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VERN LM10/3M29电位计春天,宛若初见!

鸿门宴,两两对决的“精彩”

    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鸿门宴”是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如果稍稍细心梳理双方人物,就可发现,这是一场的两两对决的精彩上演:君王对君王,谋臣对谋臣,猛士对猛士,叛徒对叛徒。不管这对决是明还是暗,其结果都在朝着一个方向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是君王和君王的“对决”,就是项羽与刘邦的“对决”。当时楚强汉弱,刚愎自用的楚霸王自然不把汉王刘邦放在眼里,所以听到曹无伤的告密,在不辨其是否属实的情况下,就“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种在自负心理驱使下的“盛怒”是极不成熟的表现,是其日后人心渐失、兵败乌江的原因之一。相对于项羽的动辄大怒,刘邦就“隐忍” 得多。在祸患临身之时,能够屈尊降贵,委曲求全,先是求教于张良,对张良以“君”称之;后又对项伯“兄事之”,约为婚姻;再后来“从百余骑”来到鸿门,在项羽面前卑躬屈膝,以“臣”自称。一次次的“示弱”,也就是一次次的“隐忍”。《留侯论》中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成大事者,往往是能隐忍者。鸿门宴上,项羽一步步由主动变为被动,后来竟被刘邦手下一个“参乘”樊哙训斥,以至于“未有以应”,实在是可叹可哀。双方君王的对决结果,项羽“纵虎归山”,刘邦成功脱险。

其次是谋士与谋士的“对决”,就是范增与张良的“对决”。刘邦对张良“信之听之”,态度诚恳,敬重有加,鸿门宴前的“问计”,鸿门宴上趁机离开时的“托付”,都可见刘邦对张良之“倚重”。刘邦得天下后评论“大汉三杰”时首先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故而张良也竭忠尽智,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图沛公时,张良出召樊哙,解刘邦之险急。而项羽对于范增就没有那么多的“好感”,范增力劝项羽打刘邦,“急击勿失”;而项伯三言两语,就让项羽更改主意。在宴席上,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又举起佩玉多次示意,而项羽“默然不应”。试想,对此范增是何等的愤懑,故而在张良献上玉斗时,“拔剑撞而破之”,气急败坏地说“吾属今为之虏矣”!刘邦后来这样评价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故为我所擒也!”两个谋士,一个备受器重,一个被弃置不用。

还有,两个猛士之间的“对决”,也就是项庄与樊哙的“对决”。项庄舞剑,本可以有契机除掉刘邦,但被项伯所碍,计不得施。而樊哙不仅成功闯帐,还被项羽称之为“壮士”,受赐酒与彘肩,之后又义正辞严指责项羽一番,其说辞与刘邦见项伯时的说辞吻合。可见,这一猛士在刘邦那里也是得到器重的。两个谋士,一个有勇而无机,计不得施;一个有勇而有智,成功助刘邦脱险。

再就是两个叛徒之间的“对决”了。项伯被刘邦利用,处处为刘邦开脱,还“以身翼蔽沛公”,为刘邦成功脱险出谋出力,“叛”得很成功。而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被项羽这个可爱的“傻帽”送了个人情,被刘邦“立诛杀”,“叛”得身首异处。

鸿门宴上的两两对决,不管是明还是暗,对决的结果都是刘邦一方“胜”,刘邦变被动为主动,成功脱险;而项羽一方“败”,由最初的主动变为被动,放虎归山。究其因,君王能不能知人善任,上下是否同心一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垓下之战时,项羽慨叹“天之亡我”,不知他是否能想起鸿门宴上的一幕幕;如果想起,那会是怎样一番心境呢?

史书不单单是记录历史的!每一部史书,都在后人面前立起一面面镜子,给后人以借鉴。走近历史,不仅仅要看到霜刀雪刃、硝烟炮火,更要读懂那镜子反射出来的“光”。唯此,历史典籍的每一个镜头才一直“鲜活”下去,资之以后世!!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