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自习室埋头苦学两小时后,哈欠连天、眼皮沉重,手指却不自觉地摸向口袋里蠢蠢欲动的手机。刷起美剧或抖音的瞬间,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转眼半小时流逝。
重新捧起书本时,涣散的注意力却像断了线的风筝,怎么也收不回来。你摇摇头,把这归咎于"今天状态不好"。
周末早晨,你在被窝里刷着手机,心想"反正周末就该放松"。可奇怪的是,明明躺着刷了一上午短视频,疲惫感没有得到释放,反而越来越重了。
朋友圈里,好友们也在抱怨,"周末比上班还累",这条动态让你莫名心安——原来大家都这样。
但这真的只是状态问题吗?或许,我们缺的不是休息时间,而是不会高效休息的艺术。
那些看似放松的刷手机时光,实际上只会让大脑陷入更深的疲劳漩涡。真正的休息不是放纵注意力流浪,而是有意识地给大脑按下重启键。
越需要你主动集中专注力的活动,越能让你的大脑得到休息,而那些使你被动专注的活动,反而会拖垮你的大脑,这的确有悖于我们的本能。
01 被动专注:越休息越累的元凶
当进行被动专注活动时(如刷短视频/追剧):刺激多巴胺快速释放,但抑制前额叶活动,引发θ波(4-7Hz)主导的「注意力碎片化」状态。
被动娱乐的认知代价:频繁的任务切换,消耗葡萄糖(大脑主要能量)的速度比持续专注快3倍。
也就是说其实当你在刷短视频,打游戏时,追剧时,你消耗的大脑能量反而会是你深度工作、学习的三倍。
实验依据:MIT神经科学团队发现,被动娱乐后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活跃度反升27%(导致疲劳感加重)(Annals of Neurology, 2021)
实验数据: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监测显示,刷手机1小时引发的注意力残留效应(Attention Residue)持续达40分钟(Gloria Mark, 2022)
02 主动专注:正确休息的途径
当我们进行需要主动专注的活动时(如深度阅读/乐器练习/编程),激活前额叶皮层和默认模式网络的协同工作,促进α脑波(8-12Hz)产生,诱发「心流状态」。
实验依据2017年《Nature Human Behaviour》研究显示,30分钟心流活动后,被试的认知恢复效果相当于90分钟睡眠。
研究案例:柏林音乐学院实验证实,90分钟乐器练习比同等时长刷剧的疲劳恢复效率高58%(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0)
这种感觉其实可以很容易体会得到,当我们看完书或者运动完后,你并没有因为专注力集中,而感到特别疲惫,反而大脑特别清醒和舒服,而刷完视频、打完游戏、看太多社交媒体之后会让你的大脑感觉一团浆糊。
这也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的好处,在自己感兴趣的技能上,我们更容易投入其中,进入心流状态,让大脑深度休息。当我们回到工作中时,才能更加高效的工作。
最后附上一张deepseek老师,给出的高效休息活动表,看看你的休息活动排名如何?
这个时代,很少会有人认真的看完一篇文章,
如果你做到了,可以留下评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最后,别忘了点赞呦!更多精彩读书文章,可关注公号:杰阅践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