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应用体系结构
-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r,C/S)
- 点对点结构(peer-to-peer,P2P)
- 混合结构(Hybrid)
1.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
服务器
- 7*24小时提供服务
- 永久性访问地址/域名
- 利用大量服务器实现可拓展性
-
客户机
- 与服务器通信,使用服务器提供的服务
- 间歇性接入网络
- 可能使用动态IP地址
- 不会与其他客户机直接通信
2.P2P
- 没有永远在线的服务器
- 任意端系统/节点之间可以直接通信
- 节点间歇性接入网络
- 节点可能改变IP地址
- 优点:高度可伸缩
- 缺点:难于管理
3.混合结构
例:软件Napster
- 文件传输使用P2P结构
- 文件的搜索采用C/S结构——集中式
- 每个节点向中央服务器登记自己的内容
- 每个节点向中央服务器提交查询请求,查找感兴趣的内容
网络应用的基础:进程间通信
进程: 主机上运行的程序
同一主机上运行的进程间通信: 进程间通信机制;操作系统提供
不同主机上运行的进程间通信: 消息交换
客户机进程: 发起通信的进程
服务器进程: 等待通信请求的进程
套接字:socket
- 进程间通信利用socket发送/接收消息实现
- 类似寄信
- 发送方将消息送到门外邮箱
- 发送方依赖(门外的)传输基础设施将消息传到接收方所在主机,并送到接收方的门外
- 接收方从门外获取消息
- 传输基础设施向进程提供API
- 传输协议的选择
- 参数的设置
寻址进程
- 不同主机上的进程间通信,那么每个进程必须拥有标识符
- IP地址:寻址主机(注:仅IP地址不足以定位进程,因为同一主机上可能同时有多个进程需要通信)
- 端口号:为主机上每个需要通信的进程分配一个端口号(HTTP Server:80;Mail Server:25)
- 进程的标识符:IP地址+端口号
应用层协议
- 网络应用需遵循应用层协议
- 公开协议
- 有RFC定义
- 允许互操作
- HTTP,SMTP……
- 私有协议
- 多数P2P文件共享应用
协议内容
- 消息的类型 (请求消息;响应消息)
- 消息的语法/格式(消息中有哪些字段;每个字段如何描述)
- 字段的语义(字段中信息的含义)
- 规则(进程何时/如何发送/响应消息)
网络应用的需求与传输层服务
- 数据丢失/可靠性
- 某些网络应用能够容忍一定的数据丢失:网络电话
- 某些网络应用要求100%可靠的数据传输:文件传输;telnet
- 时间/延迟
- 有些应用只有在延迟足够低时才“有效”
- 网络电话/网络游戏
- 带宽
- 某些应用只有在带宽达到最低要求时才“有效”:网络视频
- 某些应用能够适应任何带宽——弹性应用:Email
Internet传输层服务类型模型
- TCP服务
- 面向连接:客户机/服务器进程间需要建立连接
- 可靠的传输
- 流量控制:发送方不会发送速度过快,超过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 拥塞控制:当网络负载过重时能够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
- 不提供时间/延迟保障
- 不提供最小带宽保障
- UDP服务
- 无连接
- 不可靠的数据传输
- 不提供:可靠性保障、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延迟保障、带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