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软考 网工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1、在开发一个系统时,如果用户对系统的目标是不很清楚,难以定义需求,这时最好使用 ( ) 。
A.原型法
B.瀑布模型
C.V-模型
D.螺旋模型
答案:A
解析: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所以当用户对系统的目标不是很清楚,难以定义需求时,最好用原型法。
2、软件开发的增量模型( )。
A. 最适用于需求被清晰定义的情况
B. 是一种能够快速构造可运行产品的好方法
C. 最适合于大规模团队开发的项目
D. 是一种不适用于商业产品的创新模型
【答案】B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査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增量模型是一种阶段化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在该过程模型中,客户提出系统需求,并指出哪些需求是最重要的。
开发团队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每个构件由多个相互作用的模块构成,并且能完成特定的功能。
其优点包括:能在较短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一些有用的工作产品;逐步增加产品的功能,使用户有较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产品;项目失败的风险较低;优先级最高的服务首先交付,然后依次将其他构件集成进来,这意味着最重要的服务将接受最多的测试。因此增量模式是一种能够快速构造可运行产品的方法,也适用于竞争激烈,需要快速发布产品的市场环境。
知识点总结:
软件开发常用的6种模型:
1.瀑布模型:将软件开发项目划分为制订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6个阶段。并确定了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优点是规范化过程,有利于评审。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容易产生需求偏差。
2.原型化模型:开发人员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就需求达到一致意见,开发一个原型并运行。然后对原型进行反复修改完善。优点是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缺点是维护困难,不适合大型系统。
3.演化模型: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分析构造该第一个初始版本,然后根据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建议进行改进,产生新的版本,重复这一过程,使用户最终获得满意的软件。
4.增量模型:整个软件产品被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开发人员逐个构件的交付产品。优点是适应变化,降低开发风险。
5.螺旋模型:综合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优点,增加了风险分析。适用于大型复杂的系统开发。优点是支持用户需注的动态变化,降低风险,缺点是增加开发成本。
6.喷泉模型:主要用于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核心特点是迭代。所有开发活动没有明显边界,允许各种开发活动交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