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进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手工管理操作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步取代自动化网络管理。教育技术中心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本着面向学校教学过程, 结合学校课程特点,兼顾科研需求,在虚拟化技术及集群技术框架下,构建教学实验软件的个体化应用及集群高性能计算应用环境,以达到基础性公共教学实验软件系统的基于校园网的普遍提供与使用。学校是接受现代化信息传播的先行者,因此,学校管理的主体,是教学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是学生技能培表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报告管理水平也反映了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目前,大部分学校所提交的实验报告大多还停留在以纸为介质的方式上,这将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很多课程的实验结果在纸质实验报告中不能表现或不能完全表现,其次纸质实验报告的批改和分析也是实验授课老师的一个很重负担,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报告的表象能力,提高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效率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是许多课程实验授课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
本系统使用MySQL完成。
该系统开发由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数据库实施阶段、系统调试和测试阶段、参考文献、附录等阶段组成。
关键字:数据库;实验报告;管理系统;MySQL
1.系统需求分析
1.1引言
各大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众多,学校处于接收信息的前沿地位,更是及早的进入“办公自动化”。该系统就是办公自动化的一项主要内容。本系统利用了方便的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员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只需要通过界面操作就可以对教师课题和学生的选题进行管理,使得管理员管理工作变得非常方便。
1.2目标与任务
1.2.1需求分析阶段目标
本系统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对一般高校的教学工作的信息管理,实现对教师的基本信息和教师的授课信息的添加,查询,分配等功能,同时对课程信息及学生选课信息的管理,较大程度地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目标详见表1)
目标类型 | 子目标 |
---|---|
教研室主任 | 信息管理:学生、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管理:浏览、查询、添加、分配课程,生成报表 |
主讲教师 授课教师 |
管理课程评分 上传课程内容 |
学生 | 查询信息,登录、查看、上传实验内容 |
1.2.2 需求分析阶段任务
1.2.2.1实验报告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1)实验报告管理系统满足来自教研室主任,主讲教师,授课教师和学生四方面人员的需求。
(2)教研室主任工作人员可以为主讲教师和授课教师还有学生添加课程信息,同时并生成相应的报表给学生看和选择,教研室主任可以浏览,查询,添加课程的基本信息同时为主讲教师和授课教师分配上课班级。
(3)主讲教师对课程的评分标准进行管理,设定实验评判标准和分值主讲教师还可以上传课程对应的实验内容。
(4)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账户密码来登陆实验系统,及时查看各个课程的实验信息,并且上传自己的实验内容,看可以查询自身的相关信息。
(5)教研室主任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等进行管理。
1.2.2.2数据流程分析
学生登录系统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且撰写实验内容,教师可以进入系统查看学生课程信息、上传实验、并且批阅学生提交的实验,主讲教师可以对课程的评分标准进行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着学生、教师、课程的所有信息,可以添加课程信息,让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还可以安排课程主讲教师和授课教师,为教师分配班级。
1.2.2.3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组成数据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了数据项,数据结构等内容,只有认真分析相关的业务功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数据结构。数据运行才能够正常,不会出现缺少相应的信息等问题。数据汇总表如表2所示,数据结构如表3所示。
数据项名 | 数据类型 | 长度 | 别名 | 取值范围 |
---|---|---|---|---|
Sno | CHAR | 10 | 学号 | |
Sname | CHAR | 10 | 学生姓名 | |
Sage | INT | 2 | 学生年龄 | |
Ssex | CHAR | 3 | 学生性别 | 男,女 |
Sclass | CAHR | 20 | 学生班级 | |
Tno | CHAR | 10 | 教师号 | |
Tname | CHAR | 10 | 教师姓名 | |
Tsex | CHAR | 3 | 教师性别 | 男,女 |
Tage | INT | 2 | 教师年龄 | |
Cno | CHAR | 10 | 课程编号 | |
Cname | CHAR | 20 | 课程名称 | |
Ccredit | DOUBLE | 2 | 课程学分 | |
Ctime | INT | 3 | 课时 | |
Eno | CHAR | 10 | 实验编号 | |
Ename | CHAR | 10 | 实验名称 | |
Score | INT | 2 | 分值 | |
Standard | CHAR | 20 | 评判标准 | |
Dno | CHAR | 10 | 教研主任号 | |
Dname | CHAR | 10 | 主任姓名 | |
Password | CHAR | 10 | 密码 | |
Permission | CHAR | 20 | 权限 | S,t,c,st,sc,tc,stc |
S_score | INT | 3 | 实验成绩 |
数据结构名 | 含义说明 | 组成 |
---|---|---|
Student | 学生信息 | 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班级 |
Teacher | 教师信息 | 教师号,姓名,性别,年龄 |
Director | 主任信息 | 编号,姓名,密码,权限 |
Course | 课程信息 | 课程号,课程名,课时,学分,主讲教师号,授课教师号 |
Experiment | 实验信息 | 实验号,实验题目,截至时间,分值,评分标准,课程号 |
e_completion | 实验完成情况 | 实验号,完成内容,学号,成绩 |
T_course | 教师课程 | 课程号,主讲教师号,授课教师号,班级 |
Sc | 学生课程 | 课程号,学号 |
经需求分析,本系统的数据流有课程信息数据流、实验信息等数据流。
数据流编号:D001
数据流名称:课程信息
简述:课程信息
数据流来源:教研室主任添加课程信息,并发布在系统中。
数据流去向:与课程相关数据存入数据库
数据项组成:Cno(课程号)+Cname(课程名)+Ctime(课时)+Ccredit(学分)+Tno(教师号)
数据流量:20门/日
高峰流量:100门/日
数据流编号:D002
数据流名称:实验信息
简述:实验信息
数据流来源:教师上传相关实验信息
数据流去向:为学生发布实验任务
数据项组成:Eno(实验号)+Ename(实验题目)+Score(分值)+Standard(评分标准)+Cno(课程号)
数据流量:200项/日
数据流编号:D003
数据流名称:学生/主任/教师登录信息
简述:学生/主任/教师登录信息
数据流来源:对学生/主任/教师分配实验管理系统账号
数据流去向:检查用户身份
数据项组成:学生:Sno(学号)+Sname(姓名)+Ssex(性别)+Sage(年龄)+Sclass(班级)
教师:Tno(教师号)+Tname(姓名)+Tsex(性别)+Tage(年龄)
主任:Dno(编号)+Dname(姓名)+Password(密码)+Permission(权限)
数据流编号:D004
数据流名称:实验成绩查询
简述:实验信息查询
数据流来源:学生
数据流去向:检索处理模块
数据项组成:Sno(学号)+Sname(姓名)+Cno(课程号)+Eno(实验号)
数据流量:1000次/日
高峰流量:5000次/日
数据流编号:D005
数据流名称:实验成绩查询结果
简述:返回给学生的查询结果
数据流来源:检索条件处理模块,从系统中返回给学生的查询结果
数据流量:学生
数据项组成:Sno(学号)+Sname(姓名)+Cno(课程号)+Eno(实验号)+Score(分值)+S_score(实验成绩)+Tno(教师号)
数据流量:400次/日
高峰流量:3000次/日
数据流图:(详见图1,2,3)

1.2.2.4分析总结
通过需求分析,认真分析总结后,大致对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的功能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在基本功能的前提上,又拓展了一点新的实用功能,比如电子图书阅读,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虽然需求分析很麻烦,但是它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是基础,是前提,如果需求分析没有做好,那么很又可能导致数据库的重新开始。所以,必须认真对待,仔细研究,在全面系统的分析后,得到正确的可行的实施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好基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结果。
2.概念结构设计
2.1概念设计任务
概念设计是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它的主要任务即时完成对现实事物,事物关系之间的转化,把抽象的事物转化成能够被人们易于理解的图形关系,更加直白的把现实的事物关系表达出来,从而为下一步的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如此,进行归类总结,识别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中的实体,识别实体的属性,识别实体的关键字,识别实体间的联系,利用实体关系图(E—R图)来描述选题管理系统相关实体、属性及关系,从而达到为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建立良好的数据模型的目的。
2.2概念模型设计
根据前面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数据项,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类总结,可以将实验报告管理系统数据库实体划分为学生信息实体集、教师信息实体集、课程信息实体集、实验系统实体集,各实体集里还包含不同的实体。系统功能包括:
(1)选择课程:教研室主任添加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学分,课时等,同时对课程信息进行管理,能够让学生对课程进行选择。
(2)分配班级:教研室主任安排课程的主讲教师和授课教师,同时为主讲教师和授课教师分配.上课班级。
(3)评分准则:主讲教师对课程的评分标准进行管理,设定实验评判标准和分值。
(4)实验查看:主讲教师可以上传课程对应的实验内容。
(5)完成实验:学生登陆系统,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实验。
(6)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对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进行管理。
每个实体定义的属性如下:
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班级)
教师(教师号,姓名,性别,年龄)
教研处主任(教研主任号,姓名,权限,密码)
课程信息(课程号,课程名,学分,课时)
教师课程(课程号,主讲教师号,授课教师号,班级)
学生课程(课程号,学号)
实验(实验序号,截止时间,实验题目,班级,课程号,实验评分标准,分值)
实验提交(实验序号,学号,实验内容,实验成绩)
以上就是概念设计的基本实体以及相关的属性,并分别进行了主键的命名,确定了基本的实体之后,就是根据管理流程以及数据流图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E-R图的设计了。E-R图的设计是通过先分后总的设计理念进行安排的,把部分的E-R模型设计好后,在进行了总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便于操作,易于理解、实现,但进行综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冗余。ER图(详见图4~10)
3.逻辑结构设计
3.1逻辑设计的目标与任务
以上的概念设计阶段是独立于任何一种数据模型的,但是逻辑设计阶段就与选用的DBMS产品发生关系了,系统逻辑设计的任务就是将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组织(将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模型优化、数据库模式定义、用户子模式设计)、数据处理(画出系统功能模块图)两大任务。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把ER模型转换成相应的关系表结构,同时每个关系模型之间的范式应最好满足第三范式,只有这样的关系模式才可能尽可能的减小冗余,达到较好的效果。
3.2关系模型设计
3.2.1 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
ER图进行关系模型的转化时,应根据相应的规则进行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小冗余,达到比较好的范式,使模型更加优化,通常的转换规则如下:
一对一联系 :若双方部分的参与,则将联系定义为一个新的关系,属性为参与双方的码,若一方全部参与,则将联系另一方的码作为全部参与一方的属性,
一对多联系:将单方参与实体的码作为多方参与实体的属性,
多对多联系:将联系定为新的关系,属性为参与双方的码。
以上也就是基本的设计规则了,只要按照相应的规则转换,就能够得到所要的规范程度,得到一个良好的范式,根据得到的ER图,进行关系模式的转换。具体的关系模型如下
(表4~11)。
数据项名 | 数据类型 | 长度 | 别名 | 是否为空 | 主外键 |
---|---|---|---|---|---|
Sno | CHAR | 10 | 学号 | 否 | 主 |
Sname | CHAR | 10 | 姓名 | ||
Sage | INT | 3 | 年龄 | ||
Ssex | CHAR | 3 | 性别 | ||
Sclass | CHAR | 20 | 班级 |
数据项名 | 数据类型 | 长度 | 别名 | 是否为空 | 主外键 |
---|---|---|---|---|---|
Tno | CHAR | 10 | 教师号 | 否 | 主 |
Tname | CHAR | 10 | 姓名 | ||
Tsex | CHAR | 3 | 性别 | ||
Tage | INT | 3 | 年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