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网",相信大家对这个动词已经不再陌生,网 通常指的是网络;在 2024 年的今天,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此时此刻在看到我的博客,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
想要进入网络的发源之初,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 20 世纪 40 年代
时代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之后世界格局迅速演变,美国和苏联崛起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为了避免S3赛季开打,并且尽可能在相对和平的状态下,争夺全球的话语权。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二战三巨头之一的温斯顿丘吉尔,于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铁木演说。
美苏两国及其同盟国长达数十年,绝处的钟声致死敲响对抗的方式,通过科技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以及局部代理战争的冷方式进行,因此也被称为美苏冷战。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类科技的进步也悄悄按下了加速键。1957年10月4日,苏联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毫无先兆的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此消息一出,美国那边可谓是汗流浃背,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维护美国国家安全,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为阿美丽卡赋能,确保冷战新时代国防高质量发展,国会授权国防部成立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为阿帕。
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确保美国的军事科技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防止被潜在的不知名神秘尖端科技突破。
1961年10月,苏联26洲际导弹成功完成飞行试验,这意味着美国本土已面临着远程核导弹打击的威胁
时任美国第35任总统的约翰·肯尼迪脸都绿了,美乐帝乐也乐不起来了。
为了保证能在苏联的第一轮核打击下具备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美国国防部授权高级研究计划局——阿帕研究一种分布式指挥系统,整个系统由无数的节点组成,即使其中的某些节点被摧毁,其他节点之间仍然能互相通信。
ARPAnet的诞生
196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瑟夫·利克莱德加入阿帕,将办公室名称从命令控制研究改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简称为IP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
约瑟夫·利克莱德担任IPTO的第一任主管,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研究可抵御敌军打击的军用通讯系统,其他任务还包括电脑图形网络通讯,超级计算机等课题,于是乎研究分布式指挥系统的任务就落在IPTO的头上,利克莱德写了一份备忘录,里面描述了他所设想的一套全球互联计算机的银河网络概念,通过这些互联的计算机,每个人都能够从任何站点快速的访问数据和程序。
1965年,威尔士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戴维斯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概念,意思是将计算机传输的消息进行分组。
他在咨询了一位语言学家后,选择使用 Packet数据包 这个词来描述这些消息分组这些数据包,能在网络上独立的从原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这些线路的选择便成为路由,当然,每组之间能自由选择不同的路由,并最终在目的地重新组装成原来的样子。196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鲍勃·泰勒接任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的第三任主管,在他的领导下,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计算机网络概念逐渐形成。
泰勒对计算机通信的前景有着远见,他意识到不同系统之间互通的重要性,他在考察了一个由3台电传打字机和3台计算机组成的小型通讯网络后,发现你这如果互相之间不兼容的话,传递起信息来都不行的,形如太监传话。这样还想发展下去,那是门也没有啊,因此他倡导建立一个兼容的协议,使所有终端能够无障碍的互相通信,很快泰勒的新型通信网络项目完成了内部理想,并将其命名为阿帕网,也称为 ARPAnet ,这也将人类通信的未来引向了一个新的方向。为了推动 ARPAnet 项目的实现泰勒开始积极招募人才,其中,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拉里·罗伯茨受邀加入并担任了阿帕奈特项目经理和首席架构师,同时他还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分组理论交换专家伦纳德·克兰罗克以及兰德公司的科学家保罗·巴兰加入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巴兰提出的分布式通信理论,提供了两个重要思想:第一,网络的控制权应该完全分散;第二,网络应该采用分组交换替代电路交换;这些理论的提出使每个节点在数据路由时都具备了同等的地位,奠定了未来互联网的最基本特征。
罗伯姿设计的阿帕网是第一个具有分布式控制的广域分组交换网络,在这个设计中,主机不再负责处理数据漏油的任务,而是由一个小型连接的计算机来承担,这个计算机,被称为 IMP(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 接口信号处理机,IMP 的作用是连接调度和管理网络,主机将数据包发送给IMP,IMP 会查看目标地址,然后将数据包传递到本地连接的主机,或者传递给另一个 IMP,有了 IMP,大型主机则不再需要直接参与联网,从根本上解决了计算机系统不兼容的问题,因此,IMP 可以看作是现今路由器的雏形
为了防止数据包丢失,发送方的 IMP 会暂存数据包,直到接收方的 IMP 发送确认信息,如果没有收到确认信息,发送方的 IMP 会重新发送数据包,在那个时候确认信息的重传机制是由中间路由的节点来完成的,直到后来逐步演进为由主机的 TCP/IP 协议栈 来完成,这一设计,为当今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并且影响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1968年,罗伯姿提交了一份名为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报告,重点阐述了在阿帕内部建立计算机互联的重要性,以实现大家研究成果的共享,基于这份报告,国防部开始组建高级研究计划网及著名的阿帕网,拉里·罗伯茨因此也被称之为阿帕网之父。
同年夏天,美国国防部正式启动了阿帕网项目的商业招标,开启了这一里程碑式计划的实施阶段。
1969年,阿帕建立了 IMP 的研发测试中心,由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中心的 BBN 公司进行制造,其基础硬件选用了配备12KB内存的 哈林威DDP5小型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