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体资格
- 劳动合同:
- 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特定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另一方是劳动者,即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且劳动者一般需要符合法定就业年龄等条件。
- 例如,一个 22 岁的大学毕业生与一家互联网公司签订的合同通常是劳动合同。
- 劳务合同:
- 劳务合同的主体可以是法人之间、自然人之间或者法人与自然人之间。劳务提供方可以是各种组织或者个人,不受劳动法律法规中关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主体资格的严格限制。
- 比如,一家建筑公司与一个提供建筑设备租赁和操作人员服务的个体工商户签订的合同往往是劳务合同。
2. 合同性质
-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劳动者需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接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这种隶属关系体现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组织、指挥、监督等方面的管理权力。
- 例如,公司要求员工按照规定的工作时间上下班,遵守公司的考勤制度,员工需要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这体现了劳动合同下的隶属关系。
- 劳务合同:
- 劳务合同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合同关系。劳务提供方按照约定提供劳务服务,劳务接受方支付报酬,但劳务提供方相对独立,一般不受劳务接受方的劳动规章制度的严格约束,双方主要是依据合同约定来履行各自的义务。
- 比如,一位自由设计师为一家公司设计海报,双方约定好设计要求、交付时间和报酬等,设计师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场所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完成设计任务,公司通常不会像管理员工一样要求设计师遵守公司的考勤等规章制度。
3. 合同标的
-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即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组织指挥下,通过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这种劳动行为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 例如,在一家服装厂,工人通过裁剪、缝制等劳动行为制作服装,这些劳动行为是服装厂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是劳动合同的标的。
- 劳务合同:
- 劳务合同的标的是劳务成果或者劳务行为本身。劳务提供方可能是提供一次性的劳务成果,如完成一幅画作、开发一个软件;也可能是提供一定期间的劳务行为,如家政服务人员在一段时间内提供清洁服务等。
- 例如,一家企业委托软件公司开发一款手机应用程序,软件公司交付的应用程序这个成果就是劳务合同的标的;或者企业请一位清洁工人来打扫办公室,清洁工人提供的清洁服务行为也是劳务合同的标的。
4. 报酬性质
- 劳动合同:
- 劳动者的报酬通常具有工资的性质,工资是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技能、工作时间等因素,按照一定的周期(如月薪、年薪等)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的支付一般比较稳定,并且受到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关于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支付方式等诸多规定的约束。
- 例如,根据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企业每月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得低于该标准,并且工资一般是在固定日期以货币形式支付。
- 劳务合同:
- 劳务报酬的数额和支付方式主要由双方当事人自行约定,它的形式更为灵活。劳务报酬可以是一次性支付,也可以根据劳务进度分期支付。劳务报酬的数额可能根据劳务成果的质量、数量或者劳务行为的市场价格等来确定。
- 例如,一位自由撰稿人完成一篇文章后,根据与杂志社约定的稿费标准获得报酬,稿费可能是按字数计算,也可能根据文章的质量和受欢迎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并且支付方式可能是文章发表后一次性支付。
5. 社会保险缴纳
- 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有法定义务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些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目的是保障劳动者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和保障。
- 例如,企业需要按照员工工资的一定比例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员工在生病就医时可以享受医疗保险报销等福利。
- 劳务合同:
- 劳务合同中,劳务接受方一般没有为劳务提供方缴纳社会保险的法定义务。劳务提供方可能需要自己通过其他方式(如以个人身份购买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双方可以协商约定社会保险的缴纳事宜,但这不是法定的强制要求。
- 例如,一个个体装修工人与业主签订劳务合同,业主通常不会为装修工人缴纳社会保险,装修工人可能会自己购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或者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社会保险。
6. 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
- 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条件。这包括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符合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等。如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等职业伤害,用人单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 例如,在建筑施工现场,用人单位需要为建筑工人提供安全帽、安全绳等防护用品,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搭建符合安全标准的脚手架等工作设施,以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劳务合同:
- 劳务接受方对劳务提供方的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的责任相对较小,主要是按照合同约定来履行。如果双方没有特别约定,劳务提供方通常需要自己负责自身的安全防护等工作条件保障,但在一些情况下,如因劳务接受方的过错导致劳务提供方发生损害的,劳务接受方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 例如,一家公司请一位搬运工搬运货物,双方没有约定劳动保护事项,搬运工自己准备了手套等简单防护用品。如果因为公司提供的货物堆放不合理导致搬运工受伤,公司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但这与劳动合同下用人单位的法定劳动保护责任有所不同。
7. 合同期限
-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 例如,企业与员工签订为期 3 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 3 年期满后合同终止,除非双方续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没有明确的终止日期,员工可以在用人单位长期工作;以完成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在项目完成后合同即终止。
- 劳务合同:
- 劳务合同的期限可以由双方当事人根据劳务的性质、需求等因素自由约定,期限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是短期的一次性劳务服务合同,也可以是长期的劳务合作合同。
- 例如,一家公司与一位法律顾问签订为期 1 年的劳务合同,让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或者与一位临时促销员签订为期 1 天的劳务合同,让其在促销活动当天提供促销服务。
8. 解除合同的程序和后果
-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的解除受到劳动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般需要符合法定的情形,如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等,并且需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如提前通知工会、向劳动者送达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等。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也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如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提前 3 日通知用人单位)等。
- 例如,企业要辞退一名员工,需要证明员工存在符合法定辞退条件的行为,并且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辞退手续。如果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企业支付赔偿金。
- 劳务合同:
- 劳务合同的解除相对灵活,主要根据双方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和方式来执行。如果一方违反合同约定解除合同,另一方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形式和范围一般也是由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 例如,双方在劳务合同中约定,若一方提前解除合同需支付对方一定金额的违约金。如果劳务接受方提前终止劳务合同,劳务提供方就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要求其支付违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