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天才”盖尔曼的夸克模型是如何诞生的?|量子群英传

本文讲述了物理学家盖尔曼如何提出夸克模型,解决了"粒子动物园"的分类问题。盖尔曼的八正法与夸克理论揭示了强子的内部结构,为后来的弱电统一和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文章详细阐述了从强子到夸克的理论发展,以及弱电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展示了量子物理学的壮丽历程。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斜杠天才”盖尔曼的夸克模型是如何诞生的?|量子群英传

导读

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我们简单介绍了能够“统一”描述4种基本相互作用中除了引力之外其它3种作用的规范场理论。基本相互作用的种类不多,迄今只归纳为四种,在这点上,物理学家们很幸运。不过,它们的发现过程,也伴随着各类粒子的发现。那么问题来了:这几百种粒子中,哪些算是“基本粒子”呢?

01

粒子动物园

历史而言,物理学的第一主导思想是还原论,起始于古希腊追求“万物之本”的哲学观,其中较典型的有“原子派”,认为万物由原子组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什么是万物之本?)

此“原子”与我们现在知道的原子虽然不一样,但思维脉络是一致的。从古希腊到19世纪初英国的道尔顿,原子学说经历了2000年左右的发展和变迁,从哲学转型成了完全不同的科学。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1908年的散射实验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多个电子在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外运动。

卢瑟福实验告诉我们每种元素原子核的质量和电量都不同,实验中的原子核能互相转换。例如: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后,产生了氧原子和氢核。这些实验结果,促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不是基本粒子,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内部都有“氢核”这个基本组分,即原子是由某种更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人们把这个基本组分命名为“质子”。之后,科学家们又在1932年发现了“中子”,它与质子一同被称为“核子”。

对核子的研究使科学家们发现了强相互作用。因为质子和中子被牢牢地束缚在原子核里面,一定是有某种比电磁作用要强很多的另一种短程的作用,才能保证带正电的质子之间不会因为电磁相互的排斥作用而散开。

上世纪30年代发明并开始建造高能回旋粒子加速器之后,新粒子不断被发现。其中包括轻子、介子和各种反粒子等,它们的品种日益增多,令人目不暇接。到了上世纪60年代,观察到的不同粒子高达200多种,被科学家们笑称为“粒子家族大爆炸”。接二连三涌现的粒子新品种,让实验物理学家们兴奋雀跃,也使得理论物理学家们一筹莫展。

实际上,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理论物理学就一直充满了挫折与困惑。四十年代末量子电动力学的成功曾给物理理论带来了一段蓬勃发展的灿烂时期, 但在电子、光子相互作用上颇为成功的量子场论,搬到“强弱”相互作用上后,很快就遇到了困难。

对弱相互作用而言,为了拟合b衰变的实验数据而建立的四费米子理论,只适合低能情况,且无法用原来的重整化方法消除无穷大。并且,弱相互作用还经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不守恒”,三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吴健雄联手攻克的“宇称不守恒”就是一例。

对强相互作用,当时有一个汤川理论(Yukawa theory)可以消除无穷大的困难,但由于相互作用太强,使得具体计算中的微扰论无法应用。总之,种种问题使量子场论的研究一度陷于低谷。

与此同时,日益壮大的“粒子动物园”,又使理论物理学家遇到了与19世纪中期化学家所面临的同样困境——急需一个类似于“元素周期表”的“粒子表”来分类和整理这些粒子。直到20世纪70年代标准模型建立后,将大多数粒子看作是少数基本粒子的复合粒子,才逐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