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slience_me
🎉 我的创作纪念日|Slience_me 的五年技术之路
“先做人,后做事。” —— 这是我始终坚持的信条。
五年前,我在 CSDN 上写下第一篇博客;五年后,写作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
🌱 机缘
最初在 CSDN 写博客,只是出于一个简单的想法:记录、分享、成长。
刚开始学习编程时,遇到问题四处找资料,常常花了几个小时才找到解决方案。那时我就在想:
如果能把这些“踩坑经验”记录下来,也许能帮到后来的人。
于是,我开始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和项目实战,从 Java 后端到服务器部署、从 Linux 运维到机器学习,再到前端的尝试——一路走来,技术在变,但记录与分享的初心从未变过。
正如我常说的那句话:“先做人,后做事。”
写博客,不只是写技术,更是写成长。
📈 收获
回望这五年,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数字,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认可。
- ✍️ 累计 206 篇原创文章
- 👀 总访问量 366,078+ 次
- 💖 收获了 14,459 位粉丝
- 📅 加入 CSDN 时间:2020-09-28
- 📍 IP 属地:北京市
这些数据背后,是每一次被点赞、被收藏、被评论的瞬间。
每当读者留言:“这篇文章帮我解决了问题”,那一刻的成就感胜过千言万语。
我也在创作中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评论区或私信中探讨代码、部署、算法,共同成长。
写作,让技术更有温度。
🧩 日常
现在,写作已经融入我的日常。
在学习新知识或项目开发时,我会思考:
“这部分内容能否整理成一篇文章?别人是否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于是,笔记成了素材,经验成了教程。
💡 平衡创作与工作学习,我有一个小方法:
- 利用碎片时间构思大纲;
- 利用周末晚上集中整理;
- 坚持“每月至少一篇原创”的小目标。
久而久之,这个习惯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写,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沉淀。
💻 成就
如果要挑一段代表性的代码,我会选这段日志分析工具的核心逻辑👇
import re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def analyze_logs(log_file):
with open(log_file, 'r', encoding='utf-8') as f:
logs = f.readlines()
error_lines = [line for line in logs if 'ERROR' in line]
patterns = [re.findall(r'ERROR\s*:\s*(.*)', line) for line in error_lines]
flat_errors = [p[0] for p in patterns if p]
top_errors = Counter(flat_errors).most_common(5)
return top_errors
if __name__ == "__main__":
result = analyze_logs('system.log')
for err, count in result:
print(f"{err} — {count} 次")
虽然简单,但这是我第一次用代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它让我意识到:
“写代码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让生活更高效的一种方式。”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我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包含实战与思路结合,
希望每个读者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 憧憬
未来,我希望继续保持热爱,不断前行。
- 🌐 深入探索 机器学习 / AI 实战,写出更多应用型教程;
- 💻 持续在 Java、Linux、服务器部署 等方向积累实践;
- 🧭 让文章从“问题 + 解决方案”升级为“系统化技术专题”;
- 💬 通过更多 技术交流、视频分享 等形式,让创作更立体。
写博客的五年,不仅让我更懂技术,也让我更懂坚持。
未来,无论前路多远,我都会继续记录、分享,与大家同行。
✨ 感谢 CSDN 见证我的成长,也感谢每一位关注与支持我的朋友。
💬 如果我的文章帮到了你,请留下一个评论或点赞,那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 Slience_me · 码龄 5 年 · 不止于代码
5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