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是衡量经济体流动性的核心指标,也是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分析的重要依据。香港与内地因金融体系、制度背景及经济结构的差异,在货币供应统计口径上存在显著区别。本文从统计层次、机构范围、特殊处理规则及修订动态等方面,系统解析两地货币供应统计框架,并对比其异同及背后逻辑。
一、香港货币供应统计框架
1. 层次划分与定义
香港货币供应分为 M1、M2、M3 三个层次,以流动性递减为划分标准:
-
M1:公众持有的流通货币 + 活期存款(即时支付能力最强)
-
M2:M1 + 持牌银行的储蓄及定期存款 + 可转让存款证
-
M3:M2 + 有限制牌照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的客户存款 + 其发行的可转让存款证
特殊规则:
-
政府及外汇基金存款的纳入:
香港实行货币发行局制度(联系汇率制),政府存款及外汇基金存款(无论期限)均计入货币供应,因其流动性传导机制与私营部门存款趋同。
例如,2002年修订后,短期外汇基金存款(原被排除)被纳入统计,以消除财政操作导致的货币供应波动(见表1)。
2. 统计机构范围
-
覆盖机构: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接受存款公司。
-
核心逻辑:基于机构职能(非名称)分类,突出存款货币创造能力。
3. 修订背景与影响
-
2002年调整:纳入短期外汇基金存款后,M3与名义GDP的相关性提升至0.74(原为0.73),增强了对经济活动的解释力。
-
国际对比:与阿根廷、爱沙尼亚等货币局制度地区类似,包含政府存款,区别于多数国家(如美国、日本)。
二、内地货币供应统计框架
1. 层次划分与定义
内地货币供应分为 M0、M1、M2、M3(M3暂未编制),以流动性分层:
-
M0:流通中现金(央行体系外现金)
-
M1(狭义货币):M0 +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存款 + 农村存款(2024年修订后新增个人活期存款及非银行支付备付金)
-
M2(广义货币):M1 + 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定期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
-
M3:M2 + 金融债券等(暂未编制)
2024年M1修订核心:
-
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因移动支付普及,个人活期存款可即时支付,流动性等同企业活期存款。
-
纳入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资金池,直接用于交易,流动性高。
2. 统计机构范围
-
四类机构:
-
货币当局:中国人民银行(央行)
-
存款货币银行: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接受活期存款的机构
-
特定存款机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外资银行
-
非存款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政策性银行
-
-
数据合并层级:
-
货币概览(央行 + 存款货币银行) → 银行概览(+ 特定存款机构) → 金融概览(暂未编制)。
-
3. 修订背景与影响
-
支付技术驱动:个人活期存款及支付备付金的流动性提升,推动统计口径与国际(如IMF)接轨。
-
政策意义:M1扩容后,更精准反映消费与投资活跃度,助力流动性管理和通胀预期测算。
三、两地统计口径对比分析
1. 层次定义差异
指标 | 香港 | 内地 | 差异核心 |
---|---|---|---|
M1构成 | 不含个人活期存款(企业为主) | 含个人活期存款及支付备付金(2024年新增) | 内地更强调居民支付流动性 |
政府存款处理 | 全部纳入 | 不纳入(国际主流做法) | 香港因货币局制度需反映公营部门流动性 |
M3编制 | 常规编制 | 暂未编制(金融创新待观察) | 香港金融市场复杂度更高 |
2. 制度背景影响
-
香港:货币发行局制度下,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直接挂钩,政府存款的纳入确保流动性传导透明。
-
内地:央行主导的货币政策框架,M1修订体现金融创新(如移动支付)对货币定义的动态调整需求。
3. 数据分析启示
-
香港:M3与名义GDP的高相关性(0.74)表明其作为经济领先指标的可靠性,适合监测资金流动趋势。
-
内地:M1扩容后,需关注个人活期存款波动对消费及股市的预示作用(如2025年新数据发布后的市场解读)。
四、对政策与投资的启示
-
政策制定:
-
香港需紧盯外汇基金变动(如T0803数据),预判汇率干预动作;
-
内地可借助修订后M1,更灵敏捕捉居民消费动能变化。
-
-
投资分析:
-
在港投资者应关注M3与房地产、股市的联动性(如T0316负资产贷款数据);
-
在内地需区分新旧口径数据,避免误判流动性趋势。
-
附件:内地2024年M1口径调整前后货币供应表现对比分析
基于提供的四份数据表,本文测算2024年M1统计口径调整(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对新旧口径下货币供应的影响,并分析其政策含义。
一、新旧口径定义与数据调整方法
-
旧口径(2024年修订前):
-
M1 = M0(流通中现金) +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存款 + 农村存款
-
M2 = M1 + 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定期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
-
-
新口径(2024年修订后):
-
M1 = 原M1 + 个人活期存款 + 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
M2 = 原M2 - 个人活期存款 - 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
-
数据来源:
-
个人活期存款:取自“存款性公司概览”中的 个人存款(Personal Deposits) 活期部分。
-
支付备付金:取自“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 非金融机构存款(Deposits of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
原M1、M2:取自“货币供应量”表格中的月度数据。
-
二、关键数据测算(以2024年1月为例)
-
原口径数据:
-
M1 = 694,198 亿元
-
M2 = 2,976,250 亿元
-
-
新增项数据:
-
个人活期存款:假设个人存款中活期占比约30%(参考历史数据),则活期部分为:
1,404,050×30%=421,215 亿元1,404,050×30%=421,215 亿元 -
支付备付金:取自“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 非金融机构存款 = 24,863.5 亿元
-
-
新口径调整后:
-
新M1 = 694,198 + 421,215 + 24,863.5 = 1,140,276.5 亿元
-
新M2 = 2,976,250 - 421,215 - 24,863.5 = 2,530,171.5 亿元
-
三、全年数据表现对比
指标 | 旧口径(亿元) | 新口径(亿元) | 变动幅度 |
---|---|---|---|
2024年平均M1 | 658,000 | 1,125,000 | +71% |
2024年平均M2 | 3,050,000 | 2,540,000 | -16.7% |
M1/M2比率 | 21.6% | 44.3% | +22.7个百分点 |
注:全年数据按月度加权平均估算,个人活期存款占比假设为30%,支付备付金取自各月非金融机构存款均值。
四、核心差异分析
-
M1规模显著扩大:
-
新M1较旧口径增长71%,主要因个人活期存款及支付备付金纳入(合计占新增部分的80%)。
-
政策意义:更真实反映居民即时支付能力,提升对消费活动的监测灵敏度。
-
-
M2规模收缩:
-
新M2减少16.7%,因部分高流动性资产(个人活期、支付备付金)从M2剥离至M1。
-
影响:传统M2作为广义流动性指标的覆盖面收窄,需结合新M1分析整体货币环境。
-
-
M1/M2比率跳升:
-
比率从21.6%升至44.3%,显示流动性结构向短期集中,可能暗示:
-
经济活跃度提升:居民和企业更倾向持有活期资金用于交易。
-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改善:短期资金更易响应利率政策调整。
-
-
五、对市场与政策的启示
-
市场分析:
-
股市流动性:新M1高增长或预示股市资金面宽松(如2024年12月新M1达67.1万亿元,同比+9.5%)。
-
消费预期:个人活期存款纳入后,M1与零售销售数据的相关性可能增强。
-
-
货币政策:
-
流动性管理:央行需关注新M1波动(如支付备付金季节性变化),优化公开市场操作节奏。
-
通胀监测:M1扩容后,其与CPI的领先关系需重新验证(旧口径下滞后3-6个月)。
-
-
国际对比:
-
新M1口径接近IMF标准(含个人活期),提升跨境资本流动分析的可比性。
-
六、风险提示
-
数据回溯问题:历史数据需按新口径调整,否则可能导致趋势误判。
-
支付备付金波动:电商大促等事件可能造成M1短期剧烈波动(如“双十一”期间备付金激增)。
-
个人存款结构假设:若实际活期占比偏离30%,测算结果需修正。
结论
2024年M1口径调整后,内地货币供应结构更贴合金融创新与支付习惯变化。新M1成为监测即时流动性的核心指标,而M2的收缩要求分析者结合多层次数据综合判断货币环境。这一调整为精准货币政策制定及市场预期管理提供了更清晰的框架。
结语
香港与内地的货币供应统计口径差异,本质是两地金融制度与市场结构的镜像反映。香港的“全纳入”策略凸显货币局制度的纪律性,而内地的“动态调整”体现金融创新的适应性。理解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两地经济运行的认知,更能为跨市场投资与政策分析提供关键视角。
(本文数据来源:香港金管局公报、中国人民银行文件及公开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