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OSI的大部分设计工作实际上只是Honeywell Information System
公司的一个小组完成的,小组的技术负责人是Charlie Bachman。在70年代中期,这个小组主要是为了开发一些原型系统而成立的,主要关注数据库系统的设计。70年代中,为了支持数据库系统的访问,需要一个结构化的分布式通信系统体系结构。
于是这个小组研究了现有的一些解决方案,其中包括IBM公司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ARPANET(Internet的前身)的协议、以及为标准化的数据库正在研究中的一些表示服务(presentation services)的相关概念,在1977年提出了一个七层的体系结构模型,他们内部称之为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DSA)。
与此同时,1977年英国标准化协会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议,为了定义分布处理之间的通信基础设施,需要一个标准的体系结构。结果,ISO就开放系统互联(OSI)问题成立了一个专委会(TC 97, Subcomittee 16),指定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开发一个标准草案,在专委会第一次正式会议之前提交。
Bachman 参加了ANSI早期的会议,并提交了他的七层模型,这个模型就成了提交ISO专委会的唯一的一份草案。
1978年3月,在ISO的OSI专委会在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上,与会专家很快达成了共识,认为这个分层的体系结构能够满足开放式系统的大多数需求,而且具有可扩展的能力,能够满足新的需求。
于是,1978年发布了这个临时版本,1979年稍作细化之后,成了最终的版本。所以,OSI模型和1977年DSA模型基本相同。
一:OSI七层参考模型
1.1:OSI七层参考模型
1.1.1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如何使用物理信号来表示数据1和0
数据传输是否可以同时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通信双方如何建立和中止连接
物理接口特性 -
数据链路层
数据帧封装结构
源和目的的物理地址(MAC地址)
数据校验功能
1.1.2网络层和传输层
-
网络层
数据包封装结构
源和目的逻辑地址(IP地址)
根据包头的逻辑地址选路 -
传输层
用户进程间的通信(端到端的通信)
承上启下 TCP/UDP
ARP 地址解析协议
IP解析MAC
ARP攻击:让对方无法上网
ARP欺骗:窥探对方信息
RARP 逆地址解析协议
MAC解析IP
TCP 注重安全协议
UDP 注重效率
1.2:TCP/IP协议簇的组成
1.3:数据封装过程
1.4 设备与层的对应关系
二:信号
2.1:信号概述
2.2:双绞线
三:光纤概述
3.1:光纤概述
3.2:光纤分类
四:接口
4.1:以太网接口
4.2:光纤接口
五:综合布线系统
六:布线过成功使用的材料
七:学习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