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章提到的的IPC、Binder、AIDL都是混在一起说,有时候好像觉得它们是一样的,但是又有区别,那倒底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呢,还有Intent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看看各自的全称与中文名:
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
Binder:Binder进程间通信机制
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android接口定义语言)
Intent:意图
再来看一张图:
图中最里层是Android系统匿名共享内存Ashmem(Anonymous Shared Memory),其作用之一即通过Binder进程间通信机制来实现进程间的内存共享。
通过图片与其名称,其实已经能知道个大概:
IPC是一种概念,即进程间通信;其它几个都是Android里的概念;Binder是对IPC的具体实行,是IPC的一种具体实现;AIDL是Binder机制向外提供的接口,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对Binder的使用;Intent是最高层级的封装,实质是封装了对Binder的使用,当然Intent也常常在同一进程中调用,只是把两种方式封装在一起了。
为什么搞这么复杂呢,目的还是为了最大发挥系统效率与方便开发者使用。
IPC是操作系统层面的概念,因为进程是操作系统里最基本的单位,进程的一大特征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内存地址空间,所以同一进程里的代码能直接访问其地址空间的内存,而其它进程是不能直接访问的。操作系统是多进程的,多个进程配合工作肯定会涉及到互相的通信,故出现了IPC,而对IPC的实现也不是一种,有很多,且有各自的长处,比如Socket就是一种IPC,其长处就是能跨机器进行进程间通信。
Android系统的本质上其实是Linux系统,可以看成是在Linux内核上运行着一个超级程序。虽然Linux本身提供了很多IPC机制,但是Android主要是运行在手机上了,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手机这个环境同时简化开发,Binder机制出现了,而Binder本质上是通过共享内存来实现的IPC( 直白点就是一段物理内存在不同进程中都映射了虚拟地址(虚拟地址可能不同),一个对它写,另一个对它读,然后解析、处理),但是Binder机制不是简简单单共享内存,而是搭了一套巧妙的架构,来达到最终共享内存进行IPC的目的。
Binder
Binder机制具体的实现涉及到很多C/C++的代码,我们了解一下其思想就行了:
Binder通信采用的是client-server通信结构,client与server的通信由Binder驱动程序和Service Manager组件协助,这两个组件Android已经实现好了并由系统运行,而开发者只需要按照框架规范实现client与server接口即可。参考下图:
具体的通信过程如下图:
什么意思呢:
1.client通过获得一个server的代理接口,对server进行直接调用
2.实际上代理接口中定义的方法与server中定义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
3.client调用某个代理接口中的方法时,代理接口的方法会将client传递的参数打包成为Parcel对象
4.代理接口将该Parcel发送给内核中的binder driver.
5.server会读取binder driver中的请求数据,如果是发送给自己的,解包Parcel对象,处理并将结果返回
6.整个的调用过程是一个同步过程,在server处理的时候,client会block住
AIDL
AIDL是为了方便使用Binder框架搞的一个东东,其实不用这个也能达到目的,但是用这个就简化了操作。
只要按照规范写一个.aidl文件,插件会帮助自动创建一个与interface同名的.java文件,里面已经帮我们自动写好一堆东东,这些标准化的东西,用模板自动生成即可,让开发者尽量关注功能实现上。
.aidl的写法非常简单,与java接口的定义很类似:
比如:
自动生成的.java中有一个重要的内部类Stub,其继承了Binder类,需要实现我们定义的interface
比如:
Binder类既作为服务器端接口也作为Binder驱动,客户端接口会获得Binder驱动,调用其transact()发送消息至服务器,而服务器端接口会接收Binder驱动发送的消息,收到消息后,会执行Binder对象中的onTransact()函数,并按照该函数的参数执行不同的服务器端代码。
Proxy实例中会传入Binder驱动,并且封装了调用服务端的代码,客户端会通过Binder驱动的transact()方法调用服务端代码。
最后分析得出,客户端中获取的就是Proxy实例。
Intent
Intent进行进程间通信比较常见,比如打开另一个应用的Activity、发送广播等。Intent的架构包括三方面:
Client,发送这个Intent的activity;
Server,activityManagerService.java,它主要是负责分发这些Intent给适当的对象;
Target,也就是那些需要处理这个Intent的activity,称为Receiver;
而进程间发送消息或者broadcast,并不是直接把intent发过去,而是把intent打包到Parcel中,通过binder机制传递消息。
首先看看各自的全称与中文名:
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
Binder:Binder进程间通信机制
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android接口定义语言)
Intent:意图
再来看一张图:
图中最里层是Android系统匿名共享内存Ashmem(Anonymous Shared Memory),其作用之一即通过Binder进程间通信机制来实现进程间的内存共享。
通过图片与其名称,其实已经能知道个大概:
IPC是一种概念,即进程间通信;其它几个都是Android里的概念;Binder是对IPC的具体实行,是IPC的一种具体实现;AIDL是Binder机制向外提供的接口,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对Binder的使用;Intent是最高层级的封装,实质是封装了对Binder的使用,当然Intent也常常在同一进程中调用,只是把两种方式封装在一起了。
为什么搞这么复杂呢,目的还是为了最大发挥系统效率与方便开发者使用。
IPC是操作系统层面的概念,因为进程是操作系统里最基本的单位,进程的一大特征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内存地址空间,所以同一进程里的代码能直接访问其地址空间的内存,而其它进程是不能直接访问的。操作系统是多进程的,多个进程配合工作肯定会涉及到互相的通信,故出现了IPC,而对IPC的实现也不是一种,有很多,且有各自的长处,比如Socket就是一种IPC,其长处就是能跨机器进行进程间通信。
Android系统的本质上其实是Linux系统,可以看成是在Linux内核上运行着一个超级程序。虽然Linux本身提供了很多IPC机制,但是Android主要是运行在手机上了,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手机这个环境同时简化开发,Binder机制出现了,而Binder本质上是通过共享内存来实现的IPC( 直白点就是一段物理内存在不同进程中都映射了虚拟地址(虚拟地址可能不同),一个对它写,另一个对它读,然后解析、处理),但是Binder机制不是简简单单共享内存,而是搭了一套巧妙的架构,来达到最终共享内存进行IPC的目的。
Binder
Binder机制具体的实现涉及到很多C/C++的代码,我们了解一下其思想就行了:
Binder通信采用的是client-server通信结构,client与server的通信由Binder驱动程序和Service Manager组件协助,这两个组件Android已经实现好了并由系统运行,而开发者只需要按照框架规范实现client与server接口即可。参考下图:
具体的通信过程如下图:
什么意思呢:
1.client通过获得一个server的代理接口,对server进行直接调用
2.实际上代理接口中定义的方法与server中定义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
3.client调用某个代理接口中的方法时,代理接口的方法会将client传递的参数打包成为Parcel对象
4.代理接口将该Parcel发送给内核中的binder driver.
5.server会读取binder driver中的请求数据,如果是发送给自己的,解包Parcel对象,处理并将结果返回
6.整个的调用过程是一个同步过程,在server处理的时候,client会block住
AIDL
AIDL是为了方便使用Binder框架搞的一个东东,其实不用这个也能达到目的,但是用这个就简化了操作。
只要按照规范写一个.aidl文件,插件会帮助自动创建一个与interface同名的.java文件,里面已经帮我们自动写好一堆东东,这些标准化的东西,用模板自动生成即可,让开发者尽量关注功能实现上。
.aidl的写法非常简单,与java接口的定义很类似:
比如:
- interface MyAidl{
- int getId();
- void setId(int id);
- }
自动生成的.java中有一个重要的内部类Stub,其继承了Binder类,需要实现我们定义的interface
比如:
- public static abstract class Stub extends android.os.Binder implements com.xxx.MyAidl {
- public static com.xxx.MyAidl asInterface(android.os.IBinder obj);
- 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android.os.Parcel data,android.os.Parcel reply, int flags);
- private static class Proxy implements com.hsae.recorder.encoder.Mp4EncoderAidl {
- ......
- }
- }
Binder类既作为服务器端接口也作为Binder驱动,客户端接口会获得Binder驱动,调用其transact()发送消息至服务器,而服务器端接口会接收Binder驱动发送的消息,收到消息后,会执行Binder对象中的onTransact()函数,并按照该函数的参数执行不同的服务器端代码。
Proxy实例中会传入Binder驱动,并且封装了调用服务端的代码,客户端会通过Binder驱动的transact()方法调用服务端代码。
最后分析得出,客户端中获取的就是Proxy实例。
Intent
Intent进行进程间通信比较常见,比如打开另一个应用的Activity、发送广播等。Intent的架构包括三方面:
Client,发送这个Intent的activity;
Server,activityManagerService.java,它主要是负责分发这些Intent给适当的对象;
Target,也就是那些需要处理这个Intent的activity,称为Receiver;
而进程间发送消息或者broadcast,并不是直接把intent发过去,而是把intent打包到Parcel中,通过binder机制传递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