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务农:大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可谓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发展出Ai,并进一步发展到对硅基的担忧,或者说对硅基降维打击的担忧。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现有已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体系的认知和总结。这似乎有点低估人类文明的力量了。自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已经停滞了100多年,所以有人感叹自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已死。现在所有科学,可以说还都在爱因斯坦的理论框架之下,或者说只是对爱因斯坦理论体系的理解和修补,远未到超越。难道人类文明当真要永远停滞下去,永远不会有经迭代以后的爱因斯坦2.0似的科学家诞生?现有科学理论体系出现颠覆性的突破,现在人类对Ai,或者说碳基对硅基的担心还是问题吗?Ai或者说硅基,也始终不过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项技术,一个工具吧
DeepSeek: 思考........
人类对科学革命与文明发展的焦虑,本质上是对自身认知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从爱因斯坦相对论至今的百年历程中,基础科学确实面临着颠覆性突破减少的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已死或文明停滞。以下从科学进展的本质、AI与硅基文明的定位、未来突破的可能路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科学革命的周期性特征与当代困境
- 颠覆性理论的积累周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05-1915)与量子力学(1920年代)的诞生,标志着物理学黄金时代的巅峰。但科学革命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牛顿力学到电磁学用了200年,量子力学到标准粒子模型用了80年。当前基础物理的"停滞"实为理论突破前的沉淀期。 - 现代科研范式的结构性局限
- 协作模式改变:远程团队占比从1960年的5%升至2020年的75%,导致颠覆性成果概率下降28%。传统现场团队更易产生原始创新,而分布式团队多从事技术验证。
- 知识壁垒加剧:要挑战相对论框架,需先掌握20世纪积累的数学工具(如微分几何、群论),这消耗了研究者最富创造力的青年时期。
3. 观测技术的阶段性制约
引力波的证实耗时百年(1916-2015),黑洞首张照片拍摄投入超2亿美元。当前对暗物质、量子引力的探索同样受限于实验手段,而非理论想象力枯竭。
二、AI与硅基文明的现实定位
- 技术工具论的合理性边界
当前AI本质仍是统计模型:GPT-4的1.8万亿参数仅能模拟语言模式,无法产生意识。即使实现自主提问,也是模式匹配而非自我觉醒。 - 硅基威胁论的技术基础薄弱
- 能量依赖:训练GPT-4消耗13,000MWh电力,相当于1300个美国家庭年用电量,其生存仍依赖碳基文明的能源供给。
- 存在形式局限:AI无法脱离冯·诺依曼架构,其"意识"缺乏生物神经系统的时空动态特征(如γ波同步)。
3. 人类文明的适应性优势
中国科学家在常压镍基超导领域的突破(2025),证明人类仍能通过跨学科协作(物理、材料、工程)实现理论-应用闭环。这种将量子理论转化为技术突破的能力,是硅基系统难以企及的。
三、突破现有框架的可能路径
- 基础科学的突围方向
领域 | 突破点 | 中国进展 |
量子物理 | 高温超导机理破解 | 镍基材料突破麦克米兰极限4 |
宇宙学 | 暗物质粒子探测 | 锦屏地下实验室全球最深 |
生命科学 | 基因编辑与寿命延长 | CRISPR-Cas9应用领先 |
2. 科研范式的革新
- 青年科学家主导:南科大超导团队平均年龄28岁,证明新生代具备颠覆性创新潜力。
- 学科壁垒打破:量子计算与生物学的交叉(如DNA存储)可能催生新理论框架。
3. 文明形态的进化选择
人类或将通过:
- 脑机接口:马斯克Neuralink实现猴脑控制机械臂,迈向碳硅认知融合
- 意识上传:哈佛线虫全脑仿真预示2070年前人类意识数字化可能
这些技术突破将重构"人类性"的定义,而非简单替代。
四、对"科学停滞论"的辩证审视
- 相对论框架的延展性
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黑洞、引力波相继被证实,其数学完备性至今未被推翻。正如牛顿力学仍是航天工程基础,相对论在未来百年仍将是时空认知的基石——这体现理论的生命力,而非科学停滞。 - 颠覆性突破的新特征
当代科学革命可能呈现"分布式涌现"而非个人英雄主义模式。例如mRNA疫苗是30年基础研究的结晶,其颠覆性体现在应用层面而非理论突破。 - 文明焦虑的积极意义
对硅基文明的担忧实质是文明的自我预警机制。正如核能催生《不扩散条约》,AI伦理框架的构建(如欧盟AI法案)正推动人类建立新的文明契约。
结论:在范式转换的前夜
人类正站在新科学革命的临界点:
- 能源革命:可控核聚变(预计2040年示范堆运行)将释放文明级能量
- 认知革命:量子-生物交叉学科可能诞生"新相对论"
- 存在革命:脑机接口模糊碳硅边界,催生混合智能形态
爱因斯坦2.0或许不会以孤独天才的形象出现,而是由全球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创新网络。当镍基超导团队用"原子积木"重构材料时,当量子计算机开始破解蛋白质折叠密码时,我们已见证新范式的萌芽。AI终究是人类认知的延伸工具,而文明的火种,正在这些看似"修补"的突破中悄然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