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1.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特点:集成度低,体积大,功耗高,运行速度慢,操作复杂
(2)第二阶段(1957-1964):晶体管计算机
特点:相对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可靠性高,配备显示器
(3)第三阶段(1964-1980):集成电路计算机
特点:操作系统诞生
(4)第四阶段(1980-至 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特点:集成度高,速度快,体积小,价格低,用途广泛
1.2.1 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
1、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
2、冯诺依曼机
(1)计算机硬件由五大部件组成: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于存储器,可按地址寻址
(3)指令和数据以二进制码表示
(4)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5)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要求计算机完成的功能必须事先编制好相应的程序,并输入到存储器中,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是运行程序的过程
(6)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经过运算器)
1.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1、机器字长
CPU一次能处理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实际上指该计算机中的运算器的位数
2、运算速度
(1)CPU主频(f):CPU内部时钟的频率,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
(2)CPU时钟周期长(T):主频的倒数、CPU执行操作的最小时间单元
(3)CPU执行时间:表示CPU执行某段程序所需的时间
CPU 执行时间 = CPU时钟周期数 * CPU时钟周期长
(4)CPI:表示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钟周期数
CPI = 执行某段程序所需的CPU时钟周期数 / 该程序包含的指令条数
(5)MIPS:表示每秒执行多少百万条指令
MIPS = 指令条数 / 执行时间 * 10^6
MIPS = f / (CPI * 10^6 )= 指令条数 /(时钟周期数 * 时钟周期长)
第二章 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2.1.1 数制之间的转换
1、二进制转换其他进制:
八进制:3个二进制位为1个八进制位
十六进制:4个二进制位为1个八进制位
2、十进制转换其他进制:
整数部分:除基取余法 低位到高位 先取得的"余"是整数的低位
小数部分:乘积取整法 高位到地位 先取得的"整"是小数的高位
注意:有的十进制小数无法用二进制精准表示,如0.3
2.1.2 真值和机器数
真值:实际的带正负号的数值(符合人类习惯的数字)
机器数:正负号需要被数字化(数字实际存到机器里的形式)
2.1.3 BCD 码
1、8421码
有权码
每4个二进制位对应一个十进制位(有6个冗余状态)
8、4、2、1分别对应每一位的权值
0000~1001 分别对应0 ~ 9,进行加法后若超出该范围(1010 ~10010),则需 +0110进行修正(强制向高位进1)
2、余3码
无权码
8421码 +(0011)
3、2421码
2、4、2、1分别对应每一位的权值
表示0 ~ 4时最高位为0,表示5 ~ 9时最高位为1
2.1.4 ASCII 码
1、ASCII 码:
通常用8bit表示一个字符,最高位都为0
共128个字符,0 ~ 31、127位控制/通信字符,32~126为可印刷字符
所有大写字母、所有小写字母、所有数字的编码都是连续的
2.1.5 校验码
1、数据校验码和码距
码字间的距离:两个码字之间有几个位不同
码距:一个编码方案中,合法的最小的码字间的距离
若码距 = 2,有检错能力;若码距 = 3,可能有纠错能力
2、奇偶校验码的形成
在信息位的首部或尾部添加一个奇偶校验位
奇校验:整个校验码(信息位和校验位)中 “1” 的个数为奇数
偶校验:整个校验码(信息位和校验位)中 “1” 的个数为偶数
3、循环冗余校验码
移位(补零):生成多项式的最高次幂
2.2.1 定点数的表示
1、有符号数的表示
(1)原码
(2)反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