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大美是简洁,所谓的简洁、纯粹,不是一个不懂世事的孩童,而是一个历经风霜的老人。他尝过人生百味,到最后,淡饭清茶足矣。他的心,将所有的复杂都过滤干净,所剩的,就只有纯粹了。 —— 白落梅
高三的时候,通过同学推荐接触到了白落梅的文字,立刻就被吸引上了。在网上搜了一些经典的语录,打印出几页,每天早读的时候都读一读,收获了一些美好与平静,高三紧张的节奏似乎也在清晨的读书声中停滞了下来。
犹记得“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这句经典语录,读上去充满了禅意,这文字多么美好呀!也许那时的我并不能懂得太多,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仍旧能感到心灵得到了某种滋润。
后面看到了白落梅写的林徽因传——《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才女笔下的才女让人惊艳,这本书也是年轻时最后接触到的白落梅的文字。
时光荏苒,高三早读一遍遍阅读过的那些文字在某个记忆的角落等待着被唤醒。
一晃又是几年,在骑行 318 的时候在康定一家书店中又再次邂逅了白落梅的文字,看到了她的一些著作。看了看书的名字便决定回家后要买几本她的书来看看,再次感受下落梅风骨、秋水文章的美好。
去年买了《如花美眷 敌不过似水流年》、《寻寻觅觅 却是旧相识》、《世间所有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这三本书来读。书名起的非常有韵味,书中穿插着各种禅意的文字,文字仍旧是那样的清白、美丽。
读完后我却有点失望。从书中看到了许多刻意的文字技巧,看到了许多华丽的句子,却感觉有些漂浮,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某些故事情节也是在为展现这一技巧而搭台子,却少了些客观与真实性,让人有些审美疲劳。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近想来可能是因为我对文字的追求不太一样吧!最早的时候我写的一些文章中穿插着诗词,这些东西是那时我引以为荣的对象,其实不过是找了个卖弄知识的舞台。记得初中毕业前曾经写过一篇这样的文字,分享给班里语文功底很好的一个同学看,期待得到她的夸赞。最后她说写的挺好,能够用一些诗词,除此无它。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其实她可能是在委婉的表达文章中除了用了一些诗词外其实别无是处。
文字在时间中不断发展,最终这些诗词告别了我的文章,华丽的文采也逐渐地消逝了,文字的严谨性与通俗性得到了提高,逐渐告别了无病呻吟,字里行间中有了些自己的思考。现在我在努力让我的文字变得更朴素、更真实一点,我觉得这个方向是相对正确的。
在阅读《胡适口述自传》的时候,看到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的八条建议,我深有同感。下面便是这八条建议的内容:
- 须言之有物
- 不摹仿古人
- 须讲求文法。
- 不作无病呻吟
- 务去烂调套语
- 不讲对仗
- 不避俗字俗语
其中的几条建议在我的文字发展中也曾遇到过,我的认同感很高,同时也想以上面建议的内容作为自己后续文字发展的目标。不避俗字俗语这点我做的不够好,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尝试去组织大型的文字形式。不过我觉得贾平凹的书中这点写得很好,每次阅读都仿佛带我回到了家乡那个环境中。
既然我对自己的文字有这样的期许,我不由得要带上这种期许的眼光来审视过去阅读的文字,这就有了我在阅读白落梅书时的失落。尽管如此,某些简短的文字仍旧攫住了我的心,如文首那段,也许也可以成为某种人生的追求。
上周搬家前送出了一些书,其中也包含白落梅的那三本书,也许真是到了说再见的时刻,可那些曾经流淌过我心上的文字又如何能够将它遗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