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05年的时候,中文网络世界开始流行看美剧,打入我们精神世界第一枪的,是大名鼎鼎的《越狱》。
时隔多年,我还记得身边的人奋力追《越狱》的情景,无论谁聊天都要就《越狱》扯上几句,不聊不洋气,不聊不是互联网新新人类,是老古板老封建老迷信,是要被拉出去破四旧的那种。
之后随着《越狱》蜂拥而入的,是《绝望的主妇》《迷失》《豪斯医生》《斯巴达克斯》《24小时》等等,那年头韩剧又臭又长,又齁又腻,天天白血病车祸失忆,大部分有追求的年轻人都转投了美剧,这其中《越狱》的破局功不可没。
2000年代刚好是80后青春黄金期,现在我们都已步入中年,虽然离跳广场舞的日子越来越近,但我们也记得,自己曾经追求过新潮与新鲜的火热青春。
我相信60后也有这种体会,不要看他们现在求平安求稳定,广场舞跳得一个比一个熟练,他们当年搞爆炸头跳迪斯科的时候,肯定也浪得不行。
《越狱》第一季拍得极精彩,到后面就越来越不行,故事渐渐走向松散,情节越来越乏味。
造成这种情况的本质,是第一季的故事来自编剧们最为擅长的领域,叫“封闭空间+密集人物+破解类主题”,破解类主题一般指破案或者完成某项任务。
因为空间和人物被压缩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优点是情节极紧凑、人物矛盾极尖锐,处处都有扎人心窝子的剧情,非常适合不断玩反转,能让观众看得十分过瘾难以呼吸,缺点是通常这种模式只用于细分类型片,很难有一个宏大的思想空间,比如《禁闭岛》《小岛惊魂》(这个译名真是日了狗了)、《狗镇》《活埋》《电锯惊魂》等,这当中《活埋》在模式上最为简洁,《电锯惊魂》和《小岛惊魂》的反转最为有趣。
侦探类作家和漫画家,也喜欢将这种写作模板进行相关演绎,福尔摩斯、金田一、柯南,时常要破解各种离奇的密室杀人,许多作家和戏剧,也常常采用这种模板,密闭空间和人物,是文艺工作者们在创造“小巧精致”作品时的重要灵感来源。
这种模式甚至走出了一种细分娱乐产业,就是现在流行的剧本杀。
《满江红》,走的就是个套路。
贰
《满江红》完全符合“封闭空间+密集人物+破解类主题”三大要素,他们把底子铺好以后,就开始构筑主线、添加细节、寻找相吻合的演员,这时候这套班子的整体框架就基本成形。
因为前人已经将这种模式玩得烂熟,所以上一个好档期加一些搞笑元素,基本不会翻车,成功率非常高。
注意最好要有搞笑元素,因为这种类型不能像《你好,李焕英》这样怀旧,不能像《战狼》和《长津湖》这样提升民族自豪感,搞笑是最稳妥的流量路线。
就拉来一个喜剧演员沈腾和一个说相声的岳云鹏做保底。
按编剧陈宇所说,《满江红》的创作是张艺谋两年前先找到山西一宅子,然后让他想一出在宅子里的剧本。
其实就像一个老板先找到一个固定场所,然后对写东西的人说:来,就在这个场所里写一出剧本杀,情节要紧凑,再加点搞笑成分。
大家纷纷指责《满红江》的拍摄周期不到60天,觉得不精细,我倒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请来的演员都十分老练,上场就能用,又不用大量出外景,都在一个宅子里拍,而且前人累积了大量经验,使这份工作的难度大大减轻。
这片子的问题不在表演这里,问题在于剧本打磨得不精细,过度追求反转,过度想拔高主题。
整体上这个剧本逻辑还是勉强圆回来了,但圆得有点糙,留下了大量漏洞。
比如岳云鹏临死前被人三言两语,就怂恿着给了别人武器,显得十分低智;比如秦桧随便给岳云鹏安了个名头,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就明目张胆把拿御赐金牌的人给杀了,这是把皇帝当弱智吗?这段情节跟过家家一样;比如明明主要目标一直是干掉秦桧,怎么到结尾时突然改任务了,说要秦桧背满江红;最大的漏洞是,对于秦桧替身的出现,前期没有做任何铺垫,摁着脖子强行搞转折,为了弥补先前的逻辑漏洞强行反转,显得特别拧巴。
剧本打磨不精细,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越到后面,越让人感到空虚乏力,当看到秦桧替身强行反转的时候,我已经感到十分疲惫,深深感觉剧情缺少说服力。
没有好的前戏,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高潮。
而在根基不牢的情况下,编剧还决定拔高主题,让观众们跟着诗词热血一次。
真的,这样搞,很尴尬的好不好。
本身这种底子的题材,非常适合于挖掘人性的细分线,像《狗镇》制约平衡被破坏后的全员恶人、《电锯惊魂》里情绪上的大起大落、《禁闭岛》里真实与虚假的荒诞感,他们都没有往上拔,最多是向下探索,因为这种题材本身就不适合拔高,地基就是这么个地基,格局小而冷,用热血去拌生冷,一拔高就把地基弄垮了。
因为我自己就是靠写作为生,平时就时刻琢磨着各种起承转合的合理性,所以每看到剧情转场的地方,眼前就仿佛看到编剧(可能不止一个人)在构思故事时站那儿嘀咕:
这里怎么弄才合理呢?哎呀这样太牵强了,再想想再想想。
我认为中国的编剧是编得好这种故事的,本就是个千锤百炼的框架,只要耐心打磨剧本往里填充细节和人物,就不会太差,剧里如果出现跟历史不太符的地方,观众也能接受,本来就是抱着娱乐的心态来的,大家不会太较真。
非要跟一个娱乐作品较真历史细节也没意思,那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但最后的成品只能勉强自圆其说,细细盘算就经不起考究,结尾又用力过猛,事情做得有些潦草,估计剧本打磨的时间远远不够,出厂时抛光工作都还没完成呢。
特别是结尾时突然拔高主题,一是来得太生硬,二是这种本子,前面说了,只适合向下探索,不适合热血拔高,要拔高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对技术水平和编剧细节要求极高,轻易少有人敢这么玩的。
以这样一个成熟的文艺框架,最后做成这样一个显得有些潦草的作品出来,我对《满江红》是不太满意的。
但《流浪地球2》就不一样了。
叁
跟《满江红》这样在旧有地基上盖新楼的模板不同,《流浪地球2》面对的所有困难都是全新的。
因为它是一部科幻大片,中国以前哪来的科幻大片?而且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大片,地基全部自我摸索重搞。
中国科幻大片跟美国科幻大片有着本质区别。
美国大片常见的套路是天上掉下个外星人,咣起来到地球就一顿打砸抢烧,然后地球这边有个LOSER,机缘巧合被人类选中,突然如有神助找到外星人的弱点,单枪匹马杀进外星飞船,将外星人带基地一锅端,结尾一定是炸炸炸炸炸,然后主角跟美女或家人幸福地抱在一起。
中国电影人所依据的科幻小说,打一开始就跟美国人完全不一样,常常见不到外星人露面,敌人通常更多是大自然天灾,很少玩个人英雄主义,都是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我们一起创造奇迹、集体战胜不可想象的困难。
中国人创作科幻电影时,思维格局跟美国人完全不一样,剧本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又没有先辈可以学习模仿,要大量构建新的世界观和剧情,打一开始就是一个全新的探索。
《流浪地球2》在构建世界观时,需要请到中科院20位科学顾问,从理论物理、地球科学、人工智能、天体物理等各方面梳理细节,需要100万平米的布景、180个布景、9.5万件服装道具,沟通过程中,直接实现了复杂科幻道具的规模化生产,参与拍摄的人数,也从第一部的7000人扩展到2万人。
更重要的是,在制造特效时,如何对接融入全球最先进的特效产业,从简单的做素材、模型,为后面慢慢跨越到做复杂算法累积经验。
虽然我们做特效时,一些核心技术还是要外包给国外的公司,但大部分的特效,国内的MOREVFX已经可以独立完成。
对《满江红》来说,就是拍了一部“将成本压缩到极致、有传统模板的赚钱电影”,完了就结束了,而对《流浪地球2》来说,这是一次中国电影工业史的进化,是技术和管理的全面提升,可以给后辈提供大量可借鉴的经验和人才。
电影工业化极其重要。
1990年代香港电影走向衰败,根本原因并不是香港电影不行了,而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太强大,从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开始,强大的工业电影流水线,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碾压了香港电影,香港明星靠玩命才能拍出来的场景,好莱坞现在可以做得更夸张,想象力更丰富,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才被迫出走好莱坞发展。
《流浪地球》系列只要做好了,郭帆就是中国的卢卡斯或者卡梅隆,是要将整个电影产业往前再推进一步的,惠及产业及后人,而《满江红》做到极致,把“三一定律”吹上天,也是在旧有的难以进化的圈子里折腾。
何况还没做到极致,留下这么多漏洞。
当然《流浪地球》也不完美,它的野心太大,观影感受还是“过长过密”,信息量太大使观众难以消化,时间跨度节奏过快,有点让观众赶不上趟,其实可以剪掉部分琐碎,将节奏略放慢一些。
说到观影节奏问题,这里顺便批评一下程耳导演,《罗曼蒂克消亡史》拍得不错,味道特别有趣,叙事有时像散文诗悠长,有时又透着一种冲突强烈的古怪感,但今春的《无名》观影过程让人十分难受,为了追求个人风格,大量滥用倒叙插叙,对观众十分不友好,观众几乎要记住每一个动作,每一帧故事,反复前后对比,恨不得拿个小本本记细节,才看得懂时间线和剧情。
《罗曼蒂克消亡史》还忍得住技术服务于剧情,到《无名》就大篇幅炫技,形容大于内容,对于一个有追求有才华的导演,还是要先把“讲故事”做好,不要把成品剪得这么碎,把观影过程搞得像考试一样痛苦,那观影还有什么乐趣?
肆
无论是号称投资4亿,赚到大钱的《满江红》,还是号称投资3亿,亏得一塌糊涂的《无名》,他们都属于“过去的电影”,无非一个在重走“三一定律”,另一个在学习王家卫。
而《流浪地球》系列是属于“未来的电影”,它的出现可以整体推进产业发展,滋养后人,鼓舞更多的人加入到电影产业中来。
你叫一个美国人看《满江红》或者《无名》,他可能觉得:中国电影人拍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但他心里还有句话:也就这样了。
但你如果叫他看《流浪地球》系列,他会大吃一惊:我草中国人居然可以搞出这种东西来了!中国人怎么可以搞出这种东西来?这不是我们垄断的领域吗?中国人居然还不在科幻电影里讲我们的价值观!这怎么回事?
这就是区别。
只要郭帆再接再厉,我相信他到年老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一定会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的。
希望他继续谦虚低调,成长为中国的卢卡斯或卡梅隆,让中国科幻大片,去碾压其他国家的电影市场。
-------------------------------------------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卢克文新书《风云录二〇二二》↓
----------------------------------------------
在我的知识星球,能看到
每日时政深度点评,了解国家大事,看透国际风云变幻
财经股评,从宏观视角读懂股市变化本质,掌握市场规律
分享我的观点和见解
2019年,从《文在寅的复仇》,有几百万读者关注我们,我在文章里带大家解析了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崛起之路。
如今,有31000+读者加入我的星球,重新开始认识世界的逻辑和本质规律。
扫码加入
31000+人都在卢克文工作室
看国际风云诡谲,时事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