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以《国家宝藏》为例
摘要: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也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迎来了挑战。如何进行创新性表达成为文化传播的关键。《国家宝藏》作为一档文博探索类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实现了创新表达。本文以该节目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三个方面研究其在传统文化传播上的创新。《国家宝藏》的创新性表达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播;创新性表达;《国家宝藏》
Innovativ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National Treasure”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cultur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mainstream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so facing challenges. How to make creative expression becomes the key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cultural exploration program, the National Treasure has achieved innovative expression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aking this progra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tudies its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communication content, communication form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 The innovative expression of the National Treasure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gram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e transmission; Innovative expression; National Treasure
目 录
引言 6
一、传播内容的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6
(一)以文物为载体 6
(二)与现代价值相结合 7
(三)“前世”与“今生”的双向奔赴 8
二、传播形式的创新:“综艺+舞台”的助力 9
(一)“文化性+综艺性”新思路 9
(二)“纪录片+小剧场”新模式 9
(三)现代化的舞台设计 10
三、传播渠道的创新:运用新媒体 10
(一)利用新媒体实现文化破壁 10
(二)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相结合 11
四、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反思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传播形式的创新:“综艺+舞台”的助力
(一)“文化性+综艺性”新思路
对于什么是“文化”,现代学术界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总的来说,“人类文化内容指的是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同时,经由后人创造的精神成果也应视为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即人们所熟悉的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四季《国家宝藏》共展出的几十件国家文物,每一件都传承了一段历史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文化,节目中展现的一段段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恰恰就是节目观众了解文物的关键所在。《国家宝藏》作为一档综合性文艺节目,强调了文化性与综艺性的有机结合。
《国家宝藏》由中央电视台打造,就不难看出节目的立意之深,维度之广。在广大热爱观看电视综艺节目的观众心中,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综艺节目似乎总是带着“良心节目”的优质标签,尤其是由央视节目组制作的所有文化类综艺节目,更是广受好评,例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这些文化综艺节目都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因此,央视制作的《国家宝藏》节目也制作的非常精良,同样是一档良心节目。节目组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综艺娱乐性的有机结合,大胆设计了许多有趣的节目环节,运用创新的节目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评价《国家宝藏》节目由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气质以及创新型的现代表达共同组成。一方面,节目组在节目设置中对文物的解读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并针对文物解读进行相关环节的设计,例如,节目中由八大博物馆馆长组成的专家点评团,最大限度、最多方面、最多层次性地针对每件文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进行解读。节目中有一期展示了国宝“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在对该文物进行展示阶段,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着眼于文物运输路线,深刻讲述了大唐时期我国陆路交通向海上交通的演变历程,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对国家的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节目设置的文化性。另一方面,节目在展示文物过程中采取戏剧表演的方式进行情景再现,丰富多样的舞台形式,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同时冲淡了观众对文物的陌生化理解,这些都体现了节目设置的综艺性。
(二)“纪录片+小剧场”新模式
《国家宝藏》在传统文化传播的传播形式上也有所创新,以文物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借助综艺性的环节设计进行了一期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节目主要采取的模式为“纪录片+小剧场”,节目制作团队邀请国内专业明星担任节目嘉宾,并让明星们将根据国家文物进行改编的虚构情景剧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以表演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加有趣,更加新颖。以《国家宝藏》第一季第六期为例,节目嘉宾有明星黄渤,他饰演了国家文物“皿方罍”的一个部件,用动态的表演方式将静态的文物器身生动地演示在观众面前。
以《国家宝藏》第三季第八期为例,节目嘉宾有明星刘浩存,她以舞蹈的形式演绎了一个金杖精灵,生动地让金杖形象“活”了起来。节目采用的“纪录片+小剧场”的节目新模式,在节目叙述视角上做出了创新性发展,让观众在每一个小剧场表演中了解文物,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节目中由每个明星演绎文物前世的小剧场环节极大程度增加了节目的综艺性和趣味性,虽然节目中呈现的前世故事都是虚构和演绎而来,但节目组对其编排内容都是基于史料的科学合理猜测。比如节目中有一期展示文物石鼓时,通过演艺形式讲述了司马光父子守护石鼓的历史文化背景,事实上,并无历史记载宋史上曾发生过司马光父子对石鼓的守护故事,但是经过大量史料调查分析发现,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确实曾受皇帝之托四处寻觅石鼓,再结合司马池非常宠爱司马光这一史料,节目组对此做了一个合理演绎,将司马光父子与石鼓之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联系,坚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实现了“纪录片+小剧场”模式。
(三)现代化的舞台设计
《国家宝藏》不仅让远在演播室千里之外的观众通过镜头语言感受了解国家文物的文化魅力,同时节目组为了让身在演播室现场的观众能够更加领悟文物的美,节目组还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舞台设计。其中,在节目舞台主要视觉区放置了一块长43米、高7米的巨型LED环幕,这一舞台设计更加能实现舞台所需场景和环境的变化,同时更能呈现出文物的逼真效果,在艺术手段上实现了更高的舞台追求。节目组甚至将顶级话剧舞台的舞美、舞台设计等充满质感的现代化技术搬到了《国家宝藏》的舞台之上。此外,节目组还在音乐方面花足了心思,下足了功夫。许多能够高效将观众带入节目情景剧的音乐背景都成为了节目组的首要选择。节目中第一期在展示著名“宋朝版航拍中国”中国画《千里江山图》时,节目组邀请嘉宾李晨演绎宋徽宗与《潜力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进行对话,在两人对话期间就在节目录制现场利用现代技术电子大屏生动展示出这幅《千里江山图》,带给现场观众和远方观众深刻震撼。
对于国家文物的呈现方式,《国家宝藏》节目组也运用了现代化的舞台设计。在节目中文物“前世+今生”的环节结束后,由节目的明星嘉宾开启文物“今生”的大门,然后邀请节目的素人嘉宾共同来讲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最后,节目还设计了文物的明星守护人和素人守护人共同宣誓的环节,在宣誓仪式中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完美地呈现出文物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陈渝,文化的历史记忆在今天的上新——从文化类综艺节目中探析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J]. 汉字文化2021-8-181.
[2] 张昕钰,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性表达[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3-164.
[3] 吕振业,课堂以外的课堂——开展馆校合作,促进美育发展[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08-160.
[4] 邱子敏. 《国家宝藏》成功因素探微[J]. 传媒论坛, 2019-08-84.
[5] 周力. 浅析文博探索类节目的发展——以《国家宝藏》为例[J]. 东南传播,2019-08-138.
[6] 余忆文. 《国家宝藏》第二季:多元文化的回归与发展[J]. 视听, 2019-07-111.
[7] 姚金玲. 浅析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的创新之道[J]. 视听,2019-03-58.
[8] 卢武;周敏. 央视《国家宝藏》对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启示[J]. 新闻世界, 2019-02-25.
[9] 曾军梅. 传统文化在综艺节目中的再现与创新——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 中国电视, 2019-09-01.
[10] 陈凯. 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创新策略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19.
[11] 程亚文;樊传果. 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创新探索及启示——以《国家宝藏》为例[J]. 戏剧之家, 2018-20-10.
[12] 杨骁. 让综艺节目彰显“国家舞台”气度[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7-12-22.
[13] 贾文广;景义新. 文化视野下的《我在故宫修文物》[J]. 当代电视, 2017-06-37.
[14] 单霁翔. 《让文化在人心中发芽》[J]. 《人民日报》, 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