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 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中国文学史分期

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 第一段:先秦
  •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诗经》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原始歌谣在口头流传。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诗经》的名称、收集、编订与传授

1、《诗经》的名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2、《诗经》产生的地域广阔。
        周颂和二雅产生于西周权力中心镐京及东周洛邑。鲁颂产生于鲁国权力中心曲阜,商颂产生于河南商丘。十五国风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余都产生于黄河流域。总体来看,《诗经》产生区域包括现在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北北部、河北大部,主要代表了北方文学成就。


《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

《诗经》按风、雅、颂三大类编排。
        这种编排所按标准,自古以来存在着各种不同说法。据近代学者考证,诗三百篇在古代是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根据地域和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1、“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十五国风分别为周南、召南、邺、都、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不知道什么字的)的乐调。
      分大雅31篇,西周作品;
      小雅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小雅作者的身份也不尽相同。

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总之,风是地方小调,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章。


表现手法
  1. 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是铺叙、议论、说理、描写的总称。
  2. 比:比喻,是象征、联想、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的统称。
  3. 兴:借助其它事物作为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兴是启发,也称起兴,是一种触景生情、缘景生情的联想式的开头方法。



《诗经》内容

《诗经》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1.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主要保存在《雅》、《颂》中。这一内容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周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其他祭祖颂歌,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

  2. 燕飨(xiǎng)
         以君臣,亲朋欢聚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 · 鹿鸣》中第一章云:
    “呦呦鹿鸣,食野之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3. 怨刺诗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汉书》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氏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这些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反映所谓的“变风”,“变雅”。
    如:国风中的《魏风 · 伐檀》,《魏风 · 硕鼠》,《陈风 · 株林》

  4. 战争徭役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这类诗歌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表现出与世界其它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更多的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
          另外,像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同仇敌汽,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
          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
    如:《小雅 · 采薇》,《幽风 · 东山》
    《诗经》中的徭役诗,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

  5. 婚姻爱情
         反映男女相慕相恋,婚嫁场面,婚姻家庭等,也表现出不幸福婚姻妇女的痛苦的弃妇诗。
    如:《周南 · 关雎》,《邺风 · 静女》,《卫风 · 氓》

《蒹葭》 选自 《秦风》
四言 二拍 重言 双声 叠韵

  1. 农事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新石器晚期时的仰韵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周人将自己的始祖与发明农业联系在一起。
           《诗经》中有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臣》、《噫嘻》、《丰年》等作品。而像《七月》这样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先秦叙事散文

历史散文

加固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

  1. 官学的打破:私人著书立说
  2. 士阶层的崛起
  3. 百家争鸣
  4. 政治斗争的需要

《尚书》 和《春秋》 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具有成熟的精神文化和深厚的文本形态。

《尚书》

是中国第一步历史散文集,原称《书》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也包括《虞书》。。。


《春秋》

经孔子编定,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史。
贡献在于开创了中国编年体体例,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 十四年 (前 722 - 前 481 年)

春秋笔法

       即孔子按照自己(儒家)的观点,对历史进行批判,用恰当的文字暗寓褒贬之意,表现了严格的历史倾向性。
       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

《左转》、《公羊传》、《榖梁传》



《左传》

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艺术成就
1、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2、善于描写战争,尤其是善于描写大的战役。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xiáo)之战、邲(bì)之战、鞌(ān)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来说,《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来写,侧重展示战争的背景,战前的准备,双方兵力的部署,力量的对比变化,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造成胜败的因果关系等等。这就更好地体现了总结历经验的要求。
3、《左传》虽是以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但在记事过程中,也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编年史的特点、《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段,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如晋文公、楚灵王等。
      《左传》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塑造人物,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4、善写行人辞令之美。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文字简洁精练,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言辞。再如,晋楚郊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云: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战国策》

共33卷, 杂记各个国的军政大事。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册,定名为《战国策》
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纵横家人生观,思想内容较为复杂。

艺术成就:
1、《战国策》塑造了诸多人物形象,尤其是策士形象。
        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洁之士如鲁仲连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如《燕策三》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3、《战国策》文章风格有辩丽恣肆、纵横捭阖的特点。
        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往往运用引类譬喻、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

它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

       着重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赋敛,争取民心,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并战争。其思想带有民本主义的倾向,因为“政在得民”,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刚性不阿,大胆泼辣。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枕。(安邦济世,救民水火)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它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七篇,是孟子与其弟子所著。采用类比,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2、《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榖。

①善用寓言
②气势浩然的文风,缘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③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炼准确。



《史记》

《史记》的体例 及 “实录” 精神

1、《史记》的体例
      《史记》创制了中国纪传体通史的格局,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是纲领。
其中主要内容为:

本纪:记载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帝王统治时期的大事记,实是全书的大纲。
本纪特点:
     1、详今略古:“略推三代,录秦汉”,三代指夏商周,年代久远,就简略记载。将秦汉史当作重点记叙。
     2、能从实际出发为那些虽非帝皇,但在一定时期为实际统治者的历史人物作本纪。(项羽、吕后等)

: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摘要。

: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些重大现象、问题及其历史演变的分门别类的记载,包括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礼、乐等,具有专门史的性质。

世家:记载历代侯王的史事。如《孔子世家》,此外还有较为特殊的《外戚世家》。

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也包括中国边远地带的有关民族的史事。

2、《史记》的人物刻画

  1. 吕巷之人的入传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涉及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这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他为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
         可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人物非常广泛。

  2.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史记》中人物众多且形象各具姿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比如同为战国策士的苏秦与张仪,同为刘邦重要谋士的张良与陈平。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他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

    《史记》中的人物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韩信之于漂母、亭长,王陵之于张苍等,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
           ②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等。知恩图报和以怨报怨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面,往往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出来。例如苏秦、范雎。
           ③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知恩图报的升华,是它的极端形式。司马迁本人是赞成这一信条的。比如豫让,聂政,荆轲,侯赢,贯高等。
           ④《史记》人物形象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比如项羽,曾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司马迁也写了很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如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

  3. 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
          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比如对刘邦的刻画。



秦代文学

秦代文学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

  1. 秦代时间较短
  2. 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极端专制主义政策
  3. 一系列压制思想的法令,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第一次历史记录。

成就:

  1. 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的《吕氏春秋》
  2. 李斯的政论文,刻石文。他的《谏逐客书》有文采,善用比喻,铺张排比,音韵铿锵,受到战国纵横家的影响。刻石文: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对后代的碑志文有很大的影响。



汉代文学

两代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过历史上鲜有的昌盛时期。

一方面,在文化政策上相比秦朝有很大的调整;
另一方面,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汉 代 文 学 { 散 文 { 西 汉 前 期 散 文 , 以 政 论 散 文 为 主 西 汉 中 后 期 散 文 东 汉 散 文 赋 { 骚 体 赋 汉 大 赋 抒 情 小 赋 诗 歌 { 四 言 五 言 七 言 汉代文学\begin{cases} 散文 \begin{cases} 西汉前期散文,以政论散文为主 \\ 西汉中后期散文 \\东汉散文 \end{cases} \\ 赋\begin{cases} 骚体赋 \\ 汉大赋 \\抒情小赋 \end{cases} \\诗歌\begin{cases} 四言 \\ 五言 \\七言 \end{cases} \end{cases} 西西




以上为本学期 大学语文 知识点汇总,望大家好好复习,拿到期望的成绩!

  • 4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ZC~Reunion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