送到同一个服务器,它就在同一个TCP连接上重复上述过程;否则,它就指示TCP关闭该连接。
        让我们看一个客户(C)和服务器(S)交互的例子。前面标以“C:”的文本行是名为Mike的客户端发送的请求,Mike想给Rose发送一封“I love you”的电子邮件情书,前面标以“S:”的是cesoo.com服务器的回应。以下传输内容在TCP连接建立之后马上发生。

S:220 cesoo.com
C:HELO
S:250 Hello Mike,pleased to meet you
C:MAIL FROM:Mike@cesoo.com
S:250Mike@cesoo.com... Sender OK
C:RCPT TO:rose@cesoo.com
S:250rose@cesoo.com...RecipientOK
C:DATA
S:354 Enter mail,end with "." on a line by its self
C: I love you, Rose
C: .
S:250 Message accepted for delivery
C:QUIT
S:221 cesoo.com closing connection

        觉得难以置信么?这不是在写言情小说,而确确实实是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通过SMTP协议在网络上交互的内容,网络协议就这么简单。客户总共发出了5个命令,分别为:HELO、MAIL FROM、RCPT TO、DATA和QUIT。这些命令又叫做原语,可理解为应用协议层上最原始最小的命令颗粒。服务器给每个客户端的命令发回应答,其中每个响应都由返回码和一些英语解释构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SMTP使用持久连接,也就是说,如果客户端有多个邮件消息需发送到同一个邮件服务器,那么所有这些消息可以在同一个TCP连接中发送。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消息,客户端以一个新的“HELO”命令开始整个消息发送过程,但是QUIT命令要等到所有消息都发送完之后才发出。


8.1.3  POP3协议介绍

        大家一听这个POP,读起来有点像中文中的泡泡,其实这是一个英文术语的缩写。POP的全称是 Post Office Protocol,即邮局协议,用于电子邮件的接收,它使用TCP的110端口。现在常用的是第三版,所以简称为 POP3。POP3仍采用Client/Server工作模式,Client被称为客户端,一般我们日常使用电脑都是作为客户端,而Server(服务器)则是POP3的邮件服务器。举个形象的例子:Server(服务器)是许多小信箱的集合,就像我们所居住楼房的信箱结构,而客户端就好比是一个人拿着钥匙去信箱开锁取信,一样的道理。
        POP3和上面的SMTP协议一样,其实现也是一个客户端与服务器的对话过程。
        当我们单击了电子邮件软件中的收取按钮后,电子邮件软件首先会调用DNS协议对POP服务器进行解析IP地址,当IP地址被解析出来后,邮件程序便开始使用TCP协议连接邮件服务器的110端口,因为POP服务器是比较忙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对要等比较长的时间。当邮件程序成功地连上POP服务器后,其先会使用USER命令将邮箱的账号传给POP服务器,然后再使用PASS命令将邮箱的账号传给服务器。当完成这一认证过程后,邮件程序使用STAT命令请求服务器返回邮箱的统计资料,比如邮件总数和邮件大小等,然后LIST命令便会列出服务器里邮件数量。接下来邮件程序就会使用RETR命令接收邮件,接收一封后便使用DELE命令将邮件服务器中的邮件置为删除状态。当使用QUIT命令时,邮件服务器便会将置为删除标志的邮件给删了。通俗地讲,邮件程序从服务器接收邮件,其实就是一个对话过程,POP协议就是用在电子邮件中的一门语言。


8.1.4  IMAP协议介绍

        用户使用POP3把邮件消息下载到本地机之后,就可以把它们移动到本地创建的文件夹中。用户然后可以删除邮件,移动邮件,按发信人名字或消息主题搜索邮件等。然而,所有这些邮件操作都是在本机上完成的。这对于游动的用户却构成了问题,游动用户更愿意在远程邮件服务器主机上维护邮件夹,这样从任何主机都可以访问它,使用POP3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这时IMAP协议就应运而生了,同样也是邮件接收协议,但是IMAP却比POP3复杂得多,因为IMAP提供的特性比POP3多出不少。IMAP被设计成允许用户像对待本地邮箱那样操纵远程邮箱。具体地说,IMAP使得收信人能够在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主机中创建并维护多个存放邮件的文件夹。他们可以把邮件存入文件夹,也可以将邮件从一个文件夹转移到另一个文件夹,还可以在这些远程邮件夹中搜索匹配特定准则的邮件消息。IMAP的实现比POP3的实现复杂得多,原因之一就是IMAP服务器必须为每个用户维护一个文件夹层次结构。某个用户使用不同的客户端相继访问自己的IMAP服务器时,这个IMAP服务器为该用户维护并同步相应的状态。POP3服务器则相反,一旦用户退出当前的POP3会话,它们就不再为用户维护状态信息了。

8.2  VU的SMTP Vuser对SMTP协议的封装及实现

        上面我们分析了SMTP/POP3/IMAP各自的协议原理及相应实现原语,下面我们通过对比SMTP协议原语与VU录制发送邮件操作而产生的脚本函数,来看一下VU是如何对SMTP协议进行封装的。在录制之前,需保证本机已经安装邮件客户端,本例中采用Outlook 2003,并且已经配置好指向相应的邮件服务器。
        配置步骤如下:
        在控制面板中,双击“邮件”图标,弹出如图8-1所示的对话框。

图8-1  邮件配置文件列表
        单击“添加”按钮,输入一个配置文件名,比如“cesooMail”,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弹出如图8-2所示的对话框。

图8-2  邮件配置向导第一步
        保持图中的默认选项不变,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邮件配置向导第二步,如图8-3所示。
        勾选“IMAP”类型,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邮件账户配置信息对话框,在对话框里输入相应的账号和SMTP/IMAP服务器信息,注意这里的账号和邮件服务器信息应该与你实际环境信息保持一致。在本例中,我们的IMAP服务器和SMTP服务器同为cesoo.com,IMAP端口号是默认的143,SMTP端口号是默认的25,账号用户名为test1,如图8-4所示。

图8-3  邮件配置向导第二步

图8-4  邮件配置详细信息
        确认输入信息完整后,单击“下一步”按钮,弹出提示成功信息对话框,Outlook 2003的IMAP和SMTP配置完成,如图8-5所示。
        配置文件成功创建后,我们就可以收发邮件了。而VU则能把这个过程全部捕捉下来,生成脚本。

图8-5  邮件配置成功页面

8.2.1  使用SMTP Vuser录制Outlook 2003发送邮件

        打开VU,在“File”菜单下,选择“New”,在Vuser类型列表中,选中“Simple Mail Protocol(SMTP)”,如图8-6所示。

图8-6  在虚拟用户列表中选择SMTP Vuser
        单击“Record”按钮,会弹出如图8-7所示的录制选项设置对话框。

图8-7  在录制选项中设置Outlook应用程序路径
        “Application type”(应用程序类型)选择“Win32 Applications”,在“Program to record”(录制程序)选项中输入Outlook 2003的应用程序路径,在本例中为“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1\OUTLOOK.EXE”,单击“OK”按钮,开始录制。
        录制开始后,VU会找到应用程序路径,并启动Outlook 2003。其主界面如图8-8所示。

图8-8  Outlook启动成功后的主页面
        这时VU录制工具条有如下提示,如图8-9所示。

图8-10  设置发送邮件的事务开始点
        回到Outlook 2003,继续操作。单击“新建”按钮,会弹出新邮件的窗口,在收件人、邮件标题、邮件正文中填写信息,如图8-11所示。

图8-11  在Outlook中构建一封新邮件
        单击“发送”按钮,邮件被发送。这时我们再观察VU录制工具条,发现如图8-12所示的提示。


图8-13  设置发送邮件事务的结束点
        停止VU录制,VU生成脚本如下:

Action()
{
    lr_start_transaction("sendMail");
    smtp1 = 0;
    smtp_logon_ex(&smtp1, "SmtpLogon",
        "URL=smtp://www.cesoo.com",
         "CommonName=LoadRunner User",
    LAST);

     smtp_send_mail_ex(&smtp1, "SendMail",
         "To=test1@cesoo.com",
         "From=test1@cesoo.com",
         "Subject==?utf-8?B?6L+Z5piv5LiA5bCB5rWL6K+V6YKu5Lu25qCH6 aKYdGVzdA==?=",
         "ContentType=multipart/alternative;",
          MAILOPTIONS,
          "X-Mailer: Microsoft Office Outlook, Build 11.0.5510",
          "Thread-Index: AciOgCIrErOOfaSTRUulBNIY7vEV0Q==",
         "X-MimeOLE: Produced By Microsoft MimeOLE V6.00.2900.3028",
         MAILDATA,
        "AttachRawFile=mailnote1_01.dat",
        "AttachRawFile=mailnote1_02.dat",
     LAST);

     smtp_logout_ex(&smtp1);
     smtp_free_ex(&smtp1);
     lr_end_transaction("sendMail",LR_AUTO);

    return 0;
}

8.2.2  对SMTP Vuser录制生成的脚本进行分析

        我们在Outlook上的一系列操作,包括登录和发送邮件,被VU转换成一系列函数,比如smtp_logon_ex和smtp_send_mail_ex等。下面我们对这些函数进行分析。
        (1)在lr_start_transaction(“sendMail”)语句之前未有
其他语句。而在sendMail之前,实际上在Outlook之前已经完成了登录,并且在网络上有了67个事件交互。显然,SMTP Vuser对这些网络交互事件并不感兴趣,因为它们并没有转化成脚本。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Outlook登录操作的底层走的网络协议并不是SMTP协议(实际上是IMAP协议)。
        (2)smtp_logon_ex是SMTP Vuser提供的一个函数,实现的是SMTP的登录认证。
        (3)smtp_send_mail_ex是SMTP Vuser的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其作用是将一封邮件发送到指定的E-mail地址。
 
“From=test1@cesoo.com”是设置发件人地址。
 
“To=test1@cesoo.com”是设置收件人地址。
 “Subject==?utf-8?B?6L+Z5piv5LiA5bCB5rWL6K+V6YKu5Lu25qCH6aKYdGVzdA==?=”是设置邮件的标题(subject)。
        从上一节的SMTP协议规范我们知道,SMTP网关一直保持7位ASCII码的“古老传统”,因此任何多字节的数据在经过SMTP协议之前必须要经过编码。在这里,“?utf-8?”说明Oultlook 2003用的是utf-8编码方式,而“6L+Z5piv5LiA5bCB5rWL6K+ V6YKu5Lu25qCH6aKYdGVzdA”则是 “这是一封
测试邮件的标题”的编码后字节表现形式。
        (4)“AttachRawFile=mailnote1_01.dat”和“AttachRawFile=mailnote1_ 02.dat”,则是邮件正文的传送方式。检查录制后的脚本,发现左侧导航栏中多了“mailnote1_01.dat”和“mailnote1_02.dat”两个节点,如图8-14所示。
        点击打开mailnote1_01.dat,我们看到如下数据: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base64
6L+Z5piv5LiA5bCB5rWL6K+V6YKu5Lu255qE5q2j5paHdGVzdA0K

图8-14  SMTP虚拟用户脚本中的数据区
        这是对邮件正文的编码,同样的utf-8编码,“6L+Z5piv5LiA5bCB5rWL6K+ V6YKu5Lu255qE5q2j5paHdGVzdA0K”则是“这是一封测试邮件的正文”的utf编码后字节表现形式。
        点击打开mailnote1_02.dat,我们看到如下数据: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quoted-printable
=EF=BB=BF<!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 Transitional //EN">
<HTML><HEAD>
<META http-equiv=3DContent-Type content=3D"text/html; charset= 3Dutf-8">
<META content=3D"MSHTML 6.00.2900.3157" name=3DGENERATOR></HEAD>
<BODY>
<DIV><FONT face=3D=E5=AE=8B=E4=BD=93 =
size=3D2>=E8=BF=99=E6=98=AF=E4=B8=80=E5=B0=81=E6=B5=8B=E8=AF=95=E9=82=AE=E4=
=BB=B6=E7=9A=84=E6=AD=A3=E6=96=87test</FONT></DIV></BODY></HTML>


        这些看起来都不是很陌生,和网页的DOM源码非常相像。没错,因为Outlook发送邮件的格式默认是html的,所以其实邮件正文里暗含了html的格式数据。

8.2.3  回放SMTP Vuser脚本并分析网络日志

        我们通过上一节的分析已经得知,SMTP Vuser将发送邮件的动作转化成了VU 函数,但这是不是对SMTP协议一个完整的模拟呢?我们知道SMTP协议是由一系列操作原语组成的,如HELO、MAIL FROM、RCPT TO等。如果回放SMTP Vuser脚本,同时我们在网络上能捕获到这些原语,就说明SMTP Vuser确实是对SMTP协议进行了封装和实现。
        回放脚本,同时使用Ethereal在网络上捕捉从客户端到cesoo服务器25端口的数据。我们捕捉到网络交互如下:
     发送者 接收者   数据内容

01. Intel_a3:e8:ef BroadCast  Who has 192.168.1.100?
02. 1d:7d:4a:66 Intel_a3:e8:ef 192.168.1.100 is at 1d:7d:4a:66
03. 192.168.1.1 192.168.1.100 smtp syn
04. 192.168.1.100 192.168.1.1  220 server ready.
05. 192.168.1.1 192.168.1.100 HELO
06. 192.168.1.100 192.168.1.1  cesoo.com hello, glad to meet u
07. 192.168.1.1 192.168.1.100 MAIL FROM:test1@cesoo.com
08. 192.168.1.100 192.168.1.1  250 sender is OK
09. 192.168.1.1 192.168.1.100 RCPT TO:test1@cesoo.com
10. 192.168.1.100 192.168.1.1  250 receipt is OK
11. 192.168.1.1 192.168.1.100 DATA
12. 192.168.1.100 192.168.1.1  Enter mail, end with “.”
13. 192.168.1.1 192.168.1.100 Message body
14. 192.168.1.1 192.168.1.100 Message body
15. 192.168.1.1 192.168.1.100 Message body
16. 192.168.1.100 192.168.1.1  221 cesoo.com closing connect

注:以上数据经过过滤和整理。192.168.1.1为客户端,192.168.1.100为Server端,即cesoo.com。        我们可以看到1和2是网络ARP协议,用来确定服务器地址。而下面的交互完全遵循SMTP协议规范,老老实实地按照HELO、MAIL FROM、RCPT TO、DATA的顺序进行对话。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SMTP Vuser确实对SMTP协议进行了一次完全的封装。最后在网络中传递的message body如下:
 

Message-ID: <000047e9148d$00000001$00bb6f3c@cesoo.com>
From: "LoadRunner User" <test1@cesoo.com>
Date: 星期二, 25 三月 2008 23:04:45 +08:00
Subject: =?utf-8?B?6L+Z5piv5LiA5bCB5rWL6K+V6YKu5Lu25qCH6aKYdGVzdA==?=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multipart/alternative;
 boundary="------=_NextPart_00000001_000009f8.00bb6f3c"
X-Mailer: Microsoft Office Outlook, Build 11.0.5510
Thread-Index: AciOghaui9AQdpK8TO+CcxyY5WXVPQ==
X-MimeOLE: Produced By Microsoft MimeOLE V6.00.2900.3028
This is a multi-part message in MIME format.
--------=_NextPart_00000001_000009f8.00bb6f3c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base64

6L+Z5piv5LiA5bCB5rWL6K+V6YKu5Lu255qE5q2j5paHdGVzdA0K

--------=_NextPart_00000001_000009f8.00bb6f3c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quoted-printable

=EF=BB=BF<!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 Transitional //EN">
<HTML><HEAD>
<META http-equiv=3DContent-Type content=3D"text/html; charset= 3Dutf-8">
<META content=3D"MSHTML 6.00.2900.3157" name=3DGENERATOR></HEAD>
<BODY>
<DIV><FONT face=3D=E5=AE=8B=E4=BD=93=
size=3D2>=E8=BF=99=E6=98=AF=E4=B8=80=E5=B0=81=E6=B5=8B=E8=AF=95=E9=82=AE=E4=
=BB=B6=E7=9A=84=E6=AD=A3=</FONT></DIV></BODY></HTML>


        以上就是网络中SMTP协议实际传输的数据。最后我们在Outlook端看到的这封邮件,其实是由Outlook客户端进行解释并显示的,如图8-15所示。

图8-15  SMTP Vuser成功回放脚本并发送邮件

8.3  VU Java Vuser自开发SMTP程序

        从上节的学习可知,VU可以使用SMTP Vuser来录制生成基于SMTP协议的脚本,这对于刚入门的测试工程师来说非常快捷和高效,但同时也为调试脚本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邮件中包含一些非英文字符,在dat文件中都是编码后的字节,难以维护和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性能测试工程师具有一定的开发经验和技术,就可以考虑使用Java Vuser自主开发Java程序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8.3.1  VU创建Java模板虚拟用户

        我们首先需要创建Java Vuser,然后在Java Vuser环境下加载或开发Java程序。 
        启动VU,在“File”菜单下选择“New”,在弹出的Vuser列表中选择“Java Vuser”,如图8-16所示。


 

    public int init() {
    return 0;
    }//end of init


    public int action() {
    return 0;
    }//end of action


    public int end() {
    return 0;
    }//end of end
}


        由上可见,Java Vuser中的Int()、action()、end()函数和C Vuser中的vuser_init、action、vuser_end一样,迭代的设置只对action生效,而对init和end无效。我们的开发主要在action函数中完成。

8.3.2  设置Java环境

        我们知道Java环境最主要的参数有两个:一个是Java虚拟机path,另一个是classpath。
        打开Vuser的运行时设置(Run-time Settings)窗口,选择Java VM,如图8-17所示。

图8-17  运行时设置中的Java VM配置页面
        这里如果Xbootclasspath没有特殊的参数设置,对此页面不要做任何修改。因为VU将自动从path中获得Java虚拟机的路径。
        单击“Classpath”,显示如图8-18所示的配置页面。
        对于SMTP协议,Java开源组织已经提供了很多相关package封装,我们可以在Internet上下载,比如在jakarta网站。
        我们在这里添加3个mail的jar包,即mail.jar、poi.jar和jakarta-oro-2.0.8.jar。单击“OK”按钮,关闭“Run-time Settings”窗口。

图8-18  运行时设置中的Java Classpath配置页面
        单击VU运行按钮,编译运行通过,验证我们的设置是正确的。

8.3.3  在Java Vuser中开发SMTP发送mail脚本

        首先我们需要在Java文件头进行import声明,包含相关package。

import lrapi.lr;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Date;
import java.util.Properties;
import javax.mail.*;
import javax.mail.internet.*;
import org.apache.poi.hssf.usermodel.*;
import com.sun.mail.smtp.*;

        再次运行脚本,以验证import是否成功,否则Java会报错,显示package找不到。
        在action函数中编写发送邮件的Java代码,如下:

        以上代码运行成功后,Outlook即可收到一封邮件,如图8-19所示。

8.3.4  参数化增强脚本

        以上脚本中的配置信息和邮件字段信息可使用参数化方法,转移到参数表中存储。参数化后,代码有如下变化:

public int action() {
    boolean ssl = false;
     //获得SMTP环境
     Properties props = System.getProperties();
     //设置SMTP主机地址
     props.put("mail.smtp.host", "<SMTPHost>");
     //设置SMTP端口号
     props.put("mail.smtp.port","<SMTPPort>");
     //设置SMTP用户名
     props.put("mail.smtp.user","<UserName>");
     Session session=Session.getInstance(System.getProperties(),null);    
     //设置邮件header字段
     String mailer = "<MailHeadere>";
     //设置收件人
     String sendTo = "<SendTo>";
     //设置抄送人
     String sendCC = "<sendCC>";
     //设置发件人
     String sendFrom = "<sendFrom>";
     try{
        //获得发送实体
        SMTPTransport t = (SMTPTransport)session.getTransport(ssl ? "smtps" : "smtp");
        //与SMTP主机相连
        t.connect("<SMTPHost>","<UserName>","<Passwd>");
        MimeMessage msg = new MimeMessage(session);
        //设置邮件各个字段
        String subject = "<mailSubject>";
        String personalName = "<PersonalName>";
        String body = "<mailBody>";
        String charset = "utf-8";
        InternetAddress[] to = new InternetAddress[1];
        InternetAddress from = new
    InternetAddress(sendFrom,personalName,charset);
        to[0] =new InternetAddress(sendTo,personalName,charset);
        msg.setFrom(from);
        msg.setRecipients(Message.RecipientType.TO,to);
        msg.setSubject(subject,charset);
        msg.setText(body,charset);
        msg.setSentDate(new Date());  
        //发送邮件
        t.sendMessage(msg, msg.getAllRecipients());
     }
    catch (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0;
}//end of action

图8-20  Java Vuser参数化后成功发送中文邮件
日文邮件:如图8-21所示。
        由此可见,通过Java Vuser的自开发程序代码,脚本的灵活性大大增强。这是录制脚本无法比拟的优势。
        录制和开发是VU生成脚本的两种方式,我们应该根据项目需求、时间、资源等综合因素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图8-21  Java Vuser参数化后成功发送日文邮件

第5章 VU——用户行为的模拟器

        LoadRunner之所以强大,很大的原因是VU的功能强大。作为虚拟用户的产生器,从横向上看,VU几乎支持模拟当今所有主流的软件客户端,同时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从纵向上看,每个Vuser脚本的设置也是非常繁多和详细的,达到了精确模拟的效果。
        因此,了解并熟悉VU是我们“玩转”LoadRunner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我们最常听到的关于VU的描述就是:VU通过运行VU脚本模拟了用户对软件的操作行为。
        如果我们不刨根问底,探究实质,就难以发现上面这句话的奥妙。


5.1  序:图灵试验与LoadRunner VU模拟奥秘

5.1.1  图灵试验场景

        伟大的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曾对人工智能设计过一个著名的“图灵试验”,来判断计算机对人类的模拟能力,图灵试验场景如图5-1所示。
        图灵试验由计算机、被
测试的人和主持试验的人组成。计算机、被测试的人和测试主持人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房间内。测试过程是由主持人提出问题,由计算机和被测试人分别回答。被测试人回答问题是尽可能地表明他是“真正的”人,计算机也尽可能逼真地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试验主持人听取对问题的回答后,分不清哪个是人回答的,哪个是计算机回答的,则可以认为被测试计算机是有人的智能的。

5.1.2  LoadRunner模拟揭秘

        再回头看看那句话:“VU通过运行VU脚本模拟了用户对软件的操作行为。”与之对应,我们能找到VU是模拟者,用户是被模拟者,但这句话里没有指出观察者。那么观察者是谁?我们性能测试工程师是观察者么?显然不对,用户的操作行为是一次次键盘输入,一个个鼠标点击,而VU在我们眼里只是一行行脚本程序和配置文件。
        想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得到了答案。没错,观察者其实就是性能测试中被测服务器。
        我们发现,完全可以把图灵试验应用到我们的VU模拟场景中:
        在软件系统运行时,一个真实的用户通过操作软件客户端来发起和服务器的会话请求,同时,一个VU开始运行它的脚本,也发起了同样的请求。被测服务器在处理各个“交谈”请求并与之分别会话的时候,并不知道哪些请求是来自真实的用户,哪些是来自VU。这样,VU成功地模拟了真实的用户,“骗过”了被测服务器。当然,VU要实现这个目标,之前还需要通过认证,构造合法的请求等步骤,这些VU都要加以实现。
        我们弄明白了观察者是被测服务器这件事情后,有些知识点就清楚多了。
        事实:VU是基于网络协议的。
        很明显,被测服务器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协议与客户端打交道的。VU要“骗过”被测服务器,当然就要遵守这些协议,按规矩、按步骤来动作,否则就会吃“闭门羹”,毫不留情地被服务器拒绝。实际上,如果我们留心的话,可以发现VU每个协议相关的函数都是紧紧围绕其网络协议的实现的。同样,VU录制生成的也是网络协议层次的脚本。在回放时,VU将按照录制下来的网络事件,一一重放。
        基于网络协议的脚本的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使用相对少的硬件资源,来生成大量的虚拟用户负载。相比之下,WinRunnerQTP的脚本是基于界面事件(GUI)的,它在一台主机上同时只能运行一个虚拟用户的脚本,因为一个虚拟用户会占用整个主机的资源。
        推论一:VU不关心用户在界面上发生的事情。
        真实的用户对软件客户端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操作,有些会触发对服务器的请求,有些则不会。而VU的录制和运行都是基于网络上的事件的,因此VU在录制的时候,只对那些网络事件感兴趣,如果有网络交互发生,就会记录成脚本,没有则只会生成一个空脚本,尽管可能用户在界面上做了很多操作,比如鼠标移动,填写Web form里的数据。
        推论二:VU中的操作关联与界面上的操作关联是不一致的
        在我们对软件系统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某些操作是相关联的。例如,我们测试“查看客户交易历史明细”这个事务的系统响应时间,按界面测试思路,我们会这么做:
        首先用客户查询系统,查询出此客户。
        点击这个客户,打开另外一个页面,展现此客户的基本信息。
        点击基本信息中的“交易历史明细”,系统经过查询后,刷新此页面,显示明细结果。
        显然,在UI测试中,我们要测试第三步骤,之前必须要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但在VU中就不是这样了:
        这三个操作被VU记录成三个函数。如果它们是上下文无关的函数(关于上下文相关和上下文无关函数,可参看LoadRunner函数手册),那么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忽略掉第一和第二个函数,只执行和参数化第三个函数。
        案例
        疑问:使用LoadRunner录制一个Java applet技术的Web系统,要录制的动作是:
        点击一个按钮后,此时系统调用applet小应用程序。
        applet小应用程序在本地加载完后,弹出一个通过XML文件配置对话框,在这个页面中建立节点树。
        无论LoadRunner采用Web协议、Web Service协议还是Windows Socket协议,在脚本录制并回放后,到系统中一检查,发现节点并没有创建,这是怎么回事?
解释:
        根据推论一,我们知道VU只捕捉网络上的事件,在本案例中LoadRunner采用Winsocket协议也无法创建节点,这说明XML树节点的创建是由Java applet完成的,并且很可能只保持在客户端本地,并未有和Server同步的迹象。因此,LoadRunner脚本捕捉和回放的脚本只是网络事件,并不会对客户端本地产生影响,节点自然不会被创建。
        根据推论二,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测试服务器的性能,那么完全可以忽略这个问题,继续录制。

        提示:基于GUI和基于协议的测试工具在实质上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角度。比如:用户点击一个Web页面上的“无忧测试“的链接文字,在QTP会被记录成link("无忧测试").click的函数,而在LoadRunner中则会被记录成web_link函数。前者是记录“鼠标在此链接上点击一次”这个事件,而后者是“客户端向Web Server发起了一个get URL地址为www.51testing.com的请求”。LoadRunner和QTP如摸象的盲人一样,各自从GUI和网络协议的角度来看用户点击的动作。而实际上它们所记录的只是用户操作整个过程的一部分。

        提示:LoadRunner 8.1从SP2开始,VU协议族中新增了一个特殊的Vuser类型,叫做Web Click and Script,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它和其他基于网络协议的Vuser不一样,Web Click采用了QTP的技术,使得VU可以录制在界面上的一些操作。比如登录时填写用户名、口令这些动作都可以被记录成脚本。这在本书第10章中将会有所介绍。
        把VU的实质弄清楚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它了。Vugen是个神奇的盒子,我们总能从盒子里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5.2  录制脚本

        VU通过录制用户在客户端软件的操作来直接生成脚本,用户的每个协议级的操作以LoadRunner的API函数方式记录在脚本里。回放脚本的时候,通过执行API函数来模拟最初用户的操作动作。


5.2.1  选择协议

        选择协议的两个基本原则已经在前文介绍过了。我们这里看看LoadRunner具体有哪些协议。
        Vuser类型可根据应用领域分为下列几种:
 应用程序部署解决方案:Citrix ICA。
 客户端/服务器:DB2 CLI、DNS、Informix、MS
SQL Server、ODBC、Oracle(2层)、Sybase Ctlib、Sybase Dblib和Windows Sockets协议。
 自定义:C模板、Visual Basic模板、Java模板、JavaScript和VBScript类型的脚本。
 分布式组件:适用于COM/DCOM、Corba-Java和Rmi-Java协议。
 电子商务:FTP、LDAP、Palm、PeopleSoft 8 mulit-lingual、SOAP、Web(HTTP/HTML)和双Web/WinSocket协议。
 Enterprise Java Bean:EJB测试和Rmi-Java协议。
 ERP/CRM:Baan、Oracle NCA、PeopleSoft-Tuxedo、SAP-Web、SAPGUI、
 Siebel-DB2 CLI、Siebel-MSSQL、Siebel-Web和Siebel-Oracle协议。
 传统:终端仿真(RTE)。
 邮件服务: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IMAP)、MS Exchange(MAPI)、POP3和SMTP。
 中间件:Jacada和Tuxedo(6、7)协议。
 流数据:Media Player(MMS)和Real协议。
 无线:i-Mode、VoiceXML和WAP协议。
        当我们试图创建一个新的Vuser的时候,就会弹出协议选择对话框,如图5-2所示。

图5-2  VU协议选择对话框
        有两种协议选择方式:单协议模式(New Single Protocol Script)和多协议模式(New Multiple Protocol Script)。
(1)单协议模式
        当用户以单协议录制时,VU只录制在既定协议上的用户操作,在VU中我们可以使用单协议模式选择任何一种协议。
(2)多协议模式
        当用户以多协议录制时,VU录制几个协议上的操作。并不是任意的协议都可组合成多协议模式。有以下协议支持多协议录制:COM、FTP、IMAP、Oracle NCA、POP3、Real Player、Windows Socket(raw)、SMTP和Web。双协议Web/Win Socket应该被看做是单协议,因为其机制与多协议还是不一样的。
        不同类型的Vuser的另外一个区别是多Action的支持,一些协议支持多Action,目前这些协议是:Oracle NCA、Web、RTE、general C、WAP、I-Mode和voice XML。关于多Action是何物,又如何使用,可以参看本章“多Action”一节。

5.2.2  规划脚本结构

        在录制时,用户可以选择哪些操作生成脚本在vuser_initActionvuser_end中,同时,也可以在录制时随时加入transaction的定义、注释和同步点。VU录制工具条如图5-3所示。

 

5-3  VU录制工具条


5.2.3  HTTP Vuser中的URL modeHTML mode

        在录制之前,我们需要设置录制选项,如图5-4所示。 

5-4  VU录制设置选项
        在默认情况下,选择“HTML-based script”,说明脚本中采用HTML页面的形式来表示,这种方式的Script脚本容易维护,容易理解,推荐以这种方式录制。
“URL-based script”说明脚本中的表示采用基于URL的方式,所有的HTTP的请求都会被录制下来,单独生成函数,所以URL模式生成的脚本会显得有些杂乱。
  实例
        HTML模式录制,访问“http://newtours.demoaut.com/”网站会生成下面的脚本: 

Action()
{
  web_url("newtours.demoaut.com", 
    "URL=http://newtours.demoaut.com/", 
    "Resource=0", 
    "RecContentType=text/html", 
    "Referer=", 
    "Snapshot=t1.inf", 
    "Mode=HTML", 
    LAST);
  return 0;
}

URL模式录制同样的操作,会生成如下脚本:

Action()
{
  web_url("newtours.demoaut.com", 
    "URL=http://newtours.demoaut.com/", 
    "Resource=0", 
    "RecContentType=text/html", 
    "Referer=", 
    "Snapshot=t1.inf", 
    "Mode=HTTP", 
    LAST);
  web_url("logo.gif", 
    "URL=http://newtours.demoaut.com/images/nav/logo.gif", 
    "Resource=1", 
    "RecContentType=image/gif", 
    "Referer=http://newtours.demoaut.com/", 
    "Snapshot=t2.inf", 
    LAST);
  web_url("html.gif", 
    "URL=http://newtours.demoaut.com/images/nav/html.gif", 
    "Resource=1", 
    "RecContentType=image/gif", 
    "Referer=http://newtours.demoaut.com/", 
    "Snapshot=t3.inf", 
    LAST);
  web_url("boxad1.gif", 
    "URL=http://newtours.demoaut.com/images/nav/boxad1.gif", 
    "Resource=1", 
    "RecContentType=image/gif", 
    "Referer=http://newtours.demoaut.com/", 
    "Snapshot=t4.inf", 
    LAST);
........................................
..........................................


//经统计,录制生成的web_url函数有20个
return 0;

是选择HTML还是URL录制,有以下参考原则:
(1)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推荐使用HTML-based script。
(2)不是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推荐使用URL-based script。
(3)如果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中包含了JavaScript并且该脚本向服务器产生了请求,比如DataGrid的分页按钮等,也要使用URL-based script方式录制。
(4)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中使用了HTTPS安全协议,使用URL-based script方式录制。


5.2.4  查看日志

         在录制和回放的时候,VU会分别把发生的事件记录成日志文件,这些日志有利于我们跟踪VU和服务器的交互过程。我们可以通过VU输出窗口观察日志,也可以到脚本目录中直接查看文件。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日志对我们的录制很有用:
1.执行日志(Execution Log)
        脚本运行时的输出都记在这个Log里。
        “输出”窗口的“执行日志”显示的消息用于描述Vuser运行时执行的操作。该信息可说明在方案中执行脚本时,该脚本的运行方式。
        脚本执行完成后,可以检查“执行日志”中的消息,以查看脚本在运行时是否发生错误。
        “执行日志”中使用了不同颜色的文本。
 黑色:标准输出消息。
 红色:标准错误消息。
 绿色:用引号括起来的文字字符串(例如URL)。
 蓝色:事务信息(开始、结束、状态和持续时间)。
        如果双击以操作名开始的行,光标将会跳到生成的脚本中的相应步骤上。
        图5-5显示了Web Vuser脚本运行时的“执行日志”消息。
        执行日志是我们调试脚本时最有用的信息。有关设置执行日志级别调试脚本的技巧,在本章“高级——脚本调试技巧”一节中有详细介绍。
2.录制日志(Recording Log)
        当录制脚本时,Vugen会拦截Client端(浏览器)与Server端(服务器)之间的对话,并且通通记录下来,产生脚本。在Vugen的Recording Log中,我们可以找到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所有的对话,包含通信内容、日期、时间、浏览器的请求、服务器的响应内容等,如图5-6所示。脚本和Recording Log最大的差别在于,脚本只记录了Client端要对Server端所说的话,而Recording Log则是完整记录二者的对话。因此通过录制日志,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这对我们开发和debug脚本非常有帮助。

图5-5  VU脚本执行日志

5-6  VU脚本录制日志 

3.产生日志(Generation Log)
产生日志记录了脚本录制的设置、网络事件到脚本函数的转化过程。
提示:这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脚本能正常运行后应禁用日志。因为产生及写入日志需占用一定资源。

5.3  回放脚本

  单击run按钮,或按快捷键“F5”就可以运行脚本。VU脚本运行工具条如图5-7所示。

 
  在LoadRunner 8.0中提供了编译功能,快捷键为“Shift+F5”,这样脚本本身的语法检查等简单工作可以在编译中来做,省却了每次都要运行脚本的麻烦。

  VU提供运行时查看浏览器活动的功能。这对于我们调试脚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方便我们直观地查看运行状态。这有些类似QTPWinRunner的功能,需要修改设置来开启这个功能。
  设置方法如下:在VU菜单“Tools”>“General Options”>“Display”选项卡中,勾选“Show browser during replay”项,如图5-8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运行时开启的Run-Time Viewer是LoadRunner自带的HTML解释器,并不是完全的IE,因此有些Java Script和Applet可能会不能正常显示。VU运行时查看器如图5-9所示。

  

  

  图5-8  VU开启运行时查看器

  

 图5-9  VU运行时查看器 

  5.4  关联

  当刚刚录制好的脚本回放不能成功时,你首先想到第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关联。
  关联是LoadRunner中一个重要的应用,也是初学者经常犯错误的地方。在前面我们已经大概介绍了关联的原理,在本节则学习LoadRunnerr怎么做关联。
  如果脚本需要关联(Correlation),在还没做之前是不会执行通过的,也就是说,会有错误信息发生。不过,很遗憾,并没有任何特定的错误信息是和关联(Correlation)有关系的。会出现什么错误信息,与系统实际的错误处理机制有关。错误信息有可能会提醒您要重新登入,但是也有可能直接就显示HTTP 404的错误信息。
这种问题在任何系统中都是非常常见的问题。在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了解了关联产生的背景和原理,其通用的解决模式是:“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一些动态变化的值,客户端使用这些值去访问服务器的时候,不能把这些值写死(hard-code)在脚本里面,而应该存放在一个变量里面。”这就是关联的概念。
关联的工作往往占据开发脚本的大部分时间,因为我们必须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系统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其需要关联的动态信息。而幸运的是,VU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关联机制。关联的方法有三种:


  5.4.1  录制前Correlation(关联)

  我们在前面章节的有关关联原理中谈到,服务器就像一个饭店,而客户端就像一个拿着小票领饭的食客。如果我们在进饭店之前,已经预先知道小票的样子,那么这时我们就可以启用录制前关联了。录制前关联的原理是,我们在录制前建立关联的规则(提前告诉VU小票是什么样子),录制时VU按照这些规则寻找并建立关联(获得小票)。因此在VU中,录制前关联又叫做规则关联(Rule Correlation)。可见,使用录制前关联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必须在录制脚本之前就知道哪些变量是需要关联的。
Vugen内建自动关联引擎(auto-correlation engine),可以自动找出需要关联的值,并且自动使用关联函数建立关联。
在录制过程中Vugen会根据制定的规则,实时自动找出要关联的值。
  1.规则的建立
  关联的规则主要是指定两个边界,被关联变量的左边界和右边界,当VU在Server的Respsonse中找到符合条件的字符串时,它就意识到这是一张“小票”,赶紧把它保存下来,作为参数。
  规则来源有两种:
  (1)内建关联规则(Built-in Correlation)
  Vugen已经针对常用的一些应用系统,如AribaBuyer、BlueMartini、BroadVision、InterStage、mySAP、NetDynamics、Oracle、PeopleSoft、Siebel、SilverJRunner等内建关联规则,这些应用系统可能会有一种以上的关联规则。您可以在“Recording Options”>“HTTP Properties”>“Correlation”中启用关联规则(见图5-10),则当录制这些应用系统的脚本时,Vugen会在脚本中自动建立关联。

版权声明:51Testing软件测试网及相关内容提供者拥有51testing.com内容的全部版权,未经明确的书面许可,任何人或单位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复制、转载或进行镜像。51testing软件测试网欢迎与业内同行进行有益的合作和交流,如果有任何有关内容方面的合作事宜,请联系我们

 图5-10  VU内建关联规则

  

  2)使用者自订关联规则(User-defined Rules Correlation)
  除了内建的关联规则之外,使用者也可以自订关联规则。您可以在“Recording Options”>“HTTP Properties”>“Correlation”中建立新的关联规则(见图5-11)。

  图5-11  VU创建一个新的关联规则
  

  图5-11所示是创建新规则的页面,在创建新规则时,需要设置关联变量的左边界、右边界等信息。
  2.规则的应用
  依照以下步骤使用Rule Correlation:
  (1)启用自动关联(auto-correlation)
  点选Vugen的“Tools”>“Recording Options”,打开“Recording Options”对话框,选取“HTTP Properties”>“Correlation”,勾选“Enable correlation during recording”,以启用自动关联。
假如录制的应用系统属于内建关联规则的系统,如AribaBuyer、BlueMartini、BroadVision、InterStage、mySAP、NetDynamics、Oracle、PeopleSoft、Siebel、SilverJRunner等,请勾选相对应的应用系统;或者也可以针对录制的应用系统加入新的关联规则,此即为使用者自订的关联规则。
  (2)运行脚本验证关联机制
  当关联规则都运行开始录制脚本时,在录制过程中,当Vugen侦测到符合关联规则的数据时,会依照设定建立关联,您会在脚本中看到类似以下的脚本,如图5-12所示。

  图5-12  先建立关联规则,然后录制脚

执行链接的脚本是OK的。 

5.4.2  录制后关联

  当录制的应用系统不属于Vugen预设支持的应用系统时,也就是VU在录制之前并不知道服务器小票的样子,这时规则关联(Rule Correlation)就无能为力了,但不要紧,VU还提供了一招,叫做录制后关联。
  录制后关联:有别于内建关联,录制后关联则是在执行脚本后才会建立关联,也就是说,当录制完脚本后,脚本至少需被执行过一次,录制后关联才会作用。录制后关联会尝试找出录制时与执行时,服务器响应内容的差异部分,藉以找出需要关联的数据,并建立关联。
  拿食客问题来解释录制后关联,就是食客第一次去某饭店吃饭时,他并不知道这个饭店的小票是什么版式,也不知道饭店给他一张写着“97”号的纸条是什么意思,不过不要紧,一回生,二回熟,第二次他去饭店,发现饭店又给他一张“108“号的纸条,他这时就能推断出,每次他去饭店这个号码都会变的,这应该就是饭店的小票。
因此使用录制后关联必须要让脚本运行第二次,步骤如下:
  录制脚本并回放,回放完毕后,Vugen会跳出下面的“Scan Action for Correlation”窗口,询问您是否要扫描脚本并建立关联,单击“Yes”按钮,如图5-13所示。

  

5-13  录制后关联提示页面
  扫描完后,可以在脚本下方的“Correlation Results”中看到扫描的结果,如图5-14所示。

5-14  VU的关联结果信息
  注意:检查一下扫描的结果,选择要做关联的数据,然后单击“Correlate”按钮,一笔一笔做,或者单击“Correlate All”按钮,让Vugen一次就对所有的数据建立关联。 

  由于录制后关联会找出所有有变动的数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做关联,所以不建议您直接用“Correlate All”。
  要手动启动“Scan Action for Correlation”功能,请先执行脚本一次后,点选“Vuser”>“Scan Action for Correlations”,如图5-15所示。
  

5-15  VU选择运行扫描关联
执行完脚本后并未出现“Scan Action for Correlation”窗口,要启用“Scan Action for Correlation”功能,请点选“Tools”>“General Options”>“Correlation”选项卡,勾选“Show Scan for correlation popup after replay of Vuser”选项,如图5-16所示。 

一般来说,我们必须一直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所有需要做关联的数据都找出来为止。因为有时前面的关联还没做好之前,将无法执行到后面需要做关联的部分。
       有可能有些需要做关联的动态数据,连自动关联都无法侦测出来,这时您就需要自行做手动关联了。


       5.4.3  手动关联

       录制前关联和录制后关联应该都属于自动关联范畴,一般地,靠自动关联能够解决脚本中大多数的关联问题,但是万一它们都不能起到作用的话,那我们只能采用手动关联方法了。手动关联的原理和自动关联一样,就是要找出哪些变量是需要关联的,然后用LoadRunner提供的web_reg_save_param来实现关联。
       手动关联的执行过程大致如下:
       (1)使用相同的业务流程与数据,录制两份脚本。

        一定要保证两次录制的步骤和输入都完全一样,因为理论上,如果两次客户端的请求完全一样,服务器的返回结果就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小票情形的存在,我们就可以大致推断两次服务器返回结果的不一致处极有可能就是需要关联的变量。最常见的就是Java Web应用的jsessionid等数据。

       (2)使用WinDiff工具协助找出需要关联的数据。
       WinDiff是内嵌在VU中的一个文件比较工具,用于比较两个文件的内容。我们在这里用它来比较两个脚本的不同之处,从而找到需要被关联的数据。对了,刚才说到被关联的数据本来是服务器返回的,我们为什么要比较脚本呢?因为服务器的小票最终是要被客户端再次使用的,只要客户端一使用小票,那么就会被WinDiff发现。
我们可以在“Tools”菜单下选择“Compare with Vuser”选项,如图5-17所示。

      

       图5-18  选择要比较的另外一个脚本

       注意要确定关联数据的左、右边界,必须打开扩展日志。
       在如图5-19所示的对话框中,在“Log options”中选中“Extended log”,然后至少要勾选“Data returned by server”一项。
       这时再回放脚本,回放日志里记录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客户端到服务器的交互内容,在回放日志里查找此关联数据,注意Response body字样的数据段,这标明它后面的内容是从Server返回的。
      

       (4)使用web_reg_save_param函数手动建立关联。
       (5)将脚本中有用到关联的数据,以参数取代。
       关于整个手动关联的详细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互联网上google之,在此不再占用篇幅赘述。

       提示:关于web_reg_save_param函数
       对于关联(Correlation)来说,web_reg_save_param是最重要的一个函数,其功能是在下载的网页内容中,通过设定的边界字符串,找出特定的数据并将其储存在一个参数中,以供后续脚本使用。
       接下来将针对web_reg_save_param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web_reg_save_param是一个Service function。Service function主要用来完成一些特殊的工作,如关联、设定Proxy、提供认证信息等,当其作用时,不会对网页的内容做任何的修改。
       web_reg_save_param同时也是一个registration type function(注册型函数)(只要函数名称中包含“_reg_”字眼,就表示其为registration type function)。registration type function意味着其真正作用的时机是在下一个Action function完成时执行的。举例来说,当某个web_url执行时所接收到的网页内容中包含了要做关联的动态数据,则必须将web_reg_save_param放在此web_url之前,web_reg_save_param会在web_url执行完毕后,也就是网页内容都下载完后,再执行web_reg_save_param找寻要做关联的动态数据并建立参数。我们会在“检查点”一节中介绍另外一个很有用的注册类型函数:web_reg_find。
所以要记住一点,使用registration type function时,要注意其放置的位置必须在要作用的Action function之前。
       关于web_reg_save_param函数手册和使用方法可参看LoadRunner手册。


       提示: Loadrunner 8.0中的快照(snapshot)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通过snapshot可以更加直观地查看客户端的请求,服务器的回应数据,也更加方便了关联功能。
       综上所述,关联的用途和意义如下:
       (1)简化和优化脚本代码
       比如,需要执行一系列有关联的查询,以一个查询结果作为另外一个查询的条件,这样可能使脚本代码很长;如果通过嵌套循环的方法来实现,又会降低代码的可读性,难以理解。因此关联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2)动态产生数据
       这常见于许多网站应用。很多网站用当前系统时间戳来标志Session。显然,先录制,后回放,原先生成的时间戳下次就不能用了,因此关联能够每次更新时间戳。
       (3)支持唯一数据
       有些系统要求使用唯一的数据。录制时生成的数据,在回放时就重复了,无法保持唯一,也将不可用。例如,假设你录制创建一个账户的过程,每个账户的ID都是唯一的,对于用户是不可见的。这些账户ID被用作primary key被插入数据库表中,这样的话,回放时就会失败。使用关联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手动关联实现的原理是:
       (1)捕获第一个操作的输出
       这里首先知道哪个值是需要关联的。可以用wdiff(LoadRunner自带)去对比两个录制同样操作的脚本,其中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是需要关联的。
       (2)保存为参数
       在上面的例子中,把查询结果保存成LoadRunner的一个变量。不同的Vuser有不同的实现函数。通常函数名中包含save_param,比如Web Vuser中是web_reg_save_param、lrs_save_param等。
       (3)将参数传递到另外一个操作的输入
       即把另外一个操作中的常数,替换成参数变量。

 LoadRunner之所以强大,很大的原因是VU的功能强大。作为虚拟用户的产生器,从横向上看,VU几乎支持模拟当今所有主流的软件客户端,同时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从纵向上看,每个Vuser脚本的设置也是非常繁多和详细的,达到了精确模拟的效果。
  因此,了解并熟悉VU是我们“玩转”LoadRunner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我们最常听到的关于VU的描述就是:VU通过运行VU脚本模拟了用户对软件的操作行为。
  如果我们不刨根问底,探究实质,就难以发现上面这句话的奥妙。

5.5  脚本视图和树视图

  VU提供两种视图来查看脚本的内容,一个是脚本视图,另一个是基于图标的树视图(内有快照)。
  所有类型的Vuser都有文本脚本视图,但是只有特定的Vuser才会有树视图。


  5.5.1  树视图(Tree View)

  Tree View也叫做基于icon的View,也就是说,脚本的每个函数在Tree View中都以一个带有icon的节点来代替。可以点击工具栏中的“Tree”按钮或者在“View”菜单下选择“Tree View”,显示VU树视图,如图5-20所示。

 图5-20  VU树视图
  Tree View的好处是使用户更方便地修改脚本,Tree View支持拖拽,用户可以把任意一个节点拖拽到他想要的地方,从而达到修改脚本的目的。用户可以右键单击节点,进行修改/删除当前函数参数属性,增加函数等操作,通过Tree View能够增加LoadRunner提供的部分常用通用函数和协议相关函数。比如Web Service Vuser就不能通过Tree View参数化一些复杂的数据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Script View了。


  5.5.2  脚本视图(Script View)

  在Script View中能够看到一行行的API函数,Script View适合一些高级用户,通过Script View向脚本中增加一些其他API函数。可以单击工具栏上的“Script”按钮或者在“View”菜单下选择“Script View”,显示VU脚本视图,如图5-21所示。
  注意:当用户在Script View中对脚本做了修改之后,Tree View也会做相应的变化。如果脚本有语法错误,Script View将不能转化为Tree View或缩略图。

 

  图5-21  VU脚本视图


  5.5.3  理解Snapshot

  Snapshot,顾名思义,就是快照,代表当前的step,Snapshot显示了客户端在执行完当前step后的样子。在Tree Ciew右侧的frame中可以查看Snapshot,在LoadRunner 8.0中,Snapshot包含Page View、Client Request和Server Response。Snapshot有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在record的时候生成,另一种是在replay的时候生成。你可以对比两种方式生成的Snapshot,以发现哪些是动态值,需要参数化。


  5.6  事务、同步点和思考时间

5.6.1  Transaction(事务)

  事务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事务应该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这4个属性的详细解释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在LoadRunner里,我们定义事务主要是为了度量服务器的性能。每个事务度量服务器响应指定的Vuser请求所用的时间,这些请求可以是简单任务(例如等待对单个查询的响应),也可以是复杂任务(例如提交多个查询和生成报告)。
  要度量事务,需要插入Vuser函数以标记任务的开始和结束。在脚本内,可以标记的事务不受数量限制,每个事务的名称都不同。
  在场景执行期间,Controller将度量执行每个事务所用的时间。场景运行后,可使用LoadRunner的图和报告来分析各个事务的服务器性能。
  设置Transaction的方法如下:
  选择新Transaction开始点,在被度量脚本段之前插入lr_start_transaction。
  选择新Transaction结束点,在被度量脚本段之后插入lr_end_transaction。
  下面的脚本例子中将登录操作设为一个名为“login”的事务:

Lr_start_transaction("login");

web_submit_form("auth",

       "Snapshot=t2.inf",

       ITEMDATA,

       "Name=ssousername",

       "Value=robin", ENDITEM,

       "Name=password", "Value=123456", ENDITEM,

       "Name=remember", "Value=<OFF>", ENDITEM,

       LAST);

Lr_end_transaction("login”);

   如果上面手工插入Transaction函数看作是“显式事务”的话,那么LoadRunner还提供了一种“隐式事务”的机制,在VU的Run-time Settings中又称为“自动事务”。
  在Run-time Settings中,在Miscellaneous选项卡的Automatic Transactions中定义自动事务。
  可以设置LoadRunner直接按事务处理Vuser中的每个Action或step。这里,Action指的是vuser_init、Action和vuser_end三大函数,而step指的是LoadRunner执行的每个函数。LoadRunner将Action名或step名指定为事务名。在默认情况下,将启用按Action使用自动事务的功能,如图5-22所示。

  

  图5-22  VU定义自动Transaction
  要禁用按操作使用自动事务的功能,清除“Define each action as a transaction”复选框(默认情况下启用)。
  要启用按步骤使用自动事务的功能,选中“Define each step as a transaction”复选框(默认情况下禁用)。

  提示:Transaction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必须在一个Action中,跨越多个Action是不允许的。
  Transaction的名字在脚本中必须是唯一的,当然也包括在多Action的脚本中。
  你也可以在一个Transaction中创建另外一个Transaction,叫做Nested Transaction。详细使用方法可参看LoadRunner函数手册。

  5.6.2  Rendezvous Point(同步点)

       要在系统上模拟较重的用户负载,需要同步各个Vuser以便在同一时刻执行任务。通过创建集合点,可以确保多个Vuser同时执行操作。当某个Vuser到达该集合点时,Controller会将其保留,直到参与该集合的全部Vuser都到达。当满足集合条件时,Controller将释放Vuser。
       可通过将集合点插入到Vuser脚本中来指定会合位置。在Vuser执行脚本并遇到集合点时,脚本将暂停执行,Vuser将等待Controller允许继续执行。Vuser被从集合释放后,将执行脚本中的下一个任务。
       下面脚本以多用户运行时(在Controller中执行场景),所有的用户会一同发起登录请求。
 

Lr_rendezvous("the begin port");

web_submit_form("auth",

        "Snapshot=t2.inf",

        ITEMDATA,

    "Nhttp://bbs.51testing.com/thread-106686-1-1.html "Value=<OFF>", ENDITEM,

        LAST);

    提示:只能在Action中添加集合点(不能在vuser_init/vuser_end中添加)。

       提示:因为同步点是协调多个虚拟用户的并发操作,显而易见,在VU运行脚本时,同步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Controller多用户并发场景时,同步点的意义才表现出来(我们在Controller一章中会有详述)。
       思考
       在Transaction的开始和结束中间,插入同步点会对Transaction有什么影响?

在Transaction的开始和结束中间插入同步点会影响Transaction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步点就是一种机制,用于确保所有的数据修改操作都被持久化到磁盘中,以便在系统故障时能够进行恢复。当在Transaction中插入同步点时,系统会停顿当前的操作,将已修改的数据写入到磁盘中,并等待数据持久化完成后再继续执行后续操作。这样会显著降低系统的性能,因为同步点是一种阻塞操作,会极大地增加Transaction的执行时间。

另一方面,插入同步点可以提高Transaction的可靠性,因为它能够确保所有的数据修改操作都被正确地持久化到磁盘中。在系统故障时,可以通过读取磁盘上的数据来进行数据恢复操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因此,在关键的数据修改操作中插入同步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非关键的数据修改操作中插入同步点则会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5.6.3  注释

      写脚本和写程序一样,应该养成经常写注释的习惯。
       在LoadRunner C脚本中,LoadRunner支持C的注释方法。
       以下是文件头注释,如图5-23所示。

     

图5-23  VU脚本信息注释
       也可插入注释以描述脚本函数功能的信息,如图5-24所示。

       图5-24  VU脚本函数注释


       5.6.4  Think Time(思考时间)

       用户在执行两个连续操作期间等待的时间称为“思考时间”。Vuser使用lr_think_time函数模拟用户思考时间。录制Vuser脚本时,Vugen将录制实际的思考时间并将相应的lr_think_time语句插入到Vuser脚本。可以编辑已录制的lr_think_time语句,而且可以向Vuser脚本中手动添加更多的lr_think_time语句。

       提示:添加以上语句的途径有多种,我们可以通过Tree View、Script View以及快捷图标来添加事务、同步点、思考时间和注释等函数。

       提示:lr_think_time的参数单位是秒,比如lr_think_tim(5)意味着LoadRunner执行到此条语句时,停留5秒,然后再继续执行后面的语句。

       提示:如果不想在脚本中执行Think Time语句,需要逐条语句删除,那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LoadRunner提供了在Run-time Settings中可以设置直接忽略Think Time,而不用修改脚本,如图5-25所示。

      

       图5-25  在VU运行时设置中忽略Think Time
       上述设置生效后,脚本运行时,脚本中所有的lr_think_time语句都不会被执行。
       思考
       在一个Transaction里,插入lr_think_time语句,对Transaction会有什么影响?

在一个Transaction中插入lr_think_time语句会模拟用户在执行该Transaction时的思考时间,即在下一个步骤之前等待一段时间。这个等待时间是由函数参数指定的,并且是以毫秒为单位的。

这个等待时间可以被用来模拟不同用户之间的思考时间差异,或用于测试在用户执行某些操作后的服务器响应速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插入lr_think_time语句可能会影响脚本的性能和执行时间,因为它会在脚本运行期间添加额外的等待时间。如果等待时间太长,可能会导致脚本执行时间变长,从而影响性能和测试结果。因此,在选择等待时间时需要谨慎,并根据测试需求进行调整。


       思考
       有Think Time的脚本和没有Think Time的脚本相比,哪个给服务器造成的压力大?哪个更符合用户实际的工作场景?

没有Think Time的脚本给服务器造成的压力更大。因为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用户不可能一直不停地进行操作,他们需要花时间思考、阅读和等待。在脚本中加入合适的Think Time可以模拟真实的用户操作场景,而且可以减轻服务器的压力。此外,如果没有Think Time,脚本会快速地执行操作,可能会对服务器造成过度的负担,导致一些操作失败或者是响应速度变慢,从而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因此,给脚本加入合适的Think Time更符合用户实际的工作场景,也更能减轻服务器的压力。

 5.7  数据驱动——参数化(Parameters)

  数据驱动就是把测试脚本和测试数据分离开来的一种思想,脚本体现测试流程,数据体现测试案例。数据不是hard-code在脚本里面,这样大大提高了脚本的可复用性。而LoadRunner的参数化功能是数据驱动测试思想的一个重要实现。
  在本节中,我们要
学习的是:理解参数的局限性,建立参数,定义参数的属性,理解参数的类型,为局部数据类型设置参数的属性,为数据文件设置参数的属性,从已经存在的数据库中引入数据。


  5.7.1  为什么需要参数化

  在录制程序运行的过程中,Vugen(脚本生成器)自动生成了脚本以及录制过程中实际用到的数据。在这个时候,脚本和数据是混在一起的。
  比如,你用VU的
Web Vuser录制一个用户登录Web系统的过程,对于登录的操作,会生成以下脚本:

  web_submit_form是登录触发的动作,而“robin”和“123456”是填入的数据。如果Controller里以多用户方式运行这个脚本的时候,每个虚拟用户都会以同样的用户名“robin”、密码“123456”去登录Web系统。这样做性能测试,我们的客户可能不会答应,因为这显然不是一个真实的业务场景。尤其现在服务器大多会采用Cache功能提高系统性能,用同样的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的Cache命中率会很高,也要快得多。
  因此,我们的客户希望当用LoadRunner多用户多循环运行时,不会只是重复一个用户的登录,也就是说,此函数中的数据要能变化,这样的话,就把这些数据用一个参数来代替,其实就是把常量变成变量。参数化后的脚本如下:

web_submit_form("auth",
        "Snapshot=t2.inf",
        ITEMDATA,
        "Name=ssousername",
        "Value={username}", ENDITEM,
        "Name=password",
        "Value={passwd}", ENDITEM,
        "Name=remember", "Value=<OFF>", ENDITEM, 
        LAST);

  参数化后,用户名“robin”被一个参数{username}替换,密码“123456”被另外一个参数{passwd}代替。{username}和{passwd}分别和参数文件关联,在脚本运行时,用户名和密码的值从参数{username}和{passwd}中获得。而我们会在后面介绍LoadRunner有一套机制来保证参数的使用和变化,这样就实现了脚本与数据的分离。
参数化是我们学习LoadRunner中经常用到的功能。除了实现数据驱动之外,参数化脚本还有以下两个优点:
  (1)可以使脚本的长度变短。
  (2)可以增强脚本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实际上,参数化的过程如下:
  (1)在脚本中用参数取代常量值。
  (2)设置参数的属性以及数据源。
  这些我们会在下面内容中详细介绍。


  5.7.2  参数的创建

  LoadRunner对脚本中参数个数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在一个脚本中创建任意多个参数。
下面以Web Vuser为例,看看LoadRunner是如何创建参数的。我们已经知道,VU可以通过Tree View和Script View两种途径来改变脚本,包括参数化功能。我们这里分别介绍。

web_submit_form("auth",
        "Snapshot=t2.inf",
        ITEMDATA,
        "Name=ssousername",
        "Value=robin", ENDITEM,
        "Name=password", "Value=123456", ENDITEM,
        "Name=remember", "Value=<OFF>", ENDITEM, 
        LAST);


  还是上面那个登录脚本,我们可以在基于文本的脚本视图中参数化。
  1.脚本视图参数化
  将光标定位在要参数化的字符上,单击右键,弹出快捷菜单,如图5-26所示。

  

  图5-26  脚本参数化之右键选择替代参数
  在弹出菜单中,选择“Replace with a Parameter”,打开选择或者创建参数对话框,如图5-27所示。
  在“Parameter name”中输入参数的名称,或者选择一个在参数列表中已经存在的参数。
  在“Parameter type”下拉列表中选择参数类型,如图5-28所示
 

图5-27  脚本参数化之设定参数名字                图5-28  脚本参数化之设定参数类型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参数的类型。
  在定义参数属性的时候,要指定参数值的数据源。你可以指定下列数据源类型中的任何一种:
  (1)Data Files
  这是我们最常使用的一种参数类型,它的数据存在于文件中。该文件的内容可以手工添加,也可以利用LoadRunner的Data Wizard从数据库中导出。我们将在后面详细地介绍。
  (2)User-Defined Functions
  调用外部DLL函数生成的数据。
  (3)Internal Data
  虚拟用户内部产生的数据。
  Internal Data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Date/Time
  Date/Time用当前的日期/时间替换参数。要指定一个Date/Time格式,你可以从菜单列表中选择格式,或者指定自己的格式。这个格式应该和脚本中录制的Date/Time格式保持一致。
  Group Name
  Group Name用虚拟用户组名称替换参数。在创建scenario的时候,你可以指定虚拟用户组的名称。注意:当从VU运行脚本的时候,虚拟用户组名称总是None。
  Load Generator Name
  Load Generator Name用脚本负载生成器的名称替换参数。负载生成器是虚拟用户在运行的计算机。
  Iteration Number
  Iteration Number用当前的迭代数目替换参数。
  Random Number
  Random Number用一个随机数替换参数。通过指定最大值和最小值来设置随机数的范围。
  Unique Number
  Unique Number用一个唯一的数字来替换参数。你可以指定一个起始数字和一个块的大小。

  注意:使用该参数类型必须注意可以接受的最大数。例如:某个文本框能接受的最大数为99。当使用该参数类型时,设置第一个数为1,递增的数为1,但100个虚拟用户同时运行时,第100个虚拟用户输入的将是100,这样脚本运行将会出错。
  Vuser ID
  Vuser ID用分配给虚拟用户的ID替换参数,ID是由LoadRunner的控制器在scenario运行时生成的。如果从脚本生成器运行脚本的话,虚拟用户的ID总是-1。
  我们给此参数命名为“username”,然后单击“OK”按钮,关闭该对话框。脚本生成器便会用参数中的值来取代脚本中被参数化的字符,参数用一对“{}”括住,如图5-29所示。

  

  图5-29  脚本参数化后的变化
  提示:在参数化CORBA或者General-Java用户脚本的时候,必须参数化整个字符串,而不是其中的部分。另外注意:除了Web或者WAP,缺省的参数括号对于任何脚本都是“{}”。你可以在“General Options”对话框的“Parameterization”选项卡(“Tools”>“General Options”)中定义参数括号种类。

用同样的参数替换字符的其余情况。选中参数,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Replace more occurrences”,如图5-30所示,打开搜索和替换对话框。“Find What”中显示了你企图替换的值,“Replace With”中显示了括号中参数的名称。选择适当的检验框来匹配整个字符或者大小写。如果要搜索规则的表达式(.、!、?等),则选中“Regular Expression”检验框,然后单击“Replace”或者“Replace All”按钮。

  提示:小心使用“Replace All”,尤其替换数字字符串的时候。脚本生成器将会替换字符出现的所有情况。
  如果想用以前定义过的参数来替换常量字符串的话,选中该字符串,单击右键,然后选择“Use existing parameters”,从弹出的子菜单中选择参数,或者用“Select from Parameter List”来打开参数列表对话框,如图5-31所示。

  

图5-30  在右键菜单中选择替换其他变量 

图5-31  在右键菜单中选择使用已有参数 

  提示:如果用以前定义过的参数来替换常量字符串的话,那么,使用“Parameter List”非常方便。同时,还可以查看和修改该参数的属性。
  对于已经用参数替换过的地方,如果想取回原来的值,那么就在参数上单击右键,然后选择“Restore Original value”。
  提示: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参数化。
  上面LoadRunner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方便的机制去参数化。但这种机制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只有函数的参数才能参数化,不能参数化非函数参数的数据。但是同时,不是所有函数的参数都能参数化。
  例如:

lrd_stmt (LRD_CURSOR FAR *mptCursor, char FAR *mpcText, long mliTextLen, LRDOS_INT4 mjOpt1, LRDOS_INT4 mjOpt2, int miDBErrorSeverity);             
LoadRunner只支持mpctext参数化:
lrd_stmt(Csr4, "select name from sysobjects where name =\"<name>\" ", -1, 148, -99999, 0);   

  那么,对于不能使用上面机制参数化的数据,我们有没有其他办法将其参数化呢?答案是lr_eval_string,我们可以在Vuser脚本中的任何地方使用lr_eval_string来参数化数据。lr_eval_string用来得到一个参数的值,而参数可以预先在LoadRunner的Parameter List里定义好,也可以是之前通过其他函数创建的。下面是一个小例子:
  //通过lr_save_datetime把七天后的时间保存在date参数中lr_save_datetime("%d %m %y", DATE_NOW + (ONE_DAY*7), "date");
  //通过lr_eval_string把date参数中的值取出来,lr_output_message的输出值为七天后的时间
  lr_output_message("Date is %s",lr_eval_string("{date}"));
  其详细使用方法可参见LoadRunner函数手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lr_eval_string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指向参数值的指针,这个指针指向的内存是LoadRunner内部分配的,每次Iteration后自动释放。如果在Iteration中还有多层循环进行参数化,那么最好不要使用lr_eval_string了,这会导致内存迟迟不能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lr_eval_string_ext,同时配对使用lr_eval_string_ext_free来及时释放内存。

5.7.3  定义参数的属性

  创建参数完成后,就可以定义其属性了。参数的属性定义就是在脚本执行过程中,定义参数使用的数据源。在Web用户脚本中,既可以在基于文本的脚本视图中定义参数属性,也可以在基于图标的树视图中定义参数属性。
  1.使用参数列表
  使用参数列表可以在任意时刻查看所有的参数、创建新的参数、删除参数,或者修改已经存在参数的属性。
  单击参数列表按钮或者选择“Vuser”>“Parameter List”,打开参数列表对话框,如图5-36所示。
  要创建新的参数,单击“New”按钮,新的参数则被添加在参数树中,该参数有一个临时的名字,你可以给它重新命名,然后回车。设置参数的类型和属性,单击“OK”按钮,关闭参数列表对话框。

  注意:不要将一个参数命名为“unique”,因为这个名称是用户脚本生成器本身的。用户脚本生成器创建新的参数,但是不会自动用该参数在脚本中替换任意选中的字符串。
  

  图5-36  VU参数列表对话框
  要删除已有的参数,首先要从参数树中选择该参数,单击“Delete”按钮,然后确认你的行为即可。
  要修改已有的参数,首先要从参数树中选择该参数,然后编辑参数的类型和属性。
  2.数据文件
  数据文件包含着脚本执行过程中虚拟用户访问的数据。局部和全局文件中都可以存储数据。可以指定现有的ASCII文件、用脚本生成器创建一个新的文件或者引入一个
数据库。数据文件中的数据是以表的形式存储的。一个文件中可以包含很多参数值。每一列包含一个参数的数据,列之间用分隔符隔开,比如用逗号。
如果使用文件作为参数的数据源,必须指定以下内容:文件的名称和位置、包含数据的列、文件格式、包括列的分隔符、更新方法。
如果参数的类型是“File”,打开参数属性(Parameter Properties)对话框,设置文件属性如下:
  在“File path”中输入文件的位置,或者单击“Browse”按钮指定一个已有文件的位置,如图5-37所示。在默认情况下,所有新的数据文件名都“parameter_name.dat”,注意,已有的数据文件的后缀必须是.dat。
  

  图5-37  选择打开文件来导入参数
  单击“Edit With Notepad”按钮,打开记事本,里面第一行是参数的名称,第二行是参数的初始值。使用诸如逗号之类的分隔符将列隔开。对于每一个新的表行开始一行新的数据。

  注意:在没有启动记事本的情况下如果想添加列,就在参数属性对话框中单击“Add Column”按钮,打开“Add new column”对话框。输入新列的名称,单击“OK”按钮,脚本生成器就会将该列添加到表中,并显示该列的初始值。
  在“Select column”部分,指明选择参数数据的列。可以指定列名或者列号。列号是包含你所需要数据的列的索引;列名显示在每列的第一行(row 0)。

  

在“Column delimiter”中输入列分隔符,可以指定逗号、空格符等。
  在“First data line”中,在脚本执行的时候选择第一行数据使用。列标题是第0行,若从列标题后面的第一行开始的话,那么就在“First data line”中输入1;如果没有列标题,就输入0。
  在“Select next row”中输入更新方法,以说明虚拟用户在获取第一行数据后,下一行数据按照什么规则来取。方法可以是:顺序的(Sequential)、随机的(Random)、唯一的(Unique),或者与其他参数表相同的行(Same Line as..)。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1)顺序(Sequential):该方法顺序地给虚拟用户分配参数值。如果正在运行的虚拟用户访问数据表的时候,它会取到下一行中可用的数据。也就是说,按着顺序一个个取,取了第一行再取第二行,取了第二行再取第三行,依此类推。如果参数表里的数据都取一遍了,不要紧,那就再回到第一行,重新开始。
  (2)随机(Random):该方法在每次迭代的时候会从数据表中随机取一行的数据。比如当前参数表中有100行数据,那么随机数就从1~100之间任取一个,然后作为行号,去取相应行的参数值数据。
  (3)唯一(Unique):Unique方法分配一个唯一的有顺序的值给每个虚拟用户的参数。也就是100行数据,只能取100次,如果第101个用户来取,怎么办?对不起,没有数据了,LoadRunner会报错,提示数据不够用。
  (4)与以前定义的参数取同一行(Same Line As <parameter>):该方法从与以前定义过的参数中同样的一行分配数据,但必须指定包含有该数据的列。在下拉列表中会出现定义过的所有参数列表。注意:至少其中的一个参数必须是Sequential、Random或者Unique。
如果数据表中有3列,3个参数定义在列表中:id1、name1和title1,如下:

ID  Name  Title
132  Kim  Manager
187  Cassie Engineer
189  Jane  VP

  对于参数id1,你可以指示虚拟用户使用Random方法,而为参数name1和title1就可以指定方法“Same Line as id1”。所以,一旦ID“132”被使用,那么,姓名(Name)“Kim”和职位(Title)“Manager”就同时被使用。
  Updtae value on,数据的更新方法。
  我们做事主要考虑3个因素:什么时候做,什么地点做,还有怎样做。对应参数表的读取规则来说,上面的Select next row指的是怎么取新值,是顺序还是随机等。而这里Update value on指的是什么时候取新值。

注意:LoadRunner并不是每次取值都是要取新值的。所以就有了以下几种取新值的策略:
 Each iteration——每次迭代就要取新值(在同一个迭代中,无论读几次参数,获得的都是同一个参数值)。
 Each occurrence——只要取一次,就要新的(在同一个迭代中,读一次参数,就要取其新值,而新值是从哪里来的,由Select next row来规定)。
 Once——在所有的循环中都使用同一个值(只取一次,也就是说,这个参数只有一个值)。
   When out of values,超出范围:(选择数据为Unique时才可用到)
 Abort Vuser——中止。
 Continue in a cyclic manner——继续循环取值。
 Continue with last value——取最后一个值。
   Allocate Vuser values in the Controller在控制器中分配值:(选择数据为unique时才可用到)
 Automatically allocate block size——自动分配。
 Allocate()values for each Vuser——指定一个值。

实例
  场景需求:100个不同的用户以各自的密码并发登录某搜索引擎系统,然后每个用户做10个不同关键字的搜索,最后退出搜索系统。问参数表该如何设计?
  解析
  很显然,在此场景下,我们至少需要3个参数:username、password和keyword,分别存储用户名、密码和关键词。其中username参数包含100条记录,password参数包含100条记录,keyword参数包含100*10=1000条记录。
  对于脚本结构设计,我们从前面章节介绍的内容中已经知道,可以把登录的操作放在vuser_init中,搜索操作放在Action中,迭代设为10次,退出操作放在vuser_end中。


  我们在参数表中做如下设置。

username:
 Select next row设为Unique(或Sequential);
 Update value on设为Each iteration。
password:
 Select next row设为Same Line as username(为了保证username和password一一对应);
 Update value on设置自动与username相同。
keyword:
 Select next row设为Unique(或Sequential);
 Update value on设为Each iteration。

  思考
  如果我们更改上面的脚本结构设计,取消迭代,而把10次搜索操作放在同一个Action中。
  参数表的解决方案是:
  username和password与第一种情形保持不变。
  keyword:
 Select next row设为Unique(或Sequential);
 Update value on设为Each occurrence。
  思考一下这样修改的原因何在。

5.7.4  高级——从已存在的数据库中导入参数数据

 LoadRunner允许你利用参数化从已经存在的数据库中导入数据。可以使用下列两种方式之一:

  (1)使用Microsoft Query(要求在系统上先安装MS Query)。

  (2)指定数据库连接字符串和SQL语句。

  用户脚本生成器在从数据库中导入数据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向导。在向导中,指明如何导入数据——通过MS Query创建查询语句或者直接书写SQL语句。在导入数据以后,以.dat为后缀并作为正规的参数文件保存。要开始导入数据库中数据的过程,在参数属性对话框中单击“Data Wizard”按钮,则打开数据库查询向导。

1.创建新的查询

  (1) 选择“Create query using Microsoft Query”。如果需要MS Query的帮助,选择“Show me how to use Microsoft Query”,然后单击“Finish”按钮,如图5-39所示。

  

 图5-39  在Data Wizard中选择通过Microsoft Query创建查询

  如果你还没有安装Microsoft Query,LoadRunner会提示你这个功能不可用。在进行操作之前,从Microsoft Office中安装MS Query。

  (2) 在Microsoft Query中导入期望的表和列。

  ● 选择表和字段(见图5-40)

  

  图5-40  选择表和字段

  ● 设置过滤条件(见5-41)

  

5-41  设置过滤条件 

  ● 设置排序顺序(见图5-42)

  图5-42  设置排序顺序

  (3) 在完成数据的导入后,选择“Exit and return to Mercury Virtual User Generator”,然后单击“完成”按钮,如图5-43所示。

  

  图5-43  完成查询并选择返回

  在参数列表对话框中,数据库记录以data文件的形式显示出来,如图5-44所示 

    图5-44  参数列表中返回所查询的数据

2.指定数据库连接或者SQL语句

  (1) 如图5-45所示,选择 “Specify SQL statement manually”,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

  

5-45  Data Wizard中选定手工写入SQL语句

  (2) 如图5-46所示,单击“Create”按钮,指定一个新的连接字符串。

  

  图5-46  手工创建SQL,单击“Create”按钮

  (3) 选择已有的数据源,或者单击“新建”按钮创建一个新的数据源,如图5-47所示。向导将提示你完成创建ODBC数据源的过程。在完成后,连接字符串就会在连接字符串框中显示出来。

  

5-47  ODBC数据源中选择相应的数据源

  (4) 在SQL statement框中,输入或者粘贴SQL语句,如图5-48所示。

  

  图5-48  数据库连接串被创建

  (5) 单击“Finish”按钮继续SQL语句并导入数据。数据库记录将以data文件的形式显示在参数列表对话框中,如图5-49所示。

  (6) 在“Select column”部分中,指定包含当前参数数据的列。你可以指定列号或者列名。

  (7) 从“Select next row”列表中选择一个更新方法来告诉虚拟用户在脚本指定的过程中如何选择表中的数据。可选项是:Sequential、Random、Unique或者 Same Line as。

  5-49  参数列表从数据库中成功得到数据

  (8) 如果从Update value on中选择“Each iteration”,虚拟用户在每次迭代的时候都会使用新的一行数据而不是重复同样的数据。

5.8  检查点(Check point)

5.8.1  序:为什么需要检查点

  LoadRunner的很多API函数的返回值会改变脚本的运行结果。比如 web_find函数,如果它查找匹配的结果为空,它的返回值就是LR_FAIL,整个脚本的运行结果也将置为FAIL;反之,查找匹配成功,则 web_find返回值是LR_PASS,整个脚本的运行结果置为PASS。而脚本的结果则反应在Controller的状态面板上和Analysis统计结果中。

  提示:在VU函数手册中,点击函数的Return Value项,可查看此函数是否返回 LR_PASS/LR_FAIL,如图5-50所示。

  

5-50  function help中查看函数的返回值

  上图说明web_image_check也是一个决定脚本运行结果的函数。

  但仅仅通过脚本函数执行结果来决定整个脚本的成功/失败,这未免太草率了。因为脚本往往是在执行一个业务流程,VU脚本函数本身是协议级的,它执行的失败会引起整个业务的失败,但它运行成功却未必意味着业务会成功。比如,我们要测100人登录一个Web邮件系统,此邮件系统有个限制,即不允许使用同一个IP登录两个用户。显然,如果LoadRunner没有开启多IP欺骗功能的话,第一个虚拟用户登录成功后,第二个虚拟用户试图登录,系统将返回一个页面,提示用户“您已经登录本系统,请不要重复登录!”。在这种场景下,如果没有设检查点来判断这个页面,那么 VU认为它已经成功地发送了请求,并接到了页面结果(http状态码为200,虽然是个错误页面)。这样VU就认为这个动作是成功的。但事实如我们所见,并非如此。因此我们要采用检查点来判断结果。

  检查点(Check Point)并不是一个LoadRunner里专有的概念。在 WinRunnerQTP中就有检查点。对于自动化测试来讲,检查点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的作用是验证程序的运行结果是否与预期结果相符。

  对于Web Vuser类型,有两种设置检查点方法,下面进行介绍。 

5.8.2  检查点实施之一:ContentCheck定

  在【Run-time settings】>【ContentCheck】中(见图5-51),这里的设置是为了让Vugen检测何种页面为错误页面。如果被测的Web应用没有使用自定义的错误页面,那么这里不用作更改;如果被测的Web应用使用了自定义的错误页面,那么这里需要定义,以便让Vugen在运行过程中检测,服务器返回的页面是否包含预定义的字符串,进而判断该页面是否为错误页面。如果是,Vugen就停止运行,指示运行失败。

  

  图5-51  通过ContentCheck定义检查点

5.8.3  检查点实施之二:检查函数

  另外一种设置方法是在Web Vuser里,通过检查函数来完成检查点功能。 Web Vuser提供Image Check和Text Check两种方式。其原理就是在上一个请求页面的函数完成后,运行检查函数,在结果页面中搜索既定的图片/关键文字。

  以下是取自LoadRunner函数手册的一个Text Check例子:

   Web_url("index.html",

       "URL=http://server1/people/employees.html", 

       "TargetFrame=",

      LAST);

  web_find("Employee Check",

       "expect=notfound",

       "matchcase=yes", 

       "onfailure=abort", 

       "report=failure",

       "repeat=no", 

       "what=John", 

      LAST);

  }

  在这个例子中,web_find函数在employees.html中搜索“john”关键字。有关web_find函数的各个参数的含义以及使用方法,可参看LoadRunner随带的函数手册。

   Image Check的功能则由另外一个函数web_image_check实现:

  web.url("index.html", 

           "URL=http://localhost/ImagesAndMaps.html",

           new String [] { 

               "TargetFrame=", "LAST"}); 

  web_image_check("Go2Venus", 

               new String []{"Alt=Venus", web.LAST});

  这同样是一个Web Vuser脚本,是用Java实现的,而不是录制时默认生成的C语言。Web_image_check则在 ImageAndMaps.html中查找alt属性为“venus”的图片。  

  提示:LoadRunner一直是使用C作为脚本语言的。在Java普及应用的当今,LoadRunner开始加大对Java的支持力度,这表现在LoadRunner对原先运行在C基础上的Vuser同样提供了Java运行环境,而一些经常使用的 LoadRunner C函数也有了相同的Java函数实现。比如在Web Vuser中,原先的web_url函数摇身一变,在Java中成了web.url;另外,对于CORBA、RMI的Vuser,VU可以直接录制生成Java脚本。需要注意的是:Java脚本的录制选项和关联方法等与C脚本都有一些差别,可以参看LoadRunner的VU手册。

  如果我们看过LoadRunner的函数手册,就会发现VU的Web Vuser还提供了和web_find十分貌似的另外一个检查点函数:web_reg_find。

web_reg_find里的reg意为注册(register)。因此web_reg_find和 web_find的不同之处是web_reg_find是先注册,后查找;而web_find是查找前面的请求结果。因此,我们在使用 web_reg_find函数的时候,将它放在请求语句的前面,如下:

  web_reg_find("Text=ABC", "SaveCount=abc_count", LAST); 

  web_url("MercuryWebTours", 

           "URL=http://localhost/hello.html", 

           "Resource=0", 

           "RecContentType=text/html", 

           "Referer=", 

           "Snapshot=t1.inf", 

           "Mode=HTML", 

           LAST); 

   if (strcmp(lr_eval_string("{abc_count}"), "0") == 0) 

  Action A 

  else 

  Action B 

  上面的脚本运行过程是:如果web_reg_find在hello.html页面中没有找到“welcome”字符串,则执行 Action A;如果找到了一次或一次以上,则执行Action B。

  我们可以看到,web_find和web_reg_find函数两者是有一些差别的:

  (1)web_reg_find先注册的优势是脚本能够一边接收Server的数据缓冲,一边进行查找,提高了查找的效率。

  (2)web_reg_find的参数与web_find并不完全一样,其中有个参数叫做 SaveCount,它能够记录查找匹配的次数。而web_find的机制是一旦查找匹配成功,就立即返回,并不继续查找和记录匹配次数。

  (3)VU run time设置中的 “enable image and text check”对 web_find有效,而对web_reg_find无效。

5.8.4  检查点设置技巧

  如何加入检查点,才能检查出正确的结果。与事实相符,这的确有一些技巧:

  (1)它必须满足是验证事务通过与否的充分必要条件。检查点通过,我们就能够确信系统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2)检查点可以是常量,也可以是变量。

  (3)检查点可以是文本、图像文件,也可以是数据库记录等。

 

5.9高级——多Action

  对于支持多Action的Vuser,可以把一个脚本的Action import到另外一个脚本中。当然必须保证这两个import的脚本Vuser类型是相同的。注意,被import的Action中的有关参数也一同被improt。选择被import的脚本,然后选择被import的Action。步骤如下:

  1、 选择“Action”>“Import Action into vuser”,会显示对话框,提示选择脚本。

  2、 选择要import的Action,单击确定按钮。

  3、 生成一个新的Action,名为Imported_Action,函数都被import在此中。

  在“Run-time Settings”>“Run Logic”中调整Action的运行策略。

  打开“Run-time Settings”(运行时设置)对话框,然后选择“General”下的“Run logic”节点,如图5-52所示。

  (1)迭代次数(Number of Iterations):迭代的次数。LoadRunner将按指定的次数重复执行所有Actions,但不会重复Vuser脚本的vuser_init和vuser_end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Controller的计划设置中指定了方案持续时间,则持续时间设置将覆盖Vuser迭代设置。这意味着,如果将持续时间设置为5分钟(默认设置),Vuser将在5分钟内按照需要继续运行任意多次迭代,即使运行时设置仅指定一次迭代。

  

  图5-52在Run-time Settings中设置运行逻辑

  (2)操作块(Block):操作块是脚本内函数的组合。每个块都有自己的单独属性设置,包括顺序、迭代和权重。可以通过单击“Properties”设置Block的属性。

  (3)顺序(Sequence):可以设置块内脚本的操作顺序。有两种方式:按顺序和随机执行操作。

  (4)迭代(Iteration):除了为整个Run部分设置迭代次数以外,还可以设置单个操作或操作块的迭代。该设置非常有用,例如,可以用来模拟一个商业站点,你在该站点执行了多个查询查找某个产品,但只进行了一次采购。

  提示:

  操作块(Block)是Vuser脚本的操作组。这是VU为用户提供的一个很贴心的功能。

  比如在一个银行转账系统中,系统提供多个业务,有查询、转账、储蓄等业务,但每个业务被执行的概率可能会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查询设为Block1,转账设为Blcok2,储蓄设为Block3,各个Block的Iteration属性体现了它们的概率分配,同时“登录”和“注销”操作是这三个Block所共有的。这样,执行一次脚本,就执行了所有的业务。当然,如果VU没有Block功能,我们也可以使用脚本C语言的循环机制来实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做。

  4、 运行脚本。验证Action确实按照我们在Run-time Settings中的设置运行。

  提示:运行时设置(Run-time Settings)

  VU中有运行时设置(Run-time Settings),而Controller在运行时也同样有一个运行时设置。这两个运行时设置虽然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其实并不出自一处,而是分别存储在各自的环境下。VU的Run-time Settings存储在default.cfg文件中,而Controller则把自己的Run-time Settings放在自己的场景文件下。

  这也就是说,当通过脚本创建场景后,再修改脚本的Run-time Settings,这不会影响到Controller的Run-time Settings。而在LoadRunner早期版本中(6.5以前),VU和Controller是共享同一个Run-time Settings的。后来把两者分开,使它们“各自为政”,应该是出自方便的考虑。比如,在VU中我们修改Run-time Settings很多是为了debug脚本,输出尽可能多的日志,忽略Think Time;而Controller中运行脚本则是开始性能测试,这时的Run-time Settings策略会有变化。

5.10  高级——脚本错误处理机制

  一个好的脚本应该具有健壮性,要能够捕捉到错误,并能采取有效的错误处理方式,否则脚本一旦发生错误,唯一的出路就是退出执行。

  VU提供了一套在出错情况下的脚本处理机制。VU的错误处理机制可设定Vuser在执行脚本时遇到错误怎样处理。当Vuser遇到错误时,可以有两种处理策略:一是停止执行脚本,这适用于严重的问题;二是忽略这个错误,继续执行下去。

  在默认情况下,当检测到错误时,Vuser将停止执行脚本,在Run-time Settings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它的默认设置,如图5-53所示。

  如不想VU在出错后结束,而是继续执行。那么在运行时设置中,可以勾选“Continue on error”(出现错误时仍继续)。这个设置适用于整个Vuser脚本,它是一个全局开关。

  

图5-53  在Run-time Settings中设置出错处理方式

  但这种方法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够灵活,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之嫌,我们更希望脚本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能够对于不同的函数应用不同的错误处理机制。既然信不过LoadRunner,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来干,在脚本中加入lr_continue_error函数。

  使用lr_continue_on_error函数。通过lr_continue_on_error函数可以控制Vuser脚本特定段的错误处理。要标记该段,就用lr_continue_on_error(1)和lr_continue_ on_error(0)语句将其括起来。

  使用lr_continue_on_error函数的脚本段将会覆盖“出现错误时仍继续”的Run-time Settings运行时设置。

  例如,下面的脚本,其运行时设置没有勾选“Continue on error”,VU如果访问www.51testing.com遇到错误,将会结束执行脚本。

  Web_lin("test", 

      "text = www.51testing.com",

      LAST); 

  Lr_output_message("finished linking"); 

  运行时,如web_link出错,“finished linking”这段文字永远也不会输出。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个web_link函数无关紧要,它即使失败,我们也要继续执行脚本。那么解决的办法是用相应的lr_continue_on_error语句将该段括起来:

  lr_continue_on_error(1);

  Web_lin("test",

      "text = www.51testing.com",

      LAST); 

  Lr_continue_on_error(0);

  Lr_output_message(" finished linking"); 

  在上面的脚本中,即使web_link函数执行失败,lr_output_message("finished linking")也会被继续执行。第一个lr_continue_error(1)是将“Continue on error”设为true,其后面的语句的错误处理机制都被应用为“Continue on error”,直到VU遇见lr_continue_error(0),再将“Continue on error”恢复成false。

5.11  高级——脚本调试技巧

  解释性语言的调试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没有专门的debug工具,只能通过加入变量输出语句来查看每个变量值的变化。比如,在过去JavaScript调试的常用方法就是删除所有代码,然后一行行地增加直到错误出现,这是相当麻烦的。VU的C脚本虽然也像VC一样提供了断点、单步运行等功能,但并不能像VC一样在调试状态下查看变量、表达式和内存值。因此,个人认为VU的调试功能还有待增强。

  下面是两种比较常用的调试脚本的方式,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试,只能算作“土办法”,但比较有效。

  5.11.1  动态运行(Animated run)与非动态运行(Non-Animated run)

  脚本可以设置成为Animated运行模式和非Animated运行模式。在Animated运行模式下,VU会显亮当前正在执行的脚本语句。用户可以通过VU设置语句执行的延迟时间,以便观察每行代码执行的效果;相比之下,在非Animated运行模式下,VU在执行脚本时不会显亮语句,而一气执行下去。显然,Animated运行模式是我们调试脚本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Animated的设置在VU“Tools”菜单下的“Options”中,选中“General Options”中的“Replay”选项卡,在此对话框中设置Animated的Replay时间,生效范围,如图5-54所示。

  

5-54  General Options中设定动态运行和非动态运行

  然后在“View”菜单中勾选“Animated Run”方式,如图5-55所示,则脚本就能以Animated的模式运行了。

  

  图5-55  在“View”菜单中勾选动态运行

  提示:当执行脚本期间在输出窗口中显示错误消息时,我们可以双击该错误消息,Vugen将使光标跳到导致问题的测试行;如要得到更详细的出错信息,也可以将光标置于错误代码上并按F1键,查看该错误代码的联机帮助解释。

  5.11.2  日志设置

  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讲,日志无疑是跟踪和调试最好的线索。一般在日志中存放的是程序产生的各种信息,包括业务执行、警告和错误。一个优秀的软件应该有一套完备的日志系统,包括日志的内容、格式和级别等内容。在Java中,就有专门的log类来完成这些工作。同样地,VU也提供了一套日志系统,我们可以通过Run-time Settings的Log选项来设置日志的级别,如图5-56所示。

  (1)仅在出错时发送消息(Send messages only when an error occurs):指示Vugen仅当出错时记录log。

  (2)标准日志(Standard log):创建在脚本执行期间所发送的函数和消息的标准日志,供调试时使用。大型负载测试方案应禁用该选项。

  (3)扩展日志(Extended log):创建扩展日志,包括警告和其他消息。大型负载测试方案禁用该选项。

  

  图5-56  在Run-time Settings中设置日志级别

可以使用“扩展日志”选项指定应向扩展日志中添加哪些其他信息:

  ● 参数替换(Parameter substitution):选择该选项可记录指定给脚本的所有参数及其相应的值。

  ● 服务器返回的数据(Data returned by server):选择该选项可记录服务器返回的所有数据。

  ● 高级跟踪(Advanced trace):选择该选项可记录Vuser在会话期间发送的所有函数和消息。调试Vuser脚本时,该选项非常有用。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扩展日志模式很有用,但也会带来麻烦,那就是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影响脚本执行速度不说,如果我们想看的信息可能只是某一处,查找起来会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特别是当面对一个复杂的脚本的时候。

  现在,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选择性地开启扩展日志功能,可以通过 lr_set_debug_ message函数一开一关来关注我们感兴趣的脚本区间,例子如下:

  void ExtendedLog(int Switch);

  ExtendedLog(1) /* 开启扩展日志功能 */ 

  web_link("test",

  "Text=test",LAST); 

  ExtendedLog(0) /* 关闭扩展日志功能* / 

  

   void ExtendedLog(int Switch) { 

   lr_set_debug_message(LR_MSG_CLASS_EXTENDED_LOG,Switch); 

   lr_set_debug_message(LR_MSG_CLASS_PARAMETERS, Switch);

   lr_set_debug_message(LR_MSG_CLASS_RESULT_DATA, Switch); 

   lr_set_debug_message(LR_MSG_CLASS_FULL_TRACE, Switch);

  } 

  如我们在Run-time Settings中设置的那样,先是 lr_set_debug_message  (LR_MSG_ CLASS_EXTENDED_LOG,Switch)选中了扩展日志模式,然后下面三次调用 lr_set_debug_message依次选中了“参数替换”、“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和“高级跟踪“模式,在Switch开关置为1的脚本区间内,VU会记录web_link函数执行的完全扩展日志;在Switch开关置为0后,VU自动恢复Run- time Settings的Log设置。这明显的优势是,Run-time Settings针对整个脚本有效,而lr_set_debug_message则可对某段脚本有效,通过控制Switch的开关来实现。显然,后者更为灵活。 lr_get_debug_message会得到当前日志的级别,有关lr_set_debug_ message和 lr_get_debug_message函数的详细使用方法可参看LoadRunner函数手册。

  

  提示:在Transaction中加入消息输出语句,可能会增加Transaction的执行时间,影响测试的精确程度。

  提示:在初次使用VU时,VU编辑器默认的字体不是很好,尤其显示中文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设置来改变VU编辑器的字体:在VU菜单 “Tools”>“General Options”的Enviroment选项卡中有一个Editor区域,可以在这里更改VU的字体。

5.12  高级——编写脚本的最佳实践

  有过开发经验的朋友都知道,程序的开发大多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要经过代码评审、编码和测试等流程后,才会趋于稳定。而VU脚本本身虽然不算复杂,但VU脚本运行往往涉及多个因素,也会经常出问题。提早发现和解决脚本中的问题,不仅从技术上下工夫,在流程上也要做文章。通常验证一个脚本的比较好的过程是这样的:

  ① Generate:录制或开发脚本。

  ② SUSI(Single User Single Iteration,单用户单循环):运行录制生成的脚本,解决可能存在的关联问题。

  ③ SUMI(Single User Multi Iterations,单用户多循环):参数化脚本,在Run-time中设置Iteration,再次运行,验证参数化问题。

  ④ MUSI(Multi User Single Iterations,多用户单循环):Controller里多用户运行脚本,验证脚本中可能的多线程同步问题。

  ⑤ MUMI(Multi User Multi Iteration,多用户多循环):即性能测试开始。

  其中①~③是在VU中进行的,而④和⑤是在Controller中进行的。

  VU编写脚本最佳实践流程图如图5-57所示。

  

  作业

  使用VU录制http://newtours.demoaut.com/机票预订演示网站,完成一个完整的机票预订流程,包括登录、选择预订条件、下订单。要求如下:

  (1)按照最佳实践流程的①~③来完成脚本。

  (2)按照关联实践,查看脚本是否有需要关联的数据。

  (3)能够在Controller中实现5个用户并发,选择不同的条件预订机票,考虑VU参数表应该怎样设计,怎样修改脚本,并通过设置迭代次数来验证参数表机制。

5.13  VU脚本运行成功后

  脚本运行成功后,就可以创建Controller场景并运行场景了。在VU“Tools”菜单下选择“Create Controller Scenarion”,如图5-58所示。

  ​​​​​​​

图5-58  基于VU脚本创建Controller场景

  • 15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进击的雷神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