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2.0,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标准,旨在确保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它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进行了划分,并规定了相应的安全要求和技术标准。
等级保护2.0将保护对象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安全保护能力:
- 第一级:能够防护免受个人的、拥有很少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攻击。
- 第二级:能够防护免受外部小型组织的、拥有少量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攻击。
- 第三级:能够在统一安全策略下防护免受外部有组织的团体、拥有较为丰富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攻击。
- 第四级:能够在统一安全策略下防护免受国家级别的、敌对组织的、拥有丰富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攻击。
- 第五级:未在标准中描述。
等级保护2.0包括安全通用要求和安全扩展要求。安全通用要求是所有等级保护对象必须实现的基本要求,而安全扩展要求则是根据特定技术或应用场景提出的个性化要求,例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和工业控制系统等。
等级保护2.0标准的主要变化包括:
- 标准的名称由“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变更为“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 调整了分类,包括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
- 调整了各个级别的安全要求,包括安全通用要求和针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扩展要求。
- 取消了原来安全控制点的S、A、G标注,增加了一个附录描述等级保护对象的定级结果和安全要求之间的关系。
等级保护2.0还强调了密码技术的应用,要求使用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认证核准的密码技术和产品,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
此外,等级保护2.0还提出了对安全管理中心的要求,包括系统管理、审计管理、安全管理和集中管控等方面,以及对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包括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记录表单等。
等级保护2.0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