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笔记(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系列文章目录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笔记(一)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笔记(二)



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PART 1 亲子教养的传承

    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

过往经历的影响

    也许你害怕承认,有时你对孩子的怒火就是压不住。你怕承认了以后,会使怒火加剧,导致愤怒的感觉更加真实。我希望你知道,这种愤怒其实并不是孩子触发的,是过往的经历唤醒了深藏你心底的感受,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放松下来,也不会因此而连累到孩子了。

破裂与修复

    破裂是指我们误解彼此,做了错误的判断,伤害了他人。在每个重要、亲密的家庭关系中,翻脸决裂是无可避免的。重点不在于关系破裂,而是要加以修复。

修复过去

    你有很多好的东西可以传承给下一代——例如你获得的关爱——你一定不想把你承袭的恐惧、憎恨、孤独或怨恨继续传给孩子。有时你会觉得很烦,就像你偶尔对伴侣、父母、朋友或自己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只要承认你偶尔会这样想,你就不会因为孩子唤起你内在的情绪,而立刻冲动地去惩罚他们。

如何自我对话

  1. 首先,找出那个声音。

  2. 别理会那个声音,也不要和它争论,把它视为一个难相处的人就好。它讲什么,听听就算了,别放在心上。例如,你可以心想:“反正你有权发表意见。”

  3. 走出舒适区。去做内在批评者说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会因此找到更多的自信。当你开始怀疑自己时,就回想你做到的事情。

  4. 意识到你把自我批评传给孩子的危险。知道那个危险性,会让你更有动力去注意它。

好父母/坏父母:不要轻易评判

    贴上“好父母/坏父母”的标签对我们毫无帮助,因为那些评判都是极端的。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与孩子和谐相处,即便是出于好意,有时也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但因为没有人想被贴上“坏父母”的标签,所以我们犯错时(每个人都会犯错),为了避免被贴上那个标签,我们会假装自己没错。

PART 2 孩子的成长环境

重点不是家庭结构,而是我们如何相处

    孩子生活中的人,构成了孩子的世界。那个世界可能是充满关爱的世界,也可能像战场一样纷争不断。努力避免家庭生活偏向战场那个极端,这非常重要。如果孩子总是心事重重,担心自己的安危及归属,他们就无法自由地对广阔的世界展现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对他们的专注力与学习都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

父母不在一起的时候

    即使你和孩子的另一位家长分居,只要你以尊重的方式提到对方,那就不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你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优点,而不是总强调对方的缺点。

如何使痛苦变得可以忍受

    如何帮孩子把痛苦变得可以忍受?在他们感到痛苦时,陪在他们身边。为了孩子,为了你最爱的人,你需要在场。敞开心胸面对和接纳孩子对你展现的情绪以及感受。

    你可能无法帮孩子消除痛苦,但是通过陪伴,而不是否认或推开他们,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煎熬的日子。

父母在一起的时候

    生活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能够接受、处理、拥抱改变,比抵制改变,试图找回失去的东西更积极有效。

争论的方法 ☆

    大多数家庭都会争吵,重点是你如何处理及化解冲突。不要让意见分歧破坏你们的关系,破坏孩子的环境。在和谐的家庭中,家人争吵时,仍会尊重及欣赏彼此,并想办法让自己的意见获得认可,也让自己的感受获得倾听和理解。

    现在我们来谈谈争论的基本要点。任何冲突都有脉络,那就是你们争论的主题。此外,还有你对冲突的感受,以及对方对冲突的感受。另外,冲突也有一个过程,亦即你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为了处理分歧,你应该首先 弄清你对环境的感受并让对方知道。下一步是了解对方对环境的感受,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如果不考虑彼此的感受,双方会越吵越激烈,开始打起我所谓的“事实网球”——把理由抛向球网另一面的对方,而且理由会越来越多。在这种争论中,双方的目的变成追求得分,而不是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处理分歧和冲突的方式,我称为“你看,那边有松鼠!”或俗话说的“顾左右而言他”。亦即改变话题,不谈正在困扰你的事情。刻意回避一切冲突,通常也会连同亲密关系一起回避,因为当太多的话题变成禁忌时,两人之间的默契和融洽也跟着失去了。

    第三种争论方式是牺牲自己。例如,你回到家时直接说:“别担心洗碗的事,待会儿我来洗。”遗憾的是,这种方式往往会演变成这样的状况:牺牲者不仅无法让别人感到内疚,最后他自己也会变得愤愤不平,责怪他人,或是变成迫害者,开始辱骂他人。

    这三种处理冲突的方式都无法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气氛。冲突导致孩子处于警戒状态,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感,也使他们对世界缺乏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会切换成某种紧急应对模式。

那么,什么才是理想的争论方式呢?

    处理意见分歧时,一次只解决一个议题,想想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别把怨气憋在心里,而是一次讲个明白。从那个问题带给你的感受开始讲起,而不是先攻击或责备对方。让我们回到洗碗的例子上——

    你可以这样说:“我早上洗碗后,晚上回家看到又有一大堆碗盘堆在那没洗,我觉得很难受。如果你白天就把碗盘洗干净,我会心情舒畅一些。”

    理想的争论不是以获胜为目标,而是在追求理解。对方可能会回应:“哦,亲爱的,对不起,我不想让你不开心。我今天事情太多,忙着处理,没顾上洗碗。我知道下班回家看到一堆脏碗盘很刺眼。” 听到这样的话,第一个人可能会回应:“我理解,你最近确实太忙。没关系,现在你来洗,我来擦干,好吗?”

    争论时,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使用 “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

    例如,你可以说:“你刷手机时,都不回我的话,我觉得很受伤。”而不是说:“你刷手机时,都不理我。”人们大多不喜欢被别人定型或归类,尤其是负面的类型。如果你只是描述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给你的感受,你是在谈论自己,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当然,没有一种抱怨方式是保证“有效”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抱怨可以确保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良好的互动不是为了操纵对方,而是为了培养和谐的关系。开诚布公地表达你的感受及需求,将有助于双方有效沟通。

    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承认自己的感受,了解及承认对方的感受,通常是处理家中无可避免的分歧的最好方法。这样做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减少家人间的怨恨,促进理解。孩子有了你们做榜样以后,将来更有可能效仿这种相互尊重及高情商的争论风格。

下面是一份摘要清单,当你谈论棘手的议题,或感到恼怒,或觉得你和对方快吵起来时,请记得以下几点:

  1. 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也就是说,不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不要坚持自己“很聪明”、对方“愚不可及”。一个人老是坚持自己是对的,那是对一段关系或一个家庭最大的耗损。与其想着谁对谁错,你更应该思考你们各自的感受。

  2. 定义你自己,而不是定义别人。所以要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

  3. 不要反应,而是反思。你不必在每次反应之前都先反思(我不是主张你放弃所有的自发性),但是如果你现在感到恼火或生气,我觉得暂时停下来了解原因是个好主意。如果基斯在上述例子中那样做,他会意识到,儿子向他要皮衣时所触发的怒火,其实不是儿子造成的。

  4. 接纳你的脆弱,而不是害怕示弱。在上述例子中,基斯意识到自己害怕变老,他想以愤怒来掩盖那种恐惧,而不是展现出脆弱。但是唯有展现脆弱,敞开心扉接纳自己,才可能培养亲近的关系。

  5. 不要径自认定他人的意图。不要设想太多或是把自己的想法硬套在他人身上,想办法了解对方的感受,如果你误解对方了,就坦然承认。了解自己及对方的感受不仅是良好协商的基石,也是健全关系及同理心养育的基础。开启这种互动永远不晚。我发现,当父母能做到上述五点时,亲子关系的模式通常会迅速改善。

培养善意 ☆

    在夫妻之间或家庭之中,能够顾及彼此的感受,需要大量的善意。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特别欠缺,那就要好好加强。

怎么做可以培养善意呢?有两种方式:

  1. 回应对方寻求回应或关注的请求;

  2. 在对方身上寻求慰藉,而不是把对方视为对手。换句话说,就是要合作与协作,而不是竞争。

    除了回应对方寻求关注的要求以外,还有一些事情也可以培养善意(或破坏善意)。你可以在伴侣、家庭成员、孩子的身上寻找他们值得欣赏的特质。或者,你也可以在他们身上寻找缺陷和错误。你可以表达你的欣赏或批评,你会越来越了解对方喜欢听哪种话。好消息是,善良的品格是会感染的。如果你是单向对伴侣展现善意,研究显示,伴侣也会感染你的善意,而随之展现出善意。

    展现善意不是自我牺牲或缺乏自信的象征。 善意不是指你生气时不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你会说明你的感受及原因,但不会责怪或侮辱对方。

    当有人对你说过或做过的事情感觉难过时,即使你是无意的,你还是应该倾听及确认对方的感受,而不是反驳或狡辩

PART 3 回应孩子的感受

    为人父母比任何事都更能教会我们这个道理:人类是先有感觉,之后才动脑思考的。婴儿与儿童特别重视感受。你如何因应及回应孩子的感受很重要,因为人类无论老幼,都需要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关注及了解自己的感受。

学习如何包容感受

    忽视或否认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有害。我们身为父母,可能并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做这种事,又或者,我们认为这样做最好。别人感到难过时,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感到难过的时候,否认他的感受是我们习惯做出的反应。

回应孩子的感受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你可能在这三种方式之间切换,视情绪或情况而定。

  • 压抑
    如果你是压抑的人,遇到强烈的感受时,你的自然反应是推开那些感受

  • 反应过度
    另一个极端表现是你非常同情孩子,变得跟孩子一样歇斯底里。
        如果你这样全盘承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以后也会不愿意对你表达任何情绪。他会认为他给你造成太大的负担,或者你过于融入他的情绪干扰了他。

  • 包容
    包容是指你可以肯定及确认你的所有感受。你认真看待一种感受,但不过度反应,只保持克制和乐观
        孩子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包容他们感受的容器。这是指你陪在他身边,了解并接纳他的感受,不会觉得他的感受令你产生压力。
        包容是指看到孩子的愤怒时,理解他为什么愤怒,帮他用言语表达出来,并为他找到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不让他受到愤怒的惩罚或被情绪压垮。

确认感受的重要

    如果你成长的过程中,每次感到难过时,情绪都遭到否定,你很容易以同样的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有一种阻止你犯这种错误的方式,就是像凯特那样,回想你以前难过的时候,大人的反应使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到更加难过。难过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曾经因为难过而遭到斥责,成年后也会对此耿耿于怀,当你现在遇到难过的事情哭泣时,可能会不自觉地为自己的反应道歉。

    不管你的情绪有多强烈,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控制及安抚孩子情绪的关键。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情绪不重要,你就无法充分包容孩子的情绪。如果你变得歇斯底里,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掌控,更遑论接纳孩子的情绪。

    你需要练习处理自己的情绪,不是去压抑情绪或彻底爆发,而是承认你的感受,并想办法安抚自己或接受周围人的帮助。

否认孩子感受的危险

修复关系,而不是冷战

    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就像我们一样,通常会以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敏感地关注情绪,并在破裂后修复,总是比冷战、争吵、争输赢更好。

去感受,而不是去处理

    确认孩子的感受时,最困难的一点,是你有不同感受的时候。例如,七岁的孩子深深叹一口气说:“妈妈从来不带我出去玩。”你一听可能会马上反驳:“瞎说,我们上周才去过乐高乐园!”或“我们经常出去旅行啊!你都忘了?”你可能会很生气,你花那么多钱,投入那么多时间,带孩子到处去玩,孩子却不知感恩,还埋怨你。

    你明明想和孩子培养一辈子的亲情,你也非常在乎孩子是否快乐,但当你否认孩子的感受时,你们的关系就开始疏远了。这时要你改变反应,你可能会抵触,但是你要知道,当人们的体验获得认可,而不是遭到质疑时,感觉都会更好,孩子也不例外。你应该要意识到,孩子只是在告诉你他的感受,你要把握这个机会与他产生共鸣,谈论他的感受,而不是急着否认他。

    否认负面的感受并不会让它消失,只会强化它。我们回头来看上面的例子。

孩子:妈妈从来不带我出去玩。
   
大人:你是觉得现在很无聊,很烦吗?(觉察背后的动机很重要)
   
孩子:是啊,我们都待在家里一整天了。
   
大人:嗯,是,那告诉妈妈你现在想做什么?
   
孩子:我想再去一次乐高乐园。
   
大人:乐高乐园很好玩,对不对?
   
孩子:对呀。

    这种对话会让孩子感到满意,而不会升温成争吵。孩子并不傻,他知道你不可能天天带他去乐高乐园,但他希望父母知道他想和父母在一起,和他一起感受。重点是安抚他的感受,让他学习接纳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人生不见得都会按照他想要的方式运作。

床底下的怪物

接纳每种情绪的重要性

    切记,当你幼年的孩子、成年的孩子,还有你的伴侣向你倾诉痛苦的感受时,你首先要确认那种感受,你是在帮他排解情绪,从而让他心情变好。

人必须快乐吗

    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说,苛求快乐反而会破坏生活。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或以转移我们或他人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

从感受中转移注意力

    如果你不断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或体验,你也在无意间导致他们难以专注。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的孩子伤害了自己,或感觉受到伤害,或愿望遭到否定,你让他从感受中抽离,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那他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棘手的事情上。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最要命的缺点:那会阻碍你与孩子培养良好、开放、亲近的关系。

PART 4 最初的孕育

    这一章谈为人父母的最初阶段——怀孕。这一部分也可以帮你更多了解亲子关系与现状。如果你的亲子关系正陷入僵局,这一部分的观点可以帮你修复关系。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才刚开始起步,这一部分可以指引你,朝着大家都企盼的终身亲密关系发展。

亲子关系从怀孕时开始

交感巫术

    你是在创造一个“人”来关爱与呵护,而不是在创造“艺术品”。

    我认为最有帮助的“交感巫术”,是把怀孕的经历想成一种胎教,通过子宫对胎儿讲述出生以后的状况。

你是哪类家长

  • 管控型家长比较喜欢让宝宝养成日常的习惯。管控型的家长认为,每天同一时间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因为孩子清楚地知道会发生什么,这样能减少意外情况。父母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果他们请了保姆,保姆也会依循日常惯例。喜欢秩序与架构,觉得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比较安心踏实的人,会倾向于做管控型家长。

  • 引导型的家长也相信可预测性对孩子很重要,但他们重视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常规,而是给孩子可预测的反应。所以婴儿知道他们发出的信号会得到回应,他们的需求通常会获得满足。这个理论的指导原则是,婴儿知道自己的世界是安全的,这让他感到安心。

    争论哪种家长更好,没有多大意义,基于文化背景或你自己成长的模式,你会偏向其中一种。而且你也不会定型,这个角色是流动变化的。

宝宝与你

规划分娩

讲述分娩经验

    请记得,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的意义,就是在每次出现出乎意料的状况时,尽快让人生回归正轨。出了什么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决问题。你努力去了解宝宝并建立亲子关系时,就是在回归正轨。

吃奶的本能

最初的关系

宝宝有什么感觉?

    躺在地板上。想象一下,当下你孤独、饥饿、口渴、不舒服,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觉。想象一下,你只有身体与感觉,但无法坐起来或翻身,也没有归属感,你只能躺在那里体验感觉。现在,想象一下,有人来拯救你,把你抱起来,让你感到舒服,搂在怀里,使你产生归属感是什么感觉,尽管你依然无法用言语表达,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身体和感觉。

支持:为了呵护孩子,我们也需要获得呵护

    你需要的支持,是一个真正倾听你的人,一个理解你的意思、接纳你的所有感觉的人,他就像某种平静的容器,包容你的一切。那个人之所以能够平心静气,是因为他知道,无论你有什么焦虑或经历什么厄运,那些事情终究都会过去。他的温和乐观可以帮你渡过难关。

    你需要这种支持,因为宝宝也需要你包容他的所有感觉,而不是视他为麻烦。此外,不是只有母亲需要情感上的支持,父亲也需要。人类不该是孤立、沉默、坚强的,我们是群居动物,是团体的成员,你应该寻求团体的协助。

依附理论

    依附关系的四种主要类型是:安全型、不安全/矛盾型、逃避型、排斥型。

  • 安全型的依附关系
    如果在襁褓时期你对亲密关系与食物的需求通常都能获得满足,长大以后,你会觉得其他人都很好。这表示你可以信任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心态乐观,很容易培养亲密关系,这些都有助于你过上美好的生活。你能认同自己,也能欣赏他人,这会让你的生活更幸运。就好像你突然被扔进沙漠时,总是有人援助你,你不需要拼命吸引别人的注意,就有人前来帮你。
       
    这就是我们想达成的目标。

  • 不安全/矛盾型的依附关系
    如果在襁褓时期你的需求总是不能获得满足,你常需要长时间哭喊,才能得到关注,有时甚至哭喊很久也无人过问,你会觉得自己遭到忽略、漠视,以为你需要制造很多噪声才能获得关注。你无法把他人的陪伴视为理所当然,总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你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欣赏不了他人,难以对人产生信任。这就好像你必须在沙漠里不停地上蹿下跳,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那些人通常会离你而去,不带你一起走。虽然人生的首次经历会留下深刻的烙印,但未来如果能调整关系模式,你还是有可能发展出安全型的依附关系。

  • 逃避型的依附关系
    如果你经常哭泣,但大家都不理会你的哭泣,你通常会放弃。你的内在信念会变成:“反正我无法获得关注,那又何必尝试?”你不相信自己对别人有影响力,不会期望别人理解你,你认为自己是独来独往的独行侠。你在沙漠中看到有人经过时,尝试几次求助后最终会停止挥手,因为你觉得挥手也没有意义——别人可能会认为,既然你没有挥手或哭泣,你应该不需要他们。这种关系模式的缺点是,在往后的人生中,你无法让别人接近你。不过,就像不安全型的依附关系一样,通过大量的练习与努力,你还是可以改变的。

  • 排斥型的依附关系
    想象一下,你在沙漠里,别人从不停下来。即使他们停下来,也不会看到你的需要,而是期待你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他们还虐待你,不给你食物,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想象一下,那会对你的信念以及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你可能会把别人视为伤害的来源,你不会培养出同理心,你也不相信道德和良心。

强迫性的哭喊

    我们永远无法与孩子完美地同步,无法像胎儿在子宫里那样和他同呼吸共命运,误解及关系破裂在所难免。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去关心孩子,及时地回应他的要求,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从子宫转移到外部世界的过程尽可能顺利。你听到的哭声是本能的强迫性呼喊。孤独就像不舒服、口渴或饥饿的感觉一样,需要被人关注,才能维持个人心理健康。

不同的荷尔蒙,不同的你

不要害怕孤独 ☆

    排解孤独之所以让人感觉如此困难。孤独感会引发一种对社会威胁与排挤的高度警戒状态,使我们对于自己可能遭到排斥或冷漠对待异常敏感。当我们对人心存戒备时,我们的行为反而更有可能导致我们遭到拒绝。我们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但又不敢把自己拉回中心,以免再次被排挤——因此我们又进一步抽离人群。这就是当你预想自己会遭到拒绝,结果就完全应验的原因。

排解孤独

  1. 准备好辨识自己何时陷入孤独。不要否认它,也不要因为感到孤独,而对自己妄下负面的评断。

  2. 了解孤独对你的影响。切记,作为社群动物,感到孤独是危险的。

  3. 学会辨识那种高度警戒状态,以便克服它——不要像果蝇那样。很多情况下,新手父母不想参加团体活动,是因为他们对团体感到不屑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你应该注意自己是否出现那种优越感或自卑感。孤独让你产生了不信任感,那种自以为高人一等或不如别人的想法,只是你紧抓着不信任感不放的借口。

  4. 主动走出去,让别人可以接触你。看看你附近有哪些亲子团体,看你是否能上网认识附近的其他家长,邀请朋友来找你或去拜访友人。

产后抑郁症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