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第一次个人作业——阅读和提问
项目 | 内容 |
---|---|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3北航敏捷软件工程 |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 个人作业-阅读和提问 |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 体验敏捷开发过程,掌握一些开发技能,为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 对本课程有大致了解,做好准备 |
问题一
文章内容
在邹老师的博客园讲义第二章中讲到,软件开发的工作量和质量的衡量方式有四个因素,其中提到,项目/任务的大小通常用实际的代码行数衡量。
我的问题
关于用代码行数衡量工作量/质量的方法,我一直存疑。即使其它三个因素相同,也存在不少情况导致这一标准失效,教程后续章节也提到不少,比如是否允许使用库,冗长的代码与构思良久的精简代码,等等。
我也了解到,目前有管理者以“找不到更好的标准”为由,仍采用此方法。但是我想文中以行数衡量应该仅是一个方向,实际项目管理必定会辅以更切合实际的标准。期待在后续软工实践中摸索。
问题二
文章内容
同上,工作量和质量的衡量方式有四个因素,除了上面的一条,还有一条是“花了多少时间”,提出可以用“人数*时间”来表示。
我的问题
似乎不仅是软工,很多岗位都存在工作时长即工作量/质量的考量方法。实际上大家都深有体会,工作中的“摸鱼”会不同程度延长工作时间。此外即使投入到工作的时间相同,不同水平的人其产出效率和质量也不同,是否考虑对人员水平也加以考评然后“加权”?但是这样一来,又如何科学地量化评估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呢?此外,不同任务的工作特点不同,是否也要考虑横向对比?
问题三
文章内容
博客园讲义第七章打了一个比方:大学篮球课,定点投篮和配合上篮让人感觉良好,但打球赛却发现由于缺乏全面的技术而惨败。借此比方来说明大学科班软工教育。
我的问题
回顾了我系的课程,部分课程确实存在此类情况,这与文中说的“考试只考定点投篮和无防守的配合”有关系。我系已经比较重视实践中锻炼基本功,尚且有一定数量的同学迟迟不能入门,不知道更广的范围内的大学是如何的景象。
问题四
文章内容
博客园讲义第九章关于“成功的公司更能创新”举了一些观点,其中有提到公司的“流程”、“产品周期”,也提到要重视用户。
我的问题
有很多软件确实做到了频繁更新,甚至不定期大更,但是却并没有让用户感到被重视,并且还不乏热门的软件这样做。如果是紧要的、一旦出现就极其影响体验、可能对用户造成损失的问题,用户应该表示欢迎。但也有很多软件做着令用户反感的事情,将自以为高明的设计、功能塞进软件,使得软件或者臃肿不堪,或者优化稀烂,或者强行改变用户使用习惯。虽然这可以讨好少部分用户,但得罪的用户或许更多,影响总体口碑。市面上这样做的公司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是否考虑过调研结果的有效性?
问题五
文章内容
博客园讲义第二章提到了个人开发技术要求,后续章节提到了合作、团队管理等等,这些是需要时间精进的东西。
我的问题
要达到标准,需要比较成熟的团队,不论是个人水平还是成员间的配合。首先从个人技术来说,尚不清楚有水平支撑较高完成度的软件工程的同学有多少。其次,对于新技术的学习时间也是不好估计的。从团队层次来说,如果是临时组建的队伍,怎么能准确知道各成员的技术水平;怎么知道各成员效率如何;如果某任务没有成员会做,如何安排人抽时间去做,又怎么估计学习新技术的时间;每个人有自己的发展安排,又如何协调……这些有待实践中摸索。