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中vlan1特性

交换机端口模式:

交换机有三种端口模式Access、Hybrid和Trunk
  以太网端口有三种链路类型:Access、Trunk和Hybrid。 
  Access类型的端口只能属于1个VLAN,一般用来连接计算机; 
  Trunk类型的端口可以允许多个VLAN通过,可以接收和发送多个VLAN的报文,一般用于交换机与交换机连接的端口; 
  Hybrid类型的端口可以允许多个VLAN通过,可以接收和发送多个VLAN的报文,既可以用于交换机之间连接,也可以用于连接计算机。 
  Hybrid端口和Trunk端口在接收数据时,处理方法是一样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发送数据时:Hybrid端口可以允许多个VLAN的报文发送时不打标签,而Trunk端口只允许缺省VLAN的报文发送时不打标签。 
  在这里先要向大家阐明端口的缺省VLAN这个概念 
  Access端口只属于1个VLAN,所以它的缺省VLAN就是它所在的VLAN,不用设置; 
  Hybrid端口和Trunk端口属于多个VLAN,所以需要设置缺省VLAN ID。缺省情况下,Hybrid端口和Trunk端口的缺省VLAN为VLAN 1 
  当端口接收到不带VLAN Tag的报文后,则将报文转发到属于缺省VLAN的端口(如果设置了端口的缺省VLAN ID)。当端口发送带有VLAN Tag的报文时,如果该报文的VLAN ID与端口缺省的VLAN ID相同,则系统将去掉报文的VLAN Tag,然后再发送该报文。 
  注:对于华为交换机缺省VLAN被称为“Pvid Vlan”,对于思科交换机缺省VLAN被称为“Native Vlan”交换机接口出入数据处理过程如下: 
  Acess端口收报文: 
  收到一个报文,判断是否有VLAN信息:如果没有则打上端口的PVID,并进行交换转发,如果有则直接丢弃(缺省) 
  Acess端口发报文(从交换机内部往外发送): 
  将报文的VLAN信息剥离,直接发送出去 
  (所以,Access端口可以实现同一交换机上相同VLAN下的主机通信;也可以实现交换机级连时的缺省VLAN1报文交换,但不能实现VLAN透传。) 
  trunk端口收报文: 
  收到一个报文,判断是否有VLAN信息:如果有,判断该trunk端口是否允许该 VLAN的数据进入:如果可以则转发,否则丢弃;如果没有VLAN信息则打上端口的PVID,并进行交换转发。 
  trunk端口发报文: 
  比较将要发送报文的VLAN信息和端口的PVID,如果不相等则直接发送。如果两者相等则剥离VLAN信息,再发送。 
  (所以,将交换机级连口统统设置为Trunk并允许所有VLAN通过后,VLAN2-VLAN4000直接透传,而VLAN1则因为和Trunk缺省PVID相同,需要通过剥离VLAN信息又添加VLAN信息实现了透传。而如果更改Trunk的缺省PVID,则可以实现某一交换机下的VLAN-X和另一交换机下的VLAN-Y通信。) 
  hybrid端口收报文: 
  收到一个报文,判断是否有VLAN信息:如果有,则判断该hybrid端口是否允许该VLAN的数据进入:如果可以则转发,否则丢弃(此时端口上的untag配置是不用考虑的,untag配置只对发送报文时起作用); 
  如果没有则打上端口的PVID,并进行交换转发。 
  hybrid端口发报文: 
  1、判断该VLAN在本端口的属性(disp interface 即可看到该端口对哪些VLAN是untag,哪些VLAN是tag) 
  2、如果是untag则剥离VLAN信息,再发送,如果是tag则直接发送 
  (所以,Hybrid实现了不同VLAN下的主机的通信。) 

VLAN 1 有2个默认属性(默认VLAN1不能被创建和删除,但是vlan1可以被更改为不是native vlan)
它是默认VLAN,即是你任何端口开启后,默认分配到VLAN1。
另一个属性是native VLAN,过TRUNK时默认不打tag

如果不加设置,默认情况下vlan 1的数据全部能通过trunk 因为他是native vlan,trunk必须有一条native vlan中继bpdu之类的协议。

 

<think>嗯,用户问的是交换机配置VLAN1有什么用。我需要先回忆一下VLAN的基础知识。VLAN是虚拟局域网,用来分割广播域,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VLAN1通常是默认的,所有端口初始都属于VLAN1。但用户可能想知道为什么需要特别配置它,毕竟默认情况下已经存在了。 首先,可能需要解释VLAN1的默认状态,以及默认情况下存在的管理用途。比如,交换机通常使用VLAN1作为管理VLAN,管理员通过它远程访问设备。但默认配置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因为很多人知道VLAN1的存在,容易成为攻击目标。所以配置VLAN1可能涉及更改默认设置,比如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或者设置访问控制列表来增强安全性。 另外,可能有些网络环境中需要保持VLAN1作为某些特定流量的承载,比如生成树协议(STP)或VTP(VLAN Trunking Protocol)的通信,这些协议默认在VLAN1上运行。这时候配置VLAN1的参数可能会影响这些协议的工作情况。 还要考虑到,虽然不建议将用户设备放在VLAN1,但某些旧设备或特定应用可能需要使用默认VLAN。这时候正确配置VLAN1的IP地址和网关,确保管理流量正常就很重要了。 可能用户的实际需求是了解配置VLAN1的必要性,或者如何安全地管理它。需要分步骤说明配置的用途,包括管理访问、协议依赖、安全优化等方面。同时提醒用户最佳实践,比如更改管理VLAN到其他号码以减少风险,但需要保持VLAN1的存在因为系统依赖。 需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列出,用例子说明,比如IP地址配置步骤,以及安全措施如ACL的应用。还要检查是否所有LaTeX格式正确,不过这个问题可能涉及的技术术语较多,数学公式可能较少,但如果有变量或方程式的话,要正确使用$符号包裹。 总结下来,回答应该包括:VLAN1的默认角色,作为管理VLAN的用途,相关协议的依赖,安全注意事项,以及配置示例。同时强调虽然可以配置,但建议遵循最佳安全实践,比如更换管理VLAN。</think>交换机配置VLAN 1的用途及注意事项如下: ### 一、VLAN 1的默认属性 1. **所有端口的初始归属** 交换机出厂时,所有端口默认属于VLAN 1。 - 例如:未配置的端口流量默认在VLAN 1内转发。 2. **系统级通信依赖** 交换机控制协议(如CDP、STP、VTP)默认通过VLAN 1通信。 - 若删除VLAN 1会导致协议中断。 --- ### 二、VLAN 1的典型用途 1. **管理网络** 管理员通常通过VLAN 1访问交换机: - 配置IP地址: ``` Switch(config)# interface vlan 1 Switch(config-if)# 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 - 启用远程访问(SSH/Telnet)。 2. **广播域划分基础** 作为默认广播域,未经配置的网络设备通过VLAN 1互联。 --- ### 三、安全风险与优化建议 1. **安全隐患** - 默认特性易被攻击者利用(如ARP欺骗)。 - 所有端口初始开放可能导致横向渗透。 2. **最佳实践** - **更换管理VLAN**: 创建新VLAN(如VLAN 999)专用于管理。 ``` Switch(config)# vlan 999 Switch(config-vlan)# name Management ``` - **清空VLAN 1用户端口**: 将用户端口划归其他业务VLAN。 ``` Switch(config)# interface gig0/1 Switch(config-if)# 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 --- ### 四、配置示例(保留VLAN 1但限制访问) 1. **限制VLAN 1流量** ``` Switch(config)# interface range gig0/1-24 Switch(config-if-range)# switchport mode access Switch(config-if-range)# 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 迁移用户端口 ``` 2. **ACL防护(禁止VLAN 1用户互访)** ``` Switch(config)# ip access-list extended BLOCK_VLAN1 Switch(config-ext-nacl)# deny ip any any vlan 1 Switch(config-ext-nacl)# permit ip any any ``` --- ### 五、总结 **VLAN 1的必要性**: - 系统协议强依赖,不可删除 - 需保留但应严格管控 **推荐方案**: - 仅保留交换机间互联端口在VLAN 1 - 管理流量迁移到专用VLAN - 通过ACL/端口隔离加固安全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