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饼图,它的知名度估计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甚至在小学的数学课本中也不难见到饼图的身影。
01
当然,学生时代的饼图大多通过看图释义即可准确回答问题,但需注意的一点是,饼图中每个扇形的弧长(以及圆心角和面积)大小,表示的是该种类占总体的比例。
到了工作阶段,饼图仍然是我们的好伙伴,因为饼图可以准确的传达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此时,我们就是“饼”的创作者(此“饼”非彼“饼”)。
看起来,我们对饼图已经十分了解了,真的是这样吗?
02
百科记载,已知最早的饼图是威廉·普莱菲(William Playfair)于1801年在他的《统计学摘要》(Statistical Breviary)中所创作的。这张饼图,描述了1789年以前土耳其帝国在亚洲、欧洲及非洲中所占的比例。看着200多年前的饼图,是不是感觉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仔细考虑一下,为什么饼图适合表达这个话题呢?
首先,其分类变量为亚、欧、非三洲,这三洲的国土构成了土耳其疆域的整体。而且创作者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它们的占比。
其次,总共三个类别,数量不多不少,这样不会使得饼图太过杂乱。
最后,图中的连续变量为各州的国土面积,亚洲占比显著(60%左右),欧洲占比约25%,在饼图中呈直角,很方便辨认(这也很可能是作者把欧洲放在12点钟方向的原因)。
从饼图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其适用场景总体上说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想要突出表示某个部分在整体中所占比例,尤其该部分所占比例达到总体的25%或50%时。
分类数量最好小于5个,且各不同分类间的占比差异明显。
03
都说饼图的“前世”是专业的化身,饼图的”现世“则走向了每个人的身边,那么“现世”的饼图究竟有没有新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小饼干先生的“变身”之路吧!
在饼图的“变身”中,第一列的两个饼图差别并不算太大,主要是在图形的设计上有些许不同。
而在“变形饼图”中,为了更加明显的突出不同类别的差异,图形将每个扇形的半径进行了调整,角度越大的扇形,相应的半径也更长。
“基础环状图”和“双层环图”则是饼图的另一个“变身”,挖去了中间的小圆,用更少的色彩清晰表达出占比的差异,而“双层环图”增加了可表达数据的维度,当你向展现细分维度的比例时,不妨使用“双层环图”,它可以提升不少的工作效率。
多种饼图制图工具:dychar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