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摘&心得之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3)

文章讨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课题分离,强调父母不应过度干涉孩子的课题,而应建立信任关系。同时阐述了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个体应学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不被他人的期望和评价束缚,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减轻烦恼。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是一本惊艳的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 青年:那么,闭居在家的情况怎么样呢?也就是像我朋友那样的情况。即使那样,您依然要说“课题分离”“不可以干涉”“跟父母无关”之类的话吗?
  • 哲人:是否从闭居在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或者如何解脱出来,这些原则上是应该由本人自己解决的课题,父母不可以干涉。虽说如此,但毕竟不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所以需要施以某些援助
  •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否想要真诚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起那种信赖关系。
  • 青年:那么,假如先生您的孩子闭居在家,您会怎么办呢?请您不要作为哲学家而是作为一个父亲来回答这个问题。
  • 哲人:首先,我会断定“这是孩子的课题”。对孩子的闭居状态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而且,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予援助。如此一来,察觉到父母变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今后如何做这一课题了。他可能会寻求援助,也可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 青年:如果闭居在家的真是自己的孩子,您也能够那么想得开吗?
  • 哲人: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弃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当然,我也会担心甚至想要去干涉。但是,刚才我也说过:“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该如何区分“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与“不强迫孩子为父母的期待而活”的分寸感呢)
  • 青年:您是说就连家人也要划清界限?
  • 哲人: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 青年:者太奇怪了!先生,您一方面宣扬爱,另一方面又去否定爱。如果那样与别人划清界限的话,岂不是谁都不能信任了吗?!
  • 哲人: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即使对方不如自己所愿也依然能够信任和爱吗?阿德勒所说的“爱的课题”就包括这种追问。(也许需要一些尺度,例如最起码不能伤害自己的底线)
  • 青年:太难了!这太难了!
  • 哲人:当然。但请你这样想,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 青年:……我还是不能理解。

  • 哲人:那么,假设你父母强烈反对你所选的工作。实际上他们也反对吧?

  • 青年:是的,虽然没有正面激烈反对过,但话里话外常带着嫌弃的意思。

  • 哲人:那么,假设他们进行了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反对,父亲大发雷霆,目前痛哭流涕,总之

  • 都想方设法地反对,甚至威胁说绝对不会承认图书管理员儿子,如果不和哥哥一起继承家族事业就与你断绝亲子关系。但是,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 青年:不,请等一下!先生您是说“无论让父母多么伤心都没有关系”吗?

  • 哲人:没有关系。

  • 青年:先生在打趣吧!哪里有推崇不孝顺的哲学呀!

  • 哲人: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 青年:别人如何看自己,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那都是对方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先生您是这个意思吗?

  • 哲人:分离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请你想想前面那位老婆婆说的“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话。她的话一语道破了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亦无必要左右)

  • 青年:哎呀,道理是明白,理性上也可以接受!但是,感性上无法接受这种蛮横的论调!

  • 哲人:那么,请你从别的角度考虑一下。假设有人正苦恼于公司的人际关系。有一个毫不讲理的上司一遇到事情就大发雷霆。无论你怎么努力,他都不给予认可 ,甚至都不好好听你说话。

  • 青年:我的上司就是这样的人。

  • 哲人:但是,想要获得这个上司的认可,你最先应该想到的或许就是“工作”吧?但工作并不是用来讨公司同事欢心的事情。
    上司讨厌你,而且毫无理由地讨厌你。倘若如此,你就没必要主动去迎合他。

  • 青年:按道理来讲是这样。但是,对方可是自己的上司啊!如果被顶头上司疏远的话,那就无法工作。

  • 哲人:这也是阿德勒所提到的“人生的谎言”。因为被上司疏远所以无法工作,我工作不好全是因为那个上司。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是搬出上司来做“干不好工作”的借口。就像患上脸红恐惧症的那个女学生一样,你也需要一个“讨厌的上司”的存在,以便在心里想:“只要没有这个上司,我就可以更好地工作”。

  • 青年:哎呀,先生您并不了解我和上司的关系!请不要妄加猜测!

  • 哲人:这就是与阿德勒心理学的根本原则紧密相关的讨论。如果生气的话,就根本无法冷静思考。认为“因为有那样一个上司,所以无法好好工作”,这完全是原因论。请不要这样想,而是要反过来这样看:“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或者认为:“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这就成了目的论式的想法。(莫非只有无能的打工人,没有无能的上司吗。如果上司又是另一层面的打工人,他又是否产生了悖论?)

  • 青年:用先生您自己主张的目的论来看也许是这样,但我的情况并非如此!

  • 哲人:那么,假如你会进行课题分离又会如何呢?也就是说,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如果你能够这样去理解,事情就会截然不同了。

  • 青年:但是,那……

  • 哲人:我们都苦恼于人际关系。那也许是你与父母或哥哥之间的关系又或许是工作上的人际关系。而且,上一次你也说过吧?希望获得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的建议是这样。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 青年:……是呀,先生您之前说今天的议题是“自由”,这一点我渐渐看出来了有呀。

  • 哲人:是的,我们马上就要说到“自由”了。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