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在幼儿园哭闹时,英式教育多采用 “冷处理” 方式。老师通常不会立刻上前安抚,而是在一旁观察,等待孩子情绪稍微稳定后,再温和地与孩子交流,询问哭闹原因。例如,孩子因和同伴争抢玩具而哭闹,老师会等孩子情绪稍缓,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如 “你看起来很生气,能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吗?” 这种方式旨在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给予孩子一定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逐渐平复情绪,然后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内心想法,而不是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
而中式教育则倾向于 “即时安抚”,老师会第一时间抱起孩子,轻声安慰,如 “宝贝不哭,怎么啦?” 先缓解孩子的情绪,再去处理引发哭闹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中,孩子的情绪被视为需要及时关注和照顾的重要方面,认为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例如,孩子因为摔倒而哭泣,中式教育下的老师会立刻跑过去,将孩子扶起,温柔地抚摸孩子并说 “宝贝不痛不痛,勇敢哦”,然后查看孩子是否受伤,再询问摔倒原因。
在家长沟通策略上,英式教育下的老师更注重与家长分享孩子在处理情绪问题上的进步,鼓励家长在家也采用类似方式,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老师会告诉家长,孩子今天在遇到冲突哭闹后,能逐渐自己平静下来并尝试解决问题,建议家长在家中遇到类似情况时,也给孩子一些时间自我调节。例如,老师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和小伙伴争抢玩具哭闹后,经过引导,能主动和小伙伴沟通,交换玩具一起玩,家长在家中遇到孩子争抢玩具情况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如 “你想想怎么和弟弟说,他会愿意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呢?”
中式教育中,老师与家长沟通时,更强调孩子情绪的安抚情况,以及如何避免类似引发哭闹的事件再次发生。例如,老师会和家长讨论孩子在幼儿园因争抢玩具哭闹的事情,共同探讨如何教导孩子学会分享,减少冲突。老师可能会建议家长在家中通过一些小游戏培养孩子分享意识,如玩 “轮流分享玩具” 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分享的乐趣。家长在面对这种跨文化冲突时,需要理解不同教育方式的出发点,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适度融合两种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如果孩子性格较为内向敏感,可能在初期更需要中式的即时安抚给予安全感,随着孩子成长,再逐渐引入英式冷处理方式,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