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女性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活跃度与日俱增。诞生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女主”、“独立女性”、“时髦小姨”等人设近年来颇为流行,这引发了对于新媒体与女性关系的思考:新媒体究竟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东风,还是披着自由外衣的粉红桎梏?
"时髦小姨",一种新媒体时代的女性绑架
一、算法凝视:性别偏见与刻板印象
(图片来源:http://xhslink.com/a/UyuQnFDF0Ja8)
新媒体自由平等的表象下,暗藏着性别压迫机制。算法基于用户历史数据来推测其兴趣,从而进行内容推送,但这种推荐系统本身就是社会性别偏见被延续且放大后的产物。女性用户常被根据性别与年龄“先入为主”地推荐美妆、减肥、育儿等“女性化”的内容,而学业职场相关的内容则更多被推荐给男性(闫静等,2023)。
(图片来源:https://globalwitness.org/en/campaigns/digital-threats/new-evidence-of-facebooks-sexist-algorithm/)
以脸书为例,在广告投放实验中,收到技工和飞行员招聘广告的用户中男性占比分别为94%和74%,而收到幼师和心理师招聘广告的用户中女性占比分别为93%和86% (New Evidence of Facebooks Sexist Algorithm, 2023)。这种算法偏见不仅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还依托于传统性别分工限制了女性就业的更多可能性。
二、审美规训:颜值至上与容貌焦虑
(图片来源:http://xhslink.com/a/x4OdVRSX8Ia8)
依托于新媒体平台的“美丽行业”,实质上是传统性别审美的数字化延伸。这个产业借由社交媒体反复强调美容护肤、健身塑形等与外在美相关联的活动对女性的重要性,传播并推崇着“直角肩”、“口罩腰”、“白幼瘦”等外貌标准。新媒体通过大红大紫的网红和明星锻造女性的审美,将颜值放大为她们成功的唯一原因,隐秘地洗脑女性只有年轻貌美、身量纤纤才是值得追求的品质。
(图片来源:http://xhslink.com/a/tSsgNCfjFJa8)
研究数据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对自身形象的满意度呈负相关(宋素红等,2019)。在社交平台上,用户习惯于进行外表比较,当人们面对优越个体时,就容易导致身体自尊下降。新媒体平台上遍布着经过编辑的完美形象,长期浸淫在宣扬非正常审美理念的文字和图频中,辨识力弱的女性很容易被这种思想同化,滋生容貌和身材焦虑,陷入自我规训与身体改造的恶性循环之中(陈琪,2023)。
三、突围之路:平台治理与女性主体意识培养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该如何构建女性友好的社交环境?
- 完善平台治理:平台应建立性别平等的算法机制,避免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推荐。同时,应健全网络性别歧视投诉渠道,打击恶意规训、骚扰女性的行为。
- 强化主体意识:社会应引导女性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培养女性对新媒体内容的批判性思维。此外,支持女性在科技、政治、商业等非传统领域的参与和表达。
(图片来源:《律政俏佳人》)
新媒体既不是女性解放的乌托邦,也不是无法逃脱的数字牢笼;
它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女性主题如何被传播,女性用户如何去解读。通过严格网络平台管理和加强女性主体意识,新媒体将为女性主义觉醒开辟新可能。女性始终要将自我定义权牢握于掌心,不在新媒体时代随波逐流,不被社会规训的价值束缚。加缪在《局外人》里这样写道:我就要活出真实的自已,哪怕成为你眼中的局外人。
参考文献:
陈琪. (2023). 社交媒体引发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作用机制研究. 传媒论坛, 6(05), 24-27.
宋素红, & 朱雅琪. (2019). 社交媒体使用与女性负面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 当代传播, (06), 29-38.
阎静, & 朱晓颖. (2023). 数字时代算法性别歧视及其多元化治理.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0(03), 43-126.
New evidence of Facebook’s sexist algorithm. (2023, June 12). Global Witness. https://globalwitness.org/en/campaigns/digital-threats/new-evidence-of-facebooks-sexist-algorit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