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的起源

本文探讨了从萨伊定律到凯恩斯理论的转变,指出总需求在短期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有效需求不足。同时,提到了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凯恩斯主义的适用边界。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20 世纪 30年代以前,人民信奉的定律是萨伊定律,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经济学家,古典自由主义者。他是继亚当斯密,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派兴起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学伟人。

他认为“有供给就一定会有需求,所以不必担心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观点被称为“萨伊定理”。但 20 世纪20 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 30 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产过剩和严重时也打破了萨伊定理的神话。

凯恩斯在批判萨伊定理中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这就是说,由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在短期中是既定的,这样,决定经济的就是总需求。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引起 30 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解决的办法是政府用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

包括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凯恩斯强调的是财政政策。

凯恩斯重视消费的增加。1933 年当英国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凯恩斯曾在英国 BBC 电台号召家庭主妇多购物,称她们此举是在“拯救英国”。

在《通论》中他甚至开玩笑的建议,如果是在没有支出的办法,可以把钱买入废弃的矿井中,然后让人去挖出来。

陈岱孙,原名陈总,1900 年10 月 20 号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故事中的经济学启示:蜜蜂的寓言和有效需求理论对传统节俭思想的否定正确与否呢?这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对生产有促进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是针对短期内总需求不足的情况。

当然,这种刺激总需求的理论与政策并不是普遍真理。起码有两种情况下,这种理论并不适用。

其一是短期中,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增加需求会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胀。
其二是在长期中,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资本来自储蓄,要储蓄就要减少消费,并把储蓄变为另一种需求一一投资需求。这时,提倡节俭就有意义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菜鸟特工007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