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计算机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章 概述

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成为网络协议。
协议三要素
(1)语法:传输数据的格式
(2)语义:所要完成的功能
(3)同步:各种操作的顺序

OSI,TCP/IP,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分层(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分层(4层):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五层协议(5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OSI每一层作用
(1)物理层:透明的传输比特流,主要定义数据终端设备与数据通信设备的物理与逻辑连接方法
(2)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报封装成帧。功能有封装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3)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功能有路由选择、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
(4)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第一个端到端),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功能有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数据传输管理
(5)会话层: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
(6)表示层: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7)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方为OSI环境的手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章 物理层

传输数据的单位:比特

通信双方交互方式
(1)单工通信: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仅需要一条信道
(2)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都可以发送或接收消息,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需要两条信道
(3)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需要两条信道

电路交换:数据传输前两节点先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信路径,该路径可能经过许多中间节点,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一直被独占,通信结束后释放。
适用于远程批处理信息传输或系统间实时性要求高的大量数据传输情况

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方式,无需建立专用线路,无建立时延,会引起转发时延

分组交换:存储转发方式,限制了每次传送的数据块大小,将小数据块附带必要控制信息构成分组,无建立时延,有转发时延

通道复用技术
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不同用户在不同频带,所有用户在同样时间占用不同带宽资源
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多个信号使用
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光的频分复用
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码,可以在同样时间使用同样频带通信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在物理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为网络层提供服务,其主要作用是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封装成帧:把网络层的 IP 数据报封装成帧
透明传输:不管数据部分什么字符,都能传输出去;可以通过字节填充方法解决(冲突字符前加转义字符)
差错检测:降低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e),广泛使用循环冗余检测(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争用型协议,胜利者通过争用获得信道,从而获得信息的发送权
(1)纯ALOHA协议
当当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站点需要发送数据时,可以不进行任何检测就发送数据。如果在一段时间未收到确认,则该站点就认为发生了冲突
(2)时隙ALOHA协议
将所有站点在时间上同步,并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隙,规定只能在每个时隙开始时才能发送一个帧
(3)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协议
若每个站点在发送前都先侦听一下信道,发现信道空闲后再发送,就会大大降低冲突的可能,从而提高信道利用率
(4)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CSMA/CD协议
适用于总线型网络或半双工网络,即每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要先检测一下总线是否有其他站点正在发送数据,若有则暂时不发送数据,等待信道变为空闲时再发送,且发送过程中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电压的变化情况,以便判断自己在发送数据时其他站点是否也在发送数据。
采用二进制退避算法来解决碰撞问题,最小帧长 = 总线传播时延 × 数据传输率 × 2
(5)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避免CSMA/CA协议
基本思想是在发送数据时先广播告知其他站点,让其他站点在某段时间内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出现碰撞

网卡硬件地址(物理地址)
MAC地址,用于控制主机在网络上的数据通信。数据链路层设备(网桥、交换机)都是用各个网卡的MAC地址

点对点协议PPP
点到点信道是指一条链路上就一个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信道,通常用在广域网链路,面向字节
点到点协议(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是为在同等单元之间传输数据包这样的简单链路设计的链路层协议。这种链路只支持全双工通信,并按照顺序传递数据包。设计目的主要是用来通过拨号或专线方式建立点对点连接发送数据,使其成为各种主机、网桥和路由器之间简单连接的一种共通的解决方案。
其不提供可靠传输(无序号和确认机制),具有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不支持多点线路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协议
面向比特,提供可靠传输,只支持全双工通信

广播信道
广播通信:
硬件地址(物理地址、MAC 地址)
单播帧(一对一):收到的帧的 MAC 地址与本站的硬件地址相同
广播帧(一对全体):发送给本局域网上所有站点的帧
多播帧(一对多):发送给本局域网上一部分站点的帧

第四章 网络层

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MAC地址和IP地址
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决定了数据包最终到达哪一个计算机,而目标MAC地址决定了该数据包下一跳由哪一个设备接收,不一定是终点

IPv4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Pv4地址的划分
(1)A类地址
网络地址的最高位是0(二进制)的地址为A类地址
网络ID是0不能用,127作为保留网段,因此A类地址的第一部分取值范围为1-126
A类网络默认子网掩码为255.0.0.0
主机ID由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构成,每部分取值范围为0-255

(2)B类地址
网络地址的最高位为10(二进制)的地址为B类地址
IP地址第一部分的取值范围为128-191
B类地址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0.0
主机ID由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组成

(3)C类地址
网络地址最高位为110(二进制)的地址是C类地址
IP地址第一部分的取值范围为192-223
C类网络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主机ID由第四部分组成

(4)D类地址
网络地址最高位为1110的地址为D类地址
IP地址第一部分取值范围为224-239
用于多播(组播)地址,其没有子网掩码

(5)E类地址
网络地址最高位为11110的地址为E类地址
第一部分取值范围为240-255,保留为今后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特殊IP地址:
(1)主机ID全为0:特指某个网段
(2)主机ID全为1:特指该网段的全部主机
(3)127.0.0.1:本地环回地址,指本机地址,一般用来测试使用
回送地址(127.x.x.x)是本机回送地址,即主机IP堆栈内部的地址
(4)169.255.0.0:169.255.0.0-169.255.255.255实际上是自动私有IP地址
(5)0.0.0.0:计算机的IP地址和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地址冲突

子网掩码:
是一种用来指明一个IP地址的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所在的子网以及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的位掩码
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为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
子网掩码与IP地址与运算得到网络号与主机号

NAT协议:
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Translation) 属接入广域网(WAN)技术
是一种将私有(保留)地址转化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Internet接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网络中。原因很简单,NAT不仅完美地解决了lP地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地址解析协议ARP
无论网络层使用什么协议,在实际的网络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都必须使用硬件地址,因此ARP协议用来完成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
每台主机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用来存放本局域网上各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表,成为ARP表。

ARP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源主机需要将一个数据包要发送到目的主机时,会首先检查自己 ARP列表中是否存在该 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
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MAC地址
如果没有,就向本地网段发起一个ARP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对应的MAC地址。此ARP请求数据包里包括:源主机的IP地址、硬件地址、以及目的主机的IP地址。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IP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一致:
如果不相同就忽略此数据包;
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端的MAC地址和IP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如果ARP表中已经存 在该IP的信息,则将其覆盖,然后给源主机发送一个 ARP响应数据包,告诉对方自己是它需要查找的MAC地址。源主机收到这个ARP响应数据包后,将得到的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并利用此信息开始数据的传输。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ARP用于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如果所要找的主机和源主机不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要通过ARP找到一个位于本局域网上的某个路由器和硬件地址,然后把分组发送给这个分组发送给这个路由器,让这个路由器把分组转发给下一个网络。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用于让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或异常情况
ICMP报文作为IP数据报的数据,加上数据报的首部,组成IP数据报发送出去
应用:
PING(Packet InterNet Groper,分组网间探测)测试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TTL(Time To Live,生存时间)该字段指定 IP 包被路由器丢弃之前允许通过的最大网段数量

内部网关协议IGP:
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EGP:
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报船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两自治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IGP),就需要使用一种协议将路由选择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这样的协议就是外部网关协议。

IGP——路由信息协议RIP(应用层协议)
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是跳数,最大跳数是15跳,如果大于15跳,它就会丢弃数据包,表示网络不可达
特点:仅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且交换的信息是自己的路由表(广播形式);每个固定时间交换路由信息

IG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
OSPF向本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且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带宽、延迟),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

EGP——边界网关协议BGP(应用层协议)
路径选择较好的链路,非最佳链路,仅与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组播:
当网络中的某些用户需要特定数据时,组播数据发送者仅发送一次数据,借助组播路由协议为组播数据包建立组播分发树,被传递的数据到达距离用户端尽可能近的节点后才开始复制和分发
组播数据包不提供可靠交付,不产生ICMP差错报文
相关协议: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其让连接到本地局域网的组播路由器知道本局域网是否有主机参加或退出了某个组播组

路由表包含什么?
(1)网络 ID(Network ID, Network number):就是目标地址的网络 ID。
(2)子网掩码(subnet mask):用来判断 IP 所属网络
(3)下一跳地址/接口(Next hop / interface):就是数据在发送到目标地址的旅途中下一站的地址。其中 interface 指向 next hop(即为下一个 route)。一个自治系统(AS, Autonomous system)中的 route 应该包含区域内所有的子网络,而默认网关(Network id: 0.0.0.0, Netmask: 0.0.0.0)指向自治系统的出口。
(4)根据应用和执行的不同,路由表可能含有如下附加信息:
花费(Cost):就是数据发送过程中通过路径所需要的花费。
路由的服务质量
路由中需要过滤的出/入连接列表

第五章 传输层

传输层为运行在不同主机上的进程之间提供了逻辑通信,而网络层提供了主机之间的逻辑通信

端口:
传输层服务访问点,在传输层的作用类似于IP地址在网络层的作用或MAC地址在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只不过IP地址和和MAC地址标示的是主机,而端口标识的是主机中的应用程序

**网络层的两种协议:**面向连接的TCP和不面向连接的UDP

UDP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放式系统互联) 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其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特点:无需建立连接,没有拥塞控制,不保证可靠交付,面向报文,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若接收方UDP发现收到的报文中目的端口号不正确,就丢弃该报文,并由ICMP发送差错报告报文给发送方

TCP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其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特点:
面向连接
只能点对点(一对一)通信(无法广播)
可靠交互
全双工通信
面向字节流

TCP与UDP区别
(1)TCP 面向连接,UDP 是无连接的;
(2)TCP 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 TCP 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 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3)TCP 的逻辑通信信道是全双工的可靠信道;UDP 则是不可靠信道
每一条 TCP 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4)TCP 面向字节流(可能出现黏包问题),实际上是 TCP 把数据看成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UDP 是面向报文的(不会出现黏包问题)
(5)UDP 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对实时应用很有用,如 IP 电话,实时视频会议等)
(6)TCP 首部开销20字节;UDP 的首部开销小,只有 8 个字节

TCP报文的首部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各占两个字节,分别写入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传输层的复用和分用功能都需要通过端口实现
(2)序号占4字节,范围是0-2^32-1。当序号超出最大范围时,下一个序号就又回到0.TCP是面向字节流的,在一个TCP连接中传送的字节流的每一个字节都按顺序编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确认号,占4字节,是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传输,接收方收到几个数据包后,就会给发送方发送一个确认数据包,告诉发送方下一个数据包该发第多少个字节了
若确认号为N,则表明到序号N-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经正确收到
(4)数据偏移,占4位,它指出TCP报文段的数据起始处距离TCP报文段的起始处有多远。这个字段实际上指出TCP报文段的首部长度,且数据偏移的单位为4字节。由于4位二进制数能够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字是15,因此数据偏移的最大值是60字节,这也是TCP首部的最大长度
(5)保留字段,占6位,为今后使用
(6)紧急位URG,当URG=1时表明紧急指针有效,它告诉系统此报文段中有紧急数据,应尽快传送(相当于高优先级的数据),而不需要按原来的排队顺序来传送
(7)确认位ACK,仅当ACK=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代表这个封包为确认封包;当ACK=0时确认号无效。TCP规定,在连接建立后所有传送的报文段都必须把ACK置1
请求建立连接的数据包ACK为0,因为此时未建立连接
(8)推送位PSH,当两个应用进程进行交互式通信时,有时在一端的应用进程希望在键入一个命令后立即就能够收到对方的响应(接收TCP收到PSH=1的报文段,就尽快地交付给接收应用进程,而不再等到整个缓存都填满后再向上交付)
(9)复位位RST,当RST=1时,表明TCP连接中出现严重错误,必须释放连接,然后再重新建立运输连接
(10)同步位SYN,在建立连接时用来同步序号。当SYN=1而ACK=0时,表明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若对方同意建立连接,则应该响应的报文段中使SYN=1和ACK=1。因此,SYN置为1就表示这是一个连接建立请求或连接接受请求
(11)终止位FIN,用来释放一个连接。当FIN=1时,表明此报文段的发送方的数据已发送完毕,并要求释放传输连接
(12)窗口字段,2字节。TCP有流量控制的功能,窗口值告诉对方:从本报文段首部中的确认号算起,接收方目前允许对方发送的数据量
(13)检验和,2字节。检验和字段的检验范围包括首部和数据两部分。同UDP一样,在计算校验和时,要在TCP报文段前面加上12B的伪首部(只需将UDP伪首部协议字段的17改为6)

TCP如何保证可靠传输?
确认和超时重传
数据合理分片和排序
流量控制
拥塞控制
数据校验

可靠传输
(1)停止等待协议
无差错情况与超时重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A未收到B给的确认数据包,则超过一定时间后自动超时重传——能够实现可靠性传输
停等协议下若出现差错或丢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连续ARQ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
A端具有发送窗口,发送窗口内的数据包无需等待确认连续发送,每一个数据包都有一个计时器,如果超时会自动重发,B端收到这四个数据包后发送一个确认M4数据包,表示让A端发送M5,然后A端发送窗口向后滑动,继续发送M5-M8,如此往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图为以字节为单位的滑动窗口技术详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指接收端控制发送端的速度
在通信过程中,接收方根据自己接收缓存的大小,动态地调整发送方的发送窗口大小,这称为接收窗口rwnd;发送方根据其当前网络拥塞程序的估计而确定的窗口值,这称为拥塞窗口cwnd
A的发送窗口的实际大小取rwnd和cwnd中的最小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拥塞控制
(1)慢开始和拥塞避免
发送的数据包个数以指数倍增长,以探测该轮次是否会造成拥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拥塞避免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快重传
快重传算法首先要求接收方每收到一个失序的分组后就立即发出重复确认(为的是使发送方及早知道有分组没有到达对方)而不要等待自己发送数据时才进行捎带确认
快重传算法规定,发送方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应当立即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而不必继续等待为丢失的报文段设置的重传计时器到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快重传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建立连接
(1)请求建立TCP连接
客户机的TCP向服务器的TCP发送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
此时发送方发出的数据:SYN=1,ACK=0,seq=x
(2)TCP连接确认
服务器的TCP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同意建立连接,就向客户机发回确认,并为该TCP连接分配TCP缓存和变量
此时接收方发出的数据:SYN=1,ACK=1,seq=y,ack=x+1
(3)确认的确认
当客户机收到确认报文段后,还要向服务器给出确认,并且也要给该连接分配缓存和变量
此时发送方发出的数据:SYN=0,ACK=1,seq=x+1,ack=y+1
服务器端的资源是在完成第二次握手时分配的,而客户端的资源是在完成第三次握手时分配的

TCP建立连接全过程解释
客户端发送 SYN 给服务器,说明客户端请求建立连接;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发的 SYN,并回复 SYN+ACK 给客户端(同意建立连接);
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 SYN+ACK 后,回复 ACK 给服务端(表示客户端收到了服务端发的同意报文);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 ACK,连接已建立,可以数据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为什么要进行三次握手:
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释放连接
(1)客户机打算关闭连接时,向其TCP发送一个连接释放报文段,并停止发送数据,主动关闭TCP连接
此时FIN=1,seq=u
发送FIN报文时,发送FIN的一端不能再发送数据,但对方还可以发送数据
(2)服务器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后立即发出确认,此时客户机到服务器这个方向连接已释放,TCP连接处于半关闭状态。但服务器若发送数据,客户机仍要接收,即从服务器到客户机这个方向的连接并未关闭
此时ACK=1,seq=v,ack=u+1
(3)若服务器已经没有要向客户机发送的数据,就通知TCP释放连接
此时FIN=1,seq=w,ack=u+1
(4)客户机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必须发出确认
此时TCP连接还未释放,必须经过时间等待计时器设置的时间2MSL后,A才进入连接关闭状态
此时ACK=1,seq=u+1,ack=w+1

TCP释放连接的全过程解释:
客户端发送 FIN 给服务器,说明客户端不必发送数据给服务器了(请求释放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连接);
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发的 FIN,并回复 ACK 给客户端(同意释放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连接);
客户端收到服务端回复的 ACK,此时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连接已释放(但服务端到客户端的连接还未释放,并且客户端还可以接收数据);
服务端继续发送之前没发完的数据给客户端;
服务端发送 FIN+ACK 给客户端,说明服务端发送完了数据(请求释放从服务端到客户端的连接,就算没收到客户端的回复,过段时间也会自动释放);
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 FIN+ACK,并回复 ACK 给客户端(同意释放从服务端到客户端的连接);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 ACK 后,释放从服务端到客户端的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CP为什么要进行四次挥手?
(1)TCP 为什么要进行四次挥手? / 为什么 TCP 建立连接需要三次,而释放连接则需要四次?
因为 TCP 是全双工模式,客户端请求关闭连接后,客户端向服务端的连接关闭(一二次挥手),服务端继续传输之前没传完的数据给客户端(数据传输),服务端向客户端的连接关闭(三四次挥手)。所以 TCP 释放连接时服务器的 ACK 和 FIN 是分开发送的(中间隔着数据传输),而 TCP 建立连接时服务器的 ACK 和 SYN 是一起发送的(第二次握手),所以 TCP 建立连接需要三次,而释放连接则需要四次。

(2)为什么 TCP 连接时可以 ACK 和 SYN 一起发送,而释放时则 ACK 和 FIN 分开发送呢?(ACK 和 FIN 分开是指第二次和第三次挥手)
因为客户端请求释放时,服务器可能还有数据需要传输给客户端,因此服务端要先响应客户端 FIN 请求(服务端发送 ACK),然后数据传输,传输完成后,服务端再提出 FIN 请求(服务端发送 FIN);而连接时则没有中间的数据传输,因此连接时可以 ACK 和 SYN 一起发送。

(3)为什么客户端释放最后需要 TIME-WAIT 等待 2MSL 呢?
①、为了保证客户端发送的最后一个 ACK 报文能够到达服务端。若未成功到达,则服务端超时重传 FIN+ACK 报文段,客户端再重传 ACK,并重新计时。
②、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出现在本连接中。TIME-WAIT 持续 2MSL 可使本连接持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所有报文段都从网络中消失,这样可使下次连接中不会出现旧的连接报文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六章 应用层

域名系统DNS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是互联网的一项服务。它作为将域名和 IP 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能够使人更方便地访问互联网。DNS 使用 TCP 和 UDP 端口 53。当前,对于每一级域名长度的限制是 63 个字符,域名总长度则不能超过 253 个字符。

文件传输协议FTP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是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传输的一套标准协议,使用客户/服务器模式,使用 TCP 数据报,提供交互式访问,双向传输。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DHCP常用于给主机动态地分配IP地址,提供了即插即用联网的机制,这种机制允许一台计算机加入新的网络和获取IP地址而不用手工参与
DHCP服务器聚合DHCP客户端的交换过程如下:
(1)DHCP客户机广播“DHCP发现”消息,使徒找到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服务器获得一个IP地址
(2)DHCP服务器收到“DHCP发现”消息后,向网络中广播“DHCP提供”消息
(3)DHCP客户机收到“DHCP提供”消息,如果接收DHCP服务器所提供的相关参数,name通过广播“DHCP请求”消息向DHCP服务器请求提供IP地址
(4)DHCP服务器广播“DHCP”确认消息,将IP地址分配给DHCP客户机

超级文本传输协议HTTP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协作式和超媒体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协议。HTTP 是万维网的数据通信的基础。
HTTP采用TCP作为运输层协议,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但是HTTP本身是无连接的,也就是说HTTP使用了TCP连接,但通信的双方在交换HTTP报文之前不需要先建立HTTP连接

HTTP/1.1协议的持久连接有两种工作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子邮件
发送电子邮件需要使用SMTP协议
接收电子邮件需要使用POP3、IMAP和HTT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MTP(Simple Main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是在 Internet 传输 Email 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基于文本的协议。在其之上指定了一条消息的一个或多个接收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确认是存在的),然后消息文本会被传输。可以很简单地通过 Telnet 程序来测试一个 SMTP 服务器。SMTP 使用 TCP 端口 25。

POP3(Post Office Protoco,邮局协议):在传输层使用TCP,在接收方计算机中的用户代理运行POP客户程序,在接收方邮件服务器中运行POP服务器程序。

用户单击鼠标后所发生的事件按顺序如下:
(1)浏览器分析链接指向的页面的URL(例http://www.tsinghua.edu.cn/chn/index.htm)
(2)浏览器向DNS请求解析www.tsinghua.edu.cn的IP地址
(3)域名系统DNS解析出清华大学服务器的IP地址
(4)浏览器与该服务器建立TCP连接(默认端口号为80)
(5)浏览器发出HTTP请求:GET/chn/index.htm
(6)服务器通过HTTP响应把文件index.htm发送给浏览器
(7)TCP连接释放
(8)浏览器解释文件index.htm,并将Web页显示给用户

  • 1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