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逻辑

摘要:本文主要沿着生物进化的脉络,从微生物的感觉,到动物的情感,再到人类的思维,分析人类思维和逻辑的形成,重点论述了人类来自动物传承的隐性情感思维支撑与支配着来自语言交流的显性理智思维。文章从多个角度利用一些事例,揭示了人类思维的价值尺度、规律与规则。

关键字:逻辑、价值、情感、理智、思维规律、思维规则

字典根据,逻辑是人类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但是,规律和规则的差别,在这里似乎还真是不小。规律讲的应是,人是如何进行思维的,而规则讲的却应是,人应该如何进行思维。规律是“是”,规则是“应该”。规律应该揭示人类思维的真实活动,规则应该表明如此即可保证人类思维的正确性。

现在谈到逻辑,人们所指的实际上只是思维规则,而几乎不涉及思维规律。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至今很少有人深入了解,人究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尤其是对无意识的隐性思维,更是知之甚少。关于人类思维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哲学巨匠与科学大师的难题。虽然哲学两千年来对此有过很多推测,但都不能自圆其说,最终都只能求助于神或变相求助于神。科学对人脑思维的探索,目前也还希望渺茫。

1、已有的思维规则

逻辑的概念在哲学的各个时代或各位哲学大师的眼中不尽相同。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中,逻辑主要是形式逻辑,他谈的三段论实际上是思维的简单规则;到了黑格尔那里,逻辑已经变成了整个认识论或形而上学,他想找的正是人类思维的规律,可惜未能探底;开创了分析哲学的维特根斯坦,希望借助研究语言去发现的逻辑,他所谓的逻辑似乎是指向人的思维规律和规则,但很遗憾,直到现在分析哲学研究了一百多年,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赛尔(J. R. Searle, 1932--)最后给出的结论是,语言取决于意向性。可是,逻辑去哪了?这是否也从他们的角度说明了,人的思维逻辑还是由隐性情感思维决定的?不过,前人在黑暗中所有的摸索,都为后人铺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形式逻辑的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都无法保证推理结论的正确性,归纳法更是早已在三百多年前被大卫.休谟所否定。逻辑学承认,仅凭三段论的逻辑形式,并不一定会得到演绎推理的正确结论,还需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这已经表明形式逻辑并不足以代表人类思维的规律。

在辩证逻辑中,矛盾与对称虽然广泛存在,但也并非绝对的普遍存在,也有一些事物是单向发展的,“越…………”的情况并不少见,矛盾逻辑或对称逻辑并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研究必然性、偶然性及可能性等的模态逻辑,晦涩难懂远非常人可及,因而也谈不上是人类的思维规律。

除了哲学界在研究逻辑之外,科学界也在研究逻辑。比如哥德尔(Kurt Godel1906—1978年)提出的不完备性定理,另外还有数理逻辑的集合论、模型论、证明论、递归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那数不清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的定律或定理,其实也在它们各自的领域中指导着人类的思想。

所有那些被冠以逻辑的哲学或科学研究及结论,同数、理、化等所有其它科学的定律、定理或结论一样,的确都反映了一些理智推理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则,这些规则也都对人类思维具有一定的指导或借鉴意义,只是这些规则覆盖的指导范围,有着大小和领域不同的差异。然而,与人类思维规律相比,所有这些规则所能管辖的范围都太过狭小了,这些规则都远远不能完整覆盖人类思维,都不足以表征人类思维的规律。

2、逻辑在生活中的尴尬

现在逻辑学讲的主要是思维规则,几乎不涉及思维规律。有一些哲学学者尤其是研究逻辑学的人认为,很多人的思维混乱是因为他们的逻辑不清,因为他们不懂得或没学过逻辑学,或者说是因为他们不掌握思维的规则。好像只要让学校教了逻辑学,人们就会正确思想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逻辑学真的能够指导人的思想不出错?一个人有了逻辑学的思维规则就能思维清晰了?令人遗憾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似乎常常不是这样的,就连那些很有逻辑的哲学大师们,也往往是相互矛盾,甚至自相矛盾。

在一场辩论当中,正反双方都会运用辩论技巧,偷梁换柱或李代桃僵等等各种伎俩不一而终,使得听众感觉双方都很有逻辑。正反双方都有逻辑不假,但是,辩论题中最主要的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早已被他们双方用次要的内容替换了,甚至是用更加次要的内容替换了,其结果就是矛盾的双方都对,各有各的道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结果身就违反逻辑学中的矛盾律。

智力相近的一些同学,在演算同一道物理习题时,有的学生用甲方法,有的学生用乙方法,都能解开这道习题,有的学生却什么方法也没找到,难道他们各有不同的逻辑?在遇到同一水平的不同习题时,有些题甲学生会做,有些题乙学生会做,到底哪个学生更有逻辑?其实,这主要并非逻辑问题,而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经历所形成的思路不同。

当一些人犯了错误,被问到为什么他会这么做的原因时,有些人在有的时候或在有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会说出真实的原因,有些人会找出各种借口。往往找出的借口更加符合逻辑,更容易被别人接受。有许多人自幼诚实老实,只会实事求是知错改错,一生中错误越改越少;还有许多人自幼就时不时地“编瞎话”,编到中老年时,他头脑中记住的多数内容,就剩下这些编造之物了,自己已经无法辨认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答非所问,问:“你哪天去公园了”?答:“公园的湖里有一对大天鹅很漂亮”。在回答的内容与提问的内容中,只有公园是相关的,答者所答并非问者所问。在这里,问者的提问刺激到了答者兴趣强烈的与公园相关的记忆,问题本身反倒被答者忽略了。这类问题好像与逻辑有关,但这样的人能够学会、掌握或运用逻辑知识去做思考吗?

在遇到困难较大的问题时,有些人会去想如何解决问题,有些人会去想如何绕过问题,有些人会去想如何借此问题显示自己曾有过的某一辉煌,有些人会去想如何借此问题把对手搞垮,有些人会去想如何借此问题夸耀一下有利于己的某个事物,…… 。同样是遇到了同一个问题,每个人思考的出发点和方向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可能沿着各自有逻辑的路径向前延伸。究其原因就是每个人经历的实践不同,形成的情感取向不同,持有的思维惯性不同。

仅由这几种情况就不难看出,人们通常讲的逻辑正确,最多仅能保证逻辑推理中思维方向的单一性,使思维的发展不至于颠三倒四。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通常讲的逻辑规则无法确定人在遇事时,思维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向,这也就无法确保思维的正确了。要保证思维的正确,首先要保证思维的出发点和方向的正确,至少要保证实事求是,经验丰富,突出主要矛盾,足够理智,心态端正……

在现实当中有很多明白的人,他们的直觉很准,他们不懂什么逻辑,照样常常正确或相对正确;同时也有很多不明白的人,学了那些逻辑的思维规则,也还是经常出错;甚至还有很多人永远也无法搞懂所谓的逻辑知识。那么,什么才是“明白”呢?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人的思维正确呢?什么才是人类思维的规律?

3、人类思维的来源

要想知道人类思维的规律,先要清楚人类的思维是什么又来自哪里。现在的科学研究现表明,人类来自生物进化,进化理论不仅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也有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还有基因学等。所以,寻找人类思维的来源,理应按照生物进化的历程,从单细胞微生物开始探索。

人们一般都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有生有死,都有新陈代谢。但是,人们实际上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新陈代谢的前提是必须正确判断应该摄入及排出什么,感觉甚至是生物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高效率是生物的生存原则,生物不会有没用的能力。

现在的科学发现,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膜具有受体蛋白和效应蛋白,能使它感觉到哪里有食物,然后使自己向那里移动。同样,它们能分辨出毒质、捕食者,然后有目的地运用逃生动作来保命。[1] 这些科学发现显示出,单细胞生物就能感觉到快感与痛感,它们不仅有感觉,还有记忆与判断。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单细胞生物就不可能寻找食物或躲避危害。

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判断是任何生物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或充要特性。若不能判断,生物就没有自主动作,它也就不是生物了;要判断就要有依据,不能胡乱判断;如果不辨利弊判断错误,只能自取灭亡;生物判断的依据,只能是它们记忆中的东西,只能是对生存最重要的东西,否则无法生存;最简单的感觉是快感或痛感,成功获得快感,失败获得痛感,只有感觉知道什么有利或有弊;它们若不能记住最重要的,判断就将失去其对于生存的价值;感觉不仅是判断的依据,甚至是记忆的前提。生物的记忆必然是所遇情景、应对动作和所得感觉的综合记忆。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发现,单细胞生物可以感觉、记忆与判断。[2] [3][4]

在遇到同样或类似情形时,正是因为所有生物都利用对感觉的记忆来判断,重复成功行为或规避失败行为,才造成了生物生存对于复用、规避和感觉的依赖,才造成了生物的用进废退和生物遗传与变异对于感觉的依赖,也由此保证了生物的生存与进化。[5]

经过生物进化,高等动物进化出了复杂完整的头脑与神经组织;单一的快感或痛感逐渐发展成了更加多样的情感;简单的判断逐渐发展成了更丰富的思维。情感自然成了判断的直接标准;情感的强弱程度也就成了思维的唯一“价值尺度”;对于情景、行为与情感的综合记忆,累积成了它们思维与行为的惯性。高等动物的思维是无意识的隐性情感思维。

大象、海豚、猴子、狗等动物,都具有更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依据其情感的判断能力,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灵长类动物有了更为丰富的感觉、感受或称情感,不过,无论它们的情感有多丰富,最基本的情感类型仍然只是快感和痛感两大类。情感强度是任何动物唯一可用来衡量所遇情形对其自身生存的意义或重要性的价值尺度。

大量动物实验和动物训练表明,动物依据感觉(感受或情感)形成它们思维与行为的习惯。动物行为的结果如果带来快感,这一行为就会在类似的情形下重复出现;动物的行为的结果如果带来痛感或多次带来痛感,这一行为就会逐渐消失。所有的马戏团、海洋馆或驯兽场,都是利用动物的这些感受来训练动物的。不仅驯兽师了解动物的感觉,家里饲养各种动物作为宠物的人们,也都了解动物的感觉。

动物必须依据情感强度,记忆、注意、归类与判断,对其生存最为重要的事物。不然,它们要么耽误了觅食,要么耽误了逃生,甚至贻误了生命。这一切都是作为生命个体,绝不容许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情况,不如此,动物就无法生存。

事实上,凡是高等动物为其高效生存,必然具备感觉、注意、归类、记忆与判断的能力,有些(如:乌鸦)还具有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它们对所有情形和行为的表象记忆必须包含情感印象,情感强弱的程度是它们唯一衡量事物对自身意义的价值尺度。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高等动物的情感思维只能是无意识的,它们的注意只能是短暂的,它们的归类只能是隐喻的,它们的记忆只能是带有情感的,情形与行为的表象。

人类独有的有意识的显性理智思维来源于语言交流。语言使人的感觉与思想变成了人间的存在,开拓了抽象概念,提升了人类的注意力,扩展了脑内各个表象间的充分联系,增强人的记忆力,支撑了显性思维,成就了理智思维,带来了人间的交流。这八项正是一直被人们忽视的,语言对于思维的重要贡献,正是人类显性理智思维不可或缺的来源,也就是人类的来源。

人的语言和显性理智思维,是在高等动物已有的头脑、神经系统及其隐性情感思维的基础之上,逐步缓慢地发展起来的。在萌发的初期,语言和基于语言的显性思维很少,仅可能作为隐性思维的一个辅助部分而存在,至今仍然如此。虽然理智思维仅是辅助,但是它对情感思维的改造作用却是巨大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形成了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

从出生前后开始,婴儿的感觉能力逐渐发展。每个人出生后的家庭不同、培育环境不同、遇到的事物不同、遇事的顺序不同、应对的行为不同、行为得到的反馈不同、对反馈的感受又有不同。所有这些不同的千差万别、先来后到或可遇不可求,就造成了人与人的初始心态和情感积淀的不同。

每个人当前的情感来源于,自幼至今所有实践感受的累积,包括所有对自身有意识显性思维的感受,这其中就包括了反思、交谈、听讲、读书或观看时的显性思维。情感是人的隐性价值体系,感觉的累积形成了人的隐性情感价值观。人对情感的记忆,累积起来形成惯性,高度抽象地看,人就是一个惯性体,思维与言行的惯性体。

每个人最原始的底层知识,形成于婴儿时期亲身实践的感受。人们对任何事物思维的结果,形成自我知识的记忆。“我觉得……”就是经过自我感觉形成的、自己头脑中记住的、自己的知识。每个人自己记得的知识,可以被用于自己的显性理智思维,也可以被用于自己的隐性情感思维。

4、情感对思维的引导

人们在谈论意识时,大多是指思想意识,或可长时持续的、有意识的显性思维,而不是其它高等动物也具备的短暂无意识的注意。人的显性思维开始于注意,这个注意是人类独有的、有意识的、可持续的注意,也就是所谓的意识。这个有意识的显性思维就是人们所谓的思想意识,是由语言支撑的、有意识的联想。

人在每天遇到的无数事物中,偶尔会注意到某个事物。这个注意产生于所遇事物与记忆中类似事物的无意识相似比较,只有这个比较触碰到曾经感受强烈的记忆时,人才会产生注意并开始有意识的联想(显性思维),如果这个记忆中携带的情感不够强烈,所遇事物就会被忽略,注意及联想也不会发生。[6]

有意识联想的起始点,产生于无意识情感思维。人在遇事后无意识关联到的记忆,就是在头脑已有的数个相关记忆中,曾给自己带来最强情感冲击(正负价值最高)的记忆,或最熟悉(还是价值最高)的常用记忆。人的思维方向就是人的情感价值倾向,也就是人的情感取向,或称意向性。比如有些人认为利最重要,有些人认为义最重要;有些人遇事会往积极的方向去想,有的人遇事会往消极的方向去想。

这也就是在遇到同样的事物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联想的原因。因为在此之前,不同的人有过不同的实践经历与感受积累,就会具有不同的隐性情感思维,从而带出不同的显性理智思维。

人类联想是显性理智思维,联想的起点是注意,注意产生于隐性情感思维。从注意开始,沿着思维方向,人的有意识联想才会展开显性理智的逻辑推理。逻辑中的思维规则,仅能保证逻辑推理中显性思维方向的单一性,使显性思维的发展不至于翻来覆去,但不能保证联想的出发点与方向的正确性。

联想是显性理智思维,包括追问、猜测、理解或推理。推论既有顺序推论,也有倒序推论,既有证实推论,也有证伪推论,既有归纳也有演绎。猜测就是对依据重要性顺序联想到的数个假设(可能),进行的推断。追问就是要追究为什么的为什么的为什么,就是寻找原因的原因或前提的前提,也就是对推论进行的推论。

人类的理解就是把新遇到的事物、观念或理论与自己记忆中的相似知识进行比较,这个比较既牵涉情感思维也牵涉理智思维,进而形成记忆中原有知识对于新遇见识的解释。解释通了就是理解了,解释不通就是没理解。对于深刻问题,只在表面解释通了属于简单理解,能够深入数层的解释属于深刻理解。

在联想的过程中,人的头脑中都会相继产生一些与推理内容相关的某些关联节点。这些节点可能关联到曾经受过强烈情感冲击的记忆。很多人的所谓逻辑混乱,其实不一定发生在显性理智的联想推理当中。很多人发生混乱的原因是,推理中的这些关联节点关联到的具有强烈情感的记忆,使推论偏离了应该行进的方向或最重要的方向。也就是说,人的情感倾向导致其推理,在这些节点中偏离了最有实际价值或意义的方向。也就是俗称的,“不分重轻”或“逻辑混乱”。

无论遇到任何事物,只有联想最初就踩在对该事物价值最高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始终沿着价值最高的方向进行理智推理,才有可能是最正确的,这大概应该才是真正的思维规则或称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最有价值的”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的,而不是虚假的;不是某个头脑糊涂的人,依据其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引出的,他自己对“最有价值”的判断。此时可以明确的是,前面所说的明白人,就是具有正确情感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人。

人类的理智思维依赖于概念,概念的原始出处就是动物的归类。从语言出现至今的几千年中,由语言支撑的所有抽象概念,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几乎所有概念的完整性或准确性,至今还很不完善,每个人对每个概念的理解或掌握(有意或无意的)的程度,还存在很大程度的差距,甚至还有人故意偷换概念。这也是每个人的所思所想不会完全一样的重要原因。

虽说人的理智推理依托于概念,但是,每次理智思维并不一定严格按照概念分类的脉络行进,其起点也并非完全是由某个确定的相关概念开始的,在推理的各个节点上还有可能转向各种不同的方向。每个事物都涉及不止一个相关概念,每个遇到此事的人都可能依据各自的兴趣点选中不同的相关概念,继而产生联想。正如上面所说,人类显性理智思维的起点和方向都取决于隐性情感思维,人的情感在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作用到有意识的理智推理当中的各个节点。

5、人的思维规律

任何价值(意义、贡献、危害、作用、权重、重要性等)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不存在任何绝对的价值。情感价值的参照物是每个人自己,对自身生存(生命)而言,能够形成强烈感觉、感受或情感(快感或痛感)的价值就高,感觉不强烈的价值就低,还有很多不能形成感觉的,就是没什么价值。

价值高的记忆可以引起注意或联想,价值低的容易被忽视。价值高的记得牢固,价值低的容易忘记。因为各项记忆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各项记忆之间也就具备了相互的价值差别。和其它高等动物一样,人的情感也是人的价值体系。

因为情感就是人的价值体系,还因为隐性情感思维支配显性理智思维,人的思维(包括情感思维与理智思维)归根结底就是,判断事物相对于自身的价值。这应该就是人类寻找了几千年的,黑格尔没能搞清楚的,杜威错过了的,人类思维规律或根本逻辑。

然而,人的情感时常也会欺骗自己。因为人产生感觉(情感)的依据是愿望,产生愿望的依据是情感价值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感觉的对错。此外,即使价值观正确,人们也会受到眼前暂时小利或威胁的诱导,因而产生错误的感觉,再或者有些人根本就看不到长远或重大的利益或危害。现实中多数人的情感价值观并非十分正确,情感价值观很正确的人数量很少,真理往往只在少数人那里,这也反映出人类仍在摸索之中。

有句骂懒人的俗话说:“懒驴上磨屎尿多”。这话的确是对懒驴的真实写照,懒驴确实如此;同时也是对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情感意向,而寻找出各种借口的形象描述。这话的经典在于它写出了人与兽的行为共同遵从的深层情感规律。

今天的人工智能(AI),的确是在模仿人类大脑的思维。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对于相关要素及其权重的探究、模拟与计算,正是展现了人类基于情感价值体系的隐性思维。AI所研究的各相关因素的权重,就是各相关因素对于成就目标的贡献、意义或价值。AI的研究也确实在语音和图像等模式的识别方面,利用大量计算验证了,每个人的隐性情感思维对各类事物的各种相对价值的长期摸索。[7]

6、一通百通

隐性情感思维的提出,可以很好地解释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认识。认识不同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过去所处的实践环境(如家庭、学校或社区)不同,过去实践的感受不同。此前形成的思维惯性不同,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就会不同,也就是所谓的情感偏好不同。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前面“2、逻辑在生活中的尴尬”那一节中的各种现象,此外,情感思维还可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例如,回忆近期好友在一起的闲聊时,就会发现闲聊的内容完全是东拉西扯,一儿会在谈东,过一会儿扯到南去了,再过一会儿又扯到西了。人们的思路全然不受逻辑的影响,而完全是被参与者脑中与话题相关的兴奋点所引领。

学生在课堂上时,充耳不闻和敏感捕捉,可以发生在面对同一场景的不同学生的身上,这正是中国古人说的那句话:“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这就是说,学习中每个人所感悟到(获得)的东西,只是与其所思所想相近(或称与其原有观念产生共鸣)的信息(知识、观念、道理等),其它的信息对他不会发生影响,或很少发生影响。人们相信某个理由,是因为他们想要、愿意或希望相信那个理由,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再有,当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时,由于某人对这两人的感情偏向不同,他对这两个人的看法有可能完全不同。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在父或母对待不同子女做了同一件事的时候,虽然两个孩子做了同一件事,父或母对不同孩子的看法却不一样,也就是所谓父母的偏心。

还有,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所讲的东西,往往容易被自己接受;同样或相似的内容,若是由讨厌之人讲出,往往被忽视、蔑视甚至怒斥。另有,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人在心情好的时候,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的判断可能截然相反。

7、结语

这篇文章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人们常见的事例,意在揭开所谓逻辑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人都能亲身感受到,什么才是人的思维规律、规则或逻辑。在区分了人脑中源自动物遗传的隐性情感思维和因语言交流产生的显性理智思维之后,情感、思维、意识、价值观、逻辑、人性、自我、内心、灵魂等,许多令哲学究诘了几千年的概念,也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参考文献:

[1] 布鲁斯.H.利普顿(B. H. Lipton)《信念的力量》中国城市出版社北京(2012年中文版)

[2]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081291035525471004.html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245139549080528&wfr=spider&for=pc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901232896893994&wfr=spider&for=pc

[5] 王生智快感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 生物进化南京 2016年 第2

[6] 王生智《重识哲学》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19

[7] 王生智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比较 图灵人工智能北京 20211124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