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上、下集 |《认文识字●中文字信息精准化》

报告揭示中文字不仅是独立符号,而是一套系统软件,具备深层编码规则和衍生关系。通过对132个源出文的追溯,建立了全盘的中文字信息数据,实现了从模糊符号到精准编码的转变,为中文语义识别和自然语言编程铺平道路。中文字的多维信息特征使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您好,欢迎关注《认文识字——中文字信息精准化》报告。我是安秀。

这里说的“中文字”,是“中国文字”的简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

【认文识字】是以“中文字信息精准化”为导向,而沉淀出的一整个“从文到字”脉络关系大网和相应的信息数据。

今天发表出来,跟您分享。

壹○中文字信息精准化研究与分享

中文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全息存储;同时,也是人类智能的载体之一。它以多维多元的编码方式,将人脑多维智力运行过程、全息呈现。使用【认文识字】的信息数据,可以在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各行各业各领域中,做到更精准、更高效的信息交互;更进一步,还可以作为“中文编程”的基础符号,让中文自然语言的人-机对话得以实现;让包括了生命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复杂网络的系统运行,得以全息涌现。

这个报告的开篇简述是28分钟,分了上下两集,内容包括了中文字的核心概念认知、和中文字信息数据处理、以及应用方向与价值实现。前面5分钟,也许会颠覆您对中文字的认知范式;但当您看完90分钟完整的报告,必然会扩大您对它的认知版图。

好,我们先来说说,如何“颠覆中文字的认知范式”。

贰○中文字是一套系统软件

2.1 信息传收与人-机交互密不可分

中文字,是世界文字中的一种,是人脑多维智力运行的编码之一,以此,形成出了中文自然语言的符号化呈现。

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我们人与人之间使用语言进行面-面交流,信息传收的距离很有限;后来,信息衍化成文字和语法,用甲骨、泥板、石碑、绢帛、竹简、纸张等等的物质载体装载起来,以“书-面”形式,进行远距离信息传播。到了当下,除了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就是人-人交流以外,我们更多是使用人-机交互,来进行更广阔的信息传收。包括你我现在的交流,表面上是声音和图像的信息传收;实际上,是以中文字承载的思想和语法逻辑做底层信息编码,给支撑运转起来的“隔空交流”。

也就是说,以中文字为信息编码运转的人-机交互,跟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密不可分了。这是我们当下“人与世界”的基本运行模型。

2.2 中文字是最强的系统软件,是中文世界的底层运作系统

这个事情背后的道理是,我们现在已经处在“软件定义硬件、系统统一世界”的社会运行中了;而中文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系统软件”:从“软件”的属性来看,它是所有“中文应用场景”的基本单位,自动迭代、历久弥新;从“系统”的属性来看,它是中文字世界的基本盘。没有哪个软件比中文字更经得起应用考验。对,这就是中文字认知范式的颠覆:中文字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象形文字;其实,它是一整套实实在在的系统软件,已经融合好了社会运行的各种协议,支撑着整个中文字世界良好运行了几千年。

2.3 从认知到操作

当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就可以从系统的角度,给中文字的底层编码做挖掘和沉淀。同时,区别于字母文字,中文字是我们人的自然语言最原始最本质的记录,是所有人、事、物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保全。在中文字的世界里,百家有姓、万物有名,活灵活现、延衍至今,是人类思想的至重要载体、和最庞大、最真实的大数据积淀,综合反映出了我们人脑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封装处理和应用的一整个多维智力运行过程。所以,区别于字母文字,中文字应该有一套独立而专属的方法,对延衍使用了几千年的文字脉络做出梳理,来还原它从源出到当下的整个信息过程。

叁○中文的语义识别和中文编程

今天我发表这份报告,就是把“中文字是一套系统软件”的概念认知,具体落实到它的底层编码,从132个文到10600多个字、这个组织顺序的脉络关系上来。也就是说,将这几千年的中文字信息数据给全面打开,把它从模糊的“符号”属性,具体落实到它的编码规则、和编码过程上来;以此、提供出以132个文为锚点,衍生至现在10600个当用字、的脉络关系图谱出来。从而,以这些信息数据为基础,让中文字得以更深度地走进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在人工智能领域,打破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的概念壁垒,直接实现中文语义识别;让人机对话、自然流畅;更进一步,让中文自然语言编程、得以实现,人人可以轻松参与到科技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中来,发展创新、倍日并行。

肆○中文字系统运行数据

4.1 三个前提

好,我们开始报告的简述。

将已经传衍几千年的中文字做信息精准化处理,这事,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我们要放下常规的概念认知,调用我们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梳理和认识关于中文字的三个前提。它们分别是:来源追溯、应用理解、和属性定义。我们来看看:

4.1.1 中文字不是来源于字典

史册和字典

第一,是来源追溯。从信息方面来看待中文字,它不是来源于史册和字典;史册和字典纪录的中文字信息不全。

中文字在被编进典籍前、被载进史册前、甚至是被刻进甲片前,它其实是一整套业已成熟的文字系统;字与字之间,具有复杂而严密的衍生关系。

包括历史中的甲骨、泥板、石碑、绢帛、竹简、纸张等等,其实都是中文字有形的物质载体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包括《说文解字》、及继后各时期的字典,它们不是遵循中文字本身的“衍生逻辑”来做纪录的;而是以“可检索”为目标,使用“编订逻辑”对中文字的“字形”信息给做出整理、纪录下“印记信息”;既没有中文字的源出纪录,其保存的文字信息也很有限。意思是说,历史中各种有形的物质载体,只能提供出中文字的使用印记;但它们都不是中文字本身。

现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用“搜索”或“推送”方式,与传统物质纸张的“检索”结果做内容匹配;用当下的“信息逻辑”、与延衍使用了近两千年的“编订逻辑”,给信息内容做匹配。这之间,就因为存在了巨大的信息差、而导致了诸多语义理解隔阂了。

中文字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语言符号,其实,它是一套兼具了“秩序”和“灵活”两个特性的自运行系统。它除了被装载在各种有形的物质载体中、作“印记信息”使用以外,更多的是承载着“自然语言”的传衍,运行在我们无形的真实生活中、使用在千变万化的“语义信息”中,轮转迭代、历久弥新。

交叉验证模型

所以,当以“信息精准化”的要求去对待中文字,我们就不但要使用考证到的、过去的、静态的信息做佐证,还要使用现在见到的、听到的、正在动态使用的信息、做实证和旁证,辨证的对待中文字,才能充分打开它的语义信息。

4.1.2 中文字的“图景”特征

第二,是应用理解。中文字是使用图景信息和声音信息进行交融编码的文字,它的“字义”信息与“笔画多寡”、没有直接对应关系。

中文字是一种信息载体,它把我们主观意识里的印象、映射到客观现实中做现象描绘,再以图景和声音交融的方式做出信息表达。因为它是使用符合我们直觉认知的图景方式进行编码;我们将之内化进大脑,就能直接产生身体感知,给图像信息进行解码。即是说,我们是通过中文字的图景信息,执行内外往复的编码-解码运转、来做信息传收的,以此对其符号赋予了共同的意义。

这个让大脑“快速成像”的特征,跟字母文字“线性逻辑”的特征不同,它是我们人脑多维智力运行的结果。每一个中文字,都包含了从信息采集、到纪录存储、再到封装处理和应用的一整个多维智力运行过程,整合出了包含了形、音、义三元素的全息文字系统。

相应的,它需要既站在鸟瞰的高度,在一个整体而系统的架构上去做研究;还要以全盘承托的低姿态去做容纳和梳理。这是中文字全盘、整体而系统的独有特征。所以,在应用理解上,我们要摆脱字典范式的“偏旁、部首、笔画”等“笔画多寡”的思维桎梏,而要从“图景信息”本身去理解字义。

4.1.3 图像文字v.s表意文字

第三,是属性定义。中文字是有迹可循的图像文字,而不是难以精确的表意文字。

图形,是一种自成一体的信息方式;它结合声音,生成了中文语言中最小的语义单位——语素。以此,中文字开启了“形、音”二元的语素方式做信息纪录。它是比字母文字多了一元的信息数据;相应的,就有了比字母文字多了一个维度的信息数据交互能力。所以做中文语言的语义识别,不在于语料上的多寡,而在于语素上的精准。

中文字,从远古的象形文字,到后来规范的方块字,都属于“图像文字”;再到现在的“表意文字”,这其实是一个从形象、到图像、再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其用“图形”方式,对抽象的概念或指令进行“全息封装”,循环往复、一以贯通而延衍至今。这个“形”,是有迹可循、可被数据化的。从这个角度来c看,我们可以先放下“中文字是表意文字”的定义框锁,从“中文字是图像文字”这个事实特征出发,开展研究和整理。

4.2 做出整理:从笼统到一统

中文字是全息的,是有生命力的、活的,就像我们大活人一样,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器官、从器官再到组成器官的组织和细胞、直到细胞包含的基因。我们的生命,就从基因中衍生,生出了一个个全新的“我”。

探索一个个“我”的基因、来源和意义,要从身份与角色交织的“五伦”中进行交互比对和确认;

同样的,探索一个个中文字的基因、来源和字义,也要从形、音、义交织的本质特征中做相互校准。这之间,是观滴水而知沧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互关系。

我建立系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了三个层面,从最宏观的全部“中文字”、到每个文字最本质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之间,进行“交叉验证、相互校准”来处理。

4.2.1字库全盘化

第一个层面,是字库全盘化。我摒弃惯常使用的“偏旁、部首”的字典编订范式,而以形、音、义、三元素齐全的独立字为前提,采取以时间线为导向、以简体字作主字的方式,把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异体字和繁体字等等各种形态的、共20多万中文字做数据化处理,建立出全盘的数据关系。

4.2.2释义整体化

第二个层面,是释义整体化。我摒弃惯常使用的“六书”释义范式,而秉持它“形音义三元交织”的特征,使用三个步骤来处理:

第一步:建立模型

从空间上,按中文字的形、音、义这三个本质特征划分属性;

每个字,以三大项11小项,建立起属性关系模型

以此基础,又细分出11个小项,建立起一个字的属性关系模型;以此模型,来还原出这个字的形音义“生态场景”。

第二步:校准

交叉验证相互校准·【爱】字示例

以这个字的“属性关系”信息,进行“交叉验证、相互校准”,来核准出它的字义信息。

第三步:衍生

以此种方式,在“核准每一个字的字义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出了字与字之间的衍生关系网络。经过这三个步骤处理,每一个中文字的语境信息,都得以在其生态场景和衍生关系中一一打开,全息呈现。这是第二个层面。

4.2.3延衍脉络系统化

第三个层面,是延衍脉络系统化。在对以上两个层面的信息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出了中文字脉络关系的“大网”。以此“大网”,提供出了最大化地鸟瞰全盘数据、和最小化的信息核准。这个系统操作,就像一道大型的逻辑证明题,超越了常规字典范式,从当下使用的简体字,一直到商代的甲骨文,延衍了几千年的各种形态的中文字、和相应的形音义脉络关系信息,都全面还原、辨证呈现。

4.3 追根溯源,精准释义

4.3.1从索迹中溯源——132个文

这时,惯例之外而必然之中的事情出现了:

在做了这三个层面的数据整理后,我发现,甲骨文还不是“源出的文”,而是“合体的字”;早在商周之前,中文字已经是一整套成熟的文字系统;其字与字之间,具有复杂而严密的衍生关系。

我们素有“临池学书、画荻教子”的习惯;善书不择纸、心手不在物矣。只是,“蘸水练字、用荻草在地上书画教子”这些最原始、最质朴、最日常的做法,少有在“书面”上留下印记而已。我相信,中文字在被编进典籍前、被载进史册前、被刻进甲片前,就早已融进我们老祖宗的日常生活了。

所以,我们要将它超出典籍纪录的“衍生关系”给捋出来,才能提供出“中文字信息精准化”的证据。

于是,我遵照“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原理,继续使用上面“三层”方式,对甲骨文做信息比照和分解。

以此,从中沉淀出了132个具有独立“形、音、义”的文出来。这132个文的《文源表》,就像《元素周期表》一样,不是被我“发明”出来的,而是被我“发现”出来的,是通过20多万中文字的信息数据比照沉淀而来的;跟其它中文字一样,它们都有其独立的【汉字国标码】,是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中文字;相应的,由这132个文,组成出了当下使用的全部中文字。这是以可校验的“索迹”方式,对中文字进行的“全程溯源”。可以超越现有的检索或搜索模式,对任何一个文和字的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定点的索引了。

4.3.2‍从文到字:从132个文到10600个字

好,我们继续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我遵照这个原理,以这132个源出的文为锚点,从文到字,来回校验整理全盘数据,给分别生成出了10600多幅“文和字的属性关系图”,和随之形成的“中文字延衍脉络关系”大网。这是个往复校验的过程,也是个“证伪”的过程。经过这样的“大数据多维多元信息比对”,中文字从底层的编码、到它编码-解码过程与规则等的整个衍生脉络,都得以条分缕析的展示了出来;从132个文、到10600多个字,以及与其相对应的20多万不同字体,也在其语境信息、场景信息和衍生关系信息的交互验证中,一统呈现。

4.3.3从符号到编码:中文字的根文件

囿于纸张等物质载体的物理特征局限,历史中,能被纪录下来、流传下来的中文字信息很有限。所幸,借助计算机做往复来回校验,把传衍了几千年的中文字信息给全面打开,如是索迹、真实溯源。

虽然过程有点绕,但毕竟它的根还在,它的“根目录”和“源文件”还是被找出来了。合体为字、独体为文。这132个“文”、就是“字”的根文件,是中文语言最初始最基本的语素、中文语义的最小单位,是承载我们自然语言最核心最基本的单元。如此,我们对中文字的认知,可以从模糊的“表意文字”、还原为可校验的“信息编码”上来。文,是中文字的锚点;从文到字,还原了中文字几千年的传衍脉络;字,是中文语言的锚点;字→词→句→章,呈现了中文自然语言的信息网络。

更进一步,我们再不必只局限在“字典模式”里,用有限的“字形”信息,去“以形释义”的对待中文字、去“望文生义”的解释中文字了;而是可以充分打开它的信息数据,还原到一个个文和字本身的信息内容中,与历史中零散的、碎片的文字信息,与史册里文通理顺的文字信息、和与字典里已成体系的文字信息,盘互交结、相互映照。浩瀚的中文字资源,历历如绘、了了可见。

这已有脉络关系图的10000多个中文字,是包含了【汉字国标码】里7000多个汉字,和《通用规范汉字表》里收录的8105个汉字,可以提供出我们正常当用字的精准释义了。至此,认文识字,轻松掌握。

那,掌握了这些中文字字义信息,用来做什么呢?

伍○你我相关

5.1 中文字的应用和价值

5.1.1中文字不是来源于字典

好。首先,是中文字信息的研究。有三点:

第一点。我们要先明白一个事实:

用来装载中文字的书面、纸张等物质载体,是二维的、扁的,它们只能保存三维信息的二维投影;就跟任何一个具体物件的照片一样,只能提供出二维信息的保存与重现。但我们不要因为装载文字的石碑、纸张等物质载体是“扁”的,就把中文字给“看扁”了。

中文字的字形信息是三维的,是我们的原始意识在客观现象上的映照,是我们“人脑多维智力运行”的结果成像。

中文字早在被编订进字典前、在秦执行“书同文”之前,是百卉千葩、千姿百态的,是我们对同一个事物“多角度、多剖面”的动态描绘,是“同义”、而不同的“像”;把我们心智中的原始意识、认知等三维信息,外化成一元的“形”、动态显象。

这个操作,跟我们现在用“思维导图”来描绘复杂事物的原理,是一样的。一个个初始的“文”,就是一幅幅“思维导图”;融汇一元的“音”,生成出“形、音、义”三元并存的“中文字”来作出表达,并获得了规律性的证实和使用,以此组成出了中文字信息的多维与多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此特性,中文字得以陪伴我们从原始走到当下、从小群体走到大社会;能跨民族、跨语种,准确地传神倾情、传情达意来达至共识,从而突破了各区域之间的信息壁垒、达至高度融合,支撑起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的使用运转,在瞬息万变中、活灵活现。

这是第一点:中文字、是超越了二维纸面载体的、三维结果成像,其强大的可塑性,成就了它的多样态、千真万确;同时,以此“三维”特性、而拥有了“与时俱进”的衍生能力,融汇时间延展、层出迭现。中文字,是包含了“空间与时间”的、四维信息并存的独有文字,是目前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古文字,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第二点。一般我们会把文字看作是语言的载体;而语言,是承载信息的工具。我们研究文字的语义,通常是研究其语言背后的信息;但中文字、是包含了形和音等、多元多维的信息体,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元的语言信息。

还有,工具决定方法。在“四书五经”之后、在近两千年前,基于物质载体的二维特征,《说文解字》用“平面结构分拆”方式,对已在使用的海量中文字进行“建部分组”,以“部首编排法”进行编订。这种编订方式,非常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中文字的理解和使用;但同时,这种“平面、二维分拆”的方式,衰减了它的三维信息传达,而导致我们当下对中文语义理解,常有“博大有余、精深不足”之虞。此些种种,都是中文字目前的现状。

所以,本着求知求真的理念出发,做中文字信息的研究,就不仅仅限于书法研究、古文字研究等的字形研究,也不仅仅限于语言、语法研究,和释义理解研究等的这些分项中任何一项单项的研究范畴。

它是基于以上“形音义”三方面的综合研究;需要在思维上、突破物质载体的“二维”信息局限,通过多元、多维的信息交互和校正,才能避免偏颇和窄化,获得明确精准的结果。这是属于“信息技术”的研究范畴,需要通过计算机应用来协助完成。

第三点。计算机处理信息,其实是从信息论出发,而并非我们的自然语言;对语言进行识别处理,其实是挖掘其信息的数学模型,是属于“互信息”的校准过程。所以在我看来,中文字的信息研究,是属于“信息技术”的研究范畴,是个数学问题,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语言学问题。

好,我们来简括一下:中文字,是承载了语言背后的信息、由“形音义”等多元多维信息交织而成。我们要突破它一元的、片面的、分裂的研究方式,挖掘其背后的数学模型,通过信息科技技术与原有的范式做交汇融合、来研究分析,始得全息全面。

好,这是关于中文字信息研究方面;我们再来看看它与字母文字的特征比照方面:

5.1.2中文字的多维信息特征

我们的语言是线性的、一维的,依托语言做出的信息表达、也是线性的。当语言被“符号化”了之后,以文字形式,用极其强势的姿态占领了“信息”领域,强烈影响了我们的思考;而文字的呈现方式,也强烈而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但我们的真实世界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们的思考,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而产生,也是多维的。

以声音语言为依托、只承载了语言信息的字母文字,用其线性逻辑的范式,对多元多维的真实世界做出表达。它的信息表达是不全的,从而导致其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也是不全的。

而相对的,中文字在这事情上就有两方面的明显优势了:

第一方面,是在对“思维模式”的表达上。思维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人对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相关关联来思考的模式,也就是人将不同维度的信息“想而成象”的能力表现。文字表面是语言的载体,其实,是我们的内在思维的外在表现。包含了“全息”特征的中文字,是承载了中文语言的语素和语法逻辑、而形成出的思维模式,是多维组合、交互验证的,是糅合了实证科学与经验哲学的综合呈现。这个特征,在中国人的血亲与姻亲的脉络关系上,和关于生存与生活林林总总的系统运作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已习惯成自然。

想想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操作系统,从以前的Dos到现在的Windows,也是一个从字符命令交互、到窗口式命令交互,从字符界面、到图形界面的迭代过程。其实,中文字就是“图形命令交互”的综合表达,是能更接近我们人与生俱来的、多元多维思维模式的显象,是比字母文字更丰富而精准、更便捷而明确的全息表达。

第二方面,是在信息使用上。中文字是具有衍生能力的文字,能更灵活、更精准、更丰富地还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思考;能更贴合我们的原始意识、承载起我们最自然、最本质的语言表达;其信息密度更大、信息含量和置信度更高;并且,它能够追溯“源文件”、和超越“经验哲学”的这两个特征,可以在“因果科学”上提供出可供验证和复制的“心智能力算法”出来,能够在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上,有更多维的领域突破、和更全面的技术拓展。

5.1.3中文字脉络关系图谱与智能网络

好。将以上中文字信息研究和特征比照、这两项内容做交叠,就明确得出它的应用方向了:

中文字、是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统,它以多元、多维的信息方式,支撑着中文字世界良好运行了几千年。但扁平、单一,已经属于过去;立体、灵动,才能走进未来。

曾经,初代AlphaGo的深度学习训练,是用人类的棋谱、和跟人类对弈而积累的。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以积淀了几千年的中文字脉络谱为基础,提供出我们人脑多维智力运行的模型出来。

这是中文字132个源出的文,和10600多幅“文和字的属性关系图”,以及随之形成的“中文字延衍脉络关系”大网。这些中文字,都是有独立的【汉字国标码】的,是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文和字。

文,作为中文字的锚点,让虚拟的文字世界、有了具像和模型;字,作为中文语言的锚点,让纷繁的中文语义、有了表现范畴和可控性。这是我们几千年沉淀下来的“脑图”,以及“脑图交汇”的大网。将这两项特征交叠,就让中文字具有了全球领先的信息能力。这是中文字全新的应用方向。

相对于有限的物质纸张,计算机的数据能力是无限的;相对于无限的计算机数据能力,我们人脑的智力运行是无限无量的。

我希望、与有相关意向和实力的人士合作,以【认文识字】这一万多的中文字矢量信息数据为基础素材,用当今的信息科技技术,把中文字从源出、到传衍、到当下的一整个组织顺序运行,予以动态还原;就像初代的电子地图一样,让它多元、多维的信息体,予以全方位呈现。以此,向社会提供出一套可以连结个体智能、与网络智能相交互的中文智能系统出来,在包括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各行各业各领域中,做到更迅速、更精准、更自然的信息传收,让中文自然语言的人-机对话、指日可现。

5.2 通晓过去,把握未来

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我们调动、组织能量的方式,就是我们的文明方式。信息,其实就是指挥和调动能量的要诀;优化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需要靠信息传收来实现。

中文字,是超越时空的信息能储,能释放出最大量最全面的知识能量。我们可以使用中文字信息精准化运行,让小到各种各类的知识点的出处、和文化溯源,大到包括了生命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复杂网络的系统运行,都得以全息涌现。

智能属于机器,智慧属于人人。让我们共同来推动出更丰富、更强大的中文智能系统,扩大我们的认知版图,拓宽它的应用领域;让中文字的本质特性得到更好发挥,深度学习与复杂合作得以尽快实现。谢谢!

后面的详细报告,大概费时90分钟,一共分了三大板块、6个章节来展开。

期待您继续关注。

思维导图


本文原创首发于 微信公众号 |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欢迎转发。

全平台同名 @认文识字 同步更新于 公众号 | 微博 | B站 | CSDN@RenWenShiZi 。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