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大学,为了什么?

                                               作者:吕涯     2015年11月编写

念大学,为了什么?相信这个问题也让“曾经是”或“现在仍是”的学子思索了几个年头了吧。


法国有句俗语:满满的酒杯,是无法再装入葡萄酒的。所以,不管你现在酒杯里装的是葡萄酒也好,还是啤酒也罢,请你放空它们!专心品位“下面的葡萄酒”。

当然,下面很多观点可能是会错误或不足,尽情谅解或关注微信风或许自媒体与我交流。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出自《勤学诗》,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的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也更加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有些人看到这不免要“朗朗”几句吧:呵呵,读书哪里有黄金屋,颜如玉也就更别谈了哈,念大学,就是为了一纸文凭。如果,这话放在十几年前的大学聊招时期,这话还是十分有“价值”的。当年那可是一试定终生,大学窄门,录取率超低,最高也就10%而已。而现在大学不断迅速扩增,大学窄门不再窄,大学生,硕博生满街都是,大学文凭也就不在是“社会精英”的保证,而是成了进入社会的最低门槛,或可说是“有文凭有保佑”的心态。

关于文凭泡沫化现象,在2015年08月30号苹果日报有这样一篇文章:美国26岁女性史黛芬妮里特,因为感叹辛辛苦苦4年念大学,却无法在专业领域发挥所长,愤而把大学文凭放在eBay网拍卖,开价5万美元(约32万元人民币),她形容这份商品“全新,没用过,还免运费”!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凭泡沫化是事实,但这不决定于你在职场上会等于“死刑”(这个观点会在文章后面讲到)。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这种类似的观点: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没有用,不如不读。这种风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二次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则是在2000年后至今教育产业引发的大学扩招,进而导致大学学历急剧贬值,最后一个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讨论的阶段。那么,念大学不是为了文凭,那为了什么呢?



在讨论之前,我们看一段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台湾辅教名师吕捷与同学的对话
有个学生来找吕捷:“老师我最近在看比尔盖茨传耶,我想学比尔盖茨。”
吕捷问他:“你知道他创建哪家公司吗?”
学生回答:“我知道,微软”
吕捷再问:“比尔盖茨念哪一所学校?”
学生回答:“我知道是哈佛,但是它休学了,所以我觉得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要大学毕业!!”
吕捷再问:“那你知道比尔盖茨的第一张订单是谁给他的吗?”
······
吕捷回答:“是IBM。你知道IBM为什么给他订单吗?”“因为比尔盖茨他妈妈是IBM的董事。”
吕捷问:“如果不读书,告诉我你想干什么?”

你的回答是什么呢??



进大学相对而言是“小投资,大获利”的最稳当的长期投资方式,在大学四年是机会的探索,更是人生定锚的开始。生涯规划不是从进入社会才要开始的问题,当进入大学的第一天,你就可以善加利用校园的资源认识自己,进而尝试自己规划未来的人生,是尝试哦!去培养 你的“非认知能力”,也就是大家现在所说的“软实力”,这些非认知的能力,往往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成长的方向。

刚刚有讲“尝试规划未来的人生”,为什么不是必须的呢?我记得上大一的时候班导周云真老师就讲过大学四年该如何规划的问题。而如今大二的我,很遗憾还没确定未来的方向,到底毕业该做什么,该去应聘什么工作?我目前还是不确定,但我并不因此认为我失败了,因为我每当面对生涯交叉路时,我会告诉自己:顺着热情走就对了!(这个问题也曾在一篇“勇气刷新着我们的生活”演讲稿中谈过,现在在这再谈谈。)台湾流通业教父,全聊福利中心总裁徐重仁曾说:“对的路要后来才知道是对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每一个人生分叉点上慎选你的路。”的确啊,生命没有什么对不对的路,只要你决定的路。如果是一个很难决定的选择,那么不管选择什么都是对的,因为选择只是一个开始,圆满的完成才是目标。跟你的热情,跟着你的兴趣就OK了,其实人的兴趣是要去做了,才真正发现合不合。然而,现在的人很少会这样跟着热情走:进大学就是个例子。你是不是因为分数刚好在那里就进了这个你不感兴趣的科系,有一个湾湾的同学告诉我,他们有些同学高中毕业不会直接急着念大学,而是先旅行或体验生活一年,思考清楚自己想要的,再进大学,因为他们有了兴趣点,有了自己的热情,学习才有效。



在写这之前,我刚好在前几天在YouTube上重新回味了日剧《女王的教室》,“不管怎么学习,就算进了好大学,好的公司也没有任何意义?
那为什么我们非要读书不可?····”这些问题在阿久津真矢导师用冷酷无情的声调,确实令人不寒而栗。她告诉我们也的确是当今教育时常耳闻,却难以回答的话题,针对她的观点,个人比较赞同。读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之后我们会碰上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不能理解的事情;也会碰到很多我们觉得美好的,开心的,不可思议的事物,这个时候,作为人自然的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称为人。连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不想要去了解,还能做什么?不论如何学习,只要人活着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进了好公司也好,进了好大学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那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間,人就死了!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出色的大人。大人?怎么样算是出色的大人,就应该有思辨力和责任心。这些正是可以从读书来培养的!

前Google全球总裁李开复以Google用人方式分享了经验,直指年轻人应该具备“综合能力”:世界力,自学力,跨域力,这才是成为人才的3大条件。所谓世界力,其实指的就是国际视野。像阿里巴巴,Google,微软现在都在谈一个东西,叫Big Data!现在正是大数据时代引领我们,所以说国际观太重要了,要善于利用,提升全球视野。现在的学“力”指的是学习的能力,就是自学力。当今的世界产业链更新太快了,很多新事物在不断出现,那么大学时代就要培养好自学的能力(learn how to learn),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永远有能力吸收,掌握新知,才能终生受用。那么跨越力是怎样的呢?这样跟你说吧,你不要当一个“I”型人,要当一个“π”型人,现在很多企业要的就是“复合型”人才,这样你在今后多领域的舞台上才能站得住脚,才会顺应时代的变化。



讲了那么多,最后将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上次在国立交通大学“给大学生的几个忠告”演讲中的忠告分享给大家(我有将它稍作改动,尽请谅解):
1.学习中英文表达能力,也许不会当个sales,但也要会行销自己、行销idea。
2.在大学学会谋生本领,也许只是学位证书,但也是职场门票。
3.选对未来事业、兴趣有帮助的通识课,一生受用。
4.学生都看网络新闻,应学习阅读好的书报评论、杂志;听好的演讲、参与辩论,因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5.慢慢的读并且读懂,不要读多但懂少(read much but understand less)。
6.养成健康生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培养可终身享受的兴趣。
7.交益友,大学恐怕是最后机会交到无利益关係的朋友。
8.面对生涯交叉路,顺着热情走就对了!
感谢您的阅读!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