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千倍压缩背后的技术原理之环路滤波

随着5G的成熟和广泛商用,带宽越来越高,让传输视频变得更加容易。移动设备算力的提升、存储容量的提升,也使得视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视频相关的技术,特别是视频压缩技术,因其专业性,深入开发的门槛较高,在实时通信场景中,视频压缩技术更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在实时通信场景下,不仅对时延和设备适配的要求很高,对带宽适应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开发一款满足实时通信要求的编解码器,难度很大。

此前,我们已经在《深入浅出理解视频编解码技术》一文中简要介绍了视频编解码基本框架,也在《揭秘视频千倍压缩背后的技术原理之预测技术》深入分析了该框架中的预测技术,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剖析其中的环路滤波模块。

PART 01 什么是环路滤波?

基于块的混合编码框架一直是多种视频编解码标准的核心。在编码视频的时候,人为地将视频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块,再进行预测和补偿,然后再对预测残差进行变换和量化,这一过程都是基于块进行的,在重建视频的时候,在不同的块的边界上就会出现不连续性,这样的不连续性,也就是常说的“块效应”,如图1-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1-1环路滤波前的重建图像

通常人眼会对这样的不连续性比较敏感,很容易感受到视频的清晰度下降。块效应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基于块的变换和量化操作,量化误差导致不同的块的重建样本产生了不同重建值,从而产生了边界;另外,由于运动补偿时,相邻的编码块的预测值,并不一定来自同一帧的相邻块,也会引入虚假边界;类似的,帧内预测不同的预测模式,生成预测值的方式不同,也会引入虚假边界。

为了减少视频中块的不连续性带来的主观质量下降,可以对重建视频进行滤波操作,如图1-2,经过滤波之后,视频的主观质量有了明显地改善,虚假的块边界平滑了,更为接近原始图像。从图中也可以发现,平坦区域,块效应更加明显,纹理丰富的区域(树叶),有自然的图像边界,也有编码引入的块边界,块效应相对不明显,同时,环路滤波器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区分“真”、“假”边界,防止对图像本身已经有的自然边界进行平滑,导致失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1-2环路滤波后的重建图像

在较早的编码标准中,如MPEG-2,该操作都是在后处理阶段进行的,即视频流在解码重建后,输出之前进行滤波,以减少主观上的不舒适性。从H.263附录J开始,引入了“环路滤波”,之所以叫“环路”或者“In-loop”,是因为该滤波器在解码的闭环当中,如图红色模块所示,码流中的语法元素解析后,进行反量化和反变换,并与预测值叠加,得到重建图像,该重建图像将先进行环路滤波,再输出显示,同时作为参考图像,以便于后续的视频帧进行运动补偿。

由于环路滤波的引入

  • 2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