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多态相关

虚函数表

当通过指针访问类的成员函数时:
如果该函数是非虚函数,那么编译器会根据指针的类型找到该函数;也就是说,指针是哪个类的类型就调用哪个类的函数。
如果该函数是虚函数,并且派生类有同名的函数遮蔽它,那么编译器会根据指针的指向找到该函数;也就是说,指针指向的对象属于哪个类就调用哪个类的函数。这就是多态。

编译器之所以能通过指针指向的对象找到虚函数,是因为在创建对象时额外地增加了虚函数表。

如果一个类包含了虚函数,那么在创建该类的对象时就会额外地增加一个数组,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虚函数的入口地址。不过数组和对象是分开存储的,为了将对象和数组关联起来,编译器还要在对象中安插一个指针,指向数组的起始位置。这里的数组就是虚函数表(Virtual function table),简写为vtable。

我们以下面的继承关系为例进行讲解: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People类
class People{
public:
    People(string name, int age);
public:
    virtual void display();
    virtual void eating();
protected:
    string m_name;
    int m_age;
};
People::People(string name, int age): m_name(name), m_age(age){ }
void People::display(){
    cout<<"Class People:"<<m_name<<"今年"<<m_age<<"岁了。"<<endl;
}
void People::eating(){
    cout<<"Class People:我正在吃饭,请不要跟我说话..."<<endl;
}

//Student类
class Student: public People{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public:
    virtual void display();
    virtual void examing();
protected:
    float m_score;
};
Student::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People(name, age), m_score(score){ }
void Student::display(){
    cout<<"Class Student:"<<m_name<<"今年"<<m_age<<"岁了,考了"<<m_score<<"分。"<<endl;
}
void Student::examing(){
    cout<<"Class Student:"<<m_name<<"正在考试,请不要打扰T啊!"<<endl;
}

//Senior类
class Senior: public Student{
public:
    Senior(string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bool hasJob);
public:
    virtual void display();
    virtual void partying();
private:
    bool m_hasJob;
};
Senior::Senior(string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bool hasJob):
    Student(name, age, score), m_hasJob(hasJob){ }
void Senior::display(){
    if(m_hasJob){
        cout<<"Class Senior:"<<m_name<<"以"<<m_score<<"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了,并且顺利找到了工作,Ta今年"<<m_age<<"岁。"<<endl;
    }else{
        cout<<"Class Senior:"<<m_name<<"以"<<m_score<<"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了,不过找工作不顺利,Ta今年"<<m_age<<"岁。"<<endl;
    }
}
void Senior::partying(){
    cout<<"Class Senior:快毕业了,大家都在吃散伙饭..."<<endl;
}

int main(){
    People *p = new People("赵红", 29);
    p -> display();

    p = new Student("王刚", 16, 84.5);
    p -> display();

    p = new Senior("李智", 22, 92.0, true);
    p -> display();

    return 0;
}

运行结果:
Class People:赵红今年29岁了。
Class Student:王刚今年16岁了,考了84.5分。
Class Senior:李智以92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了,并且顺利找到了工作,Ta今年22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中左半部分是对象占用的内存,右半部分是虚函数表 vtable。在对象的开头位置有一个指针 vfptr,指向虚函数表,并且这个指针始终位于对象的开头位置。

仔细观察虚函数表,可以发现基类的虚函数在 vtable 中的索引(下标)是固定的,不会随着继承层次的增加而改变,派生类新增的虚函数放在 vtable 的最后。如果派生类有同名的虚函数遮蔽(覆盖)了基类的虚函数,那么将使用派生类的虚函数替换基类的虚函数,这样具有遮蔽关系的虚函数在 vtable 中只会出现一次。

当通过指针调用虚函数时,先根据指针找到 vfptr,再根据 vfptr 找到虚函数的入口地址。以虚函数 display() 为例,它在 vtable 中的索引为 0,通过 p 调用时:
p -> display();

编译器内部会发生类似下面的转换:
( *( *(p+0) + 0 ) )§;

下面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这个表达式:
0是 vfptr 在对象中的偏移,p+0是 vfptr 的地址;
(p+0)是 vfptr 的值,而 vfptr 是指向 vtable 的指针,所以(p+0)也就是 vtable 的地址;
display() 在 vtable 中的索引(下标)是 0,所以( *(p+0) + 0 )也就是 display() 的地址;
知道了 display() 的地址,( *( *(p+0) + 0 ) )§也就是对 display() 的调用了,这里的 p 就是传递的实参,它会赋值给 this 指针。

可以看到,转换后的表达式是固定的,只要调用 display() 函数,不管它是哪个类的,都会使用这个表达式。换句话说,编译器不管 p 指向哪里,一律转换为相同的表达式。

转换后的表达式没有用到与 p 的类型有关的信息,只要知道 p 的指向就可以调用函数,这跟名字编码(Name Mangling)算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再来看一下 eating() 函数,它在 vtable 中的索引为 1,通过 p 调用时:
p -> eating();

编译器内部会发生类似下面的转换:
( *( *(p+0) + 1 ) )§;

对于不同的虚函数,仅仅改变索引(下标)即可。

构造函数为什么不能是虚函数

  1. 从存储空间角度,虚函数对应一个指向vtable虚函数表的指针,这大家都知道,可是这个指向vtable的指针其实是存储在对象的内存空间的。问题出来了,如果构造函数是虚的,就需要通过 vtable来调用,可是对象还没有实例化,也就是内存空间还没有,怎么找vtable呢?所以构造函数不能是虚函数。
  2. 从使用角度,虚函数主要用于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能使重载的函数得到对应的调用。构造函数本身就是要初始化实例,那使用虚函数也没有实际意义呀。所以构造函数没有必要是虚函数。虚函数的作用在于通过父类的指针或者引用来调用它的时候能够变成调用子类的那个成员函数。而构造函数是在创建对象时自动调用的,不可能通过父类的指针或者引用去调用,因此也就规定构造函数不能是虚函数。
  3. 构造函数不需要是虚函数,也不允许是虚函数,因为创建一个对象时我们总是要明确指定对象的类型,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实验室的基类的指针或引用去访问它但析构却不一定,我们往往通过基类的指针来销毁对象。这时候如果析构函数不是虚函数,就不能正确识别对象类型从而不能正确调用析构函数。

为什么不要在构造函数中调用虚函数

先看一段在构造函数中直接调用虚函数的代码:

#include <iostream>

class Base
{
public:
    Base() { Foo(); }   ///< 打印 1

    virtual void Foo()
    {
        std::cout << 1 << std::endl;
    }
};

class Derive : public Base
{
public:
    Derive() : Base(), m_pData(new int(2)) {}
    ~Derive() { delete m_pData; }

    virtual void Foo()
    {
        std::cout << *m_pData << std::endl;
    }
private:
    int* m_pData;
};

int main()
{
    Base* p = new Derive();
    delete p;
    return 0;
}

这里的结果将打印:1。

这表明第6行执行的的是Base::Foo()而不是Derive::Foo(),也就是说:虚函数在构造函数中“不起作用”。为什么?

当实例化一个派生类对象时,首先进行基类部分的构造,然后再进行派生类部分的构造。即创建Derive对象时,会先调用Base的构造函数,再调用Derive的构造函数。

当在构造基类部分时,派生类还没被完全创建,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它只是个基类对象。即当Base::Base()执行时Derive对象还没被完全创建,此时它被当成一个Base对象,而不是Derive对象,因此Foo绑定的是Base的Foo。

C++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减少错误和Bug的出现。假设在构造函数中虚函数仍然“生效”,即Base::Base()中的Foo();所调用的是Derive::Foo()。当Base::Base()被调用时派生类中的数据m_pData还未被正确初始化,这时执行Derive::Foo()将导致程序对一个未初始化的地址解引用,得到的结果是不可预料的,甚至是程序崩溃(访问非法内存)。

总结来说:基类部分在派生类部分之前被构造,当基类构造函数执行时派生类中的数据成员还没被初始化。如果基类构造函数中的虚函数调用被解析成调用派生类的虚函数,而派生类的虚函数中又访问到未初始化的派生类数据,将导致程序出现一些未定义行为和bug。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发送别,概率,以及物体在相机坐标系下的xyz.zip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别。由于各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别。由于各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别。由于各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