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_(标题说要五个字以上,看不起我四个字?)

本文详细介绍了三层架构的原理和实现方式,包括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的职责,强调了高内聚低耦合的重要性。通过实体层在三层间的串联,实现了各层的联系,并通过饭店员工的例子形象解释了三层架构的工作流程。此外,探讨了使用三层架构的原因,如提高系统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同时也指出其可能导致的性能下降和级联修改等问题。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目录

一、什么三层架构?有哪三层?

二、怎样实现三层架构的联系

三、举例

四、为什么使用三层?

五、总结


一、什么三层架构?有哪三层?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

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高内聚低耦合,是软件工程中的概念,是判断设计好坏的标准,主要是面向对象的设计,看类的内聚性是否高,耦合度是否低。)

(内聚关注模块内部的元素结合程度,耦合关注模块之间的依赖程度。)

内聚性: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若一个模块内各元素(语名之间、程序段之间)联系的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

所谓高内聚是指一个软件模块是由相关性很强的代码组成,只负责一项任务,也就是常说的单一责任原则。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对于低耦合,粗浅的理解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尽可能的使其独立存在。也就是说,让每个模块,尽可能的独立完成某个特定的子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尽量的少而简单。如果某两个模块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的话,最好首先考虑进一步的模块划分。这样有利于修改和组合。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

三层架构分为:表现层(UI)(web层)、业务逻辑层(BLL)(service层)、数据访问层(DAL)(dao层) ,再加上实体类库(Model)

1.UI(表现层),主要是指与用户交互的界面。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显示处理后用户需要的数据。

2.数据访问层(DAL),主要是存放对数据类的访问,即对数据库的添加、删除、修改、更新等基本操作

 ·DAL就是根据业务需求,构造SQL语句,构

  • 6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0
    评论
评论 30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